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1949年后的梁漱溟   》 第10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0)      Wang Donglin

  1951年春,梁漱溟省悟毛主席要他看南方新解放区,意即要他看土改也。正值中央有土改工作团赴西南之举,梁漱溟便自动向统战部报告参加,得到批准。梁所在的那个分团有二十多人,由章乃器任团长,于5月上旬抵四川,8月30日返京,历时4个月。
  9月3日晚,即梁漱溟返京后的第4天,毛主席即约梁谈话,派车从颐和园接梁到中南海,还是在颐年堂。梁进门时,正遇章乃器与主席告辞。章走后,毛主席即说:"土改团总的情况,刚才章乃器来讲过了,我们不用多谈,还是先开饭吧。"仍然是素食,只有毛、梁两个人共餐。饭后毛主席问:"对土改,对四川,你个人印象如何?随便聊聊。"梁漱溟略加考虑,便说:"我亲眼看到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和要求,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但毛病也不是没有。比如政策规定不许打地主,但我亲眼看到在斗争会上打得很凶,有一对地主夫妇,因为受到体罚,一块跳河自杀。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不然地主感到自己没有活路,不是反抗,就是自杀,那都不好。"梁说到此,毛主席笑着插话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但我们总的政策是斗倒地主,分田分财,给他出路。大多数地主有活路,不会自杀,也不会反抗。问题是贫雇农受苦受压多少年了,怒火一点着,就难以控制,于是对地主非打即骂。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政策,努力说服教育农民,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土改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梁漱溟接着说:"说到对四川的印象,解放不过两年,四川能出现这样安定的情势,不容易。解放前我在四川若干年,那是一个很乱很复杂的地方,变化这么快,出乎我意料。四川这一局面的取得,首先得推刘、邓治下有方,他们是当地的执政者,军政大员。特别是邓小平年轻、能干,所见所闻,印象深刻。如解决袍哥问题,这在四川历史甚久,范围很广,影响很大。邓小平掌握的政策是对大多数袍哥不予追究,这桩事办得稳妥。大多数不予追究,他们自然也就慢慢散开了,相反,如果一一追究,却正好促使他们聚拢起来与新政府对抗。前因后果,利弊得失,十分清楚。邓小平之才干,就表现在这些方面。"毛主席听着笑出声来,大声插话说:"梁先生看得蛮准,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在1953年9月之前,毛主席与梁漱溟的交往大体每一两个月即有一次,一年有若干次,谈话内容十分丰富,以上不过是较为重要的几次。正由于梁漱溟与毛主席有着这样久远(几十年)而频繁的交往,就梁漱溟这一方而论,才在1953年9月遇到毛主席的批评之后,忘乎所以,如对待老朋友争论般拍案而起,做出犯颜抗论之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当代中国出版社
第1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第2节:梁漱溟与毛泽东(2)
第3节:梁漱溟与毛泽东(3)第4节:梁漱溟与毛泽东(4)
第5节:梁漱溟与毛泽东(5)第6节:梁漱溟与毛泽东(6)
第7节:梁漱溟与毛泽东(7)第8节:梁漱溟与毛泽东(8)
第9节:梁漱溟与毛泽东(9)第10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0)
第11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1)第12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2)
第13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3)第14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4)
第15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5)第16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6)
第17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7)第18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1)
第19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2)第20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3)
第21节: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4)第22节: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1)
第23节: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2)第24节: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