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      公路 Gong Lu

第10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2)
第10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2)
  這場由大專院校學生與知識分子發起的"唱自己的歌"運動就是臺灣現代民歌運動。
  這樣的介紹,仍不足以說明什麽是民歌。但是,民歌的重要性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它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階段--現代民歌的出現,標志着臺灣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鼎盛時期發展而成的校園歌麯,更是臺灣乃至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的新起點。試問,凡是華語流行音樂創作之地,哪一個不是深受其影響呢? 關於民歌的定義,《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說:民歌是指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麯,多不知作者姓名。這種對民歌的解釋,與臺灣學院派傳統民歌論者對民歌運動口誅筆伐的理據是一致的--民歌不是某個人創作出來的,它必須産生於民間,一旦流傳之後就演變為集體創作,且未被寫定之前,它必須口頭流傳過相當長的歲月。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現代民歌"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用法。至於它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歌,或者是不是現代的,都已經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時的年輕人的確"有自己的歌可以唱了"。唱自己的歌,表面上看來並不是什麽侈的要求,但在那個年代,並沒有能夠真正代表年輕人心聲的作品。是這些年輕人拿起手中的吉他,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直至唱過一個時代。
  這個時代不應該被忘卻。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至1980年代初終結,共發展出三條主綫:一是1975年開始的以楊弦、趙樹海、韓正皓、吳楚楚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民歌"①,這條主綫的發展可以延續到校園歌麯時期;二是1976年開始的以李雙澤、鬍德夫、楊祖君為代表的"淡江--《夏潮》",這條主綫因政治原因無疾而終,但以原住民文化為宗旨的鬍德夫依然活躍在戰場上;三是1977年開始的以李建復、靳鐵章、施孝榮、蘇來、梁弘志、蔡琴、齊豫、鄭怡、王海玲、包美聖、邰肇玫、施碧梧等為代表的"校園歌麯",使民歌運動真正大放異彩。
  1975年,是臺灣民歌運動的開端,也是屬於楊弦、李雙澤、鬍德夫的那個時代的開端。
  楊弦1982年移居美國,從事中醫針灸的工作,2002年現身"校園民歌的故事"演唱會,贏得觀衆熱烈的掌聲。幸好他為我們留下了民歌運動的旗幟--《中國現代民歌集》,讓我們三十年後還有可以憑藉的聲音資料。李雙澤1977年因救人溺水身亡,死的時候剛剛28歲。他作麯演唱的《少年中國》,詞是改寫自臺灣詩人蔣勳的同名詩,《少年中國》因政治傾嚮被禁,像李雙澤的《美麗島》一樣並未留下錄音;鬍德夫還在唱,多年來為原住民的人權、音樂、文化努力着,可他一直堅持着不出版任何專輯,直到2005年纔發表第一張個人唱片《匆匆》,當時他已經55歲了…… 因為這些人,早期現代民歌的起點非常高,當中體現的民族意識已經使它不僅僅局限為音樂形式的一種。現代民歌運動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綜合變遷的産物,也被視為臺灣年輕人反對文化霸權的象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