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瞧,这人   》 第10节: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1)      邵建 Shao Jian

  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
  在康乃尔读书时的胡适,对政治的兴趣除了在美国四年一次的大选中表现出来(胡适在美国一共经历了1912和1916年的两次大选,年轻的胡适都倾情投入),另外,胡适的政治热情还表现在组织各种活动和旁听当地议会甚至国家议会的多种会议上。
  1912年11月7日:"夜中读书,忽思发起一'政治研究会',使吾国学生得研究世界政治。"这是胡适上次组织学生给总统候选人投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而大选的结果也才刚刚出来,胡适又坐不住了。说干就干,四天后,在他11月11日的日记中可以读到:"以前日所念及之'政治研究会'质之同人,多赞成者,已得十人。"11月16日,"午有政治研究会第一次组织会,会于予室。会员凡十人。议决每二周会一次,每会讨论一题,每题须二会员轮次预备演说一篇,所余时间为讨论之用。每会轮会员一人为主席。会期为星期六下午二时。第一次题为《美国议会》,予与过君先分任之。"第二次会集已是12月上旬了,讨论的问题是英法德诸国的议会制度。
  谈论议会制度,莫过于亲身感受。在胡适留美日记中,有"绮色佳城公民议会旁听记",计有两次,每次旁听的内容都记载甚详,从讨论的问题到问题如何展开,包括最后的表决结果,胡适娓娓道来,内容分量大大超过其他日记,而且日记中一再表示,这等会议"觇国者万不可交臂失之"。他乡如此留意对方的政制和公共生活,可见胡适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不独如此,胡适在美京华盛顿逗留时,每得闲暇也去国会旁听两院会议,自云"尤数至众议院"。
  甚至,胡适还有机会主持会议,实际练习。当时胡适是美东校际组织"世界学生会"康乃尔大学分会的负责,1913年10月8日,胡适第一次坐在主席的位置上,"是夜世界会有议事会,余主席,此为生平第一次主议事席,始觉议院法之不易。余虽尝研究此道,然终不如实地练习之有效,此一夜之阅历,胜读议院法三月矣。"这一次主席,给胡适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直到晚年给唐德刚做口述时,胡适还把这一节拎出来,发挥了一番,说:"在1910年至1920年这段时期里,几乎所有的美国学生会的章程都明文规定,各种会议的议事程序要以'罗氏议事规程'(Robert's Rules of Order)为准则。""由于参加乃至主持这些会议,以及学习使用'罗氏议事规程',使我逐渐了解民主议会议事程序的精义,这也是我当学生时参加学生活动的一大收获。"接着,胡适提到了他年轻时的那次主席,"在我的留学日记里,我曾记下我第一次主持学生会会议的经验。我说那一小时做主席的经验,实远胜于对'罗氏议事规程'做几小时的研究。"
  胡适数次提到的"使我对民主议会程序有所体会"的"罗氏议事规程"即"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个规则乃是美国这样一个民主社会在公共会议上讨论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创立这个规则的亨利·马丁·罗伯特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军官,他曾经主持过地方教会的一次会议,结果因为缺乏会议程序,会开得炸了锅,却没有形成任何决议。过后,罗伯特利用若干年时间悉心钻研英国议会史和会议方法,终于在1876年出版了一本如何开会的小册子。他购买了一千本分别寄给了国会议员、教授、律师等,该书很快行销全国。到胡适留学美国的1915年,该书不但大行其道,而且已经成为将军的罗伯特又出版了它的修订版,书名正式叫做《罗伯特议事规则》。这本书业已成为美国民众的开会指南。1923年罗伯特逝世后,该书仍在不断修订中,到1990年已经修订到了第九版。
  胡适回国后,把"罗伯特议事规则"也带了回来。若干年后,胡适参加南京考试院的考试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会议,担任会议主席,会上胡适发现有些人特地来观察他们如何开会。会后,有一位考试院的元老来看胡适,对他说:我们这一辈民元老国会的议员,总以为我们是唯一懂得议会程序的人了,但看到你今天做主席时的老练程度,实在惊叹不置。这位民国元老问胡适从哪里学会了这一套,胡适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是在美国,是在做学生时代。
