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一代才子錢鍾書   》 幼年(1910-1929)(2)      湯晏 Tang Yan

  可是錢基成是一位舊式名士,有名士派習氣。他每天要上茶館,因此衹有下午教小孩子功課。上茶館時,錢鍾書也跟着去。他伯父花一個銅板給他買一個大酥餅吃,然後又花兩個銅板嚮小書鋪或書攤租一些通俗小說給他看,這樣就把錢鍾書打發了,一直看到伯父叫他回傢。這些通俗小說大都是《說唐》、《濟公傳》、《七俠五義》等不登大雅之堂的書,錢基博沒有這些書,傢裏藏的《西遊記》、《水滸》及《三國演義》他都已經讀過了[5]。現在來看伯父為他租的《說唐》等通俗小說,當然不成問題,且讀來趣味盎然。錢鍾書弟弟及堂弟很多,他看完後,回傢即手舞足蹈地把剛纔看來小說裏的情節及人物故事嚮他的弟弟及堂弟復述一遍,現場表演一番。這對錢鍾書有好處,因此他看起小說來,特別仔細,此即一般對教員來說所謂“教學相長”。錢鍾書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他看完後或者講完後,往往會發現問題。他不解的是為什麽一條好漢衹能在一本書裏稱霸,若跑到另外一本書裏就成問題了。譬如說,若關公進了《說唐》,他的青竜偃月刀衹有80斤重,怎能敵得過李元霸那一對800斤重的錘頭子呢?但是假如李元霸進了《西遊記》裏,又怎能敵得過孫悟空那13000斤的金箍棒?假如來個“關公戰秦瓊”,那勝負又當如何?這種三隅之反的思索均可窺日後錢鍾書“以解頤資解詁”的治學特色。那時錢鍾書連阿拉伯字的1、2、3都不認識,可是對各種兵器卻記得爛熟,即使二三十年後道來仍如數傢珍[6]。錢鍾書從小即能“聯想”,這是他獨特的地方。
  ……
  2
  鍾書11歲時和鍾韓同時考取東林小學(無錫縣立第二高小),那是四年製的高等小學。就在他們考上的那年秋天,他伯父去世,享年48歲。伯父病危時,錢鍾書還未放學,經傢人把他接回來。他一路哭叫着“伯伯,伯伯”,到傢時伯父已不省人事,這是錢鍾書平生第一次遭遇傷亡之痛。伯父卒後,錢鍾書雖仍與伯母住在一起,但如上學讀書則全由錢基博來管教。當時在錢鍾書看來,這不是一件好事,但總的來說,有一個嚴父來管束他、教導他是一件幸事。在東林小學裏,錢鍾書給人傢的印象是雙重的(doubleimage)。他很調皮,在學校裏是一個有名的頑童。……
  除了這些調皮搗蛋外,錢鍾書在功課方面(算術除外)是一個頂尖的好學生。與錢鍾書同時進東林小學的同班同學鄒文海教授回憶說:“先嚴責我讀書時,常引他(錢鍾書)為話題,總是說:‘我過錢傢,每回都聽到鍾書書聲琅琅,誰像你一回傢就書角都不翻了!’父親的訓斥,引起我對鍾書君的反感,‘什麽了不起,還不像我一樣數學糟透頂,衹有國文能揭示。’記得那時候錢鍾書的小楷用墨甚淡,難得有一個字能規規矩矩的寫在方格之中,可是先生對他文章的評語,常是‘眼大於箕’,或‘爽若哀梨’等佳評。他常常做些小考證,例如,巨無霸腰大十圍,他認為一圍不是人臂的一抱,而衹是四個手指的一合。”[8]由鄒文海這段記述,吾人當知錢鍾書日後撰寫《談藝錄》和《管錐編》等巨著似有綫索可尋。正如密爾頓所說:“Thechildhoodshowstheman/Asmorningshowstheday.”(大意是一個人的將來可從他的童年看得出來,一如從清晨可預知當天的天氣好壞,見Milton,ParadiseRegainedⅣ,220)。我們江蘇鄉下有句諺語,“三歲定八十”也是這個意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1)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2)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3)楊絳先生函
引言(1)引言(2)傢世(1849-1910)(1)傢世(1849-1910)(2)
幼年(1910-1929)(1)幼年(1910-1929)(2)幼年(1910-1929)(3)父親錢基博(1887-1957)(1)
父親錢基博(1887-1957)(2)父親錢基博(1887-1957)(3)清華才子(1929-1933)(1)清華才子(1929-1933)(2)
清華才子(1929-1933)(3)清華才子(1929-1933)(4)清華才子(1929-1933)(5)青年講師(1933-1935)(1)
青年講師(1933-1935)(2)青年講師(1933-1935)(3)青年講師(1933-1935)(4)牛津(1935—1937)(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