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10節:求學之路(2)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在玄奘十九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618至619年間,隋朝的暴政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東都洛陽及其周圍的一些地方成為戰場。由於戰亂,玄奘在洛陽是待不下去了,便與他的二哥長捷法師一起西奔長安。
  根據記載,當時玄奘勸他哥哥前往長安時曾說:“聽說有唐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雖然洛陽是我們的父母之邦,但我們還是應該去追隨唐王。”這種說法可能是後人增補進去的,因為他們到達長安後並沒有停留很久,但後來唐太宗對玄奘非常推崇,按照《西遊記》的說法,唐太宗還和玄奘“拜為兄弟”,此後玄奘便以“禦弟”自稱,這雖然與歷史未必相符,但唐太宗非常推崇玄奘是確定無疑的。
  玄奘與他哥哥一起西奔長安後,由於中原擾亂,“京師未有講席”,缺乏修業的條件,所以他們沒有在長安停留太長的時間。當時大量的高僧紛紛進入四川,來到相對安寧的蜀地,因此在隋唐之交,四川這個當時還並不十分發達的地區,一躍成為佛教學術的中心,衆多名僧大德都在那裏講學、授徒,住持寺廟。
  經過長途跋涉,在大約二十歲時,玄奘也到達了成都。根據記載,在這段旅程中,玄奘也是一路求學,這種好學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到了成都以後,玄奘更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佛典。他的聲名原本衹在洛陽傳揚,而當四川形成一個佛教中心,全國各地的名僧都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時,玄奘的聲名又進一步在佛教界內傳揚開來,並得到一些高僧的高度贊揚和認可。當時四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道基法師,曾稱贊玄奘說,我講學多年,“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一個少年僧人能得到高僧如此稱贊,應該是不多見的。
  玄奘十三歲剃度,但那衹是走入佛門的第一步,要成為一個高僧,還有更重要、更難過的第二關:受戒。那麽受戒都有着哪些嚴格的要求和復雜的程序呢?
  玄奘出傢八年以後,到了二十一歲纔正式受戒,受“具足戒”。如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衹有到那個時候,纔是大學本科畢業,纔算成為一個非常正式的僧人。所謂“具足戒”,是指使一個人完全具備成為“比丘”的資格和條件,這是一個非常繁復的戒律,有一定的儀式。
  離江流和尚漂流而至的金山寺不遠,在鎮江寶華山上有一個寺廟叫隆昌寺,可能是中國唯一沒有佛像的寺廟,而且也沒有山門,衹有一扇非常小的偏門,小到什麽地步呢,現代社會裏吃得太胖的人恐怕過不去。這個寺廟在當時好比是佛教的哈佛,中國乃至東南亞的好多方丈、住持,都是在這裏受具足戒而正式成為僧人的。如果去隆昌寺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受具足戒這一關並不是那麽好過的,不像想象中那樣僅僅把頭髮剃掉,或在頭上燙幾個香疤,衹是疼一下,憑足夠的毅力可以做到;而是設計有一條非常長的過道,過道內光綫並不充足,或明或暗,一直延續幾百米長。穿越過道時,各人必須在其中默念,是否還隱瞞了一些虧心事,是否具備了成為一個僧人的條件,是否已經準備好去承擔弘揚佛法的職責,……就這樣緩慢行進,一直走到過道盡頭的戒壇處。戒壇是漢白玉所造,體積很大,按照授具足戒的規矩,上有三位法師,一位負責授戒,叫“戒和尚”;一位指導在場做法,叫“教授師”;還有一位具體負責剃發燃香,叫“羯磨師”,同時還有七個證人在場。讀者諸君可以想象一下,你經過長長的忽明忽暗的過道,突然一冒頭,見到一個非常莊嚴的漢白玉戒壇,上面坐着一些非常嚴肅的老法師和給你授戒的和尚,有的手上拿着明晃晃的剃刀,你會有什麽感覺?還有各種誦經的儀式,是一種非常莊嚴肅穆、直接震撼內心的場面。這套儀式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具足戒對於比丘而言,一共有二百五十條戒律;對比丘尼則更為嚴酷,有三百多條戒律;而對一般居士來講,則有受五戒或八戒之別。在《西遊記》中,衹有唐僧是受過具足戒的,具備成為一個真正大法師的資格。至於豬八戒,之所以叫“八戒”,據唐僧說:“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可見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受戒稱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