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大乘無量壽經 》
第06品 發大誓願
支婁迦 Lokakasin
本品是法藏菩薩遵從世自在王的訓示,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法藏菩薩成就阿彌陀佛,世人稱為大願王。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怎麽能談是佛呢。但唯獨彌陀稱為大願之王,可見因地中所發的大願特別殊勝。《甄解》贊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歸結到阿彌陀佛成佛。四十八願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本來修習的萬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願一乘。一乘者,一切衆生都令成佛,沒有其他的乘,因為衆生本來成佛。這就是彌陀正覺的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麽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於誓願不可思議。《甄解》又引證《行捲》說:宏誓一乘海,成就了沒有障礙、沒有邊際,是最勝深妙不可思議智德,是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至高無上的妙德。誓願像虛空,所以廣大無邊的一切勝妙功德,從中出生(因為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紙才能作畫)。猶如大車乃至大風普行世間,救度一切,沒有障礙,能夠出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係縛)。外道以生天為究竟,我們以生天為墮落,六道輪回是最大的係縛。而且誓願海開顯了度生方便的寶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彌陀大誓願之內,沒有其他更方便之法了。當然大傢知道,密教是以方便為究竟,但是,大傢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就是說把密教這部分公開了。禪密教觀、六度萬行,種種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聲佛號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穩最妥,萬修萬去,所以大誓願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這個法門這樣殊勝,我們應當崇敬遵從,信奉受持,不可須臾離也。不可思議的功德法門,就來源於不可思議的願海。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皆是由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
底下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傢所熟知的衹是彌陀四十八願度衆生,而不知本經古譯(漢譯、吳譯)都是二十四願,衹有唐譯和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三十六。《後出阿彌陀偈經》特別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願的占半數,提出四十八願的衹有三分之一。先師夏老會集本經正好章數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細目恰恰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都巧妙地融會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下面我們看經文,法藏菩薩嚮佛稟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敬請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聽和照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四句是極樂世界的總贊。‘我’是法藏菩薩的自稱,在成佛時,所居住的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是圓滿之意,指含攝一切,沒有久缺。‘無量’,指沒有方法用數位等等來表示它有多少。這個佛剎具有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無有不足、不可用數量表示的殊勝功德和清淨莊嚴。這一切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不可思,人的頭腦想不到。不可議,人的舌頭說不出。人的頭腦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對,說出來的也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意。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極樂國土是這樣的功德莊嚴,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華嚴經》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是實際理體,那就是本來無一物。事法界,種種事相森羅萬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無礙是大乘所共有,雖然本體是寂,然而常照;雖然常照,本體仍是空寂。理體不礙事相的發揮,事相不妨理體的一味,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裏都有。唯獨事事無礙,是《華嚴》所獨具。《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的中本。《無量壽經》和《華嚴》一樣都是十玄具足。《華嚴》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圓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子裏裝人,這是常識;我說人裝屋子,大傢就想不通了。華嚴境界就是如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芥子為什麽能容納須彌山?因為芥子的體性是法性,巨細萬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滿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滿十方包容萬有,所以須彌山就在芥子之內。小大互容就是這個原因。廣狹自在。廣大境界可出現在一個狹小區域,例如一尺的鏡子,可以照見十裏的光影。本經在極樂世界寶樹中可見諸佛淨土。寶樹是狹,諸佛淨土是廣,但都可‘寶樹間見’。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愛因斯坦都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封悼念的信說:你走了,不久我也就來了,但是這個有先後的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重重無盡。兩面鏡子對照,就照出無窮無盡的鏡子。我與他兩個人對面看,就是重重無盡。我看見他,我的瞳仁裏就出現他的形象,他的瞳仁裏也出現我的形象。我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看見他眼睛裏的瞳仁,我也就看見他瞳仁中的我,他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無窮無盡、一層一層的他。這個你衹要把兩面鏡子對面一放就清楚了。因為極樂世界具有重重無盡的玄門,所以這個世界的功德莊嚴是重重無盡。極樂世界中隨處一朵蓮華放三十六百千億光,其中每一光就出現無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國土,又有蓮華,華又放光,光中又有無量的佛。一重又一重無有窮盡,這是華嚴境界。因此我們應當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都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一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所以說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為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無礙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議的無量功德。所以能夠讓衆生‘聞名得福’,一聽名字就得福。別人一說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了。
‘聞名發心’,聽到佛的名字就願意發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樂,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你再睏難,再忙,每天衹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圓寂的老方丈,他是禪宗,他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極樂就不再退轉了,就是阿鞞跋緻,還有什麽法比這更頓。連動物乃至地獄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還有‘見樹得忍’,極樂世界的菩提樹,若有人看見,就證無生法忍。菩提樹的功德是這樣不可思議。打個比方說,禪宗的舉拳竪臂,問話人看見拳頭就開悟了。極樂世界的樹,更加不可思議,任何人見到樹就得無生法忍。淨宗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同時也由於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所以國土中萬物嚴淨。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淨,極微絶妙,無以復加;並且萬物都是光瑩如鏡,都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滿虛空。若有衆生接觸到光明都得安樂,滅除垢污,出生善念。國中萬物都是妙寶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到香味,自然修習佛所傳授的妙法。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華嚴境界,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淨,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願文開頭這四句是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也是每一位讀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願都是為衆生,每一願都是阿彌陀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淨句。天親菩薩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底下說,在此佛剎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以我們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第一個願就是國無惡道願,國土裏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三惡道。願文中‘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指的是畜生道。地獄,古印度話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個意思:一、是不可樂,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不可救濟。三、冥暗。四、地獄。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包括八熱與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的最下第八獄,叫做無間地獄,所受罪報,相續不斷,沒有間歇,其苦無量。二近邊地獄,在八大地獄每一門之外附近處。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種類無數,受苦無量。地獄苦果,最重之處,世間一日之中,地獄衆生八萬四千生死。《地藏經》希望大傢看看,曾經有人說是假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間流傳的共有兩種,其中一種在大藏裏頭沒有根據。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不能說《地藏經》全是假的。希望大傢看看《地藏經》,我讀這部經總是落淚悲泣,當我看到遍虛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薩都聚會到一起,釋迦牟尼佛拜托地藏王菩薩說:地藏啊地藏,一個衆生,衹要他有一絲一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進地獄。世尊一度又一度的拜托地藏王菩薩。我每次讀到這裏,每次都是淚不能止。
其次是餓鬼。餓鬼經常饑餓,所以叫餓鬼。經常千百年聽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說看到水接觸到水了。他膽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力,所謂鬼神,能降禍於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殺死等等,又常被諸天驅使強迫勞動。所以鬼很苦。鬼沒有不餓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給鬼施食,把鬼的喉嚨打開,把所施的食物變成甘露,鬼才能夠吃。
第三是畜生。新譯叫做傍生。‘傍’是橫,形狀是橫的。貓狗不像人,人是直立站著的,貓狗是橫著的。畜生道遍在各處,披毛帶角,有鱗甲,有羽毛;在水裏也有,空中也有,陸地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受苦無量。常見的豬,都要受一刀之苦,而且子子孫孫都被斬盡殺絶。尺蠖(槐樹上的緑色肉蟲)掙紮在蟻群之中,一口一口地被螞蟻活活咬死。報紙上誇耀名廚的技術,一盤活魚被客人吃光了,嘴唇和眼睛都在動,這就顯示人在咀嚼品味之際,魚正慘受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之苦。從以上常見的事,可略窺畜生無盡諸苦。
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所以是淨土。《阿彌陀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國中衆鳥是彌陀教主‘變化所作’。以上是第一願。第二不墮惡趣願:‘焰摩羅界’就是焰摩王的世界。焰摩羅常譯作閻魔。焰摩王主守地獄,主管世間生死罪福種種業報。本願承接第一願,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並且國中衆生永不更墮三惡道。願文是:閻摩羅界、三惡道中的衆生‘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本願有三個重要涵義:一惡道衆生同可往生。二往生的衆生决定都成佛。三往生者縱有極重的罪業也不墮入三惡道。從本願中完全托出了彌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本心。極樂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而且三惡道中的一切衆生一旦生到佛剎之後,受到佛法的教化,都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國中沒有惡趣,大傢都來,來了之後大傢都要成佛,這就是佛的本願。更應註意和感恩的是三‘不復更墮惡趣’。到了極樂世界,不會再墮到惡趣裏去。從這句願文就可破現在有種反對帶業往生的說法,他們舉出淨土三經□都沒有帶業往生的明文,就認為帶業往生這話是錯的。這種論證不但違反淨土宗教義,而且這個態度也是違反科學的。彌陀大願中明明白白有‘不復更墮惡趣’的話,若是根本往生的人都已惡業全消了,阿彌陀佛還要加這句願文幹什麽!應知不更墮惡趣是由於佛的願力。他雖然帶著應入惡趣的罪業來了,但他可以在極樂國土勤修功德,更加極樂種種增上因緣,成就殊勝功德,可以消除一切罪障,所以不復再墮惡趣。不復再墮惡趣,就是對帶著惡業去的人說的。如果來的人,每個人都沒有惡業,還說你不用更墮惡趣幹什麽!那這話就是多餘的了。法藏比丘怎麽能說廢話發廢願呢?所以竜樹大士說:‘若能生彼國,終不墮三趣。’竜樹菩薩這話也是如此。倘若往生的人的罪業已經消清了,竜樹菩薩還說這話幹什麽!竜樹大士大傢都普遍尊重,是八宗的祖師。竜樹菩薩的話,希望大傢重視。這個願非常殊勝:一是惡趣的衆生也可以往生,而且不再墮入三惡道,表示彌陀的悲心無盡。二是往生的人都要成佛,這是大誓願海的本心。可以看出,彌陀聖心,願願都是為衆生,願願都是願一切衆生成佛。在這願之末是‘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現在法藏菩薩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實際上阿彌陀佛已經久遠成佛,成佛十劫還是示現),所以這一切願都已成就,都是現實的。我們衹要如法奉行,就一一都可完全實現。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身無差別願。】
第三,身悉金色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衆生,讓他們生到我的國土時,身體都是紫磨真金的顔色,都是真金色身。紫磨真金是最好的真金,中國人說是赤金。好金帶紅色,金的成份足。諸佛都顯金色身,善導大師解釋:諸佛為什麽顯金色身?往生的人也都顯金色呢?因為金的顔色光亮潔淨,令人喜悅。而且金是不銹不壞的。一塊鐵會上銹,變得難看,甚至就爛掉了。很多世間東西也比不上金子,總會發黴變色生銹。金子就沒有這些毛病,所以金子可貴也在此。諸佛現金色身,是要藉金子的不壞不變,來顯常住之相,所以顯金色身。所以善導大師說:‘諸佛欲顯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金色身。’《會疏》說:金色表示中道實相,因為人民都是一樣,沒有差別,都是金色,彼此平等。平等正是中道之意。
