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秦亡于农民起义,倒不如说亡于一句谣言。谣言之可怕,由此可见一斑。因而,数千年来,人们对谣言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制止谣言的传播。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
笔者通过对谣言的研究发现,第一,谣言是一种意识形态;第二,并非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说什么"谣言止于智者",恰恰相反,"谣言起于智者"。西周末年的一句谣言可以作为明证。
这则谣言见载于《国语》和《史记》。其实只有8个字:"檿(眼,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而且,这则谣言还不是出现在周幽王朝中,而是出现在其父宣王之时,公元前788年。"檿弧箕服"是什么意思呢?韦昭是这么解释的:"山桑曰檿。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也。"大意是桑木做的弓,箕草编的箭囊,将使周王朝灭亡。这个谣言直指周王的兴亡,事关重大。于是,宣王听到之后,立即下令,天下凡是有这工具的都可以被视为妖,逮而杀之。正好有一对夫妻,他们就是靠卖这种檿弧箕服为生的,宣王知道后,就派人把他们抓来准备杀掉。谁知半路被他们逃掉了。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又发现路边有一弃婴,"夫妇哀其夜号",就把这弃婴拾起来,逃到了褒国。这弃婴是怎么被抛弃的呢?说来还话长。
《史记》是这么说的: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
原来在夏朝末年,二条龙来到夏桀的朝堂上,自称是襃国的二君。面对这不请自来的两条龙,该如何处置呢?于是问卜,杀之不吉,赶走也不吉,留住他们还是不吉利。怎么办,巫师占卜发现,唯一的办法是杀掉他们藏起他们所吐之沫,并书以简策祭告。夏朝灭亡后,收藏龙沫的匣子就传到了殷;殷商灭亡后又传到了周。三代之中,没有人敢揭开匣子看个究竟。
到了周厉王之时,他不信邪,就打开来看,结果,龙沫流得朝堂之上到处都是,怎么也清除不掉。厉王想了个办法,打发很多妇女裸体欢呼,结果,龙沫就化成了一只玄鼋(黑色的蜥蜴),进入厉王的后宫去了。后宫一个宫女还只有七岁,正好碰上,等到她及笄之年就怀孕了,并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是未婚而孕,害怕舆论而只好抛弃。
没想到这弃婴却被那对逃亡的夫妇捡到,辗转又回到了褒国。后来那弃婴大概被卖给了一个叫褒姁的褒人,又逢褒姁犯了罪,便把此女献给周王,以赎其罪。这样弃婴即妖女便进入宫中,因称褒姒。到了幽王继位之后的第三年,幽王在后宫见到了褒姒,观其倾国倾城,便爱上了她。
这样,阴差阳错,谣言最终成为现实。
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或许只是无心者一句戏言,或许是有心人精心编造出来的政治谣言,这样的谣言和《周易》里的一些卦语一样,都需要在以后的事实中得到落实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古代众多的方士深知谣言不可能一下子被人理解(否则就不是谣言了),就依靠这样的手法来编制了大量的谣言来骗取荣华富贵或其它私利。不管是哪一种,它的最终"兑现"历尽了多种偶然,且不说由此又钩沉出三代中的"龙漦"、童妾无夫而生妖女的故事是何等曲折而荒诞,倘若幽王得到妖女后稍稍收敛,也不至于"实亡周国"。
那么,幽王又是如何对待此女的呢?周之灭亡果真是因为这句谣言吗?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女人之魅
褒姒由一个弃婴进而成为周天子之宠妃,其经历可谓坎坷。其实,谣言所说,无非是要证明褒姒大有来头,印证她之所以成为红颜祸水的根源,以及天命所归。故《国语·郑语》说:"天之生此久矣,其为毒也大矣,将使侯淫德而加之焉。"意思是说褒姒就是天生的一个大毒瘤,由褒国而来,历三代,又回到褒国,最后又来到周天子身边,似乎其目的就是要报复。
褒姒之进入王宫,《史记》说是褒人为赎罪而献,《国语·晋语》则说是"周幽王伐有襃,襃人以襃姒女焉"。两种说法其实都差不多,《史记》说得笼统,而《国语》说得明确罢了。大约这也一如当年越国为讨好吴王而献上美女西施一样,只不过,西施成功地灭了吴国而留下美名,而褒姒成功地灭了西周却留下了骂名。其结局天渊有别,个中原由耐人寻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