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王谢门庭   》 玉器制作重在“琢磨”      佚名 Yi Ming

  李博生大师用一块颜色很杂的翡翠制成的酒壶《斜阳如海》
  解放初期,除“四大怪”外,北京玉器行还有刘鹤年、张云和、王仲元等大师,不过从数量上来看,玉器行的大师没有其他行当多,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茅子芳说,原因在于学玉器行的手艺太苦,俗话说“家有二斗粮,不做磨玉匠”。因为铁坨很锋利,所以玉器匠人手上的伤极多,而且手指要捏住料做活,长时间用力会使五根手指关节全部变形,这也应了“手不掉四两肉,不磨玉”的行话。
  然而,茅先生说光有吃苦精神还不行,要成为大师还有更高要求。玉器手艺人分两种,一种是做活的,一种是画活的。画活的不仅要会做活,还要能根据需要随时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坨,更重要的是会相料。画活的首先要掌握坑、绺、皮、性等料的质地,然后要设计,真正的大师讲究“料像什么就做什么”,在没开活之前脑子里就有成品的模样了,如果遇到难“欺”的料,大师不急于制作,一般得琢磨半年才确定设计方案。茅先生说,相料其实也是识人,考验画活人积累资料的程度和琢磨的水平,一般大师不会把有瑕疵的料当成下品,而是利用瑕疵制成世上独有的珍品。当提到大师独到的创意时,李博生讲了王树森大师的一件轶事。一次,王大师用一块黄色玛瑙制长臂罗汉,可磨到鼻子两侧的沟时露出了料里的粉红色,磨制工作无法继续。王大师用了半天时间琢磨,然后继续在这块料上磨制。等成品出来时,只见长臂罗汉拉开了黄色的“老脸”,露出一张粉色年轻佛的脸,并取名“重新作人”,足见王大师创意的精妙。
  磨玉是个性很强的行当,每个手艺人不仅各有一套使着顺手的工具,而且设计思路也不尽相同。很多老艺人都有一肚子“货”,可嘴上不会说,使许多磨玉要旨像过去廊房二条、北羊市青山居等老玉器街一样失传了。还好,自王树森大师开始,不仅要求徒弟会做、会画,还要会说,这让北京玉器行在龙潭湖北侧的玉器厂重新扎根,老北京磨玉的手艺也得以源远流长。

    新京报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讲究人性与个性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制作重在“琢磨”靠手艺吃饭(1)靠手艺吃饭(2)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千年老手艺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等不到“迟来的爱”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