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美国诗人五十家   》 爱米莉·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彼得·琼斯 Peter Jones

爱米莉·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原宥我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的独醒
  ——摘自狄更生的一封信
  
  狄更生是美国诗人中最杰出、最多产的一位,共写下了一千七百五十多首诗,其中的数百首表现了她独特的天才。她的一生默默无闻,但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和想象。这些诗揭示了—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多数批评家研究了她一贯关心的生命、时间、自然和永恒的主题,都强调她的孤独,然而都很少有人承认她的意志对于决定她的生活和深刻的天才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把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妇女、特别是对老处女的流行态度考虑进去。狄更生的生活和艺术在某种限定的范围内发展,在某种意识到的偏见和强加的社会形式中发展。这些限制、偏见、习俗和选择反而解放和激发了她的想象力。
  
  她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命之门在关闭前曾关闭过两次——它仍接需要等待
  看“不朽”是否还会为我揭示第三次事件
  象发生过的那两次一样
  巨大而难堪;离别
  是我们对天堂所知的全部
  也是对地狱所需要一切
  
  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种达观的听天由命的思想。实际上,一旦诗中和其它地方流露的生命之门“关闭”之后,她就决定不再继续生活。听天由命的思想与宗教具有相似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她使用的抽象事物中,也表现在动词“揭示”一词中,她选写了一种充满高度智慧的诗。这种智慧指的是名符其实的智慧,她懂得自己艺术的威力。她的诗常采用警句式的形式,发展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或者用谜语的方式暗示出诗中的主题:
  他的尖嘴和尖钻
  是他的头,帽子和衣边
  他在每棵树上劳作
  一条虫、是他的最终目标。
  
  这只鸟是用一种有意识的技巧创造的。狄更生意识到了自的技巧和局限性。她常常追求奇特:
  蜜蜂!我在期待着你!
  昨日我对你的
  一个相识说
  你就要来了——
  青蛙上周已经回家……
  
  这首诗的落款是“你的:苍蝇”。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讲说的性质,而不是书信体的性质。
  
  狄更生1830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在她一生中,她只在霍利奥克山的女子学校住过很短时间,到华盛颐和费城去过一趟,另外,为了治疗眼疾在波士顿逗留过一些日子。除此之外,她一直都是在阿默斯特村镇度过的。“我不离开家”,她写道,“除非紧急情况牵着我的手走”。她在阿默斯特学院学习过,童年很正常。当她十七岁在霍利奥克山的时候,福音传道运动也发展到了镇上和女子学校。她的许多同学都作了福音传道徒。狄更生没有加入,虽然她的父母对这个运动抱支持态度。二十四岁那年,她拒绝加入教会,尽管她偶尔也参加教堂的礼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表现了她的品德和坚强意志。她不信任感情上皈依的永久价值。精神的自由对她至关重要。然而作决定的重要性在她的诗中和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因为她终身仍然信教,——但以她自己的方式。宗教的主题不断地占据她。“你提到‘永恒’”她在一封信中写道:“这是那关于洪水的主题”。
  
  她的宗教观具有积极怀疑的特点:她在自己信仰的宗教中,既不能证明永恒或是上帝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同时她也不能追随唯物主义进入无神论的世界。她宁愿要的似乎是一个近在眼的的天堂和自然的圣礼,而不是虚无遥远的天堂景象,这种信仰使我们回想起爱默生——世界具有象征的性质。她在一诗中写道:“上帝在每家的门前”:
  啊,夏日的圣礼
  迷雾中最后的圣餐
  允许一个孩子参加
  分享你神圣的象征
  你那奉献的面包
  你那不朽的红酒!
  
  她在另一首诗中说:
  一个盛夏之日
  尽力我来
  我以为只有圣徒才有这种日子
  复活就在那里发生
  
  她的眼光追求的是一陌神秘的景象,但她使用的意象和暗喻那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和暗喻。她从人世间的相似事物中发现了上帝。当她想到上帝时,上帝几乎是有形的存在,具有可见的性质。
  我从未见过荒野
  我从未见到大海——
  然而我却知道石南草的模样
  知道以是浪涛。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漫游过天堂
  然而我知道天堂在哪里
  仿佛已经有了契约在先
  
  她对待上帝就象她对待大自然中未曾目睹过的事物一样,是通过想象,而不是通过最终的信仰去接近的。
  
  对她的作品影响很大的另一件事是她决定避世隐居。对她隐居的解释众说纷坛,最流行的推断是,她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有人提出了她的好几位情人,但是没有一位能够得到令人情服的证实。她开始较频繁地写诗时就已经深居简出,然而人们过于强调了这位身穿白袍(结婚礼服?)、出入在花园里或偶尔在楼梯上露面的女人的传说,而没有注意到处不能(即便她愿意)象梭罗一样隐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茅屋中。她是女人。一个老处女闭户不出并非奇怪,不然的话,爱米丽的姐姐就会象女诗人自己一样神秘了。
  
  然而不寻常的是,她的隐居逐渐成了一种宗教性的自我克制。如果这样假设,说她为之伤心思念的那个别离了的心上人就是耶酥,也就是她所失去的宗教信仰和灵魂的件侣,也不是不可能的。她的诗反映了这种隐居生活:
  灵魂选定她自己的世界
  然后,把门关闭
  与她天赐的大多数隔绝
  不再露面
  
