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文化指称。孔子代表的是中华整体文化在心灵上的唤醒和复归。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有儒家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家思想,这就是我在讲完《论语》后主动提出讲《庄子》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只有"儒"而没有"道"的话,我们的文化建构是不圆满的。
  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行走,去实践,去以身践道,它鼓励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这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没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我们会变成过分沉溺的现实主义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觉无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进入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中国人说的人格理想就是盘古的理想,所谓"神于天,圣于地",神圣两极,人就在天地间。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认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东西是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两个坐标是能够制衡的。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70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个人道德指标,就是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个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标,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会要求,这两者能够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用庄子的话就更简单了,五个字,叫"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制度;内不化,就是坚持人格道德。中国的儒与道,殊途同归,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种和谐状态,就是个人与社会永远不要过分夸大冲突,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和谐。
  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在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在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顶上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我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家相济理念里学会成长的,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