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 》 辽史 》
卷一·本纪第一
脱脱 Tuo Tuo
辽史 卷一·本纪第一
《辽史》撰成于元朝,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辽史》记载的是辽朝的历史。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契丹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它的含意,据《金史》上说是“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现代史学界虽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仍持此说。契丹族的祖先属东胡的一支。后又为鲜卑一部分。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到辽朝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时,改国号为辽,以后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辽朝与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还要大。
阿保机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接受了汉族文化。受中原皇朝重视史学的传统的影响,在政府机构中,设有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起居部、起居舍人等史官。像辽景宗耶律贤统治时期,就以枢密使、北府宰相室防监修国史。室防修“实录”二十卷,受到辽圣宗的表扬。辽兴宗耶律宗真时的史家萧韩家奴,能坚持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有一次,辽兴宗出去打猎,跟从他的人中有几十个被熊、虎咬死咬伤,萧韩家奴如实记载了这件事。辽兴宗看到后,命令他删去这个内容。萧韩家奴删去这个内容后,重又写上去。几天后,辽兴宗看到萧韩家奴的记载说:“史笔当如是。”正是由于辽朝统治者重视修史,因此辽朝的史料能够保存下来,为以后修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辽朝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早在辽太祖时,就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从辽圣宗时起。仿照五代和宋朝,编修了“实录”。辽末天祚帝时,又让监修国史的耶律俨修太祖诸帝“实录”。辽朝时,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国的制度,设立有国史馆,修纂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但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散佚。元后期修《辽史》依据的主要是辽、金、宋人的著作中的第二手资料。原始文献主要只有以下几种:一、辽耶律俨的《辽实录》70卷。二、金陈大任的《辽史》。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章宗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余人,最后由陈大任完成。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不过此书亦未正式刊行,到元修辽史时稿本已散佚无存。三、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第二次在完颜璟(章宗)时代,由移剌履、党怀英等十三人纂修,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后人称之为陈大任辽史。当时由于修史的所谓“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陈大任辽史也没有经金朝批准刊行。
元代《辽史》的编写是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开始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原金朝状元,时任元朝翰林学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建议修辽、金二史,时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起来,但这一次也未见诸行动。以后仁宗延佑、文宗天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义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辽史》的总裁官是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太平)、张世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一样,元代在组织撰写、成书,特别神速。从至正三年四月(1343年)始修,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个月时间。
