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新月派詩人與美國女記者跨國戀:項美麗在上海 》
第三章 《紐約客》美麗的客人(2)
王璞 Wang Pu
1929年《紐約客》在美國知識界權威地位己經基本奠定。它是經濟大蕭條時期少數幾份印數保持穩定的雜志。自從刊出麥剋基來稿扭轉刊物銷售頽勢以後,刊物銷量就直綫上升,到1935年,《紐約客》銷量己達12.5萬份。這對於一份文學雜志來說確實不同尋常。《紐約客》的大名己經傢喻戶曉。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這樣一份刊物上,艾米麗寫作熱情為之一振。她趕緊又寄了幾篇寫紐約公寓生活的文章過去。《紐約客》七月號和九月號連續發表了其中兩篇。分別是《室友》和《陌生人》。與第一篇一樣,故事都在兩位女子的對話中展開。艾米麗在這些文章中顯示了她三言兩語勾畫出人物性格的素描才能。尤其令羅斯驚嘆的,是這位年青作者把握都市生活脈搏的敏銳感覺。在《陌生人》中,那位流落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找不到出路、看不清前途的女孩沉思: “你會覺得這城市也許將因人太多了而爆炸,你會覺得所有這些房子,也許要被這麽多的人、還有他們的叫賣聲、以及聖誕禮物什麽的給脹破。” 這一類女孩,是大都市的陌生人。艾米麗用以下這個細節絶妙地勾畫出了這種都市陌生人的凄涼心態。兩位室友的對話被一陣電話鈴聲打斷,其中的一位道: “你去聽呀!”她說,口氣仍然平板板的,“是你的電話,永遠都是你的電話。“ 全文到此結束,幹淨利落,餘音卻是不絶如縷。 無怪乎羅斯發表了這篇小說之後,决定要見見它的作者。 於是,1929年夏天的某個日子,艾米麗出現在位於紐約第45街的一幢六層樓的古舊建築裏。她發現自己置身於一間色彩黯淡的寫字樓,室內幾乎全無裝修,傢具也跟這座樓房一樣古舊。因為羅斯堅持所有的傢具都買二手貨,一來價錢便宜,二來可體現《紐約客》獨特的風格。“我絶不要我們的編輯部看上去讓人想起《名利場》那種雜志。”羅斯道。 艾米麗緊張得要命,一如所有去見名雜志名編輯的新進作者,她膽怯地坐在椅子邊邊上,跟這位自己仰慕的大編輯討論她的作品,她“感到膝蓋在發抖,其實我大不必如此的,羅斯待我相當親切。”尤其是當他告訴她,他喜歡她的那些來稿時: “年輕人,”羅斯說,“你有了不起的才能,你可以寫得比我所知道的任何其它作傢更好,除了呂蓓卡·威斯特。加油!“ 艾米麗受寵若驚,臉上不禁漾開了笑容。呂蓓卡·威斯特是她最為崇拜的作傢之一,她在英國作研究期間,已跟這位比自己大十三歲的英國女作傢結成了好友。離開編輯部時,她興奮至極。 不過,她還沒料到,從那一天開始,《紐約客》就跟她一生的命運密切相關。1993年,八十八歲的艾米麗與撰寫她自傳的肯恩會面時,提起她與羅斯多年的友誼,仍然滿懷深情。這友誼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一年羅斯去世。她說,當她聽到他去世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他不僅是她的編輯,還是她的導師、雇主和密友。1935年在上海,使得她决心放棄重返非洲的計劃、留在中國不走的,除了那位“有着希臘式高鼻子”的中國美男子,跟《紐約客》也不無關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
|
|
新書披露新月派名詩人邵洵美與項美麗跨國戀情 | 第一章 開場白: 項美麗是誰(1) | 第一章 開場白: 項美麗是誰(2) | 第一章 開場白: 項美麗是誰(3) | 第一章 開場白: 項美麗是誰(4) | 第二章 不想回傢的女孩(1) | 第二章 不想回傢的女孩(2) | 第二章 不想回傢的女孩(3) | 第三章 《紐約客》美麗的客人(1) | 第三章 《紐約客》美麗的客人(2) | 第四章 開往中國的慢船(1) | 第四章 開往中國的慢船(2) | 第四章 開往中國的慢船(3) | 項美麗:一生鐘情 此情追憶邵洵美 | 第五章 大班(1) | 第五章 大班(2) | 第五章 大班(3) | 第六章 一見鐘情(1) | 第六章 一見鐘情(2) | 第六章 一見鐘情(3) | 第六章 一見鐘情(4) | 第七章 洵美 海文 雲竜(1) | 第七章 洵美 海文 雲竜(2) | 第七章 洵美 海文 雲竜(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