第四,三十二相願。願文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三十二相的具體內容詳細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這裏不重覆了)。《智度論》說:佛顯三十二相,是隨此間閻浮提(地球)衆生的根器而說的而顯的。古印度外道修習梵天的法,能看見天界天王的三十二相,所以佛就顯這個相。實際佛是無量的殊勝,三十二相衹是化身佛應此界衆生的根機所顯之相。至於報身佛,《觀經》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裏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所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適應地球上人類的水平所顯現的化身佛的相。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隨形好,還是報身相,報身還是從法身中流出來的。真正的法身不可色見聲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五,身無差別願。願文是:‘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曇鸞大師解釋說:‘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咱們現在地球上就有黃人、白人、黑人等等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因為不同,所以會産生優等民族、劣等民族的錯誤分別。我們這個世界例子很清楚。有高有下,就有此優彼劣,優者依仗優勢就欺壓弱小,於是就爭戰不息,是非疊起。‘是非既起,常淪三有’。恃強淩弱,殘殺無辜,罪業不停,成為惡魔,就要墮落沉淪在三有之中出不去了。是故如來興起大悲之心,發起大悲平等的勝願,願國中人民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端莊嚴正,明潔清淨,‘悉同一類’,沒有差別。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是非高下的退緣。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
第六,宿命通願。願文是:‘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大意是:每一個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夠自己知道自身無量劫以來的宿命。‘宿’是宿世,就是過去世,俗稱為前世。知過去多生做的一切善,一切惡,這個就稱為宿命通。這是第六宿命通願。‘通’就是神通的簡稱。‘窮潛神異,所為不測’叫做神。深藏在神奇之中,所有施為別人不能覺察,不能猜測,無法預計,叫做神。‘所作無壅(沒有堵塞不通的地方),自在無礙’(自由動作,沒有障礙),叫做通。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盡,是六通。其中衹有第六通,唯是聖人所有,唯聖人所能證。外道再修衹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證漏盡通。若證漏盡,分段生死、輪回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唯聖。前五種是通於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傢,黃、白、鬍、柳(黃是黃鼠狼,白是刺蝟,鬍是狐,柳是蛇),它們也都可以得一點點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許修行人賣弄神通,因為這些神通,妖魔鬼怪也能有,它們炫術欺人,招遙惑衆,謗法禍人,為害嚴重,所以佛法禁止賣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衹是在寂滅之前,稍微顯現一點,不準招搖。神通衹是聖末邊事(聖道裏面末尾的邊邊上的事),若與智慧相比,那就是次要裏的次要,實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專重神通,是捨本求末,長此以往必入魔途。漏盡就是要斷見思惑。證初果要斷見惑,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貪、嗔、癡、慢。要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全部斷盡纔證阿羅漢,這就是竪出三界,修行的道路很難。往生極樂世界是橫出三界,所以叫做易行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由彌陀願力的加被,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具足神通,並比凡夫外道所得的通大得多,也比小乘正道從禪定所得的大得多。《事贊》說:‘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以彌陀弘願作為增上緣,所以神通超過常規情況。
小乘的神通要跟佛菩薩相比,有九種差別:一寬狹不同。範圍不同,聲聞的天眼、天耳所能通達的,是兩千個國土,緣覺是六千個國土,現在本經中說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都能通達,不知比這強多少倍了。二多少不同。聲聞緣覺小乘,他一個心念做一件事,不能辦很多事;佛菩薩能化現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時同一剎那,能現各種身,天身、修羅身、人身、鬼身、畜生身,都能現。三大小不同。二乘所現大身不能進到小的空間,現小身裝不下大的東西;佛菩薩所現,大身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能讓這樣的身體入一個微塵之中,也能現一小微塵的身容納大千世界。四遲速不同。我們這個神足通,二乘到遠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到;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不需要時間,一念能到十方世界。五虛實不同。二乘阿羅漢所現他衹是相似,沒有實用;佛菩薩所現都有實用。(六)所做不同。二乘所現就是不能讓他有心;佛菩薩能化現無量人,可以叫所化的各各有心,各各去做不同的事,讓人覺得每個就跟真實的人一樣,有心有想,而二乘做不到。七所現不同。佛菩薩衹現一個身,能讓大衆看到種種不同的人;能衹出一聲,令人各各異聞;並能安住一處,現身十方,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菩薩是六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等等都可以互用,但二乘不行。九自在不同。《涅槃經》說:諸佛菩薩,凡所做為,身心自在……身現大的時候,心不跟著增大;身現小,心也不小;形象現喜,心也不喜;形象現發愁,心也不發愁。這二乘不行。二乘得的神通比大乘差這麽多。
生到極樂世界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彌陀的殊勝願力,所以超越常規。宿命通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做善惡,例如釋尊在世時,有一個人來求出傢,諸大弟子觀察這人的善根,直到八萬劫,都沒種善根,於是加以拒絶說:不行,你走吧。你沒有善根,不能出傢。他就走了,路上碰到釋迦牟尼佛,跟佛說他要出傢,釋迦牟尼佛收了,後來他得道了。大傢說他沒有善根,佛說,你不知道,八萬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樹上,老虎走了,他輕鬆地念了這一句‘南無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萬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還是出傢了,還是得道了。佛神通沒有限量,遠超一切阿羅漢。《會疏》說: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的宿命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衆生各各的宿命和所做的事。得這個神通很有好處,日本澄憲師說:不知道宿命,你就對善不進,對惡不怕,於是懈怠。阿羅漢想到在地獄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羅漢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衆生都忘了,地獄中人更健忘。在地獄中的,火燒著的銅柱,他見到是一個極美的女人,就過去擁抱,一抱就把自身燒枯了。燒枯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記得了,又看見美女又去抱,又燒了。一夜之間多少萬次,他始終記不住。阿羅漢記住了,想起來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惡,他來勸大傢就非常親切。第二,知道宿命不會自高自大,你知道你過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於佛的加被。我們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於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於阿彌陀佛的誓願。你把你多生的行業都加起來,要知道罪過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這殊勝的因緣,全因彌陀加被之力。這纔知道全靠佛德,纔深生感恩敬仰之心。
第七天眼通願,第八天耳通願。兩願合寫,願文是:‘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洞視’。‘徹聽’。洞是洞達,‘洞視’是徹底看清楚。‘徹聽’是全部都能清徹聽到。看到一切,聽到一切,所以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這兩句中就包括天眼通、天耳通,是第七、第八兩願。天眼通也叫做天眼智通,也叫做生死智通。為什麽叫做天眼?因為這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夠看到遠的、近的、粗的、細的一切的色。太細的人們看不見,這很顯然,蒼蠅腿上有多少細菌,我們看不見,要藉助於顯微鏡,要儀器,天眼就不用。太大的人也看不見,你一上北京北海的白塔就知道了,你就看見個圓圈,以自己的立足點當圓心,拿視力當半徑,於是你所看到的區域成為圓的。在圓圈以外,明明是有,但眼睛看不見,所以人的眼睛就很有障礙。而且這個天眼通,又叫生死智通,能夠知道衆生去來生死之相,能夠知道衆生死後生到哪裏去。《大智度論》裏講:天眼所能見的範圍是‘自地’及‘下地’。譬如一個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羅、畜生、鬼、地獄他都能看到;至於色界天、無色界天、佛菩薩的境界,超過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遠勝肉眼,還在於天眼的‘洞視’。肉眼衹能見障內(障礙以內),例如眼前的墻壁是我們的障,墻壁以外我們就不見了。天眼不同,能透過墻壁,障以外一樣見,出世和世間種種的形色都不能障礙。再比較一下,竜樹菩薩說:小聲聞一般是能看一千個世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兩千國土;大聲聞多一點;緣覺又多一點;大緣覺不問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能見無量世界的事物。至於極樂世界的人民,《宋譯》中說:‘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億可作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不管是哪一個數,連乘到一起正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今經說洞視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見無量世界。極樂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無量世界去來現在之事都能夠洞視,就是由於彌陀的願力,遠遠超過其他由報得或修禪定所得的通。
彌陀願海中天眼通一願,包含了啓迪人民修持的妙用。日本淨宗大德說:有的衆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種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來之事、各種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也看見樂的果,就修樂的因。肉眼看不見障外,不見地獄餓鬼的苦,不見自己過去身中父母師長正在受種種慘報,所以不思救濟,不肯精進修持。倘若親見親聞,你還忍心享樂嗎?還能繼續懈怠嗎?自然厭離心切,報恩思深。這就是天眼一願的重要意義。更進一步說,極樂人民的天眼,不但可以明照十方一切衆生生生死死、去去來來的相,並能普見無量塵數的佛國,於是他就可以發心以大圓普度的淨土法門,來救濟衆生,利樂萬物,廣使衆生同得真實之利。這纔是本願的殊勝意義。
第八,‘徹聽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是天耳通願。天耳通能聽到障內障外六道衆生苦樂憂喜以及遠近粗細的一切語言與音聲。我們的聽力很有限,所聽到的聲音衹是在幾十周波以上、幾萬周波以下這一小段裏的聲波。幾萬周以上叫做超聲波,有許多作用,但人耳聽不著了(肉眼所見的光也衹是一段,紅光與紫光之間)。根據《魏譯》,天耳就是可以聽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都能受持。《唐譯》,天耳能聞‘億那由他百千逾繕那(即由旬,舊傳為四十裏)外說法’。極樂的耳通,不但能聞世間音聲,並且包括遍聞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九、他心通願。】
第九他心通願。願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道無量無邊佛剎衆生心之所想。《會疏》說: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聖衆,不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因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纔可以應其意樂隨緣接引。這願文中‘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是他心通的廣度。另一問題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國,唐帝請南陽忠國師去考驗,國師頭兩度設心──看猴猻與看賽划船。大耳三藏都說對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結舌,不知所云。國師劈面打大耳一掌並說:‘你這野狐精’。從這公案可以看出神通與明心見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衹是大耳的水平,對於國師的心境,是無法測知的。但極樂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註釋《魏譯》中極樂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他認為文中‘下’字指衆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諸佛菩薩的心。二乘衹能知凡夫與小乘的粗心,諸佛菩薩與極樂的菩薩能知佛心。
禪宗的話:‘我此門實無一法與人。’什麽叫善知識?沒有一法與人,衹是給人解粘去縛。你粘住了,撥一撥,不要粘住。你捆上了,我給你解開扣。這扣是你心裏的扣,首先須知道你的心念,並且又能知如來真實之意,方便的法門,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極樂世界的聖衆具有極廣極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兩願合寫,文字十分簡潔,其中‘周遍巡歷’顯第十神足通願,‘供養諸佛’遍顯第十一遍供諸佛願。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大論》說,如意通有三種:一是能到。能到有四種:第一是能飛如鳥,第二是移遠令近,把遠移到近(相對論也有這個提法,當你速度極快近於光速的時候,空間距離也在縮短)。第三此處沒,彼處出。這邊沒有了,那邊就出來了。第四就是一念能到。一念之間就到,一舉念就到。如意通的二是轉變。大能變小,小能變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種種東西都能讓他轉變。一般外道的轉變,最久不過七日。過去傳說,有人從神仙學點金術,當他知道五百年後金子就不存在了,這人說你這術我不學了,學了之後就會叫五百年後的人遭災。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了。他的師父告訴他,你這一念,圓滿三千功德。可見外道的轉變不能永遠。三聖如意,是六塵之中,色聲香味觸,不可愛的不淨的東西,能夠讓它淨,觀成可愛的、清淨的;相反,也可使可愛淨物,觀成不淨的東西。這個聖如意,唯佛獨有。‘神通自在’。生到極樂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顯現沒有障礙。‘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的事,能同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說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一念的時間前頭說過,衹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剎那。在極短的一念頃裏,可以在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而且供養諸佛。這個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周遍巡歷,表示他所遊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之內全部完成,全顯極樂世界延促同時的事事無礙。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决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十二、定成正覺願。】
