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童蒙诗训 》
童蒙诗训一
Lv Benzhong
童蒙诗训一童蒙诗训 童蒙诗训一
《童蒙诗训》,原为吕本中《童蒙训》之一部分。《童蒙训》系吕所著家塾训课之本,言理学则折衷二程,论诗文则取法苏、黄。后因朱学盛行,时多诋毁东坡之论,《童蒙训》之论诗文语因而遭到删削,失而不存。后乃有人专录是书被刊除部分,辑以为《童蒙诗训》。
《童蒙诗训》,不知卷数。明《菉竹堂书目)卷四、《文渊阁书目》卷十均予著录。原书久佚,郭绍虞曾辑其佚文,得七十五条。
是书出于吕氏家塾训课之本,遗闻轶事在所不录,而以论学诗为主,述论切实,确有一些精粹之语。
吕本中强调对前人遗产的学习,他对于自《诗经》以后丰富的诗歌遗产、自魏晋至本朝众多的杰出诗人,殊多推许、评论,时有精当之见。是书训导学诗者对古人佳篇应“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又“不可循习陈言,只规摹旧作也”,强调“老杜诗云:‘诗清立意新’,最是作诗用力处”。在学习前人这个方面来说,这些见解是相当中肯的。
强调独创,是作者论诗的一大特色。他虽极推重苏、黄,以为苏、黄“当永以为法”,但他所赞许的正是二人能“广备众体,出奇无穷”,“包括众作,本以新意”。他以黄庭坚“随人作诗终后人”,“文章切忌随人后”等语为诗歌创作的警策,强调诗应“出新意”,应“自成一家”。他认为写诗当“遇事因感”,有所为而发,“不可凿空强作出于牵强”,这也体现出他对“新意”的强调。
吕本中批判“齐梁间绮靡气味”,并说“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可见是强调内容,反对形式主义风气的。他认为作诗应“先立大意”,使诗能“说尽情意”,“事理明白”,并称许“置心平易始知诗”的道理,而不可“有意于言语之间”,雕章凿句,“失之绮靡而无高古气味”,也是申论应注重内容的主张。他还指出,古诗十九首和曹子建诗“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特加赞许。这是值得重视的诗论见解。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繁体横排本《宋诗话辑佚》录校制作。
童蒙诗训一
一、学者先读古诗及曹诗
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入我牖,①流光正徘徊”之类,诗皆②思深远〔而有余意,〕③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④(《丛话》前一、《仕学规范》三十九、《竹庄》二、《玉屑》十三、《鉴衡》一)
案:《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以此则为杨诚斋语,误。
----------------
①曹植《七哀诗》“入我牗”作“照高楼”、《鉴衡》作“入高楼”。
②《竹庄》“诗皆”作“皆诗”;《仕学规范》、《鉴衡》作“皆致”。
③《仕学规范》、《鉴衡》无“而有余意”四字。
④《竹庄》“下笔不同”作“笔下超妙”;《仕学规范》、《鉴衡》“不同”作“高妙”。
二、李白诗气盖一世
〔李太白诗〕①如“晓②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一③万里,吹度玉门关”,④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⑤之类,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⑥不褊浅〔矣。〕⑦(《丛话》前五、《诗林》一、《仕学规范》三十九、《竹庄》五、《鉴衡》一)
----------------
①《仕学规范》、《鉴衡》有“李太白诗”四字。
②《诗林》、《竹庄》“晓”作“明”。
③《诗林》、《竹庄》“一”作“几”。
④案:此《关山月诗》。
⑤案:此《淮阴抒怀寄王宗成诗》。
⑥《仕学规范》、《鉴衡》无“然”字。
⑦《鉴衡》无“矣”字。
三、杜诗自然雕琢均到极至
谢无逸语汪信民云:“老杜有自然不做底语到极至处者,有雕琢语到极至处者:如‘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此自然不做底语到极至处者也;如‘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此雕琢语到极至处者也。”(《丛话》前六)
四、前人文章句法
前人文章各自一种句法。如老杜“今君①起柂春江流,予亦江②边具小舟”,“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如此之类,老杜句法也。东坡“秋水今几竿”之类,自是东坡句法。鲁直“夏扇日在摇,行乐亦云聊”,③此鲁直句法也。学者若能遍考前作,自然度越流辈。(《丛话》前八、《玉屑》三、《总龟》后二十)