《辽史》的特点是列表较多,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辽史》的表多,减少了立传之繁,省却了许多篇幅,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的创新。通过列表,使读者对各部族、各属国的情况,以及与辽朝中央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减省了不少笔墨。当然,表里记载的材料难免与纪、志、传中的重复,但列表多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从而使“一代之事迹亦略备”。
在《辽史》的志书中,新创《营卫志》,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等;把《兵志》改为《兵卫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边境戍兵等等。这两种志书对了解和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有很大帮助。
另外,《辽史》的最后有《国语解》一卷,对书中用契丹语记载的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分别加以注释,为阅读《辽史》提供很大方便。不过译音有不少错误,后来清朝时敕撰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弥补了这一不足。
近人说《辽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下乘”,此说不无道理。《辽史》同《宋史》一样成书也很仓促,而依据史料范围又比较狭窄,书中的缺陷确实是比较多的。《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称大辽。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第二,记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记》载:
“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第三,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祖纪》: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宋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
元修辽史时,既没有认真搜集和考订史料,再加上纪、志、表、传之间相互检对也很不够,因此前后重复,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三个人。这种混乱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但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的官修史书。它提供了一些研究当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材料。
例如,天祚纪反映出,当辽朝对女真的战争节节失败的时候,汉族农民和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其中由安生儿、张高儿领导的起义军多达二十万人。又如营卫志、礼志提供了契丹部落的建置、分布,以及游牧民族风俗习惯的材料。地理志和百官志记录了当时的地理建置和农牧区统治机构的概况。本纪、部族表、属国表、二国外纪等部分还保存了一些研究契丹以外各族历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的参考资料。从辽史里还可以看到,当时草原上由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人口的增加,逐步出现了一些农业聚落和城市。特别是先后建立的上京和中京,与南京(今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这一广阔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辽史》的缺陷虽多,《辽史》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许多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后人对《辽史》的增补、校注,有清朝厉鹗著的《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搜集各类书籍三百余种,对《辽史》加以补充校订,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还有清朝杨复去著的《辽史拾遗补》五卷,对《辽史》进一步作了补充。
辽史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与金史同时刊刻,只印了一百部,这次的印本已经失传。明初修永乐大典引用的很可能就是这个初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系用几种元末或明初翻刻本残本拼凑而成,虽有不少脱误,但也有许多胜于后出诸本的地方。明南监本源于百衲本所据的元本。北监本脱误与南监本同,且偶有误改。清乾隆殿本系据北监本校刻。道光殿本据四库本改译人名、官名等,有失原书面目。
