四书类 《论语》心得   》 第10节:处世之道(1)      于丹 Yu Dan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节:天地人之道(1)
第3节:天地人之道(2)第4节:天地人之道(3)
第5节:天地人之道(4)第6节:心灵之道(1)
第7节:心灵之道(2)第8节:心灵之道(3)
第9节:心灵之道(4)第10节:处世之道(1)
第11节:处世之道(2)第12节:处世之道(3)
第13节:处世之道(4)第14节:君子之道(1)
第15节:君子之道(2)第16节:君子之道(3)
第17节:君子之道(4)第18节:君子之道(5)
第19节:朋友之道(1)第20节:朋友之道(2)
第21节:朋友之道(3)第22节: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