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有点扯远了,回过头来看李邕这首诗,也不出这个模子。由诗中可见,这个太平公主的南庄是依山傍水而建,高楼飞桥,蔚为壮观。当时群臣泛舟水上游玩,于是就搬来一堆典故:第一句“支机石”是说相传汉朝张骞寻河源时得到一块石头,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说:“此是天上织女支机石。”此处用来比喻到了人间仙境,最后一句“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归”,也是这样的意思。这又用了张华《博物志》上所说的,相传天上的银河和海相通,因此有人乘木筏(槎)到了天上,见到了牛郎和织女。中间几句除了写景外,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复见金舆出紫微”只不过是说皇帝出宫了,“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也是虚写,烘托一下当时的胜景罢了。然而,这正合应制诗的特点,你如果乱发个实质性的议论感想,说不定那一点就惹着了皇帝或公主,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从此诗看出来太平公主当年的豪奢。所谓“碧树青岑云外耸,朱楼画阁水中开”(李峤同题诗中句),酒肴的名贵,不在于大鱼大肉,宅第的豪阔,也未必全是甲第朱门,太平公主的山庄,当时在灞水之畔,辉煌壮丽之极,皇室台榭都无法相比。
此时是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一年后,中宗暴死,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兵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当时按道理来说做皇帝的应该是中宗的幼子温王李重茂,但太平公主却率先开口,让李重茂让位于自己的哥哥李旦。李旦和中宗一样是个老好人,于是大权全部由太平公主和他的儿子李隆基把握。李旦对政事不感兴趣,据说宰相来请他盖玺颁诏时,只问宰相:“跟太平商量过没有?”如果商量过了,就再问一句:“跟三郎(李隆基)商量过没有?”如果也商量过了,便不细看是何内容,盖玺通过。
太平公主的权势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膨胀。《资治通鉴》中称当时:“太平公主……擅权用事,当时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从上面这一大串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公主的权势非同一般的大,她的党羽有窦怀贞等宰相重臣,还有禁军头领如左右羽林军将军、金吾将军等等。太平公主绝不肯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把所有的权力都顺顺当当地拿过去,于是她密谋再次兵变,除掉李隆基。
然而,这次她是一个失败者。
南山依旧属他人
太平公主先是假借天上有彗星闪过,是皇子将取代皇帝的意思,以离间当时身为皇帝的李旦和儿子李隆基之间的关系。然而,她的算盘打错了,她一直在武则天身边,以为人人都像武则天一样酷爱权力,她却没有料到,李旦本来就不耐烦当这个皇帝,于是就坡下驴,口称“传德避灾”,将皇位正式传给了李隆基。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先输了一城。
正式登上帝位的李隆基在众人的劝说下,不可避免地发动政变,将前面所提的太平公主一党擒的擒,杀的杀,一个不剩。太平公主凄凄惶惶地逃到她曾经寻欢作乐、大排酒宴的南山山庄里。但是躲也不是办法,终究难免一死,李隆基还算仁义,给了她一个体面的死法,赐死在家中。所谓赐死,就是逼你自杀,但可以选择死法,一般来说无非就是自缢或服毒。此时的太平公主大约只有五十多岁。太平公主的老公武攸暨虽然当了一辈子绿帽乌龟,但命运倒还不错,他于一年前就病死了。但就算死了,也因此事而获得墓被平毁的“待遇”。太平公主的儿子也都被杀,只有薛崇简一人因和李隆基一直关系密切,而遭到赦免,并恢复官职,不过改为姓李。太平公主的财产也悉数被查抄,珍宝财货堆积如山,牛马田地更是多得难以计数,还有放贷在外的利息钱等等,花了三年多还没有完全清点出来。前面诗中,太平公主那瑰丽优雅的山庄,也被玄宗下旨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兄弟——宁、申、岐、薛四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