清厉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摘录《辽史》原文为纲,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则分析考订,缀以按语,引用群书至三百余种,足备参考。杨复吉又以厉鹗未曾见到的《旧五代史》和《契丹国志》等征引未臻周备的资料作《辽史拾遗补》五卷,都是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辽史》出现后的约300年间,此书及辽朝史没有引起史家的多大重视。有明一代,仅有杨循吉撰《辽小史》1卷。到了清代,情况有所变化,陆续有关于《辽史》补正、考订之类撰述问世。
(一)拾遗补阙。如厉鹗撰《辽史拾遗》24卷。该书广采博搜,征引书籍358种,或注或补,将有关纪事系于《辽史》纪、志、传文之下。此书虽未臻完善,有许多史料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郑麟趾《高丽史》等,厉鹗都未见过全本,但它还是给后来治辽史者以很大方便。梁启超说:“辽金元三史最为世诟病。清儒治辽史者莫勤于厉樊榭(鹗)之《辽史拾遗》二十四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94页,中国书店,1987年)。后来,杨复吉又撰《辽史拾遗补》5卷,采厉鄂未见书及散见他书中有关辽事400条,与厉书相辅流行。厉、杨两书是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书。
(二)增补表志。补表有万斯同《辽大臣年表》、汪远孙《辽史纪年表》等。补艺文志尤多,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吴骞《四朝经籍志补》、厉鄂《辽史拾遗》补经籍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经籍志、倪灿和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附辽代部分、《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缪荃孙《辽艺文志》等,分别含有或专补辽艺文。
(三)纪事本末体史书编撰。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40卷。分正文与考异两部分。正文以《辽史》为主,参之以五代与宋、金诸史及各传记,“区别条流,各从其类”;考异占全书大半,凡与他史及各传记事有异同,词有详细,兼仿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及胡三省之注《通鉴》,并取司马光所著《考异》30卷散入各条例,分载每条之下。本书对人名、地名、职官、年代等多所考证,征引书目达600多种。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初刻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刻本。
(四)诗文辑录。由于辽代“书禁甚严”,所印书籍不许流至境外,“传入中国(指北宋)者法皆死”(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加之以后的散佚,所以辽人著作流传下来者甚少。因此辽人诗文辑录工作受到学者的关注。清周春撰《辽诗话》1卷,后来增补为2卷,定名为《增订辽诗话》(1797年)。书中除收录辽人诗作外,还有宋人使辽诗以及后人咏辽代遗迹的诗。光绪中叶,缪荃孙辑《辽文存》6卷,所收资料以金石碑刻居多。
先谈关于《辽史》补正、校勘和辽人著作辑录。
进入本世纪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撰述相继问世。有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5卷,这应是本世纪最早出现的《辽史》考订之作。是书“于辽五京州县山川悉为考核,标明今之某处,凡舛错者逐一驳正,疑者阙之”。此外,将四捺钵,五国部,南北各三关,散见于纪、志、传中者为《辽地附录》二篇,《天祚播迁处考》、《西辽地考》各一篇,并附于书后。本书以《辽史》正文为本体,中加小字,详为考证。丁谦《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1卷(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1915年),“就百官志中所标王府者,计四十余国为主,有遗采他条补之”。吴廷燮《辽方镇年表》,为氏所著《历代方镇年表》之一卷。黄任恒《辽代年表》1卷(1915年),以辽为主,与“中国”(五代、宋)、西夏、高丽纪年相对照。谭其骧《辽史地理志补正》、《辽史订补三种》(《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二集,1942年),后者包括“订正皇子表”、“补皇子传”、“订正皇族表”三日。罗继祖《辽汉臣世系年表》1卷(1937年)。作者因《辽史》中“汉臣有传者仅二十余人,漏略滋多”,于是采摭有关史书、文集,编成此表,“凡得族三十有九,得姓二十有五”。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5卷(有中华书局1958年本)。因《金史》有交聘表而《辽史》无之,作者乃“钩核群籍,缀补阙遗,以备研史者考览”。傅乐焕《宋辽聘使表稿》(《史语所集刊》14本,1949年;后收入《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主要据李焘《长编》,参照《辽史》、《宋会要》、《宋史》以及宋人笔记文集等,编成此表,并有“附考”及“使名索引”。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1卷、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1卷等,是继前人所作有关辽代艺文志的补残缀拾之作。尤其是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将以前诸家所有,悉皆标注,又补30余种,统加考证,并附“宋金人谈辽事书目”及清人谈辽书目凡26种,与以前同类补志相比最为完备。后收入《辽海丛书》第6集。陈汉章《辽史索隐》8卷(缀学堂丛书初集本,1936年;中华书局本,1960年),作者“采摭故典,探求异闻”,“探颐索隐”,将有关纪事系于《辽史》纪、志、传文之下。此书重在考证地理。
