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张晓杰 Zhang Xiaojie
钱逊1933年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52—1953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儒学的当代价值”。这是个很大的题目,就这个题目我讲一些自己的认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点,和大家进行交流。怎么样来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特别是真正把儒学的当代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有待于我们大家共同探索和努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做相当多的工作才行,今天只是提出我自己一些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想说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2500多年以前创立的,后来2000多年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儒学现在还能有当代的价值?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二,儒学最重要的是哪一点?也就是儒学关于人生的最核心的思想,即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三,我们如何从当下做起,学习儒家的做人道理,做一个好人。
先讲第一问题,为什么儒学有当代的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学、儒学有了更多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但在这一大趋势下,也有一部分人有疑虑:(一)在全球化的21世纪何以又提出儒学的问题?(二)若是提倡儒学,又如何对待其中的糟粕?
有一些疑虑是自然的。这里我想简单地说一下怎么看这个问题。看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点,我们看任何一个事物都要看到它的二重性。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不是只有一面,是就是是,否就是否,这就是哲学上讲的二重性。一事物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也有和其他事物相同的普遍性或共性。拿人来讲,在座的那么多人,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面貌、性格等等都不一样,你找不出一个相同的人。这样你能够区别谁是张三,谁是李四。但是所有的人——不仅在座的人,包括中国13亿人口,包括全世界现在是60多亿人口,以至于包括从古到今的人都有共同的东西,不同的人中间有共同的本质。因为有共同的本质,我们才说这叫做“人类”,这就是二重性。我们只有从个别特殊的事物中间找到他们和其他东西的共同本质,我们的认识才能深入,才能一步步深入到本质。初生的婴儿是看不到人的共性的,他只认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认识逐渐深刻了,他能够知道有阿姨,有叔叔,阿姨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女的,叔叔和爸爸都是男的。他从个别的人中看到了共同的东西,这是他认识的进步。第一步先是有男、女的区别,再进一步是中国人、外国人等等,最后才认识到人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有一个“人”的概念。从认识个别事物进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标志着认识的深化,因为这个共同的东西代表着事物的本质。文化也是一样,它也有二重性。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不一样,因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不一样,时代变化自然导致文化也有很多不同,这是文化的时代性。但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有着贯穿古今,超越时代限制,适用于一切时代的共同的东西;由此它才能形成一个传统,也才能有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截然不同,没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贯穿在里面,我们就没有办法讲中国文化的传统或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时代性上与古代文化是不同的,但它们不是互不相连的。我们看国学、儒学或传统文化,首先要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普遍性的东西,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事物之间要能够看到它们共同的东西。比如我们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爱国主义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但在不同的具体表现中又贯穿着一贯的精神。这种一贯的精神,简单概括说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史。商朝的伊尹,孟子称赞他“自任天下”,说他只要看到百姓有一个没有过上好生活,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这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后历代的一些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相同,但贯穿在他们这些思想中的核心思想则是一致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他们这样的思想和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做出的事迹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也因此被后人世代传颂为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过去有过一种观点,认为古代的爱国主义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一回事,古代岳飞、文天祥等的爱国主义,爱的只是封建王朝,只是忠于皇帝老子,而我们今天讲爱国,是要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所以古代的爱国主义不值得继承。这样的观点就是只看到了时代性的不同,而没有看到贯穿于不同时代、不同具体表现中的,真正构成我们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核心的这个精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