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周国平 Zhou Guoping

  应当说,这种虚无主义是促使基里洛夫自杀的真正动机。但是,和尼采一样,陀氏也试图赋予虚无主义以某种积极意义。基里洛夫说: 人因为怕死才发明了上帝,"上帝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产生的疼痛。谁能战胜疼痛和恐惧,他自己就会成为上帝。那时就会出现新的生活,那时就会出现新人,一切都是新的……那时历史就会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从大猩猩到上帝的毁灭,另一部分是从上帝的毁灭到地球和人的质变。人将成为上帝,并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世界将发生变化,事物将发生变化,种种思想和一切感情亦将如此。"《群魔》,第151页。
  我们在尼采那里也可以读到与此极为相似的话:"上帝死了!……这件大事于我们不是太大了吗?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变成上帝,以配得上这件事?没有更伟大的事了--在我们之后出生的人,单为这件事就属于更高的历史,高于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481页。
  不过,基里洛夫用来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方式颇为奇特: 自杀!"谁胆敢自杀,谁就是上帝。"《群魔》,第151页。"谁若是仅仅为了消灭恐惧而自杀,他立刻就会成为上帝。"《群魔》,第152页。这是一种"出于理性的自杀",也就是陀氏在《作家日记》中所主张的"逻辑的自杀",有一套逻辑推理作为其根据: 既然上帝是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发明出来的,那么,只要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人就不再需要上帝了,因而自己也就成为上帝了,而自杀便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证明。基里洛夫推论说:"要是上帝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他的意志,我也不能违背他的意志。要是他并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我的意志,我也必须表达自己的意志。"有人嘲笑他说:"不过您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自杀者;自杀者比比皆是。"他回答:"别人自杀都是有原因的。可是无缘无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而自杀的却只有我一个。"《群魔》,第818页。又说:"我要以自杀来表明我的独立不羁和我的新的可怕的自由。"《群魔》,第821页。
  加缪在分析基里洛夫形象时指出,他的自杀是复仇,是反抗他在形而上方面所受的侮辱;同时也是自我牺牲,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自杀。加缪: 《西绪福斯的神话》。参看《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393、396页。这是颇有道理的。基里洛夫初萌自杀念头无疑是出于一种绝望感,因为上帝不存在而决心唾弃这没有形而上根据的荒谬的生命,但是,后来他却把自杀变成了一种表达自己意志的极端方式,似乎要以此证明人的意志自律,人能够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支配自己的命运。这与尼采由上帝之死而发轫出强力意志和超人观念的思想过程是暗相吻合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总序第2节:自序
第3节:概论(1)第4节:概论(2)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第8节:上帝死了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