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      辜鴻銘 Gu Hongming

  然而,皇太後陛下之所以成為帝國長治久安的保證,不僅在於其自身的出色執政能力以及其作為政治傢的才幹,還在於她在中國所擁有的深刻的實際影響。她以太後的身份君臨中國四十年以來,國傢處於多事之秋,她歷盡發捻(太平天國與捻軍)叛亂與列強凌侮的重壓,先後遭遇喪夫與喪子的變故——儘管她個人生活十分不幸,卻一直堅持不懈地關懷她的苦難臣民並給他們指明生活的方向,努力要改變他們悲慘的生活與命運。不用懷疑,所有這一切,都存留在大清國朝野上下士民們的回憶中,太後陛下也因此贏得了他們的一致愛戴,甚至還得到她的臣民們的同情。顯然,太後陛下在中國民衆心中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她統治的合法性應該就在於此。依本人愚見,皇太後陛下受到士民們尊敬與愛戴的程度有多深,就意味着康有為及其黨徒有多麽卑鄙無恥、喪盡天良。然而,近來的一些事實證明——對於康有為這些本該很瞭解過去四十年間本國歷史的士人們來說——康有為及其黨徒受到的懲罰並未有助於緩減從他們對皇太後陛下的憎恨、詆毀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不體面、感情用事和刻毒的情緒。
  鑒於此,我忍不住要點明,設於上海的外國報章自以為是地發起的一場針對皇太後陛下個人品質的不正當的非難與不合適的誹謗,對於客居中國的外國僑民來說,這樣的有關外國報章的問題讓我這個中國人首先站出來提出抗議,實在不是一件體面的事情。無論皇太後陛下她個人有什麽樣的缺點,至少她維持了這個龐大帝國的秩序,因此,在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度,纔會有如此之多的外國人得以在異鄉舒心地安傢落戶。我們在這裏且不提她作為一國之母的高貴身分和崇高地位——作為帝國的女主人,實際上,外國人在她統治的國傢裏過着賓至如歸的安康生活。再單就她的性別、年紀以及她那為全世界衆所周知的個人私生活之不幸而言——她從26歲開始就過着長期孤獨的孀居生活,她如同一個帝王般日夜為國操勞,同時還要替她年幼的兒子——真正的皇帝擔憂。後來(1874年),她惟一的兒子(同治皇帝)突然患病死去,又給她這個慈愛的母親一次殘酷的打擊。對於這個可憐的女人來說,如今所剩下的,衹是一個飽經風霜的皇太後的頭銜以及一個歷盡生活苦難折磨的母親的孤寂心靈。在瞭解了所有有關這個可憐女人生活的情況後,我想,肯定可以使那些愚昧無知、肆無忌憚的報紙——特別是那些由“文明”的歐洲人經營的報紙——撤回關於皇太後陛下個人私生活所做出的不負責的中傷與惡評。但是,對於眼下的西方世界的情形,當年埃德蒙?伯剋(Burke)那句不朽名言說得好:“在歐洲,騎士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接下來,我打算談談在本文要談的問題中最核心也是最難辯出個明白的部分。之所以說它難以辯出個明白來,並不是表明我在解析將要談的問題的前因後果時有什麽危險傾嚮或偏見,而是因為被日前所謂的“庚子事變”(我指的是不幸的義和團運動)所激起的那種強烈情緒還陰魂不散。如同在“維新運動”中一樣,這場運動中事實上也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政治傾嚮,不幸的是,對此西方人沒能加以區別:其中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防禦型民衆運動”,它類似於古老的盎格魯-撒剋遜民兵(fyrd)製或德國的戰時後備軍製。這種由基層民衆結合起來旨在共同防禦外敵或對抗社會內部動蕩的結社,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而且是完全合法的。每逢國內動亂之時,帝國的中央政府就會鼓勵民間組織這種結社。這樣一種村社防御制度,過去稱之為“保甲”,現代則稱之為“團練”。“義和團”的“義”字,在這裏的意思是善良、誠實或曰正直(相當於法語中的brave),它的幫規規定,所有成員都必須是善良和忠實可靠的好人,亂臣賊子絶對是要被拒之門外的。而“和”字的意思則是“和睦”與“和諧”,這個字眼意味着“義和團”這一社團原本即是一個友好的團體,同時,其中也包含有mutual(即彼此共有)的意思。至於“團”字,指的乃是一個相同人群之集合,或者說是一個團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第2節:序言(1)第3節:序言(2)
第4節:序言(3)第5節:序言(4)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