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10節:二、步入仕途(3)
康震 Kang Zhen
陳公弼雖然是個嚴厲的上司,但他的心胸非常開闊,他讓下級把這篇文章一字不改刻石立碑於凌虛臺旁。也許,陳知府就是要通過這篇碑記告訴後代的年輕人,究竟應當怎樣正確看待少年成名,怎樣才能真正做一個成熟的人,就是要讓年少才高的蘇軾領會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陳公弼對蘇軾的態度很值得我們思考。現在有不少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優秀,就成為傢長、親戚、教師、同學心目中的小明星、小皇帝,大傢對他們真可以說是衆星捧月。這容易使他們形成一種觀念,覺得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上天賜給他們的,都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與自己的傢人、朋友、老師都沒關係。其結果是即便順利考上了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也衹不過是個自高自大、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而不是一個心理生理健康、健全的人。
蘇軾是幸運的,在傢裏有嚴父慈母的教誨,在學習中有歐陽修這樣的導師奬掖提攜鼓勵,到了工作崗位上,又有陳公弼這樣嚴厲的長輩時時敲打他,這對於蘇軾人格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多年以後,蘇軾曾不無悔悟地回憶起這段往事,他在《陳公弼傳》中寫道:
軾官於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意思是:我在鳳翔做官的時候,年少氣盛,不懂事,屢屢與陳公弼大人發生爭執,有時候甚至怒形於色。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後悔。
蘇軾寫《凌虛臺記》的時候,衹有二十八歲,他對世事、對官場的認識還很膚淺;而當他寫《陳公弼傳》時,已經四十六歲了,在經歷了仕途、人生的風風雨雨、麯麯折折之後,他自然理解了當年陳公弼嚴格要求他的良苦用心,所以他以撰寫傳記的方式表達對長輩陳公弼的深深敬意。蘇軾一生衹寫過十篇傳記,其中衹有二篇傳記涉及當代人物,這十篇傳記中,為陳公弼所寫的這篇最長,也最為詳盡。
新舊黨爭 針鋒相對
蘇軾在鳳翔任職三年,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回到了京城。皇帝後來想將他招入翰林院,負責起草詔書,做皇帝的機要秘書。但是宰相們認為蘇軾的資歷還太淺,經驗不足,需要經過更多的鍛煉,於是讓他改任直史館,負責編修國史,這對蘇軾來說也是個很重要的崗位。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連串的不幸事件降臨到蘇軾的頭上。首先,這一年五月,他的夫人王弗在京城不幸去世,年僅二十七歲。妻子的喪事還沒有料理停當,第二年四月,父親蘇洵又與世長辭了,享年五十八歲。於是蘇軾蘇轍兄弟護送蘇洵的靈柩回四川老傢,按照規矩須為父親守喪三年。
蘇軾此時並不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回到家乡。熙寧元年鼕,當他準備重返朝廷的時候,等待他的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風暴,而自己後三十年的人生命運將不得不與這場政治風暴緊緊地聯在一起。當年離開家乡去參加科舉的時候,他曾與弟弟蘇轍相約,功成名就之後返回家乡共享田園之樂,但他沒有想到,這一次離開眉山,這個願望將永遠無法實現了!
那麽等待蘇軾兄弟的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政治風暴呢?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為什麽要變法?這還要從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他吸取唐王朝因藩鎮割據而最終亡國的教訓,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把全國的軍權、財權、行政權等統統集中到自己手中。這雖然保證了國傢秩序的穩定,但也帶來許多弊端。比如宋太祖一方面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的兵權,交給文臣掌管,一方面又常常調換、換防各地軍將、士兵,目的在於"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避免出現軍閥擁兵自重的局面,但這樣一來卻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 | 第2節:一、少年成名(1) | 第3節:一、少年成名(2) | 第4節:一、少年成名(3) | 第5節:一、少年成名(4) | 第6節:一、少年成名(5) | 第7節:一、少年成名(6) | 第8節:二、步入仕途(1) | 第9節:二、步入仕途(2) | 第10節:二、步入仕途(3) | 第11節:二、步入仕途(4) | 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 | 第14節:二、步入仕途(7) | 第15節:二、步入仕途(8) | 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 | 第18節:三、大難臨頭(1) | 第19節:三、大難臨頭(2) | 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 | 第22節:三、大難臨頭(5) | 第23節:三、大難臨頭(6) | 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