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田玉川 Tian Yuchuan
由於一直是由政權強力推動的,所以在世俗的、心理的層面上也産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比如被中國人至今作為國服的中山裝,據說是由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的。在中山裝上,也特意賦予了特別的寓意:胸前四個大兜,代表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胸前一排五個紐扣,代表了以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為內容的“五權憲法”;袖口三個扣子,則代表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顯然,中山裝所象徵的政治意義,則是儒傢學說與民主共和觀念的協調統一。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孔子還是孔子,孟子還是孟子,兩千年來是聖人,兩千年後還是聖人,儒傢學說早已匯入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了,它源遠流長,波瀾壯闊,猶如滾滾黃河、濤濤長江一樣,氣勢磅礴,經天緯地,浩浩蕩蕩。
我們今天也許不必再對孔孟頂禮膜拜了,但我們對孔孟依然像對待我們民族的所有先賢聖哲那樣崇敬。
我們今天講《論語》、學《孟子》,就是在用心感受我們民族和自己血脈的跳動。
儒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傢中,名列第三;國民生産總值,名列世界第二。至此,由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組成的“亞洲五小竜”的騰飛,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全世界驚嘆“東亞奇跡”的時候,自然註意到了儒學在其中的推動作用。由於“五小竜”皆屬儒傢文化圈,所以,儒學能否在現代社會出現新的復興,就成了舉世關註的話題。
日本自古稱為“大和”民族,“和”是其處理人與人,人與萬事萬物關係的基本準則。而“和”正是儒傢學說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中庸》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學而》載:“禮之用,和為貴。”《孟子·公孫醜章句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成為日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和價值取嚮,不正說明儒學對日本影響的深遠嗎?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儒學即傳入了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王仁的朝鮮學者奉百濟王之命帶着《論語》去日本任皇子老師,從此,儒學開始在日本傳播,到了公元六世紀,日本正式進入了儒傢文化圈。公元七世紀時,日本的聖德太子頒行的“十七條憲法”中就有十五條受儒傢學說的影響。在日本留唐學生的推動下,日本以仿效隋唐文化為內容,進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從而由奴隸製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從那時起,直到十九世紀初,儒傢學說一直是日本的國傢意識形態。
1853年,美國打開了日本封閉的門戶,日本被迫進行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並未拋棄儒學,而是把儒學中的一些核心理念用於經營管理。“和魂洋纔”,是那時提出的流行口號。所謂“和魂”,即儒學的核心價值理念;所謂“洋纔”,即西方的科學技術。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還提出了著名的“《論語》加算盤”的經營方略,“和”成為企業運作的理想境界。
建立“傢族企業”,樹立“傢族意識”,是日本企業實行“人和”的保證。應用家庭倫理於企業,從而使企業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與和諧。終身雇傭製,也是每個企業成員都有了家庭式的歸屬感。
企業的和諧,能夠增加凝聚力;社會的企業化,使日本社會充滿了蓬勃發展的動力。
日本能夠成為“亞洲五小竜”之首,顯然離不開儒學的影響和推動,以這一點來說,儒學出現了新的復興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同時,在同為“五小竜”之一的韓國,儒學的影響也極其深遠。儒學不僅改變了人的思想和性格,而且也使社會制度、世俗習慣等發生了變化。
韓國認識到:崇尚倫理道德、尊重清廉節度在現代社會的意義,主張根據隨時處中、變通的易學理論,適應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種種變化,以固守人類的良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