第十二定成正覺願。願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一切衆生,生到極樂我國,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都寂然安靜。若有人不能决定成佛證入大涅槃,我决不成佛。本願往生者决定成佛,顯出彌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華》佛最後說法,聲聞、緣覺是化城,沒有二乘、三乘,衹有一佛乘。當佛說《法華》的時候,跟隨佛幾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聽。釋迦牟尼佛說‘退亦佳矣’,沒有留他們。極樂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種不生’,這是大乘遊履之處,二乘不能往生。善導大師對這個願安了四個名字:一個是必至滅度願,一個是證大涅槃願(阿羅漢是小涅槃),第三是無上涅槃願,第四也可以名為住相證果願。因為修淨土法門,觀佛也罷,念佛也罷,一般都認為,觀就有色相,念就有聲音,都是有相,要離相纔證果。可是善導大師說,這是住相證果願。是住相仍然證果,這個提法提得很殊勝。至於密宗,是首楞嚴的精神。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顯法身,聲色皆實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實相,所以住相證果,這就同善導大師一致了。善導大師還說,修淨的人不要急於離相,但能依相專至,决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相,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就是老實念去,都可往生。這實是無上開示。《甄解》說:‘高祖(日本人對於善導是尊敬到極點,稱他為高祖)願名太盡願意矣。’他極贊善導為本願所立的四個願名,認為這能徹底顯明願文的真實意。中國對於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因為國內有一個傳說搞錯了,以為善導自殺了。錯了,記載有錯誤。自殺者是嚮大師問話的人,不是大師。現在本經願名是定成正覺願和善導大師這點相同的。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當中,特別挑了五願,叫做真實願。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十念必生,這五個願是四十八願中的真實願,也就是四十八願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彌陀宏願的心髓、彌陀的本心。要依照這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速的徑路,念佛往生。
‘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分別就是識別一切事呀理呀、這個和那個,種種的不一樣,它是以虛妄分別為體性。第六識就是分別識。本來平等,本來不二,但在這裏頭生出種種差別了,妄在本來無分別的法上分別出人呀我呀、是呀非呀,故稱為分別的惑。斷了這個惑轉為無分別智,所以第六識就轉為妙觀察智。願文中的‘遠離分別’就是捨離分別的妄惑,了達‘萬法一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諸根寂靜’,六根都寂靜。‘寂’是寂然,離開煩惱叫做寂。‘靜’,安靜,絶除苦患叫做靜。《華嚴經》說:‘觀寂靜法,離諸癡暗。’你在觀修寂靜這個法時,慧明自現,你就離開了愚昧和冥暗。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然、寂靜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靜,稱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靜,就是經中的‘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於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等諸根也都寂靜,相契於涅槃的實際理體。‘决定成等正覺’就是决定成佛。‘證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一切妙德無不圓備,一切障礙無不消除)。‘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與小乘涅槃的分別有四個方面:一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這三德。小乘呢,三德之中衹有解脫德。他解脫了,他沒有證法身,也沒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衹具一德。二常樂我淨,菩薩具足常樂我淨。二乘的涅槃衹有常、樂、淨,他也不滅了,他也很安樂,也很淨,但是法身真我他沒有見(常樂我淨這個我是真我,不是《金剛經》裏我相那個我)。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大涅槃,兩個都離了,而小涅槃呢,他衹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回的生死斷了),變易生死還有,還要發大菩提心,還要經過四十二個位次,登妙覺位。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易,也是個生死。四身智。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小涅槃,灰身滅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凡往生者將來都證大涅槃呀,怎麽能說咱們的世尊反是有餘涅槃呢?有一些說法,不管說的怎麽有名,我們一定要以聖言量為標準,不要貪新好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絶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第十三光明無量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絶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本願也就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願中的第二個。大意是:願自己成佛時自己光明不可限量,無邊無際,普照十方上下一切處所,所放光明要絶對的勝過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勝千萬億倍。光明遍一切處,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處,可以攝受度化的衆生也是無盡的,所以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報身佛的真實功德。我們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來攝受衆生。日本望西師說,十方的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國土也就沒有邊際;國土沒有邊際,所以國土中的衆生也沒有邊際;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衆生。所以法藏大士這個大願不是衹度一個地球上的全人類,而是各種衆生。還不衹是一個地球,而是無量的地球、無量的天體。天體無邊,衆生無邊,所以佛的大悲也無邊,給衆生的利益也就沒有邊(見第十四觸光安樂願),而這個利益之深也是沒有邊際。正因從衆生出發,要讓衆生得到利益是沒有邊際,所以光也無邊。
‘絶勝諸佛’。佛佛平等,怎麽又阿彌陀佛的佛光絶勝諸佛呀?這就如本經所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又‘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都因過去在因地願力各各不同,到成佛時,各各按照自己所發的願,自然成就,不須安排。法藏所發既是超勝諸佛的願,所以成佛時,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法藏要‘絶勝諸佛’,絶對不是逞能好勝,突出自己,而是切願自己對衆生的奉獻,給衆生的真實利益超過諸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裏。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的阿彌陀經)中說:‘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彼佛恆常不斷在放光,所以彌陀又號常照光。佛光明無量,所以號無量光;常照不斷,又號常照光,所以佛光‘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
第十四觸光安樂願。願文是:‘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光明無量衹是為了利益無量,任何一人見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當下就身安心樂。並且這種安樂不是世間任何安樂所能比的,這是一種清淨真實的極殊勝的安樂。於是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於作善。更重要的是生起‘來生我國’的宏願,因之他就會生到極樂淨土。所以真正見到阿彌陀光的人,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本經《光明遍照品》說:‘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垢’是污垢、惡濁,指種種的煩惱,這些就都消滅了,自然生出普共衆生同生極樂的善願。‘身意柔軟’。娑婆衆生最大弱點是剛強難化,堅執情見,不肯放捨,所以難於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齊柔軟,諸佛纔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所以我們說:念佛法門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衆生,永恆的攝取,而且一個也不捨棄。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國。佛光的利益、佛願的宏廣、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佛壽命以及聲聞天人壽命都是無量。佛的壽命無量,而且不但佛的壽命無量,國中的一切聲聞天人壽命都是無量。本願佛壽命無量,這是無量壽。無量壽,所以佛身常住,有無量的過去同未來,打破了時間。第十三光明無量願是無量光,所以遍滿十方虛空,光明所及之處,悉令衆生得到真實的利益與安樂。《甄解》說:這無量光與無量壽兩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因佛光遍一切處,佛的教化與攝受就遍一切;佛身常住,則衆生永有依靠與導師。《甄解》又說:‘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甄解》的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證的境界,那麽整個的四十八願都可以流入無量光壽法身。法身必定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無量光壽法身。從這個無量光壽法身,流現出彌陀一切大願、極樂依報正報一切功德。這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寶池啊、寶樹啊、宮殿啊、德風華雨等等,正報:彌陀、觀音、勢至等等一切聖衆,以及種種殊勝方便,都是從彌陀的法身所流現。所以這四十八願就包括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以及無量無邊攝受衆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願顯的是法身功德。時常有很多人說,極樂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黃金為地等等,覺得沒有什麽興趣。實際這些黃金並不是說咱們世界的黃金貨幣,而都是真實法身哪。善導大師說: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顯的是法身。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日本澄憲師,他稱贊這是‘淨土第一德’。在淨土饒益衆生的功德中,這是第一的大德。他打個比方說,極樂世界這樣十分殊勝:見佛聞法親近聖衆、無有退緣、處處增上,如果人不久之後仍然會死,那像個什麽,像個‘玉杯無底’。一個極寶貴精美的玉杯沒有底,那有什麽用,再好也沒有用。生到極樂世界,倘若還是要死,死就是退緣的根本。所以壽命無量是淨土第一的功德。望西師說‘諸樂根本,衹在此願。’極樂世界沒有諸苦,但受諸樂,根本就在這個壽命無量的大願。在極樂國中,常見彌陀,恆聞妙法,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增上因緣,都是使你增上,流水、寶樹都在說法,聞香、吃飯,增長善根,一切一切使你增上,而且你想聽什麽法,就聽什麽法,更重要的是一聽就懂。極樂人民處處增上,沒有退緣,尤其是壽命無量,焉得不成佛!佛法難聞,不僅是說你沒機會聽見,而是你聽見了不懂,所以開經時要祈求‘願解如來真實意’。極樂人民一聽就懂,又沒有退緣,壽命再無量,所以不管根器如何,臨終念佛能往生,都决定成佛。極樂世界殊勝就在此。
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願文是:‘(國中聲聞無數)假令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弟子無量,我們不要擔心,極樂世界中人過多,人口密度過大,無法容納。愛因斯坦都已經瞭解:物質是人們的錯覺。不但極樂世界,連地獄都是如此,多人亦滿,一人亦滿。不管獄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滿的,到處都是受罪的人。同樣,地獄也是化生的,生地獄不需要有父母,直接就進入了。或有人認為極樂國中有聲聞,與《悲華經》矛盾。《悲華經》說彼佛國土,‘無有聲聞、闢支佛乘。所有大衆,純是菩薩,無量無邊’。《悲華經》極樂國中‘無有聲聞’,本經第十六願說‘聲聞無數’,看來恰恰相反,其實本經的聲聞緣覺,是指往生的人在極樂中斷惑的情況。因為凡聖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當然沒有斷惑。若斷了見思惑,就是聲聞緣覺;斷了塵沙惑、無明惑,那就是菩薩;無明要是斷盡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過去世中的修習偏於小乘,所以先斷見、思兩惑,這就叫做聲聞或緣覺。實際往生的人個個是大乘。《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這還可以參考《宋譯》的願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說的‘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衆生,令生我剎(令生我剎,有佛力加持攝受之意),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看這些聲聞緣覺,是什麽程度,他能到這麽多的寶剎去作佛事。作什麽佛事呀?要那兒的衆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他能作這樣的佛事,這個人還是聲聞緣覺嗎?當然不是,當然是大菩薩。若衹是聲聞緣覺,就不聞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沒有想度衆生成佛的大願。可見西方極樂世界中所謂的聲聞緣覺,是指他斷惑所達到的水平。實在他已回小嚮大,是一佛乘的菩薩了。
至於極樂國土中,聲聞有多少,壽命有多少,願文說:‘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計算)’,一塊都來計算,就好像大傢的電腦都開動,都來算,也算不出這個數來。因為它是無量大,數學上叫做無限大,用∞來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領域,也就是一佛的國土。一小世界,用須彌山做中心,包括日月諸天和地球,叫做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來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實際衹是一個大千世界,並非是三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我們地球是太陽係的一員(整個太陽係是不是一個最基本的世界,恐怕還不夠,因為要包括須彌山纔算一世界),太陽係是銀河裏的一員,太陽也圍著銀河的中心在旋轉。這個中心現在暫假定是黑洞(這是一個力量極大,場極強的這麽一個空間,是空的,成為一個天體的中心)。太陽圍著這個銀河的中心公轉一圈得兩萬萬年。咱們圍太陽轉一圈是一年。銀河裏有一千個恆星(相當於太陽)。現在我們可以這麽說,地球是太陽係裏的一員,太陽是銀河星雲的一員,宇宙有很多星雲,而銀河星雲也在運動。我們圍著銀河中心,銀河也在圍著它的中心運動。再大一層的宇宙是什麽,目前不清楚,大到什麽程度為止?現在科學已經告訴大傢,其大是不可窮盡的(這個小也是不可窮盡的。小到原子,原子裏頭有原子核,原子核裏頭有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質子都可以打破,電子也不是最小,現在有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但可預知,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這個數目是大極了,都成了緣覺,都有極大的神通,運用他們的神通,一齊來計算,也算不出佛與人民的壽命是多長,緣覺人數是多少。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嘆願。】
第十七諸佛稱嘆願。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無量佛國裏面的無數的佛,假若不都在稱贊我的名號,演說我的功德和國土的善好,我不成佛。願文中‘稱’是稱揚、宣稱,‘嘆’是贊嘆、嘆賞。十方無量佛國無量諸佛全在贊嘆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願文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佛剎之中無數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稱揚贊嘆我的名號,贊嘆我的功德、我的國土的殊勝與善妙,我就不成佛。換句話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贊嘆稱揚我的名號、我的功德、我的國土之殊勝。實際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稱贊,都勸他各各的國土的衆生,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望西師說:彌陀願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何聞十方(如果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名號怎麽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們今天能遇到往生的聖教),偏此願恩(偏屬於這個願的恩德)’。正是因為彌陀有第十七大願,所以我們今生能遇見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法門。大傢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當時願求聞名十方,是為什麽?那絶不是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為普攝十方一切衆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願,‘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願,也同於虛設。‘十念必生’是無比殊勝,但根本就沒聽見過佛的名號,又怎麽會有十念,就連一念也不會有啊!
