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遗产的历史回眸:后望书 》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朱幼棣 Zhu Youdi
从西奔来的黄河,至三门峡突然收窄,两岸石壁夹峙,河中石岛屹立,岛上有大禹跃马的清晰蹄印。两石岛把大河水流劈成三支,形成人门、神门和鬼门三个峡谷,相传这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劈出的。黄水奔腾咆哮,冲出峡谷。
迥望四周,还有古栈道、庙宇、碑刻等。黄河南岸为高庙乡,可见过去曾有宏大的古建筑群。
1952年,中国从前苏联请来专综合组,帮助规划黄河治理。遗憾的是前苏联专家为水工专家,主要是搞水利工程的,他们擅长修建坚固的水坝,但对整个河流的治理并不擅长。当时,苏联专家随手一指,对随同的中国同行说:“三门峡是个难得的好坝址!”中国水利专家也频频点头认同。
没有人说三门峡是黄河上最壮观的奇景,是最好的旅游景区。除了云集的水利专家,对如此重大的工程考察和论证时,其他学科专家竟无一席之地。“老大哥”不懂中国的历史,不懂中国的文化,不能苛求。难道那些学富五车的中国专家学者也不懂吗?
在三门下游400米处,又有石岛三座,其中一名砥柱石,河水至此,激起巨浪——“中流砥柱”由此而来。是谁,彻底毁灭了我们民族母亲河中的“中流砥柱”?
三门峡景观完全可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这是又一本大账和小账。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位领导算了这样一笔账:“我是站在国家的利益看这件事的。三门峡从1973年开始发电,已发了300亿的电量、20多亿元的产值,当然国家投入的6亿多早已收回。从对下游的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的功能看,它的价值超过300亿。”
其实账并不难算。不用计算机,有一个算盘即可。
如果三门峡景观与中流砥柱还在,其旅游经济效益,就会超过今天的三门峡工程经济的收益。如三门峡景区一年游客按100万人计算,人均门票100元,一年就是1亿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永续利用。
因此,即使建三门峡工程的理由充分,意义重大,决策没有任何失误,水库非建不可,那么为什么对三门峡奇观的本身价值视而不见?为何不能把坝址西移?甚至大坝设计时只要挪开几公里——几千米又能增加多少造价——就能使黄水咆哮过三门的奇景得以保存!
因此,我又不免想起,一些声称“算大账”的人,有战略眼光,向前看的人,无须遮掩,其实还是目光如豆啊。
即使大的项目,伟大的工程,也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
|
|
为了前瞻的回顾 | 序2 绝种·绝迹·绝唱(1) | 序2 绝种·绝迹·绝唱(2)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3)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4)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5) |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 |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 |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2) |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3) |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 |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1) |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2) |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3) |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1) |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2) |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 |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