  无疑,这位民元时代的老议员是懂得如何开会的,假如他没有类似胡适在英美的经历,又假如他是追随孙中山的,他之所以会开会,差不多就是拜这位逸仙先生之赐了。当年孙中山在美国也注意到了罗氏这本书,1911年,辛亥事起,时孙中山正在美国旧金山。据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他那时还是一个学生):"过了几天,先生动身经欧返国。临行时把一本Robert's Parliamentary Law交给我,要我与麻哥把它译出来,并说中国人开会发言,无秩序,无方法。这本书将来会有用的。"蒋接着说:"我和刘没有能译,后来还是先生自己译出来的。这就是《民权初步》。" 也就是说,在胡适留学回国那一年,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那一年,张勋短命复辟那一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那一年,孙中山在上海寓所以美国沙德氏的书和"罗氏议事规程"为蓝本,连翻带写,弄出了这本专门谈开会的《会议通则》,后改名《民权初步》。孙中山自视其书为"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之方法"。 在孙中山那里,民权的内容大致有四款,即对官吏的选举权、罢免权,还有就是对法案的创制权和复决权。民众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呢?在孙中山看来,四万万的中国人长期以来乃是一盘散沙,"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同上)既如此,如何集会就是一个问题。所谓会议,乃为解决问题而设,一人为独思,二人为对话,三人或以上就是会议了。然,孙中山见国人开会,"不过聚众于一堂,每乏组织,职责缺如,遇事随便发言,彼此交谈接语,全无秩序。"(同上)会议如此不规则,孙中山只有把美国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
  胡适尽管多有不认同孙中山之处,但对于《民权初步》却相当赞可。结合自己当年在美国的经历,他说:这些训练"使我对民主政治有所认识,以及一个共和国家的公民在政治上活动的情形,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多么有益的一种训练!因此我对孙中山先生的强调使用议会程序的号召,实有由衷的敬佩。孙先生把一种民主议会规则的标准本,译成中文,名之曰《民权初步》。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民主议会程序,实在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初步'。"
  胡适一席话,又惹动了给他记口述的唐德刚氏的愤愤不平,尽管胡适早已不在场,他接过话头就洪水滔滔。在他看来,汪精卫在为《总理遗嘱》撰稿时,为着行文声调的铿锵,选了三部遗著排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而遗漏了在他看来却不该遗漏也不能遗漏的《民权初步》。唐氏认为,汪精卫漏列此书是因为他觉得开会对民主建国这类大事来说,不过是"小道",不能与《总理遗嘱》中的那些经典并列。可能要劝一劝唐德刚稍安毋躁,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孙文学说"、一是"实业计划",还有就是这"民权初步"。这三部分各自独立的内容从1916年一直写到1919年,然后由孙中山自己编定,钦为《建国方略》。因此,汪精卫没有漏列,它已经包含在"方略"之内了。不过,唐德刚的这一观点却相当精彩,他认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从来就不缺建国大纲和方略之类的东西,缺的正是这个孔子认为"亦有可观"的如何开会的"小道"。如果民权的第一步就是开会,如果连个会都开不好,比如,不知道会上如何决议,也不懂决议后如何实行;那么,"假民主"还不如"真独裁" --瞧,唐德刚又愤激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1)第2节: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2)
第3节:二 走向乐观主义第4节:三 "民有、民治、民享"
第5节:四 "小叙事"、"大叙事"(1)第6节:四 "小叙事"、"大叙事"(2)
第7节: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1)第8节: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2)
第9节:六 模拟大选中的"激进"与"保守"第10节: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1)
第11节: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2)第12节:八 "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第13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1)第14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2)
第15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3)第16节:十 世界公民(1)
第17节:十 世界公民(2)第18节: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1)
第19节: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2)第20节:十二 字句之争
第21节:十三"以人道之名为不平之鸣"第22节:十四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第23节:十五 尼采的"遗毒"(1)第24节:十五 尼采的"遗毒"(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