彌陀聖願不可思議,可從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證明:我們常見中國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歡喜時、憂悲時、憤恨時,都會情不自禁的從口裏跳出這句──阿彌陀佛,可是阿彌陀佛是遠在十萬億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號卻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無量的佛,毗盧遮那佛、寶生佛、不空佛、藥師佛的名號,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鄉本土地球上的釋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極少極少,甚至有些出傢人也很生疏。你若指著廟中釋尊的寶像問他:‘這是什麽佛?’常常遇到的答復是‘如來佛’。這就像一個學生對人介紹他的老師說:‘這是係主任、教授。’衹有職稱沒有名字。‘如來’、‘佛’都是佛的通號,其中沒有名字。這個事正是說明彌陀大願之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嚮。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是彌陀大願的心中心。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至誠無上的信受之心和樂意往生的心,於是就把自己所種的一切善根,以清淨誠懇的心,念念相續回嚮到往生極樂國土,所念佛號,乃至少到衹有臨終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內),都可以往生。此願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願所要除開的唯獨是犯了十惡重罪還又誹謗正法的人。日本淨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遺教,對於本經和經中的第十八願,有很深的體會,他們的古德所發的贊辭,會使華夏的佛徒十分驚愕。例如說到《華嚴》是圓教,超勝於小、始、終、頓諸教所教經論,這些若同《華嚴》相比,那衹有《華嚴》最真實。但《華嚴》和本經相比,那本經就更真實(從衆生獲益來說,雖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時常聽到)。本經若與四十八願相比,那四十八願是真實的。大願裏頭,各願來比較,那第十八願最真實。所以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真實裏頭的真實。這是日本淨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評論。這同我國蕅益大師的提法是吻合的──《華嚴》、《法華》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這個淨土念佛法門之內。
‘至心信樂’。至心是至誠的心,是誠懇到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心。《金光明經文句》:‘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例如,真實找到黃河的發源地,叫徹到其源。全顯本心的實際,纔叫盡心實際。可見‘至心’很深。初步說來,就是從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淨無染、純正無雜的心。‘至心信樂’,淺近的說就是以一種很真、很實、很誠、很純的心,一種很信受、很願意、很愛悅的心、很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非常慶幸,這樣來信,這樣來高興,就是‘至心信樂’了(‘至心’底下還要解釋)。‘心心回嚮’。‘心心’是沒有雜染、清淨本然、真實純正的心。‘心心’,心心相續、淨念相繼的心。‘回’是回轉,‘嚮’是趣嚮。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嚮於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嚮’。《往生論註》:‘回嚮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普同衆生共見彌陀往生極樂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一切功德,求達到這個目的,就是回嚮。《往生論註》所說,正與本經配合。‘願生我國’正是回嚮的所期,正是日常所念‘同生極樂國’。
‘乃至十念’。淨宗的宗是信願持名。‘至心信樂’主要是信,‘願生其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衹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有人問,經中衹說十念,沒有說持名呀?念佛有四種: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經中但說‘十念’,焉見得就是持名?這個問題──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種經證,確實無疑。(一)《宋譯》:‘所有衆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芻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念吾名號’衹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釋。(二)《般舟經》裏頭還說:‘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三)《觀經》下品下生的人,臨終之時,由於惡業,地獄猛火,一時現前,幸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無法觀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就可以證明,這裏說的‘十念’我們可以確信無疑,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個人在臨終時看見地獄,因自己念佛和大傢助念,地獄消滅,得到往生,這是我的一個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實情況。我的這個朋友姓王,江蘇有名的中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個闊公子,生活放蕩,青年得病,臨終時也是地獄相現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濟。哥哥說:‘趕緊念佛’。並請多人一齊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親逝世時曾念過佛,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還能說不信。轉眼那油鍋裏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開,所以這時念佛那就是真誠了。弟弟念了一陣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就走了。這就是二三十年之內的真事)。
有人懷疑,本願中是‘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觀經》也是‘如是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麽心?‘十念’到底是怎麽樣的念?對於這個問題,引證鳩摩羅什大師的話,是最恰當了。大師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荒郊,沒有人可以求救,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人趕緊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見眼前有條河擋路,必須過河。但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條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穿著衣服渡呀,遊泳不方便啊;脫衣服,唉呀,又恐怕來不及了,他追上啦怎麽辦呢?此人這時心裏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麽過河,脫衣服還是不脫衣服?沒有別的考慮。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塊錢的帳,人傢還沒還我呢,我怎麽找他要帳。不會想了。什麽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衹是一個念頭──渡河,沒有其他的念頭了。如果念佛的時候,和這個人一樣,心中衹是一句佛號,沒有任何其他雜念,這就對了,就是‘至心’。這樣念佛連續念到十句,就是十念。若能達到鳩摩羅什大師所說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無邊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萬緣放下,一切污染都沒有了,這是‘無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體具萬德的佛號,歷歷孤明,相續不斷,這是‘生其心’。於是《金剛經》無住生心的妙諦,便在念佛時刻中,暗合道妙,自然達到了。無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議。衹要老老實實、綿綿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離念了,念而無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是最容易。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麽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什麽樣的罪?八十億劫這麽長時間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滅了,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彌陀化身,指明個中原因,《觀經》中所說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無明,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淨土法門老實平常,所以夏老師《淨語》詩中有兩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們不知道,總喜歡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遠。老實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剛般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彌勒發問經》的隱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具足),以及禪、密、戒、定無邊殊勝功德,都在一聲佛號之中。以凡夫生滅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最為容易。念佛為什麽有這樣殊勝功德?因為念佛暗合實相。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他可以往生了,但本經多了一個誹謗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誹謗’,誹的意思跟謗字一樣,就是把人傢的罪惡說得超過實際情況,就叫做謗。說別人的壞話,添枝加葉,超過事實,就成為謗。你所謗的是佛法,謗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極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加上謗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設問,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衹謗正法不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在一般人想,這衹是說說而已,寫寫文章而已,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的重罪,那麽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錯了!不行。二祖曇鸞說的。他接著說:五逆十惡,入了阿鼻地獄,在這個世界毀滅的時候,一個大爆炸,地獄也空了,那麽地獄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碰見這樣的情況,照樣不能解放,要轉移到其他世界的地獄去受罪。為什麽誹謗正法的罪這樣重,曇鸞大士開示得很好。五逆罪人為什麽犯五逆呀?因為他不知正法嘛。如果知道因果報應,為善得福,為惡受報,應求解脫,解除這些貪嗔癡。他聞了這些正法,他就不會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於沒有正法。因此你謗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還重。
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選出真實五願,在五願裏更選第十八願是核心裏的核心。所以在《事贊》裏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這就是說: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申。《甄解》繼承大師,同樣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說:‘謂由此願故,使衆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因為此願就是攝受衆生都能往生,都能證入無量光壽的誓願海的無上大願,顯出彌陀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第十八願主張信願持名。名號是什麽?名號就是佛所證的實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話,‘聲字皆實相’。《首楞嚴》中,‘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聲字都是實相,所以名號就是佛德。聲字就是實相,所以十念必生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嚮。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緻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第十九是聞名發心願(‘臨壽終時’以下是第二十願)。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了殊勝的菩提心。既發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種種功德,依佛的教導,堅定進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與阻撓,自心堅固决不退轉。並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嚮淨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專一其心,持念佛號,白天與黑夜都沒有間斷。以下便是臨終接引願,這樣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勝果。
本願的重點在‘發心’。‘發菩提心,一嚮專念’是本經的綱宗,經中多處提到。為了大傢能深入瞭解,所以每處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經論中殊勝開示,來作註釋。譬如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所見不同。所以廣引諸傢之說,衹是為了介紹一個完整的‘廬山’。但勝義菩提心也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註中種種言說衹是指月的標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結合一體的心。譬如油燈,要有燈心、油與光明纔是明燈。發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如迦陵頻伽的幼雛,還沒有從蛋殼裏出來,它發出的音聲已經超過一切諸鳥。十方衆生一聞彌陀名號,就發起菩提心,這實在是阿彌陀佛的無上恩德、無上慈力。
‘發菩提心’。現引證唐代朝鮮國淨宗大德元曉師在所著的《宗要》裏面的文字。他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隨事發心,也稱緣事菩提心,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二)是順理發心,也就是緣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勝義菩提心(勝義就是指第一義諦、勝義諦)。第一種跟四宏誓願是一致的。‘煩惱無邊誓願斷’,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衆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所以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果,‘無上菩提誓願證’。以上斷、智、恩德三心,就是無上菩提的因。從妙因花就結成如來無上菩提的妙果。蓮花裏面的蓮蓬,與花落成熟的蓮蓬,雖然衹是一個蓮實,但它的初生與成熟仍有極大的差別。可是成熟的蓮蓬中的一切都是從初生的幼果而來,成熟時所含也即是初生時的所含,所以經裏說‘發心畢竟二無別’。此下還有三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大傢要知道,在這兩個心裏,初發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脫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別人,所以說初發心更難哪。在這樣的煩惱惡濁之中,能發起菩提心,就跟火裏生出蓮花一樣,‘是故我禮初發心’。
