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      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

  远在苏格兰的斯密都已经意识到中国穷人的悲惨处境,尽管他在强调这个问题时有些夸大,但是这些穷人的命运的确比英国穷人还差。他写道:
  中国社会底层的贫穷程度远比欧洲穷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广州成百上千的家庭通常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他们只能长期居住在河流或运河上的渔船里。由于生活窘迫,他们不得不从欧洲船舶中扔出的垃圾里捡出可吃可用的东西。对于这些穷人而言,即使是那些腐烂发臭的动物腐肉,比如猫和狗的尸体,他们都愿意捡回去当饭食,并且他们欢喜的程度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居民见到美味时的心情。中国鼓励婚姻,但不完全是为了要孩子,很多人还随意处置自己的孩子。在一些大一点的城镇,你能看到这些无家可归的小孩晚上四处游荡,或者会看见像死狗一样的小孩尸体漂浮在河面上。人们甚至通过公开卖儿鬻女来维持家庭生活。
  与此同时,斯密也被富饶虚名掩盖下的广大低工资的印度工人所震撼。与斯密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苏格兰大师詹姆斯·米尔对印度有很深的研究,经过12年的辛勤笔耕,他完成了六卷本的《印度史》,并于1817年冬天出版。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利评价这本书"总体而言是自吉本以来历史学方面最伟大的英文著作"。这本书使米尔成为东印度公司的一员,后晋升至总督察。这本《印度史》全面讲述了印度人与伊斯兰人的复杂关系以及与东印度公司的方方面面。如果说斯密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那么米尔也将印度的全貌展现给世人,尽管他们在写书之前都没去过中国或印度。米尔认为印度并不是一个等待殖民帝国前去开发的资源丰富、物产富足的国家,而是一个不好客、不欢迎人们前去赚钱的地方。不过让现在的人来评价的话,米尔的观点显然有些言过其实。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米尔的《印度史》一书"除了讲述印度外,也以同样的篇幅讲述了英帝国的历史",他还认为:
  詹姆斯·米尔从不替印度的文化和文明传统着想,他极力否定印度的科学成就。他谴责早期的英国总督竟然把当地人当成是"高度文明化的居民",他认为印度只不过是"在文明化的过程中起步稍早而已"。殖民主义者也没有必要特意去贬低那些像印度一样被征服了的殖民地,米尔本来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印度文明属于低等文明,印度人只不过像中国人、海湾人和阿拉伯人甚至像那些被征服的日本人、暹罗人、缅甸人、马来人一样属于低等公民。米尔极力否定印度历史上的科学和数学成就,他否认印度创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十进制,拒绝接受印度雅利安人对地球周日运行和地心引力规律有兴趣的观点。
  斯密和米尔描写的只不过是中国和印度当时的情况,他们所看到的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世界经济大国从中国和印度转移到了欧洲。当时劳动力价格(现在称"人均收入")的世界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芬兰、英国、法国、英属北美、西班牙、西属南美、中国和印度。麦迪逊估计欧洲的人均收入在14世纪就超过了中国。就像现在一样,中国和印度幸亏有较多的人口,二者的经济总量之和仍占1820年世界总量的49%,其中中国占33%,印度占16%;另外,西欧占24%,东欧占9%,美国只占2%。但是,尽管如此,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已经是危机四伏了。
  毫无生气的经济
  由于中国不再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而印度也难以看到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所以这两个曾经的世界强国都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过去,印度和中国曾被描写为遍地黄金的地方,每个人都梦想着前来掠取;如今二者似乎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贫穷之地。德赛写道:"在欧洲人眼里,中国和印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突然变成了停滞、陈旧和虚弱的国家。不过人们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并不一致。伏尔泰赞美中国,孟德斯鸠则并不看好中国;威廉·琼斯渴望学习印度优秀的一面,而詹姆斯·米尔则认为印度历史一片黑暗、不值得赞美。20世纪人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的悲惨状况进一步加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