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事实说明,《红楼梦》众女儿的生日不是随便措置的,都出于曹雪芹的苦心巧设,都有或深或浅的隐义指向。
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这个日子是第二十二回凤姐说的,到了第六十二回,即"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前一回,又从探春口中重提,却是"过了灯节",并且和贾母同生日,还追加了一句"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元春与"太祖太爷"同生日,又逢大年初一,没落个"巧";黛玉、袭人也是同生日,又恰逢"花朝",没占个"巧";宝玉等五人同生日,也不算"巧";而唯独贾母、宝钗"遇的巧",这是怎么回事?
贾母的生日也蹊跷。六十二回探春分明说是"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可是到了七十一回,贾母的生日又成了八月初三,贾府从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初三连摆六天筵席,庆祝贾母八十寿辰。这又是怎么回事?如此隆重的寿典,贾母八月初三的生日是错不了的,显然是探春记错了,压根儿就没有"娘儿两个遇的巧"的事。但是探春如此精细之人,怎么偏偏会把祖母的生日记错了呢?贾母并非"遇的巧",那么宝钗遇到的"巧" 从何说起呢?这个生日与她的命运的必然联系又在哪里呢?
总之,涉及宝钗的情节,简直是疑象丛生,疑阵如麻。
当然,宝钗之进京似乎另有目的,她不是像宝琴那样为了"进京发嫁",她是来京城"备选""宫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宝钗一出场就有交代:"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研《红》诸家对此话深信不疑,而对围绕宝钗情节的层层疑阵却视而不见,其实是被曹雪芹的一个障眼法给蒙住了。
试想,"世宦名家之女"并不限于宝钗一人,其他诸钗,贾家的迎春、探春,史家的湘云,薛家的宝琴,怎么都没瞧上这个"才人、赞善之职"?还有黛玉,虽然不是出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但是她的父亲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还是钦点的"巡盐御史",而且早就娶的是贾家姑娘为妻,论根基门第黛玉也算得是"世宦名家之女",怎么也不希图这"不世出之隆恩"?而唯独宝钗,年纪轻轻的就琢磨起这事来了,而且她母亲薛姨妈就认可了(恐怕不只是认可,很可能是母女合议,或者薛姨妈竟是主谋)。她的亲戚,姨妈王夫人,姨父贾政,舅舅王子腾,也不曾劝说薛家母女打消这古怪念头。而且说的是进京备选,以后却绝不再提宫中选拔的话题,众人对其"备选"消息也绝不打听哨探,这又是为何?这说明所谓待选"陪侍",只不过是曹雪芹抛了个谎头而已。雪芹一鞭虚指,读者对宝钗懒婚躲嫁的表现不再怀疑,曹公瞒天过海之笔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但是曹公只想瞒过当时,并不想将真相隐藏到底,于是就有了以上笔者揭示的,其实却是曹公故意随处撒落的疑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