(二)順理發心。《宗要》說:‘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首先應該相信和理解,一切諸法,都像幻術所現,像夢中所見。《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諸法都同幻夢。‘非有非無’。一般人不是著有邊,就是著空邊。應知‘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不能度’。佛所以說諸法都是空,就因為衆生著了‘有’,就告訴你是空,你若因此就著於空,那麽諸佛也無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無’,不落空有二邊,纔是《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深義。不落二邊,纔顯真諦。真諦是什麽?那是‘離言絶慮’,須要離開言說,斷絶思慮。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行不到處’是指衆生心行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常說‘心行路絶’,也正是同義。心的行處也是指思慮所及之處,人們怎樣‘行’到這個‘行不到處’呢?那就必須除盡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要先證到無所得,才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證究竟涅槃,成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修行人總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貴,求吉祥,求長壽;稍好一點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說法利生,想開悟,成為什麽什麽。總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慮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談闊論,最多衹是相似般若。所以經云: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衹如麟角。所以應該是‘離言絶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不是說無,是不見,不見什麽?不見他們的分別),而不撥無可斷可修(撥無就是排除)。’不見有煩惱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這樣就契合中道了。有善法可修,有煩惱可除,這就著到‘有’邊了;另一個,沒有可斷,沒有可修,又著到‘空’邊。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不妨仍有煩惱可斷,善法可修,這正合《金剛經》無衆生可度,仍終日度生的妙義。‘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就是說,雖然仍願斷盡煩惱,修盡善法,可是不違反無願三昧;雖願度盡一切衆生,可是心中沒有能度的我與所度的人,這樣纔不落二邊,隨順於空三昧,隨順於無相三昧。空、無相、無願稱為三三昧,也叫做三解脫門。但是一般都把空與無相等體會偏了,成了頑空,把這個無相的‘無’字當作‘沒有’講了,當成龜毛兔角,墮入斷滅見了。
《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是的心是不可思議,發起這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這是順理發菩提心。隨事發心的人若遇退緣,可能退失本願,這是缺點。例如捨利弗,發菩薩心己修到六住,再前進一步,修到七住就不退墮了。可是遇見有人嚮他乞討眼睛配藥治病,他割了一個給他,誰知那人說左右不對,不能入藥,於是忍心割了第二個,那人接到眼睛,用鼻子聞了一下,說這眼臭的,扔在地上,拿腳給踩掉了。捨利弗自想:這個大乘的行持,我辦不了,算了,我別度人啦,還是自度吧。他就退心了。所以這依事發心是可退失的,捨利弗是很好的例子。順理發心,沒有退轉。因為所順的是理,就沒有可退之因了,菩薩性人才能發起(决定成菩薩的人是菩薩性)。這樣發心,功德無邊,諸佛窮劫來說這個發心的功德也說不盡。
《勸發菩提心文》裏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又引《華嚴》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忘了菩提心,去修種種善法,這是為魔作事業。《無量壽經起信論》:‘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佛是什麽?佛者覺也,三覺圓滿就是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衆生妄執成為不覺。背離六塵,反合本覺,叫做始覺。始本不離,直趨究竟,大覺圓滿,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衆生之慧命’。我們應該知道:慧命比我們生命重要億萬倍。你有生命,這是人身的壽命,不見得有慧命。以廣大甚深的智慧當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諸佛法身拿智慧當壽命,所以叫做慧命。《四教儀》說,末代凡夫,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傷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斷了自己的慧命,這是因小失大。這菩提心是衆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師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給你的是你的身體和生命,善知識給你的是慧命。因為菩提心是佛本源與衆生的慧命,所以‘纔發此心,已成佛道’。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圓教妙法,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本經是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嚮專念。可見發菩提心是首要的事。
‘修諸功德……晝夜不斷’。發了大心,自然生起大行。倘若不修大行,證明所發的心衹是狂妄的心,所以應修下文中種種功德。首先是‘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大行之中,首先是信修六度(六度包括萬行)堅决固定,不因任何原因退轉改變。‘復以善根回嚮。願生我國’。又用修習六度萬行的種種善根,回嚮到求生極樂世界。‘一心念我’。‘一’,在這裏指的是純一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被他心所轉換,不會被別的心:什麽貪求心、憎恨心、愚癡心、淫欲心,侵占奪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證》說‘信心即是一心’。因為信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實清淨純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觀》說:‘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餘緣。’一心念佛,就是念時心中專一,衹有這句佛號。念時萬緣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沒有任何其他念頭,就是‘心不餘緣’。這樣念就是一心念。所以願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就這麽專念,行也念,坐也念,臥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之間都不離開這句佛號。當年他在長安教大傢念佛,長安城裏頭沒有不念佛的。善導大師念佛,每念一句佛,口中就一道光明。‘晝夜不斷’。《淨修捷要》說:‘始(覺)本(覺)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又《淨語》:‘念佛即是自心現。’所以念佛是直接趨嚮大覺的道路,若暫爾之間,打失了這一句,便立即墮在無明之中。所以願中指出,應該念念相繼,白天黑夜都不間斷。大傢應註意:持名往生確是易行道,比任何其他法門容易億萬倍,但也絶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願是一氣貫通的,真發了菩提心,必然會走上一心專念,無有間斷的道路。若不肯這樣做,就證明他還沒有真發菩提心。
第二十臨終接引願。以上第十九是因,本願是修因所得的果。願文大意是:如以上發心勤修,念佛不斷,求生淨土的人,在臨命終時,我(阿彌陀佛)同西方衆多的大菩薩,一齊出現在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衹經過大約四十八分鐘的時間,就已生到極樂國土,成為不退轉菩薩。這願若不成就,我不成佛。這個臨終接引願十分重要,因為在臨終時正是極度的昏亂與顛倒。宋代靈芝大師說:‘凡人臨終,識神無主。’正當臨終的人識神已經昏亂,不能做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你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惡事,在你自己八識心田所留的種子都要發現。人在臨死時,他一生所作所為,都要在心裏頭出現。作了壞事心裏非常痛苦,有的會起惡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臨終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幾十年,臨終駡佛,種類很多。或者貪戀世間,不能放下;或者倡狂發瘋,種種惡相,都叫做顛倒。所以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已經苦不可言,再加上顛倒,這個時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要沒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現在所憑仗的,唯賴彌陀大願的加被。《圓中鈔》說:娑婆世界的衆生,雖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蕩蕩如同洪水一般的見惑、思惑,實在並沒有斷。不但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呀。壓伏一下都沒有辦到,在這種情況下,而能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單靠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專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彌陀佛前來拔除業障救濟。這個時候,完全是仗彌陀來接引救濟的大力。雖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顛倒’,往生極樂,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傢日常念誦的《阿彌陀經》,在秦代鳩摩羅什大師所譯,這段的經文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羅什大師因為‘秦人尚簡’(中國人喜歡文字簡要),所以譯文極簡,但仍可體會到,臨終的人所以能心不顛倒,往生極樂,是因為佛與聖衆現在其前。至於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叫做《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文字較詳,經義明顯。經文是:‘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從經文可見,是由於阿彌陀佛慈悲加佑,臨終的人,心不顛倒昏亂,正念分明,隨佛往生。《悲華經》,就更加清楚,經文是:‘臨終之時,我當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他看見佛來接了,就歡喜了,放心了。佛這個時候,‘入無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以上的《悲華經》文,更加詳盡。因佛來接,臨終之人,生大歡喜心。佛當即入無翳三昧,因這個三昧的加持力,佛為他演說妙法,當他聞法之後,當下斷除一切苦惱,如夢初醒,如一燈照破了千年的積暗,所以出生大歡喜心。
這個‘大’字,不是與小相對的大,是絶對的‘大’,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當下就證入寶置三昧,因為這個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並得無生法忍(安住在無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完全契證),所以命終之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唐譯本》與《悲華經》幫助《秦譯》顯明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教派。這與本經願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緻菩薩’。阿惟越緻,即阿鞞跋緻,翻譯華文就是不退轉,這是菩薩的階位。不退有三類: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經作了聖人的同流(入聖流),不再往下退變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聖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恆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為衹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沒有資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如來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遠遠不是凡夫了。這需要別教的初地纔到念不退。別教是純一大乘的教,別教的菩薩正是通常所說地上菩薩,這才能到念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正因為念念都是如來智慧,所以別教地上菩薩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遠離兩邊,妙契中道,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纔開始證到念不退。可是本願十方衆生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緻。《要解》又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惡帶業往生,也同於地上菩薩同證三不退,這實在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極樂淨土所獨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緻。他雖然是阿鞞跋緻,他不退轉了,可是他還是凡夫;雖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緻。此土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一般還都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所以還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後所貴者,就是成為阿鞞跋緻。所以十方諸佛贊嘆,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勝。你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是不殊勝。殊勝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極樂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勝。極容易極殊勝同時並得,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贊嘆: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絶(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絶是絶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極緻,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蕅益大師的贊嘆,是發自肺腑。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這樣的超情離見,這是極樂唯一獨特超異之處,凡夫往生都不退轉,並壽命無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這不是凡夫卜度計較的思維心所能測。如果不是當人的妙明真心、衆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極,持名的奇異功德,彌陀大願的弘力,如何能有這樣殊勝的妙果。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願海的不可思議功德。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嚮。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重點在悔過。本願前部與第十九願非常接近,願文大意是:十方衆生聽到彌陀名號,就至心嚮往,一心想念極樂國土,並且發菩提心,非常堅固沒有退轉,培植衆德的根本,勸修種種功德,廣種善根,念佛是諸善中王,當然都在勤修,並用至誠的心來回嚮,求生極樂,沒有不遂心如願的。把這一段與第十九願相比較,兩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別,第十九願中‘一心念我。晝夜不斷’是專修持名,本願是‘植衆德本’,是兼修或其他不同於專修的修持。這不宜把植衆德本也是專念名號,那便與第十九願重覆。這是不應該出現的。第十八、十九兩願都是專重持名,本經的綱宗也是發菩提心一嚮專念,足證專修持名是淨土正宗。但從古至今持咒誦經參禪以及種種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見於多種著述之中,這正在本願所攝之內。最明顯的例子,蕅益大師說:參禪的人不必放棄禪改修念佛,衹要把參禪功德回嚮極樂就對了。大師真不愧為‘真佛眼’,是開顯彌陀本心的大善知識。
