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钱基成是一位旧式名士,有名士派习气。他每天要上茶馆,因此只有下午教小孩子功课。上茶馆时,钱锺书也跟着去。他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然后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或书摊租一些通俗小说给他看,这样就把钱锺书打发了,一直看到伯父叫他回家。这些通俗小说大都是《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书,钱基博没有这些书,家里藏的《西游记》、《水浒》及《三国演义》他都已经读过了[5]。现在来看伯父为他租的《说唐》等通俗小说,当然不成问题,且读来趣味盎然。钱锺书弟弟及堂弟很多,他看完后,回家即手舞足蹈地把刚才看来小说里的情节及人物故事向他的弟弟及堂弟复述一遍,现场表演一番。这对钱锺书有好处,因此他看起小说来,特别仔细,此即一般对教员来说所谓“教学相长”。钱锺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看完后或者讲完后,往往会发现问题。他不解的是为什么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霸,若跑到另外一本书里就成问题了。譬如说,若关公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敌得过李元霸那一对800斤重的锤头子呢?但是假如李元霸进了《西游记》里,又怎能敌得过孙悟空那13000斤的金箍棒?假如来个“关公战秦琼”,那胜负又当如何?这种三隅之反的思索均可窥日后钱锺书“以解颐资解诂”的治学特色。那时钱锺书连阿拉伯字的1、2、3都不认识,可是对各种兵器却记得烂熟,即使二三十年后道来仍如数家珍[6]。钱锺书从小即能“联想”,这是他独特的地方。
……
2
锺书11岁时和锺韩同时考取东林小学(无锡县立第二高小),那是四年制的高等小学。就在他们考上的那年秋天,他伯父去世,享年48岁。伯父病危时,钱锺书还未放学,经家人把他接回来。他一路哭叫着“伯伯,伯伯”,到家时伯父已不省人事,这是钱锺书平生第一次遭遇伤亡之痛。伯父卒后,钱锺书虽仍与伯母住在一起,但如上学读书则全由钱基博来管教。当时在钱锺书看来,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总的来说,有一个严父来管束他、教导他是一件幸事。在东林小学里,钱锺书给人家的印象是双重的(doubleimage)。他很调皮,在学校里是一个有名的顽童。……
除了这些调皮捣蛋外,钱锺书在功课方面(算术除外)是一个顶尖的好学生。与钱锺书同时进东林小学的同班同学邹文海教授回忆说:“先严责我读书时,常引他(钱锺书)为话题,总是说:‘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锺书书声琅琅,谁像你一回家就书角都不翻了!’父亲的训斥,引起我对锺书君的反感,‘什么了不起,还不像我一样数学糟透顶,只有国文能揭示。’记得那时候钱锺书的小楷用墨甚淡,难得有一个字能规规矩矩的写在方格之中,可是先生对他文章的评语,常是‘眼大于箕’,或‘爽若哀梨’等佳评。他常常做些小考证,例如,巨无霸腰大十围,他认为一围不是人臂的一抱,而只是四个手指的一合。”[8]由邹文海这段记述,吾人当知钱锺书日后撰写《谈艺录》和《管锥编》等巨著似有线索可寻。正如密尔顿所说:“Thechildhoodshowstheman/Asmorningshowstheday.”(大意是一个人的将来可从他的童年看得出来,一如从清晨可预知当天的天气好坏,见Milton,ParadiseRegainedⅣ,220)。我们江苏乡下有句谚语,“三岁定八十”也是这个意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