----------------
①《杜诗》十二“今君”作“君今”。
②《杜诗》十二“江”作“沙”。
③案:黄山谷《松子高二十二韵兼简常甫世弼诗》云:“我行向厌次,夏扇日在遥”
五、文宜频改
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①近世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鲁直长年多改定前作,此可见大略,如《宗室挽诗》云:“天网恢中夏,宾筵禁列侯”,后乃改云:“属举左官律,不通宗室侯”,此工夫自不同矣。②(《总龟》前八、《竹庄》一、《丛话》前八)
----------------
①《仕学规范》三十引至此。
②《竹庄》无“矣”字。
六、文章贵警策
陆士衡《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丛话》前九、《仕学规范》三十五、《竹庄》一、《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玉屑》六、《草堂诗话》一)
七、文章之妙
“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①不说作赋而说雕虫,不说寄书而说烹鲤,不说疾病而云沉绵;“颂椒添讽味,禁火卜欢娱”,②不说节岁但云颂椒,不说寒食但云禁火,亦文章之妙也。(《丛话》前十二)
----------------
①案:此为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②案:此为杜甫《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
八、诗中响字
潘邠老言①:“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丛话》前十三、《仕学规茪》三十九、《竹庄》一、《玉屑》六、《总龟》后二十四、《鉴衡》一)
案:《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以此则为杨诚斋语,误。
----------------
①《鉴衡》“言”作“云”。
九、韦苏州诗有六朝风致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苏州诗。自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丛话》前十五、《玉屑》十五)
一○、浩然诗高远
浩然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①但详看此等语②,自然高远。〔如此诗亦可以为高远者也。〕③(《丛话》前十五、《玉屑》十五、《竹庄》十四、《诗林》二)
----------------
①案:此《晚泊浔阳望庐山诗》。
②《竹庄》“语”作“诗”。
③《诗林》有此语。
一一、韩孟联句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丛话》前十八)
一二、鲁直识渊明退之诗
渊明、退之诗,句法分明,卓然异众,惟鲁直为能深识之。学者若能识此等语,自然过人。阮嗣宗诗亦然。(《丛话》前十八、《总龟》后二十)
案:胡仔曰:“洪龟父谓山谷于退之诗少所许可。龟父乃鲁直之甥,其言有自来矣。故居仁之言,殊未可信也。”
一三、苏子由爱刘禹锡诗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后因见梦得《历阳诗》云:“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①皆历阳事,语意雄健,后殆难继也。(《丛话》前二十,《玉屑》十、十五)
----------------
①案:此《历阳书事诗》。
一四、集句二则
〔徐师川云:〕①为诗文常患意不属,或只得一句,语意便尽,欲足成一章,又恶其不相称。〔师川云:但能知意不属,则学可进矣。凡注意作诗文,或得一两句而止。〕②若未有其次句,即不若且休养锐,以待新意。若尽力,须要相属。譬如力不敌而苦战,一败之后,意气沮矣。③
荆公好集句,尝于东坡处见古砚,东坡令荆公集句,荆公云:“巧匠斵山骨”,④只得一句,遂逡巡而去。山谷尝有句云:“麒麟卧葬⑤功名骨”,终身不得好对。(《丛话》前三十五、《总龟》后二十)
----------------
①《总龟》有“徐师川云”四字。
②《总龟》有“师川云”至此数语。
③《丛话》前三十五,与下文合为一条,今据《总龟》后二十二分。
④案:《曲洧旧闻》五,谓此句为东坡所唱,荆公无以续之。《王直方诗话》又谓荆公欲集句赋之,非出东坡意。
⑤《山谷外集》一“葬”作“笑”。
一五、慈母溪
徐师川言:作诗〔自〕①立意,不可蹈袭前人。因〔诵其所作《慈母溪诗》,且〕②言慈母溪与望夫山相对,望夫山诗甚多,而慈母溪古今无人题诗。末两句云:“离鸾只说闺中事,舐犊那知母子情1(《丛话》前三十七、《玉屑》十二、《宋纪》三十三、《历代》六十)