本願以下闡明悔過得生的特點。‘若有宿惡’。過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惡,叫做宿惡。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聽到佛的名號,尊法重道也差別很大。罪衹有從懺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壞事是惡報。你要消這個報,你衹有靠懺悔。承認自己的罪惡,虔修懺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學道行善,持經持戒,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人在壽命終了之後,不會再墮三惡道,立即生到極樂國土。按他生前的罪惡原本應該入三惡道,但以彌陀大願加被,直接往生極樂。既生極樂,就永不再入三惡道,這就是一乘願海的無邊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縱有宿業重罪都可帶業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認為,不能帶業往生,消業才能往生;也有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這都不合經義。第一願中‘不復更墮惡趣’與本願的‘不復更三惡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惡道的罪業,現因彌陀大願加被,往生極樂,不再墮三惡道,所以帶業往生之說是肯定的,歷見於種種古德的偉著,不能否定。至於帶業必須是指惡業,若帶善業,那就用不著說了。至於消業之說,請看蕅益大師所說: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個單元的時間,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億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衹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帶的一點點土,所沒有消的還像整個地球的土。請問這業怎樣消?所以萬不可用消業往生來代替帶業往生,那樣的話就沒有淨土宗是易行道的說法了。據筆者之意,消業兩字也有重要性,本願中的悔改,就表明願意消業。衹要你肯消業,知道自己有業,肯去消業,符合本願指示去修持,你這一生消不完的罪業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時候,都可以帶,阿彌陀佛給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運。如果你有業,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為消業纔是本願的悔改行動表示。所以你肯消業,不管你還有多少未消的罪業,都可以帶。根本不肯消業,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二、國無女人願。二十三、厭女轉男願。二十四、蓮華化生願。】
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願文就是開頭這兩句,就是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之內,沒有婦女,都是男子。這正是極樂世界沒有退緣的主要原因之一。經中說,人世中男女間的愛欲,是學道最大的障礙。所幸衹有這一個,若再有相等的另一個,那麽一切人世間衆生都沒有希望解脫了。現在極樂衹有男子,所以這致命的障礙也沒有了。
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願文是從‘若有女人’到‘來我剎土’(共八句)。願文大意是:若有女人,聞我名字,能得到清淨無染、無疑無垢、遠離煩惱過惡的信心,發菩提心,厭惡與憂患女身,覺得自己這個女身可厭、可慮,於是希望捨棄女身。這位女修行有了清淨信,又發了菩提心,必有修持,並且求生極樂,在命終之後,立即化為男子,往生極樂我剎土。這願既表示有願必滿,有人厭惡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時自然化為男子,再者表示極樂國中沒有婦女,十方世界的女性,衹要如法修持,並厭患女身,在臨終時,自然轉成男子,隨即往生。例如《法華經》竜女成佛,當時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後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大意是:十方世界種種衆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在七寶池蓮華中化生,是在七寶池、八功德水中的蓮華裏變化生長出來,所以叫蓮華化生。這是超於胎卵濕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緣,就是衹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彌陀的願力相應,就自然化現而有身。在《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軀,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蓮華中化身。至於為什麽要用蓮華呢?根據《大日經疏》,世間喜歡蓮華,因為蓮華很吉祥。很清淨,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認為妙法蓮華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說:蓮華中表極殊勝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但蓮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裏有很多瓣,果裏有很多蓮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蓮華最殊勝的意思,是‘因果同時’,表現了最殊勝之法,也就是很難信之法、很難思之法,因和果同時出現了。我們一般的想法,是從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後有果,這就是一般的漸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斷的種因,不斷的得果,不斷的輾轉增上,但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所以淨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那麽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因果同時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正是顯大日如來的密意,蓮華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傢。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以及聞名得福、修殊勝行兩願都沒有提到往生,可見不是所有念佛的人個個都能往生,衹有認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願。還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處(天人禮敬、得福、來生修梵行都是好處),但不能往生。所以這三個願,是指著這個雖然聞名,雖然也信樂,雖然也禮拜歸命,也來修菩薩行,修種種善,但是缺少發菩提心與一嚮專念,功德不足,不能如願。第二十五願大意: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聽到我的名字,就歡喜信受,虔誠禮拜皈依,用清淨心修習六度萬行菩薩所行之法,種種天界以及世間有情,對於這人沒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傢。諸根無缺。’願文中多見這個‘聞’字,這個聞包括了信受,不等於一經於耳。由於聞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聞名得福。雖不能往生,但壽終以後‘生尊貴傢。諸根無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緊的還是意根。這個人很明白,不糊塗,不顛倒,沒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
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大意是:由於聞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願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勝梵行’。梵行是清淨的行,一般是指的離欲的行。這個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無欲了。這個梵天雖然有形色,但已經不是血肉之軀了,所以離開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之中,衹要有一次這個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了,可見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梵行是清淨無欲之行,《法華經嘉祥疏》說:通說則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別說斷淫是梵行。另外一個解釋就更深入了,他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輪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德圓滿的大涅槃。達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經中說修殊勝梵行,包括以上兩個意思。因為聞名信受的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所以來生可望達到這樣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三十、樂如漏盡願。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阿彌陀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連名字都沒有,更何況有實。這些鸚鵡、孔雀等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生。本經中是‘無不善名’,那就不僅是沒有惡道的名字,並且擴大到沒有一切不善之名,於是竜樹大士的解釋很合本經。竜樹大士說:‘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我們現在就有種種的惡知識,他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自稱法王、活佛、種種大法師,而實際他是惡知識,是假冒別人商標和包裝的假藥。所以現在修道之難就難於分別善知識與惡知識。要尊師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麽樣的師?你重的是什麽道?你從惡知識那兒來一點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後就同《楞嚴》所說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盜名欺世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羅趣的(撓亂正教的阿修羅)、畜牲趣的(例如中國北方的黃白鬍柳)、鬼趣的(種種邪惡鬼神)。當然地獄趣不會成惡知識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願文:‘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大意是:生在極樂不但是形狀相同,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並且心也同一,都是‘住於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類,也就是安住在正定這一類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轉,就是阿鞞跋緻。衆生可分為三類,也可以說分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麽三類。這三類的劃分有三種不同:(一)以必墮六趣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墮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會要達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這兩者中間,這叫做不定。這樣劃分三類,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說,必定證悟的是正定。决定不會證悟的是邪定。例如現在有人跟著這些邪惡知識,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麽能證?怎麽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緣就會證悟,無緣就證悟不了。(三)《起信論》說,在十信位以前,就是還沒有達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別教的十住位以上纔是正定,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風中的柳絮,隨風上上下下,升瀋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認為我有水平,其實這個水平不見得會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況連信位都沒有到,所以我們今生必須要討個决斷,其中最殊勝方便的法,就是求生淨土。憑佛大願的力量,極樂人民都入正定聚。竜樹菩薩說:以信佛的因緣,願意生到淨土,發菩提心修行種種功德。以佛的願力的緣故,行人得到往生。由於佛願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緻。以上竜樹大士法語正好解釋本願。
以上所說凡夫往生淨土,雖未斷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緻,這已令人震驚了,可是善導大師還有更令人震驚的話,大師開示說:本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說彌陀這條願也包括我們仍在地球生活還沒有往生的修習淨業的人。大師是依據經中二十二品裏頭(原是唐譯)‘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若當生’怎麽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你現在雖然沒有往生,沒有!你還是個人,但憑彌陀大願之力,你臨終會往生,你現在人世就已經住於正定之聚,超過十信位,不是升瀋不定了。這纔叫不可思議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衹要發了願,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了,就是正定聚。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裏。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這個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義。
第三十樂如漏盡願。願文是:‘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大意是:心中清涼,永遠離開遍體如燒、心中如焚的苦惱。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樂,像得了漏盡通的比丘,就是證了阿羅漢。《法華經》說:‘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大智度論》說:‘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正是本願的‘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往生極樂國土即是進入清涼池,身心清涼,一切都是殊勝、美妙,所以就永離熱惱,但受諸樂,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有煩惱存在和活動,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念念都是在煩惱之中,一念接一念,煩惱不斷。這心跟著煩惱跑,就像器件漏水,總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天天流泄煩惱。斷盡煩惱的比丘,沒有煩惱了,稱為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這個通叫漏盡通。前五種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纔是無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盡。當然漏盡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羅漢。所以漏盡比丘,沒有染著,這個樂是真樂,是大乘的法樂。所以就是說,極樂國中的人,有的雖然仍是凡夫,但是沒有熱惱,清涼安樂,如同漏盡比丘。這種法樂法喜,不是世間的一切快樂所能相比於萬一。
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願文是:‘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若起心動念,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這條願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因為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們有嚴重的身見。雖也念佛誦經,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的這個身,考慮這個身,老為這個身作打算,就是吃點什麽,煉點什麽,研究種種的養身之術,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修煉好;或想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最好是長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為金仙,這都是貪計自身,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而貪著計較。《會疏》說,於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所以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有這些分別。《往生論》說: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
