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游记   》 第10节:求学之路(2)      Qian Wenzhong

  在玄奘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8至619年间,隋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东都洛阳及其周围的一些地方成为战场。由于战乱,玄奘在洛阳是待不下去了,便与他的二哥长捷法师一起西奔长安。
  根据记载,当时玄奘劝他哥哥前往长安时曾说:“听说有唐王爱民如子,除暴安良,虽然洛阳是我们的父母之邦,但我们还是应该去追随唐王。”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增补进去的,因为他们到达长安后并没有停留很久,但后来唐太宗对玄奘非常推崇,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太宗还和玄奘“拜为兄弟”,此后玄奘便以“御弟”自称,这虽然与历史未必相符,但唐太宗非常推崇玄奘是确定无疑的。
  玄奘与他哥哥一起西奔长安后,由于中原扰乱,“京师未有讲席”,缺乏修业的条件,所以他们没有在长安停留太长的时间。当时大量的高僧纷纷进入四川,来到相对安宁的蜀地,因此在隋唐之交,四川这个当时还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一跃成为佛教学术的中心,众多名僧大德都在那里讲学、授徒,住持寺庙。
  经过长途跋涉,在大约二十岁时,玄奘也到达了成都。根据记载,在这段旅程中,玄奘也是一路求学,这种好学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到了成都以后,玄奘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佛典。他的声名原本只在洛阳传扬,而当四川形成一个佛教中心,全国各地的名僧都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时,玄奘的声名又进一步在佛教界内传扬开来,并得到一些高僧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当时四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道基法师,曾称赞玄奘说,我讲学多年,“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一个少年僧人能得到高僧如此称赞,应该是不多见的。
  玄奘十三岁剃度,但那只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高僧,还有更重要、更难过的第二关:受戒。那么受戒都有着哪些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呢?
  玄奘出家八年以后,到了二十一岁才正式受戒,受“具足戒”。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只有到那个时候,才是大学本科毕业,才算成为一个非常正式的僧人。所谓“具足戒”,是指使一个人完全具备成为“比丘”的资格和条件,这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戒律,有一定的仪式。
  离江流和尚漂流而至的金山寺不远,在镇江宝华山上有一个寺庙叫隆昌寺,可能是中国唯一没有佛像的寺庙,而且也没有山门,只有一扇非常小的偏门,小到什么地步呢,现代社会里吃得太胖的人恐怕过不去。这个寺庙在当时好比是佛教的哈佛,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好多方丈、住持,都是在这里受具足戒而正式成为僧人的。如果去隆昌寺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受具足戒这一关并不是那么好过的,不像想象中那样仅仅把头发剃掉,或在头上烫几个香疤,只是疼一下,凭足够的毅力可以做到;而是设计有一条非常长的过道,过道内光线并不充足,或明或暗,一直延续几百米长。穿越过道时,各人必须在其中默念,是否还隐瞒了一些亏心事,是否具备了成为一个僧人的条件,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承担弘扬佛法的职责,……就这样缓慢行进,一直走到过道尽头的戒坛处。戒坛是汉白玉所造,体积很大,按照授具足戒的规矩,上有三位法师,一位负责授戒,叫“戒和尚”;一位指导在场做法,叫“教授师”;还有一位具体负责剃发燃香,叫“羯磨师”,同时还有七个证人在场。读者诸君可以想象一下,你经过长长的忽明忽暗的过道,突然一冒头,见到一个非常庄严的汉白玉戒坛,上面坐着一些非常严肃的老法师和给你授戒的和尚,有的手上拿着明晃晃的剃刀,你会有什么感觉?还有各种诵经的仪式,是一种非常庄严肃穆、直接震撼内心的场面。这套仪式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具足戒对于比丘而言,一共有二百五十条戒律;对比丘尼则更为严酷,有三百多条戒律;而对一般居士来讲,则有受五戒或八戒之别。在《西游记》中,只有唐僧是受过具足戒的,具备成为一个真正大法师的资格。至于猪八戒,之所以叫“八戒”,据唐僧说:“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可见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戒称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西游记 百家讲坛
第1节:前 言第2节:目 录第3节:玄奘身世(1)第4节:玄奘身世(2)
第5节:玄奘身世(3)第6节:皈依佛门(1)第7节:皈依佛门(2)第8节:皈依佛门(3)
第9节:求学之路(1)第10节:求学之路(2)第11节:求学之路(3)第12节:求学之路(4)
第13节:潜往边关(1)第14节:潜往边关(2)第15节:潜往边关(3)第16节:偷渡国境(1)
第17节:偷渡国境(2)第18节:边关被擒(1)第19节:边关被擒(2)第20节:边关被擒(3)
第21节:险象环生(1)第22节:险象环生(2)第23节:身临绝境(1)第24节:身临绝境(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