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抱住一把熱情的腰:更衣記   》 第10節:具有國際感的披帛      莊秋水 Zhuang Qiushui

  自信開放的大唐女性們奉行服飾上的華麗精巧。"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花花草草們也可以一親芳澤。《舊唐書•輿服志》裏這麽說:"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綉,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唐玄宗就曾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禦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後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綉有圖案的披帛。而宮女們在端午節時,也要披較為華麗的披帛,稱為奉聖巾或續壽巾。
  美麗的大唐女子,站立時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靜謐,走動時飄逸舒展如風拂楊柳,動靜相得益彰。這種附加的服飾,延伸了身體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不是為了實際的用途,僅僅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
  然而這不是魏晉時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美感。高髻、披帛、半臂、襢領服,少有地綫條感和人體美相結合,它所依賴的不是傳統的倫理規範,也不是公衆社會對女性的戒備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們短暫地煥發了審美想像力的産物。
  披帛這種"時裝",藉鑒了當時風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們從舞臺服裝中汲取靈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華為表演服裝。在後來的京戲《天女散花》裏,梅蘭芳舞動長長的飄帶,那一定也是對披帛象徵性地極端發揮。
  雲想衣裳
  這一季風行超短款外套,便有聰明的設計師略加改良,用毛綫織就類似披肩的鏤空小外套,套在頭上,下垂至胸,邊緣點綴一些裝飾,一般都是本季的流行色。由今及古,令人一臉幸福地,回想起從前女人們的肩頭雲蒸霞蔚的燦爛景象來。
  《元史•輿服志一》裏說:"雲肩,製如四垂雲,青緑,黃羅五色,嵌金為之。"雲肩多以絲緞織錦製作,大多數雲肩用4個雲紋組成,叫四合如意式,基本上是以五色為正色,其中點綴間色。
  雲肩的確實起源實在無法確定,手頭看到的倒有五六種說法。有說是漢,有說是隋唐,有說是五代,有說是元,反正這種四垂雲形施以彩綉的獨特服飾,以它的裝飾、形狀、符號與它所包裹着的肩膀進行一場詞彙學遊戲。雲淡風清,迴旋飄柔,雲想衣裳;肩臂前後四周,四合如意;富貴牡丹、多福多壽、連年有魚,吉祥命題。這些舊時代的情感,或許並不是什麽陳腐的觀念,而是生而為人的本能期盼。
  雲肩的吸引力是如此的顯而易見,以至不像對許多服飾意義的解釋那麽支離破碎。它的首要任務便是為女人們增加額外的風緻。清初葉夢得在《閱世編》中記載:"大者裁白綾為雲樣,披及兩肩,胸背刺綉花鳥,綴以金珠、寶石、鐘鈴,令行動有聲。"行動間叮當作響,有如樂音,那真是非凡的情緻!
  雲肩的妙處,正是所謂"烘雲托月",單是雲肩,如論如何也是單調呆板的,必得披在一個裊娜的女子肩頭,必得和其他服飾相配,有意識的美麗着裝和詩意聯繫在一起,帶來渾然一體的視覺上的舒適感。
  《水滸傳》第八十八回裏有一段文字,專道雲肩映襯下的整體觀看效果:
  "……簇擁着一員女將,金鳳釵對插青絲,紅抹額亂鋪珠翠,雲肩巧襯錦裙,綉襖深籠銀甲。小小花靴金鐙穩,翩翩翠袖玉鞭輕。使一口七星寶劍,騎一匹銀騮白馬。乃是遼國天壽公主答裏孛。"
  鳳冠霞帔做夫人
  幾個世紀以來,廝磨於貴婦香肩的愉快想象,在清朝末期褪化為藏污納垢的實際用途。江南的女子流行梳低垂至肩的發髻,那時候,沒有"飄柔",女人們自信不起來,發油沾了衣服,既不雅,又不好打理,於是順手便將雲肩從超現實主義拉入了現實主義。
  雲肩的輕,卻襯托出另外一種服飾的重來。那便是霞帔。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這樣的詩句。由披帛發展而來的霞帔,用錦緞製作,上面有綉花,兩端做成三角形,下端垂金玉墜子。不要小看這樣一件服飾,它千年來承擔着女性一生中的最大願望。
  一切都是從霞帔成為禮服開始的。宋代以來,霞帔是朝廷命婦的禮服,隨品級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明代洪武四年更有嚴格的規定:"一品衣金綉文霞帔","二品衣金綉雲肩大雜花霞帔","三品衣金綉大雜花霞帔","四品衣綉小雜花霞帔","五品衣銷金大雜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銷金小雜花霞帔","八品、九品衣大紅素羅霞帔"。每條霞帔長5尺7寸,寬3寸2分。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下施彩色流蘇,是誥命夫人的專用服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看莊秋水"更衣"第2節:一抹微雲第3節:保衛屁股第4節:夫長婦隨
第5節:為什麽這麽黑?第6節:從來不解醉紅裙第7節:一件大紅鬥篷第8節:妾有綉腰襦
第9節:一襖心情第10節:具有國際感的披帛第11節:對抗性遊戲第12節:裙帶關係
第13節:圍裙的前世今生第14節:人傢的姑娘有花戴第15節:雲鬢花顔金步搖第16節:心有千千髻
第17節:假作真時真亦假第18節:結發為夫妻第19節:女為悅己容第20節:溫潤如玉
第21節: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第22節:有暗香盈袖第23節:名叫"合歡"的秋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