《辽史》校勘成果可观,是本时期辽史学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辽史》的缺略、讹误勘称二十四史之最。对于《辽史》的缺略,如前所述,从清代以来就不断有学者为之拾补;而对其讹误的校勘,到本世纪才有较大进展。主要有:冯家升《辽史初校》。冯氏自1931年秋起,遍阅所能见到的《辽史》各种版本,凡23种,历时2年,撰成《辽史初校》。以同文书局本为底本,以“百衲”、“南监”、北监”各本互校。此书后来收入《〈辽史〉误证三种》(中华书局1959年)。罗继祖《辽史校勘记》8卷。作者在序中指出,《辽史》“缪戾非偻指所可计”,撮其要者约为四端:一曰姓名之异,二曰名字互称致称歧误,三曰记事矛盾,四曰疏漏。于是依清武英殿本,而参以元刊及明南北监本校之。此书撰成于1938年。195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张元济《辽史校勘记》(稿本)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著述。此外,冯家升《〈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举例》(《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后收入《冯家升论著辑粹》),傅乐焕《辽史复文举例》(收入《辽史丛考》),也属《辽史》校勘方面的著作。这些校勘成果,为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所采用。
卷一·本纪第一
太祖上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德祖皇帝长子,母曰宣简皇后萧氏。唐咸通十三年生。初,母梦日堕怀中,有娠。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祖母简献皇后异之,鞠为己子。常匿于别幕,涂其面,不令他人见。三月能行;晬而能言,知未然事。自谓左右若有神人翼卫。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既长,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为挞马狘沙里。时小黄室韦不附,太祖以计降之。伐越兀及乌古、六奚、比沙狘诸部,克之。国人号阿主沙里。
唐天复元年,岁辛酉,痕德菫可汗立,以太祖为本部夷离菫,专征讨,连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冬十月,授大迭烈府夷离菫。
明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九月,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
明年春,伐女直,下之,获其户三百。九月,复攻下河东怀远等军。冬十月,引军略至蓟北,俘获以还。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饶乐之清河,至是创为奚迭剌部,分十三县。遂拜太祖于越、总知军国事。
明年岁甲子,三月,广龙化州之东城。九月,讨黑车子室韦,唐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发兵数万,遣养子赵霸来拒。霸至武州,太祖谍知之,伏劲兵桃山下。遣室韦人牟里诈称其酋长所遣,约霸兵会平原。既至,四面伏发,擒霸,歼其众,乘胜大破室韦。
明年七月,复讨黑车子室韦。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通事康令德乞盟。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及进兵击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
明年二月,复击刘仁恭。还,袭山北奚,破之。汴州朱全忠遣人浮海奉书币、衣带、珍玩来聘。十一月,遣偏师讨奚、霫诸部及东北女直之未附者,悉破降之。十二月,痕德菫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三让,从之。
元年春正月庚寅,命有司设坛于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庚子,诏皇族承遥辇氏九帐为第十帐。
二月戊午,以从弟迭栗底为迭烈府夷离菫。是月,征黑车子室韦,降其八部。
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弒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刘仁恭子守光囚其父,自称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秋七月乙酉,其兄平州刺史守奇率其众数千人来降,命置之平卢城。
冬十月乙巳,讨黑车子室韦,破之。
二年春正月癸酉朔,御正殿受百官及诸国使朝。辛巳,始置惕隐,典族属,以皇弟撒剌为之。河东李克用卒,子存勖袭,遣使吊慰。
夏五月癸酉,诏撒剌讨乌丸、黑车子室韦。
秋八月壬子,幽州进合欢瓜。
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楼。筑长城于镇东海口。遣轻兵取吐浑叛入室韦者。
三年春正月,幸辽东。
二月丁酉朔,梁遣郎公远来聘。
