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9再烧日本使馆与      Zheng Pengnian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在12月6日中日两军交战后,竹添进一郎对金玉均、洪英植说:“日本公使保卫主上,反而累及主上,不如暂为退兵,似为善后之策。”金玉均大惊,用日语说:“你退兵后,我们怎么办?”竹添说:“中国先发无礼无理之举,污辱你我两国,我国当以兵从事,你们应跟从我国之后,请立即决定。”洪英植心想,自己与袁世凯素有交情,或许能保安全,便说:“我当随大驾。”金玉均对洪英植说:“你保护大驾,我放心了。你在内,我们在外,将有回复之日。”
  金玉均等去向国王告辞,国王说:“今当如此危乱之时,卿将弃我到何处去呢?”金玉均含泪说:“臣等蒙国厚恩,何敢违背?今日不随殿下而死,则异日为国为君有更睹青天白日之时,权且告别。”于是金玉均等随竹添而行,出宫门至北山,金玉均对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说:“今随竹添而去,我们生死不知,不如各自分飞,其中或有一两人保命。”众人正在讨论之间,竹添派浅山来说:“我兵回公使馆,各位勿疑,速来。”金玉均等4人便改装混入日本兵的队伍。
  时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村上中队长召集各处士兵,点名完毕。竹添对村上说:“速回公使馆。”村上带队下山,幸而中国军已经收兵,没有受阻。此时城中各处火光烛天,日本兵沿山背出翠云亭,见公使馆的旗杆隐约于火光之间,知道馆舍还存在。行入市街,遇有从路旁或屋内发枪或投掷瓦砾的,至馆已是晚上8点钟了。当晚,竹添起草机密电报,向本国政府报告。7日晨,公馆使后门频遭枪击,又有数十群人来鼓噪,抛石掷瓦,三次要想攻入大门。竹添连忙写信给金宏集转致清营。
  日本公使馆有馆员30余人,职工70余人,士兵140余人,加上来京城避难的30余日本人,一天吃米一石以上。中午会计向竹添报告:“存米不多,城内外都难买到。从今日中饭起,文官、妇女都吃粥,只有士兵吃饭。”竹添心想,与其饿死敌围之中,不如暂退仁川,以待政府命令,便与村上中队长商量。村上说:“听从公使命令。”于是竹添传令说:“昨日用枪还击是保护国王,今韩国军民反来攻我,而韩政府又不加制止,只有退往仁川,报告我政府定夺。”其后将机密文件烧掉,并将房屋点一把火,全体轻装出馆。安藤少尉为先锋,大西少尉随后,面高、小谷两中尉殿后,书记官及馆员皆佩刀携枪随从;职工数十人,有的抬担架和弹药,有的携斧头卫护妇孺。朝鲜兵民或放枪,或射箭,或掷石头,四面八方迫近而来,但均被日兵击退。至西门,城门紧锁,职工用斧将锁砍掉,开门闯出。朝鲜兵随尾追赶,被殿后日兵击退。他们行至麻浦,回顾京城,内有一处黑烟冲天,从方向来看,公使馆已被烧毁无疑。众人在这里渡汉江,又有数十人追来,又被殿后部队击退。渡江毕,已是日薄西山了。他们冒着严寒,连夜步行,8日上午7时抵达济物浦领事馆。金玉均等4人则剃发改装,潜逃日本。
  前述6日夜,竹添从宫廷逃回公使馆后立即发电给本国政府,此电于13日始达政府。过了数天,竹添所派外务一等秘书木下真弘回国面禀,政府方明悉事件始末,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命特派全权大使井上馨赴朝鲜交涉。
  据日本驻华公使夏本扬武来电说,中国使臣不带护卫兵,所以井上馨赴朝也不带护卫兵,只带书记官近藤真锄、陆军中将高岛丙之助、海军大辅桦山资纪及其僚属数名,12月22日从东京出发,24日抵达下关。此时日本驻天津领事原敬发来电报:“清国使臣吴大率兵500名赴朝鲜。”同时书记官栗野从朝鲜回来说,清国之威力足以左右朝鲜政府。因此井上馨去电东京,要求带兵两个大队。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来电同意,并传达政府政策——以独立国对待朝鲜。28日,井上馨带兵1000余人从下关出发,30日抵仁川港,入日本领事馆。