障礙菩提心。老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執我。大乘行人要破我,無我。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金剛經》:‘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後去法我,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纔。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本段有三願。開頭兩句(‘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三願共同之處,所以總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堅固不能拔動,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羅延身願。願文是:‘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極樂的人,都得到那羅延金剛的金剛身,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剛’,梵語就是跋折羅,翻成金剛,是金屬中最堅硬的寶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來即是印度出産的金剛石,俗稱鑽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剛又是金剛杵的簡名。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一種武器,密宗拿來表示堅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經疏》說,伐折羅(即跋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仁王經念誦儀軌》裏頭說:‘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所以我們學佛,關鍵在於智慧。有人衹是求禪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關要就是智慧。唯識宗最後是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能轉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因智慧才能顯現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斷盡煩惱妄想得到解脫。所以密教《仁王經念誦儀軌》手持金剛杵表示行人發起正智,這個智慧如同金剛,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羅延’,譯成勝力或堅牢,有四種含義:(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二)是天力士的別名。(三)那羅延天三面,乘鳥,表示飛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羅延金剛是十九執金剛之一,《維摩經》稱之為那羅延菩薩。從以上顯教經論可知,願文中‘金剛那羅延’是指天界那羅延力士,手持金剛杵,具有金剛身與堅固力。至於密教中,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
根據《仁王經念誦儀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經中指出金剛手是證法身的大士,所以顯教稱之為菩薩,密教稱為金剛。按密教之義,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賢,這裏的普賢是指他的果位,稱為普賢王如來,所以不宜衹看作是護法。金剛手是從佛得到與執持金剛杵,此杵乃表法,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體性智成五智。金剛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執持的金剛杵是五智所成,那麽那羅延身必然是智慧之體,也即是金剛之體,也常稱為金剛身。《密跡力士經》說:‘如來之身成鈎鎖體,鏗然堅絶,不可破壞。’《涅槃經》:‘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願力加被,皆得金剛不壞的身,長壽自在,並且有堅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願文是:‘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纔。’願文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頭頂有圓形頂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潔,朗照顯耀。由於光明是大智所發,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開發一切智慧。由於殊勝無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無邊的辯纔,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因為佛是無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頂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發瑩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據《超日明三昧經》:‘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意思是:內具的大智慧發露於外,能夠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光明與智慧兩者正是一體。人人身頂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曇鸞大師無量光佛偈說:‘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佛光是真實明,正與本經三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同體,直指真實之光就是真實之慧,智慧與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開曉啓示情器一切諸相。又於贊解脫光偈中有‘神光離相’、‘因光成佛’,於贊無等光偈有‘清淨光明無有對’,都是完全證實光明即是智慧,所以離相無對,整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才能令諸大菩薩蒙光的啓示而成就大覺,所以說‘因光成佛’。《涅槃經》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頂都有常光,正顯智慧成就。又因無量光佛妙光的殊勝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對於本經中所說到的五種殊勝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顯示極樂國土因果同時不可思議,並且往生的人都獲得無邊的辯纔、無礙的辯纔。辯纔就是善巧說法的才能。菩薩說法的智辯,有四辯,也稱四無礙辯,四種無礙,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無邊辯纔,辯纔是由智慧而來。四個無礙都是什麽呢?(一)法無礙。教法裏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二)義無礙。對於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通達,沒有阻隔,叫做義無礙。(三)辭無礙。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都能通達,運用自在,這是辭無礙。(四)樂說無礙。由於具有以上三種智慧,樂於給衆生說法,所說契於正理,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也叫做辯無礙。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宣講法要。
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願文是:‘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於談說顯密諸法的深秘之處、緊要之處。普通人衹能談談枝葉,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義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說經與行道(是經行,一邊走一邊念誦)的時候,聲如洪鐘,字字句句如同靜夜鐘聲,震破昏迷,清醒覺心。末後兩句是,若不是這樣的話,不取正覺。這兩句同樣用於以上兩願。
‘秘’就是秘奧,指法門深奧;又是秘密,指法門隱深,不易表示。《法華文句》說:‘四十餘年,藴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實法,存在心裏沒有說,別人不知道,所以這是‘秘’。《法華文句》說:‘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云“要”也。’三乘法,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權法。《法華》開權顯實,不再委麯自己,直說一乘一切成佛的法,這是實法,是直道,顯露污垢破衣中隱藏的明珠。八萬四千種修行,莫不從此一門而入,所以說‘總攝萬途’。這就是‘要’,重要、緊要、簡要,等等。
‘語如鐘聲’。深夜之中,這鐘聲一到,頓時俗慮全消,一切清淨。《佛祖統記》說,人命將終,聽到鐘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說:‘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例如鐘正響時,地獄裏也須停刑,罪人可以稍息,這都表鐘聲的作用。‘語如鐘聲’一方面表說法的人聲音如同洪鐘,很宏、很正、很靜,能持續,能遠聞,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語如鐘聲’兼表說法的聲音的功德,跟鐘一樣。這裏稍作引申,鐘上都有很多經咒,大鐘寺的鐘,鐘身是一部《華嚴經》,鐘口上是一部《金剛經》,還有很多咒、字種,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這一切經、咒、字種,都在震動,都在發聲。在這一聲之中,包括了《華嚴》、《金剛經》、許多咒語的無邊功德。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和這鐘一樣,一字就包括《華嚴》、《金剛經》等等這一切功德在內,聞者聽到一聲,也如同聽到這麽多的經咒聲一樣。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衆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願文是:‘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的衆生能生到我國,都畢竟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如同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一轉生必補佛位。一生補處,密宗說,從一實的理體,得淨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轉生就補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補處,再生到世間就成佛了。如現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大士,將來他下降人間,三會竜華就成佛,這就是一生補處。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成為一生補處,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願文是從‘除其本願’以下到終了。大意是:‘除其本願。為衆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他的本願是要度衆生,急於度衆生,所以‘被宏誓鎧’,拿宏大的誓願,作為鎧甲(古時候,戰將身上披挂鋼鐵的鎧甲,現在避彈衣,也是同類),用來保護自己。極樂大士要到娑婆之類國土去救度衆生,所以用宏深誓願當作鎧甲,降臨種種穢土教化一切有情,度衆生的心非常切。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不能自覺焉能覺他,於是才能教化其他衆生,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因有了這樣宏大希有的誓願,雖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遠不會因他的罪過墮入惡趣。自願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獄、餓鬼道裏頭去度鬼,這是大菩薩的偉大行動,不屬墮入地獄之類。至於生到凡聖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這時的能力,還不能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入地獄中去度衆生,那在上升到實報莊嚴土以後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國土時,‘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示現樂於說法,或是樂於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或者有人願意示現神通,以及其他種種,都可隨自己的心意去修習,都可圓滿達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這願叫做教化隨意。若沒有自覺,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須自己修習圓滿,再說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實之利。本條大願是:極樂世界的人,願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來度生,都可滿願。雖在穢土,不會再因種種因緣墮入三惡道。不會了。再有,一切修習都圓滿,永遠不退墮。這就是仰賴彌陀大弘誓願的加持。所以先師夏老把‘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在花開見佛之後,就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弘一大師同樣改了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的人,所須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須的種種供物,隨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現在前,沒有不能滿願的。彌陀這一條願,是針對極樂國中還沒有全超凡情、斷除習氣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發的。凡聖同居土中許多人並沒有斷惑證真,雖是蓮花化身,本不需人間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習氣仍然會出生宮殿、臥具、穿衣、吃飯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間,為了衣食生活,勞苦萬般,永不安寧。並且種莊稼,要消滅病蟲害,殺傷無數生靈,穿絲綢皮革要斷送多少動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會勞苦與造罪,想什麽就有什麽,應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飲水還增長善根,吃完了,一切食具自然化去(見漢吳兩譯)。‘種種供具’包括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用來供佛的勝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現在前,用來供養十方諸佛。
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願文是:‘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又是不可思議境界。在極樂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種供品供養他方任一國土的佛,隨著他的起心動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養。沒有時間的間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時間,同樣也打破了空間。極樂世界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世間最快是光,光速約為每秒三十萬公裏,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是十萬億公裏,恰巧也是十萬億,但一個是公裏,一個是佛土。近代天文學所發現最遠的星是一百四十億光年,它雖最遠,恐怕也沒有超出一個佛土。所以宇宙極大,大到無邊。《宋譯》說,極遠之處有無量的佛,極樂的人雖有殊勝神通也不能到,這就全靠彌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極樂國土來接取供物。《宋譯》深顯彌陀加被之功,是顯他力。《魏譯》說:‘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極樂國人一發念的剎那之間,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哪怕是極遠的佛,都能普遍供養。在這廣興供養的殊勝功德中,他仍安住於定,不失定意。這正顯自力。可以看出,極樂人民的水平,雖然差別懸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圓滿本願。纔生供佛之念,諸佛已全攝受,因果同時,超情離見。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大意是:國中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與色都殊勝奇特。形是形狀,指大小、方圓、長短等。色是顔色,指青黃赤白紫黑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無以復加,所以說‘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極點。‘窮’是窮盡,‘窮微’是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欠少,沒有遺漏。‘極妙’就是絶妙,神妙。對於極樂國土的微妙,就沒有人能夠來稱揚贊嘆,測度推算,所以說‘無能稱量’。《會疏》的解釋很好,現引申其意,解說於下:在一個極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攬全部理體而成,一切事相當體全是妙理所顯的相,所以相而無相,是無漏的相,是實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彌陀清淨心。極微之中,全是妙體所現的相,都是實相,所以‘窮微極妙’。