三月,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为弟守光所攻,遣人来乞兵讨之。命皇弟舍利素、夷离菫萧敌鲁以兵会守文于北淖口。进至横海军近淀,一鼓破之,守光溃去。因名北淖口为会盟口。
夏四月乙卯,诏左仆射韩知古建碑龙化州大广寺以纪功德。
五月甲申,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
冬十月己巳,遣鹰军讨黑车子室韦,破之。西北嗢娘改部族进挽车人。
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
冬十月,乌马山奚库支及查剌底、锄勃德等叛,讨平之。
五年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丙申,上亲征西部奚。奚阻险,叛服不常,数招谕弗听。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于是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
三月,次滦河,刻石纪功。复略地蓟州。
夏四月壬申,遣人使梁。
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谋反。安端妻粘睦姑知之,以告,得实。上不忍加诛,乃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为迭剌部夷离菫,封粘睦姑为晋国夫人。
秋七月壬午朔,斜离底及诸蕃使来贡。
八月甲子,刘守光僭号幽州,称燕。
冬十月戊午,置铁冶。
十一月壬午,遣人使梁。
六年春正月,以化葛为惕隐。
二月戊午,亲征刘守光。
三月,至自幽州。
夏四月,梁郢王友珪弒父自立。
秋七月丙午,亲征朮不姑,降之,俘获以数万计。命弟剌葛分兵攻平州。
八月壬辰,上次恩德山。皇子李胡生。
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甲申,遣人使梁致祭。壬辰,还次北阿鲁山,闻诸弟以兵阻道,引军南趋十七泺。是日燔柴。翼日,次七渡河,诸弟各遣人谢罪。上犹矜怜,许以自新。
是岁,以兵讨两冶,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西楼,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以用兵免朝。晋王李存勖拔幽州,擒刘守光。甲寅,王师次赤水城,弟剌葛等乞降。上素服,乘赭白马,以将军耶律乐姑、辖剌仅阿钵为御,解兵器、肃侍卫以受之,因加慰谕。剌葛等引退,上复数遣使抚慰。
二月甲戌朔,梁均王友贞讨杀其兄友珪,嗣立。
三月癸丑,次芦水,弟迭剌哥图为奚王,与安端拥千余骑而至,绐称入觐。上怒曰:「尔曹始谋逆乱,朕特恕之,使改过自新,尚尔反复,将不利于朕!」遂拘之。以所部分隶诸军。而剌葛引其众至乙室堇淀,具天子旗鼓,将自立,皇太后阴遣人谕令避去。会弭姑乃、怀里阳言车驾且至,其众惊溃,掠居民北走,上以兵追之。剌葛遣其党寅底石引兵径趋行宫,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皇后急遣蜀古鲁救之,仅得天子旗鼓而已。其党神速姑复劫西楼,焚明王楼。上至土河,秣马休兵,若不为意。诸将请急追之,上曰:「俟其远遁,人各怀土。怀土既切,其心必离,我军乘之,破之必矣!」尽以先所获资畜分赐将士,留夷离毕直里姑总政务。
夏四月戊寅,北追剌葛。己卯,次弥里,问诸弟面木叶山射鬼箭厌禳,乃执叛人解里向彼,亦以其法厌之。至达里淀,选轻骑追及培只河,尽获其党辎重、生口。先遣室韦及吐浑酋长拔剌、迪里姑等五人分兵伏其前路,命北宰相迪里古为先锋进击之。剌葛率兵逆战,迪里古以轻兵薄之。其弟遏古只临阵,射数十人毙,众莫敢前。相拒至晡,众乃溃。追至柴河,遂自焚其车乘庐帐而去。前遇拔剌、迪里姑等伏发,合击,遂大败之。剌葛奔溃,遗其所夺神帐于路,上见而拜奠之。所获生口尽纵归本土。其党库古只、磨朵皆面缚请罪。师次札堵河,大雨暴涨。
五月癸丑,遣北宰相迪辇率骁骑先渡。甲寅,奏擒剌葛、涅里衮阿钵于榆河,前北宰相萧实鲁、寅底石自刭不殊。遂以黑白羊祭天地。壬戌,剌葛、涅里衮阿钵诣行在,以稿索自缚,牵羊望拜。上还至大岭。时大军久出,辎重不相属,士卒煮马驹、采野菜以为食,孳畜道毙者十七八,物价十倍,器服资货委弃于楚里河,狼藉数百里,因更剌葛名暴里。丙寅,至库里,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以生口六百、马二千三百分赐大、小鹘军。
六月辛巳,至榆岭,以辖赖县人扫古非法残民,磔之。甲申,上登都庵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闻狱官涅离擅造大校,人不堪其苦,有至死者,命诛之。壬辰,次狼河,获逆党雅里、弥里,生埋之铜河南轨下。放所俘还,多为于骨里所掠。上怒,引轻骑驰击。复遣骁将分道追袭,尽获其众并掠者。庚子,次阿敦泺,以养子涅里思附诸弟叛,以鬼箭射杀之。其余党六千,各以轻重论刑。于厥掠生口者三十余人,亦俾赎其罪,放归本部。至石岭西,诏收回军乏食所弃兵仗,召北府兵验而还之。以夷离菫涅里衮附诸弟为叛,不忍显戮,命自投崖而死。
秋八月己卯,幸龙眉宫,轘逆党二十九人,以其妻女赐有功将校,所掠珍宝、孳畜还主;亡其本物者,命责偿其家;不能偿者,赐以其部曲。
九月壬戌,上发自西楼。
冬十月庚午。驻赤崖。戊寅,和州回鹘来贡。癸未,乙室府人迪里古、迷骨离部人特里以从逆诛。诏群臣分决滞讼,以韩知古录其事,只里姑掌捕亡。
十一月,祠木叶山。还次昭乌山,省风俗,见高年,议朝政,定吉凶仪。
十二月戊子,燔柴于莲花泺。
