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百态 本性 Natural Character   》 译者序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译者序
偶然从网上搜得昆德拉《本性》一册,起初颇不敢相信,还以为是全庸写的“神鸦侠侣”之类的东西,总以为小说写到《不朽》完全应该见好就收了,再者以米兰大师的年纪和等身著述,似乎不应该再有什么需要表达的了。我们不是有许多作家还没咋地就精神寂寞一脸高古地钻研起了金石古文,或者专心学问、或者口述回忆录,总之不应该在写作一线上了,米兰67岁高龄仍然写出如此富于想象、思辩犀利而又温情脉脉的作品,应该能给那些二十出头就梦想占领文学高地的企鹅们带来一些启示,对于创作来说,三十以前都是基础练习,不要浮躁地把不成熟的作品拿去发表,那如同向年轻姑娘们展览自己的脚鸡眼一样没什么积极意义,即使有暴露癖也应该忍着一点。         小说把焦点汇聚在一对夫妻的感情生活上,以大量笔墨对他们的感情脉络做如同心理学专家一样的探究,与大师以往的作品不同。米兰大师从前的作品多是判断式的,一些坚定的非此即彼,博学雄辩不容置疑,他总是反复用文字、用人物的行为给你解释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什么是媚俗,以大量新颖独特的概念构筑七段式的复调音乐,而这部作品却是线性的、陈述式的,大师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感兴趣,情节也没有建立在职业和重大事件之上,感兴趣的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神秘瞬间,那些思维碎片神出鬼没的丛林魔域,此外没有任何藻饰,给人一种洗练精纯的感觉。      平凡夫妻的爱情生活只是载体,昆德拉想表达的显然在爱情故事之外,但是他同样把故事讲得绕有趣味。丈夫依恋着妻子,颇具创意地装成陌生人给妻子送去赞美诗,妻子从陶醉到愤怒,受一些神秘力量的支配,两人之间很难说有太深的隔阂,但误解已足够推动情节纠缠在人物的想象中,心路历程有如达利那些以扭曲的时钟、充满不祥预感的老虎和飞鸟为题材的梦幻作品。最后在对恶梦的惊悸中感到了现实爱情的可贵,彼此开始互相珍视。感谢大师在越来越离谱的浮华年代里给我们以暖色调的关怀。      昆德拉善于在小说中引出并阐述概念来表达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见解,用他的小说赋予一些普通词汇以更多的内涵,昆德拉式的内涵。那么,小说《本性》所要铺展方法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呢?细心的阅读后我们会发现,这次创作不但结构换成了细碎的五十一个小节,原来常见的核心词也化整为零地变成了对一些现象的描述,用嫉妒、虚荣、恐惧等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集合成关于本性这一主题的思考,我们没见过的是它们竟能如此精巧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男主人公让.马克和女主人公尚塔尔对爱情生活的思索过程,我们看到人的本性有:人们常常深陷在不自觉的思绪片断中--电视上一档“从视线中消失”的节目,就引发了人物对亲人走失后个人立场的道德拷问,一次梦的经历会让人感到现实被抹平了,有必要在洗手间反复冲漱那令人作呕的味道,男人都爸爸化了……这些与主题无关痛痒的转瞬即逝的零星闪念,作为一种存在的真实,揭示出我们的思想轨迹真的不是单一的、连贯的、线性的,相反,大量跳跃的、触景生情的、海阔天空的念头和幻想充斥着我们的分分秒秒,填塞在人生奋斗的间歇里;爱情规则不可逾越--只要嫉妒存在,爱情就会永葆青春,人们制造痛苦,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爱情当中。想到妻子在为别人修饰自己,想到妻子和别人主动而激情的性爱,比自己大几岁的妻子的魅力重新在丈夫心中升腾;我们所说的是否真的是我们所想--明明是对噪音的反感,说出来就变成了对性欲隐私受到监视的反感,语言就是这么一面破锣,人们敲敲打打,以为能感动上天的星宿,其实只有狗熊在闻声起舞。信件一旦发出去,接下来就是关于表达准确性的无尽的怀疑;虚荣。努力让自己成为被追逐的对象,陌生的赞美让妻子打扮得像个红衣主教,每一个关注自己的人都可能是自己的崇拜者,把陌生人的奉承信从马桶边上收回来,仔细地藏在胸罩下面。等等,等等。 然而,以上种种只是浮在书面上的本性,是展示本性的本性,更为真实的本性隐藏在故事当中。    故事的推进器是丈夫那些别出心裁的赞美诗,当妻子发现这些热烈而智慧的赞美诗是出自丈夫的手里时,她感觉“他把她象一只老鼠一样关人了笼中,残忍地,取乐地观察着她的反应”,他根本没有体察丈夫想通过赞美诗让她重拾自信的那份良苦用心。而丈夫感到妻子已经发现是自己给在她写信后,满脑子都是“为什么她不把信给我看”的疑问,满脑子都是关于妻子渴望外遇的猜疑,完全忽略了妻子被不信任、被戏弄的心理感受。这些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现象,揭示了这样一些基本事实:人们欣赏自己的智慧,习惯于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没有热情去积极地认同别人,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之间,在同一件事的态度上也常常是走向相反的认识方向。尽管仍然在一起交谈,一起做爱,对于“赞美诗”这样的简单小事,夫妻间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驰,而且没有沟通一致的可能。我们还发现,对对方的猜想总是充满敌意的、充满戒备的猜想,善解人意正是因为现实中缺乏才成了希罕玩意儿,成了一种难得的品质被社会学家们追捧,不记得“理解万岁”了?      第三十六章是小说的分水岭,看似禅宗偈语,其实只是把矛盾推向经济方面的一个技巧性过渡,让后半部分的伦敦之行成为可能,并逐渐引入梦境。在梦里,妻子被别人强硬地叫做“安妮”,她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与小说开篇丈夫在海滩上寻找妻子时把另一个女人误作了她的情节相呼应。这种自我的迷失不是来源于社会对人的异化,而是来自于思维的诡异,“我之所以为我”的基础十分脆弱,彼此存在于对方的印象之中,细若游丝,靠着记忆的叠加艰难维系,一旦这种叠加发生错乱,我们便不再是过去的我。“她看上去也不再象她了——她的脸色非常苍老,她的眼神非常冷谈,她的表情形同路人”。对某一念头的过分执着,最终就是走火入魔,执着,不正是佛家努力摒弃的心灵障碍吗? 米兰.昆德拉在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的典礼上发表了 “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小说应该有自己的智慧,应该有与上帝代表的既有真理不太一样的东西,我们看到,多年来他一直努力以博上帝一笑。实际上这笑声从未间断,不仅有他想要的那种笑,还有宽容和赞许。 (草本刚木)
