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梁启超传记   》 逋逃日本      落榜生5 La Bangsheng

  21日夜近深更,梁启超巧妙躲过密探追捕,进了日本使馆,寻求日本庇护。林权助将梁启超请求保护和帮助的要求报告给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深思熟虑后,对林权助说:“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之士,是个非凡的家伙,对于中国来说是珍贵的灵魂呀,就让他到日本去吧。”
  此时,梁启超在日本使馆,心情极为紧张。使馆外面,人声糟杂,不时传来吆喝声和哀号的惨叫声,听了让人毛骨悚然。22日上午,谭嗣同来到日公使馆,说明北京情势危急,劝梁启超赶快离开北京。梁启超劝说谭嗣同大势已去,不必作无谓牺牲。然则,谭嗣同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决心以死报主,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我既然参与新政,入了军机,重任在肩,岂可临难脱逃,惟有一死,以酬皇上。我俩今世诀别了,愿你平安脱险,见到康先生,代我问好。”二人语不成声,紧紧相抱,挥泪而别。
  24日,清政府捕手开始在日使馆周围活动,随即,林权助决定在麻烦还未出现前,让梁启超离开北京。经过周密的布置,林权助请在北京办事的天津领事馆领事郑永昌护送梁启超登上停靠在塘沽的日舰“大岛”号上。25日,梁启超等化装成“猎人”和一群日本人坐上马车哄哄嚷嚷地驶向北京正阳门火车站,登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
  当列车到达天津后,车站周围捕手密布,戒备森严。梁启超在人群中行走,忽然发现有熟人跟踪,于是和郑永昌隐藏在人群中,迅速接近日本领事馆,随后巧妙甩掉跟梢者,顺利进入领事馆。夜12时,梁启超等人趁暗探不备,逃出领事馆,下白河逃往塘沽,驶向停在上游的军舰“大岛”号。
  海上一片夜色,方向难辨。不久,梁启超等人发现后面有汽艇疾驶过来,吆喝声震天,应该是清廷捕手。梁启超等人焦急万分,然而就在这时,小汽艇却掉头驶向下游停泊的日本商船舷侧,等待捉拿梁启超。这时,梁启超等急速驶向“大岛”号,摇动手帕,打出暗号,“大岛”号舰长见暗号和电报相符,便放下小舟,把他们拉上了军舰。
  梁启超登上军舰的消息传到天津之后,聂士成暴跳如雷,表示一定要上船抓人。但由于其他官员害怕引起冲突,引出外交纠纷等麻烦,聂士成只好回禀荣禄。随后,荣禄派人前往日本军舰交涉,要求放人,被拒绝。
  第二天,王照也由日使馆送上“大岛”号,梁启超、王照死里逃生,在日舰上相遇,难免唉叹命运的不公,心情低落悲凉。当梁启超听到谭嗣同等七人已经革职拿办,性命恐不久矣,想到维新大业毁在旦夕,无力挽救祖国危机,不禁痛哭不已。
  “大岛”号军舰在10天后才奉命换防,起航返回日本。军舰航行在黄海之上,梁启超了望蔚蓝的天空,深蓝的海水,不禁凄凉悲哀,抚今追昔,检讨自己的过失,展望未来。想到光绪仍被监禁,康有为也不知所踪,谭嗣同等人性命难保,家人不知现在如何,自己又逃亡日本,这时的梁启超早没有了原先的壮志雄心,顿觉天空如此狭校海面如此辽阔,自己置身其中,却又是那么的渺小,微不足道。悲愤、哀伤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去国行》:
  呜呼!齐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梁启超思索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中日同文同种,日政府必能相助,与中国患难与共,幻想借日本之力来助光绪复位,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当中。他呼吁中国儿女学习日本明治志士,舍身报国,慷慨激呼:
  吁嗟乎!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
  “潇潇风雨满天地”,“坐待春回终当有东风”。
  他坚信,严冬必将过去,胜利一定会来到。
  在广东新会茶坑,梁宝瑛和家人们却没能逃脱清政府的魔爪,家属不幸被捕,家中搜查时被横扫一空。后来由于知县陈伯谦的暗中保护,家人未遭大祸,不久被释放。梁宝瑛随后偕全家避居澳门,梁启超的妻女也在不久被梁宝瑛和麦梦华从上海接到澳门,与家人团聚。
  到澳门不久,李惠仙接到了梁启超从日本寄来的家书,信中说明自己不能照顾家人,劳累妻子,对妻子充满敬意,称呼妻子为“闺中良友”。随后,夫妻二人通过书信开始了长期的情感之旅,爱意、怜惜、敬意充溢其中。从他们的书信中仍然可以看出梁启超关心家事,孝父爱妻,但更加关心国事及穷究学理。虽然梁启超的恋情是由结婚才开始的,但他与惠仙是患难之交,互相体贴关怀,恋情日益深厚。
  1899年,在父亲梁宝瑛的护送下,李惠仙母女和王桂荃来到东京,结束了长期分居、寂寞孤独的生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幸福的童年漫漫科举路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报界先驱
时务学堂激风云逋逃日本流浪东瀛夏威夷之游
邂逅心中的“小鹿”武装勤王运动澳洲之游重返报界显雄风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康梁笔战言论界轰轰烈烈的论战考察美式共和
预备立宪的背景预备立宪创办政闻社国会请愿运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