八年春正月甲辰,以曷鲁为迭剌部夷离菫,忽烈为惕隐。于骨里部人特离敏执逆党怖胡、亚里只等十七人来献,上亲鞫之。辞多连宗室及有胁从者,乃杖杀首恶怖胡,余并原释。于越率懒之子化哥屡蓄奸谋,上每优容之,而反复不悛,召父老群臣正其罪,并其子戮之,分其财以给卫士。有司所鞫逆党三百余人,狱既具,上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赐宴一日,随其平生之好,使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抵,各极其意。明日,乃以轻重论刑。首恶剌葛,其次迭剌哥,上犹弟之,不忍置法,杖而释之。以寅底石、安端性本庸弱,为剌葛所使,皆释其罪。前于越赫底里子解里、剌葛妻辖剌已实预逆谋,命皆绞杀之。寅底石妻涅离胁从,安端妻粘睦姑尝有忠告,并免。因谓左右曰:「诸弟性虽敏黠,而蓄奸稔恶。尝自矜有出人之智,安忍凶狠,溪壑可塞而贪黩无厌。求人之失,虽小而可恕,谓重如泰山;身行不义,虽入大恶,谓轻于鸿毛。昵比群小,谋及妇人,同恶相济,以危国祚。虽欲不败,其可得乎?北宰相实鲁妻余卢睹姑于国至亲,一旦负朕,从于叛逆,未置之法而病死。此天诛也。解里自幼与朕常同寝食,眷遇之厚,冠于宗属,亦与其父背大恩而从不轨,兹可恕乎!」
秋七月丙申朔,有司上诸帐族与谋逆者三百余人罪状,皆弃市。上叹曰:「致人于死,岂朕所欲。若止负朕躬,尚可容贷。此曹恣行不道,残害忠良,涂炭生民,剽掠财产。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所未尝有。实不得已而诛之。」
冬十月甲子朔,建开皇殿于明王楼基。
九年春正月,乌古部叛,讨平之。
夏六月,幽州军校齐行本举其族及其部曲男女三千人请降,诏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赐名兀欲,给其?食。数日亡去,幽帅周德威纳之。及诏索之,德威语不逊,乃议南征。
冬十月戊申,钩鱼于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高丽遣使进宝剑,吴越王钱镠遣滕彦休来贡。
是岁,君基太一神数见,诏图其像。
神册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龙化州,迭烈部夷离菫耶律曷鲁等率百僚请上尊号,三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诸属国筑坛州东,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后曰应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册。初,阙地为坛,得金铃,因名其地曰金铃冈。坛侧满林曰册圣林。
三月丙辰,以迭烈部夷离菫曷鲁为阿庐朵里于越,百僚进秩、颁赉有差,赐酺三日。立子倍为皇太子。
夏四月乙酉朔,晋幽州节度使卢国用来降,以为幽州兵马留后。甲辰,梁遣郎公远来贺。
六月庚寅,吴越王遣滕彦休来贡。
秋七月壬申,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平之。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余万,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
八月,拔朔州,擒节度使李嗣本。勒石纪功于青冢南。
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
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斩首万四千七百余级。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遂改武州为归化州,妫州为可汗州,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领之。其围蔚州,敌楼无故自坏,众军大噪乘之,不逾时而破。时梁及吴越二使皆在焉,诏引环城观之,因赐滕彦休名曰逑吕。
十二月,收山北八军。
二年春二月,晋新州裨将卢文进杀节度使李存矩来降。进攻其城,刺史安金全遁,以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
三月辛亥,攻幽州,节度使周德威以幽、并、镇、定、魏五州之兵拒于居庸关之西,合战于新州东,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杀李嗣恩之子武八。以后弟阿骨只为统军,实鲁为先锋,东出关略燕、赵,不遇敌而还。己未,于骨里叛,命室鲁以兵讨之。
夏四月壬午,围幽州,不克。
六月乙巳,望城中有气如烟火状,上曰:「未可攻也。」以大暑霖潦,班师。留曷鲁、卢国用守之。剌葛与其子赛保里叛入幽州。
秋八月,李存勖遣李嗣源等救幽州,曷鲁等以兵少而还。
三年春正月丙申,以皇弟安端为大内惕隐,命攻云州及西南诸部。
二月,达旦国来聘。癸亥,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梁遣使来聘。晋、吴越、渤海、高丽、回鹘、阻卜、党项及幽、镇、定、魏、潞等州各遣使来贡。
夏四月乙巳,皇弟迭烈哥谋叛,事觉,知有罪当诛,预为营圹,而诸戚请免。上素恶其弟寅底石妻涅里衮,乃曰:「涅里衮能代其死,则从。」涅里衮自缢圹中,并以奴女古、叛人曷鲁只生瘗其中。遂赦迭烈哥。
五月乙亥,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
秋七月乙酉,于越曷鲁薨,上震悼久之,辍朝三日,赠赙有加。
冬十二月庚子朔,幸辽阳故城。辛丑,北府宰相萧敌鲁薨。戊午,以于越曷鲁弟污里轸为迭烈部夷离菫,萧阿古只为北府宰相。甲子,皇孙隈欲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二十四史 |
|
|
卷一·本纪第一 | 卷二·本纪第二 | 卷三·本纪第三 | 卷四·本纪第四 | 卷五·本纪第五 | 卷六·本纪第六 | 卷七·本纪第七 | 卷八·本纪第八 | 卷九·本纪第九 | 卷十·本纪第十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