译者序 张玲汤睿译 一个捷克人去申请移民签证。移民官员问他: “你准备到哪儿去?” “哪儿都可以。” 移民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 “自己选吧。” 他慢慢地转着地球仪,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 “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最后,他到了法国,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这个捷克人,就是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著名的有用捷克语写作的《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华尔兹》、《关于笑声和遗忘的书》、《不堪忍受的生命亮点》、《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选集《有趣的爱》,以及用法语写作的《小说的艺术》、《被泄露的遗嘱》、《迟缓》和《本性》。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使尚塔尔烦恼的想象发生在诺曼底一个小镇的海滩上,在那儿,她所看到的男人全都带着孩子。于是,她断定,男人们全都爸爸化了,全都成了爸爸,而不是父亲。她突然想到,如果自己从其中一个爸爸的身边走过,这个男人会不会回头看她呢?她认为不会。她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男人再也不会回头看她的世界中。她把这个念头告诉了让——马克,并努力说得轻松一些,然而,使她吃惊的是,她在自己的声音中听出了痛苦的忧郁。 让一马克也听出了痛苦和忧郁,但是,他没有时间去嫉妒,因为,他自己的想象也在使他烦恼不已。当他在海滩上寻找尚塔尔时,他突然把另一个女人。误作了她——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怎么会这样呢?他怎么会认不出他的至爱,他的唯一呢?当他在旅馆中看到尚塔尔时,她看上去也不再象她了——她的脸色非常苍老,她的眼神非常冷谈,她的表情形同路人。 后来,马克做了一个梦,梦见尚塔尔长着一张陌生而令人讨厌的脸。然而,她并不是另外一个人;她就是尚塔尔,他的尚塔尔——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只是,他的尚塔尔长着一个陌生人的脸。即使在他醒着的时候,他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尚塔尔的社会自我并不等于他的所爱。这种恐惧令他非常难以承受。 实际上,使他感到恐惧的,并不是他会失去尚塔尔,而是他再也不能把她和别的女人区别开来了:她就象别的任何人一样,对他并不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主题上,昆德拉无意中与普鲁斯特走到了一起。 普鲁斯特在他的《追忆逝水流年》中,也描述了主人公查理·斯万的个种苦闷的爱。查理·斯万热恋着奥黛特·德·克雷西,但是,突然之间,热恋的情人却变得模糊了,无足轻重了‘他几乎不能从相片上认出她来,几乎不能把她的容貌与他的痛苦联系起来——就象突然看到一张没有任何说明的x光照片一样,尽管它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的病情,但我们却发现,它与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没有一点联系。 昆德拉甚至以一种比普鲁斯特更令人惊讶的方式,把爱情与死亡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总是谈论两者之间存在的“非常模糊的”相似之处,而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对“个性之谜”,对“本性之谜”,提出进一步的质问:我们所爱的,到底是谁?沉浮于爱情中的我们,到底是谁? “我问自己,谁在梦想?谁梦想了这个故事?谁设想了它?是她?是他?还是他们两者?或者只是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想象?”昆德拉也在向我们要求答案。 尽管,昆德拉从来不擅长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详尽地描述人物动荡起伏的心理,但是,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却难免有过于空洞之感,而不是象他早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抽象中蕴藏着立体,空灵中饱含着血肉。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的想象就是一切,而别的任何东西,包括他们的职业,他们的身体,他们的从前,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住所,他们的举止,他们的衣着,作者多是一笔带过,有时,甚至连一笔也嫌多余。尚塔尔曾经有过中个孩子,夭折了,而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全部:一个夭折了的孩子——与小说中的其他任何人一样简单。也许,这是因为昆德拉放弃了他的母语——捷克语。他的前一部小说《迟缓》,也是用法语写作的,也显得有些空洞。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昆德拉在刻意追求一种简洁质朴的,不加修饰的风格,就象他在小说中不惜大量采用一些流于俗套的比喻一样。 不管怎样,在所有当代的作家中,只有昆德拉才能把一种如此隐秘,如此令人不知所措的感觉转化为一篇小说的素材。这是他最杰出、最精心、最具启发性的小说之一。出乎意料地,你会发现它是一个爱情故事。 译者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译者序本性-1本性-2本性-3本性-4
本性-5本性-6本性-7本性-8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