  有时孤独令她感到绝望:
  若是我未曾见到过太阳
  我可能忍受这幽暗
  但光明将我的荒野
  变成一个新的荒野
  
  有时孤独又成为她的力量:
  我们在退隐中知道
  一个巨大的物体
  在我们中间——
  西沉的太阳
  即将与世界告别
  你金色的身影
  比平时更加巨大
  
  第三个重要的决定是在1862年作出的,那年狄更生给汤姆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写了一封信。此时她已三十二岁。她虽然已经写出了三百多首诗,但还没有考虑过加以发表。的确,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不过她很赞赏希金森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致一位青年撰稿人的信》——这是一篇指导有抱负的青年作家的文章。她知道他是一位深孚众望,很夫心妇女作家地位问题的讲演家。她感到很需要听听他的意见。
  
  她把自己的诗寄给了他,并写道:“你能否抽暇告诉我这些诗是否有生命力呢?……我的思想和它自己太接近了,以致无法加以清楚的判断,而又没有别人可以请教。”
  
  满脑子维多利亚时代情趣和标准的希金森没有理解她的作品,他督促她把诗中“不规则”的地方加以改造。大概是想让她把诗改成同她的风格近似的圣歌体样子。但是当她看到发表的诗被改成了这个模样时,感到十分生气。希金森的话使她更加坚定了保持自己诗的特色的决心,正是这种特色才使她的诗为人们所看重。
  
  她手稿上的诗常使用破拆号表示节奏的停顿。多变的格律和半韵给了她的诗一种令人谅奇的清晰感。但是她对“富于建设性的批评”作出的拒绝使她的诗有时陷入晦涩,有时变得怪诞冷僻。不过她的节奏一直都很明快。她写得最好的诗通过一个观察到的和巧妙结合的形象集中在一些永恒的概念上,表现了她对于实现肉体和思想满足的怀疑:
  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
  如同大教堂的琴响——
  它给我们天堂的创伤——
  我们找不见伤疤
  只有内在的不同,
  其意义就在其中——
  谁也不会教它——或者任何人
  这是盖有印记的绝望……
  
  有时她的一些朴实的暗示使人想起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她的古怪使人想起爱德华·泰勒。她写道:“白昼脱掉——她自己的衣裳——她金色的——吊袜带……”在另一首诗中她写道:
  天使们摇着雪白的帽子
  圣徒们——朝着窗子奔跑
  来看这小酒鬼
  依靠着——太阳……
  
  然而她的睿智远胜过他们。她不仅只懂得词汇和节奏的妙用,而且对(句法富有戏剧性的处理也很灵活。在许多诗中,她用句法上没有联系的短句勾勒出一幅图景,然后,当暴风雨来到时,或者鸟儿起飞时,她便展开一种有力完整的句法,扩展到一两节持中,把开头一节里支离破碎的成分揉合在了一起。
  
  很难追溯狄更生受了谁的文学影响,因为她的敏感和技巧在她有力的点金术中结合了。她写道:“多年来,我的词汇是我自己仅有的创造。”然而《圣经》和莎土比亚的戏剧对她的影响显然是很大的。拜访过她家的爱默生、梭罗、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姊妹和勃朗宁夫妇对她也可能发生过影响。英国玄学派诗人,特别是赫伯特和沃思比浪漫派诗人对她更亲近。我们可以从她的诗中听见汤姆斯·布朗的声音。
  
  狄更生死后,她的姐姐在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九百首诗“用细麻绳捆束成六十卷”。梅布尔·卢米斯·托德和希金森承担起了编辑出版这些诗的任务。其中一百五十首经过希金森对韵律、标点符号、节奏作了“修改”,把暗喻改成了“合理的”之后,于1890年发表。这些诗很受读者的欢迎。翌年又发表了另外一百六十六首诗和信件,另外一些诗由托德于1896年整理发表,狄更生的侄女和继承人玛莎,狄更生·比昂奇编的版本以《独猎》为题于1914年出版。这个版本更加接近原稿的风貌。1929、1935、1945以及最终的1955年的版本收集了所有存在的诗。最后的一个版本是出汤目斯.H.约翰逊编辑的,他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诗稿及残片,并尽量保存了标点符号的原貌。
  
  狄更生感觉的天地,她更新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她把令人谅奇的暗喻、丰富的词汇与真实的感情揉为一体的手法,以及对大自然中微小事物的精确描绘构成了她那些炙脍人口的诗篇的特色。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的诗只是个别的。她在写得最好的诗中以灵活独特的方式触及到了自然的奥秘:
  我看见了一只行将死去的眼睛
  在一个房间里旋末旋去——
  仿佛在寻着什么——
  然后变得茫然无光
  然后——变得雾—样朦胧
  然后,连成一体
  假若它有幸看见了某种东西
  它没有透露那是什么——

    汤潮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安娜·布拉德斯特里特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爱德华·泰勒 Edward Taylor (1642?—1729)
威廉·卡伦·布赖恩特 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Ral 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l882)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Thoreau (1817—1862)
赫尔曼·梅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 (l8l9—189l)
沃尔特·惠持曼 Walt Whiteman (1819—1892)
爱米莉·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1869—1953)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1869—1950)
斯蒂芬·克莱恩 Stephen Crane (1871—1900)
罗伯特·弗洛斯特 Robert Frost (1874—1963)
卡尔·桑德堡 Carl Sandbura (1878——1967)
华莱士·斯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 (l879——1955)
威廉·卡洛·威廉斯 William Carlo Williams (1883——1963)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1972)
H.D.(希尔达·杜利特尔) Hilda Doolittle (1886——1961)
罗宾逊·杰弗斯 Robinson Jeffers (1887——1962)
约翰·克劳·兰塞姆 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
玛丽安娜·穆尔 Marianne Moore (1887——1972)
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 Thoi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康拉德·艾肯 Conrad Aiken (1889——197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