  1885年1月3日,井上馨率领全体卫兵由仁川出发,晚上8时抵达京畿警营宿舍,立即由竹添公使通知朝鲜政府。6日井上馨带领高岛、桦山等数名文武官员及200名卫兵进宫,于乐善堂谒见国王李熙,呈递国书。7日至9日,井上馨与朝鲜全权大臣左议政金宏集在议政府会谈。不料8日上午日、朝两国正会谈时,中国钦差大臣突然闯入。井上馨见其唐突而来,心中颇为不快,勉强站起来握手说:“本日系与朝鲜大臣议办案件之时,因此不便晤谈。”
  吴大取出笔来写道:“贵大使来朝数日,渴欲一晤,以遂仰慕之怀,况且贵国与朝鲜议事,本大臣也应知其大略,因非贵大使与金相国两人之事。”井上馨也用笔写道:“今天据《日韩条约》与朝鲜大员晤商大事,与贵使交涉恐非所宜,约期他日相晤。”吴大又写道:“两国纷事,第三国居间调处,各国皆有此例。既未许可,不再勉强,那末日、朝所议之事是否公平妥善,拭日以待。”写毕,将纸递给井上馨,旋即离开会常
  1月9日下午1时,日、朝拟定在议政府签字盖印,互相换约。根据这个约定,朝鲜政府出钱重建日本公使馆,书面向日本政府道歉,赔款11万元。
  约两个月以后的3月14日,日本特派全权大使伊藤博文、副使西乡从道抵达天津,与中国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三天前,军机处奉上谕:“日本使臣计将到津,李鸿章熟悉中外交涉情形,必能妥筹因应。本日已有旨,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即著该督与日使在津商议事务,毋庸令其来京。”
  伊藤博文抵津后,即宴请李鸿章。席间,李鸿章要求在津会谈。伊藤说:“我系头等使节,代君而行,执有国书,须先赴京亲递后方能办事。其间不拜客,不议会事,此乃国际通例。”李鸿章说:“我已奉旨派为全权,与你会商,因有防务不能赴京,只可权宜在津商办。”伊藤说:“国书未递之前,尚未证明你任使职,碍难奉商。”李鸿章见伊藤貌似和平,内甚狡黠,当晚便写信给总理衙门说:“据称伊藤带来数款:索赔、撤朝鲜防军、了结琉球案、新开口岸、重订商约,虽不全都确实,而乘我与法人战争,所欲必奢。特此先告,销患无形,是所切盼!”
  3月21日,驻华公使夏本武扬随伊藤博文赴京。23日夏本公使向总理衙门提出,伊藤大使要亲递国书。庆亲王拒绝说:“皇帝幼冲,未亲政,可由总署转递。”夏本又提出在京谈判,庆亲王又拒绝说:“李鸿章已受全权之委任,故将于天津开谈。”后来夏本公使又到总理衙门说:“伊藤要总署出示李鸿章的全权证书,否则不予谈判。”总理衙门诸大臣经反复讨论,最后同意开具证明全权之照会。于是伊藤4月2日从北京回到天津,致书李鸿章,约定3日开谈。谈判在直隶总督衙门、水师营务处及天津日本领事馆进行,自3日至15日凡六次。
  中日双方经过激烈辩论,最后于4月18日就以下三款达成协议:一、自签约日起的四个月以内,中日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中国兵由马山浦撤去,日本兵由仁川港撤去;二、中日两国都可派员教练朝鲜士兵,若朝鲜选雇其他外国人为教练以后,两国均勿派员在朝鲜教练;三、将来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就应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能留防。根据这个《中日天津条约》,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却获得了随时可派兵到朝鲜的特权,为后来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埋下了伏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