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屈維英 Qu Weiying

  清朝中後期出現了兩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大醫學家,一位是河北省玉田縣名醫王清任(1768~1931)。王氏在封建禮教極為嚴重的清代,敢於衝破思想牢籠,在灤州(今河北灤縣)一個義塚跟前,仔細觀察許多被犬食殘遺的“破腹露髒”的病死小兒屍體,以親眼看到的事實,糾正了前人不少關於人體髒腑記載的錯誤,使我國一直發展緩慢的人體解剖學産生了一次飛躍。同時,他在“血瘀”理論的基礎上,創製了“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少府逐瘀湯”等係列“活血化瘀”的方劑,從而把“活血化瘀法”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另一位是四川省彭縣名醫唐宗海(1846~1897)。這位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傢提倡中西醫匯通,其所著《血證論》一書,對血瘀、血虛等血證的病機、病理和治療原則進行了係統的論述,對後世産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王、唐二位名醫的創見和實踐,“活血化瘀法”作為中醫學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在清代得到長足發展,並日臻成熟。
  清宮太醫院在“活血化瘀”方面也與時俱進,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重視血與髒腑的整體關係。中醫認為,“瘀血”之發生多與髒腑虧損及髒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清太醫院在治療瘀血證時,十分重視與其髒腑的關聯,常將活血化瘀法同調理髒腑治法結合運用,體現了在重視瘀血病變的同時,亦重視導致瘀血成因的整體治療觀點。由於宮幃之中頗多隱麯,憂思悲忿,肝氣鬱結,情志不遂,常緻肝脾不和;且帝王大臣們常常縱情聲色,生活不節,腎元亦多耗損,因而宮中疾病多以肝、脾、腎失調和受損者常見。
  據光緒朝垣大奶奶(慈禧太後近侍女官之一)脈案記載:“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張仲元、姚寶生看得垣大奶奶脈息左關沉弦,右寸關滑而近數,肝鬱未和,氣血凝滯。今擬用和肝宣鬱之法調治:全當歸四錢,酒芍藥四錢,五靈脂三錢,三棱三錢醋炒,醋延鬍二錢,川楝肉二錢,炒青皮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白蔻仁一錢,生草一錢,醋川軍(大黃)一錢五分,炒梔子二錢,引用鬱李仁二錢研。”此案記載頗簡,但據其脈象及病機推測,當有瘀血之證。因為,當歸、芍藥、五靈脂、三棱、延鬍索等中藥均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其治療方法除活血化瘀外,合用疏肝解鬱、和胃潤下之品,達到髒腑與瘀血兼顧之目的。
  清宣統年間,端康皇貴妃(光緒皇帝之瑾妃)脈案記載:禦醫“看得端康皇貴妃脈息左關沉弦,右寸關沉軟。陰分素虧,氣道欠調,以致肢體酸痛,胸膈堵悶。今議用益陰調肝活絡之法調理:炙龜板六錢,全歸八錢,撫芎二錢,丹參三錢,桃仁泥三錢,赤芍四錢,元鬍三錢,青皮四錢,炙香附三錢,薑樸三錢,牛膝三錢,川斷三錢,引用臺烏三錢,赤茯苓四錢。脈證參合,知屬肝鬱,兼之素有腎陰不足,故調治肝、腎兩髒,合以活血化瘀之品為治”。次日脈案記載:“諸證減輕,惟氣道欠暢”,仍宗調補肝腎活血之法……
  二、註意邪正虛實之變化。中醫認為,瘀血之證,亦有虛實之分。其血實者,多由血脈不通,氣血失調,臨床上多見之。血虛緻瘀者,亦為數不少。因此,清宮太醫院在運用活血化瘀法時,十分重視邪正之虛實。其血虛者,側重於活血化瘀,而血實者,則側重於破血通瘀。如道光朝琳貴妃脈案載:“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一日,欒泰、曹宗岱請得琳貴妃脈息滑緩,諸病俱減,惟血虛經脈未和,稍有餘滯,以致腹中不時微痛,今擬用和血養榮湯,早晚二帖調理:當歸五錢,赤芍三錢,炒生地五錢,楂炭三錢,丹參二錢,香附二錢,川芎一錢,益母草三錢,引用澤蘭二錢。”從中醫理論來看,此方屬於和血化瘀之劑,具有和而不破,寓和為通之意。兩日後其脈案載:“滯血漸消,腹痛已減,惟經脈未和,正氣尚弱,今擬仍照原方和血養榮湯加減。”專傢認為,此案為氣滯濁阻,導致血瘀,屬於邪實,則活血、破瘀藥同用,以使血瘀得通,腹痛得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