由於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你們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你就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裏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極樂淨土衹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衆生都不能夠分辨極樂萬物的形色(形狀顔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數(名字數目),更何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體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彌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裏。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本願願文到‘亦能了知’為止。大意是:國中有無量的色樹,色樹就是國中一切寶樹,都是七寶所成,光彩明亮,顔色美麗。高度或者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裏,有的說六十裏,有的說八十裏,這個是距離的單位,但是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們若取最大的八十裏,那麽九千由旬樹的高度是七十二萬裏。更殊勝是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裏地,有一個畢鉢羅樹,佛就坐在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維摩詰經肇註》:此道場樹放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氣也是遍薫一切處,形色微妙到極點,隨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麽它就現什麽。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喜歡聽到什麽,就聽到什麽。衆生若能遇到菩提樹,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極樂國中有衆多的菩提樹,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提樹比色樹又高數倍,高度是四百萬裏,在極樂世界人民中,雖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從樹得到真實利益。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願文是‘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極樂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諸佛種種國土的清淨莊嚴,不用離開本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就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國廣大衆多,但可以在一個狹小的樹間全顯出來。小能容大,從狹小的樹可顯十方衆多廣大的國土,這是《華嚴》境界。《華嚴》十玄的道理,處處在《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廣’是寬廣,‘博’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並且國土是‘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潔明亮和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細之物與極遠之地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華嚴經》說:‘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衆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幹,悉於中現。’《華嚴經》的鏡子,正同本願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衆生,與十方一切世界的衆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經》:譬如水中生長蓮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蓮纔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麽難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覺(見《宋譯》)。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本願內容:‘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臺,臺榭)這些建築,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所以極樂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寶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並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薫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衆生衹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淨,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於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裏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薫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做功德,這正用於《維摩詰經》衆香國香積如來派衆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麽說法呀?衆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這個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衹是用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各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衆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極樂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願文是:‘我作佛時……至於成佛。’從本願起,這五願都是指他方世界聞名得益的情況。他方淨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小,所以願文直呼為‘十方佛剎諸菩薩衆’。衹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三昧(《宋譯》是‘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意)。清淨是什麽意思呢?沒有疑、垢、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達到‘一念淨心’、‘一念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可見清淨十分重要。正定在清淨之中,就叫清淨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淨境,得到一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麽,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的三昧。‘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瞭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麽叫善知識?善知識衹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第三個‘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麽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詰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纔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後墮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練越壞)。因聞名得普等三昧是本願正意。於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後果滿功圓‘至於成佛’。願文中三個三昧,《會疏》說: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當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念佛三昧具有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種種其他三昧的名稱,所以最後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勝三昧至於成佛。聞名所得之益超於以前各願,這就因為聞名的是菩薩,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並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薩由於聞名住於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雖在廣興供養,正處於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願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為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佛名,頓登上地,得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論註》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聞名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大衆,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三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覆,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有四個意義:(一)法陀羅尼。對於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二)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咒又名明與真言)。對於所聞的咒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裏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於諸佛的法身,衹是萬德還未圓滿,欠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安住於諸法實相,真是無上的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願文是:‘清淨歡喜……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不取正覺。’‘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譯》說:我成了佛之後,十方衆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的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的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於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此三忍就是願文中的‘一二三忍’。竜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上地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文是:‘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為阿鞞跋緻。《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又《涅槃經》:‘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捨利弗曾經在六十劫裏面升降於初住與六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願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不退裏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海。彌陀願王的功德願力不可思議。
由於法門極端殊勝,末世衆生實在難於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幹什麽?他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後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裏吃飯,露天中住宿;到什麽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捨棄了一切,為了什麽?衹是為了度我們嘛。騙我們幹什麽?!所以對於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衆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衆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為饒益有情;每條都是願共衆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贊嘆之辭。全部大願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絶倫的錦綉,每一條願就像錦綉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衹是經緯兩條綫,一條綫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衆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衆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綫是:願一切衆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緻,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絶妙奇特,能惠予一切衆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裏,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嚮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於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於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衆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决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於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徵,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願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衆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衹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於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於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麽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衹是水,水就是囫圇的一整池的水。於是一切波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衹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衆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這都是由於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嚮東嚮西,或瀋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衹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衆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衆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衆生同生極樂。衹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編輯說明 | 前言 | 經題 | 後記 | 第01品 法會聖衆 | 第02品 德遵普賢 | 第03品 大教緣起 | 第04品 法藏因地 | 第05品 至心精進 | 第06品 發大誓願 | 第07品 必成正覺 | 第08品 積功纍德 | 第09品 圓滿成就 | 第10品 皆願作佛 | 第11品 國界嚴淨 | 第12品 光明遍照 | 第13品 壽衆無量 | 第14品 寶樹遍國 | 第15品 菩提道場 | 第16品 堂捨樓觀 | 第17品 泉池功德 | 第18品 超世希有 | 第19品 受用具足 | 第20品 德風華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