案:吴景旭云:“三山采石相近处,有名慈姥矶,师川以为慈母溪则误。”又“师川谓诗人未尝挂齿牙,然梅圣俞护母丧归宛陵,发长芦江口有诗云:‘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师川偶忘之耳”。
----------------
①《宋纪》无“自”字。
②《宋纪》无“诵其所作《慈母溪诗》,且”九字。
一六、学文者应涵泳杜苏语
〔老杜歌行,最见次第,出入本末。而〕①东坡长句,波澜浩大,变化不测;如作杂剧,打猛诨入,却打猛诨出也。②《三马赞》“振鬣长鸣,万马皆瘖”,此记不传之妙。学文者能涵咏此等语,自然有入处。(《丛话》前四十二、《仕学规范》三十五、《玉屑》十七、《东坡诗话录》下、《鉴衡》二、《总龟》后三十一)
案:王楙《野客丛书》附录其父《野老纪闻》,亦有东坡《三马赞》云云一则,文与之同。
----------------
①《玉屑》、《东坡诗话录》下无“老杜歌行”至此数语。
②《总龟》引至此。《仕学规范》、《鉴衡》无以上诸语。
一七、鲁直诗之成就处
或称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为极至。鲁直自以此犹砌合,须“石吾甚爱之,勿使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①我竹”,②此乃可言至耳。③然如鲁直《百里大夫冢诗》与《快阁诗》,已自见成就处也。(《丛话》前四十七、《竹庄》十)
----------------
①《竹庄》“残”作“杀”。
②《竹庄》有“此”字。
③《诗林》三引至此。
一八、黄陈学义山
义山《雨诗》“摵摵度瓜园,依依傍水①轩”,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后来〔鲁直〕②无己诸人,多用此体,〔作〕③咏物〔诗〕④不待〔分〕⑤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如鲁直《酴醿诗》云:“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⑥(《丛话》前四十七、《玉屑》六、《鉴衡》一、《总龟》后二十八)
案:《仕学规范》三十九自“咏物诗不待明说颈句起与下20条合。
----------------
①《全唐诗》二十“水”作“竹”。
②《玉屑》无“鲁直”二字。
③《总龟》无“作”字。又以上数语在下“日烘荀令”句后。
④《总龟》无“诗”字。
⑤《鉴衡》无“分”字。
⑥《玉屑》先引《咏物诗》云云,次引“义山《雨诗》”。
一九、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
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有近质野处,如《封主簿亲事不合诗》之类是也。东坡诗有汗漫处;鲁直诗有太尖新、太巧处;皆不可不知。①东坡诗如“成都画手开十眉”,“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皆穷极思致,出新意于法度,表前贤所未到。然学者专力于此,则亦失古人作诗之意。(《丛话》前四十八、《玉屑》五)
案:胡仔曰:“《童蒙训》乃居仁所撰,讥鲁直诗有太尖新、太巧处。无乃与《江西宗派图》所云‘抑扬反复尽兼众体’之语背驰乎1
----------------
①玉屑引至此。
二○、赋诗必此诗
东坡诗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或一道也。鲁直作咏物诗,曲当其理。如《猩猩①笔诗》“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其必此诗哉?(《丛话》前四十八、《仕学规范》三十九、《竹庄》十、《诗林》三、《玉屑》六、《鉴衡》一)
案:《仕学规范》与《鉴衡》均以此条与前之18言《咏物诗》条合。
----------------
①《竹庄》“猩猩”下有“毛”字。
二一、苏黄诗不可偏废
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①敢作。读《左传》〔便〕②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此〕③二书不可偏废〔也。〕④近〔世〕⑤读东坡、鲁直诗⑥亦类比。⑦(《丛话》前四十九、《仕学规范》三十五、《竹庄》一、《鉴衡》二)
----------------
①《鉴衡》“意宽思大”作“思意宽大”。
②《鉴衡》无“便”字。
③《仕学规范》、《鉴衡》有“此”字。
④《鉴衡》无“也”字。
⑤《鉴衡》无“世”字。
⑥《鉴衡》“诗”作“文”。
⑦《竹庄》“类此”作“此类”。
二二、作诗在精不在多
山谷尝谓诸洪,言“作诗不必多,如三百篇足矣。某平生诗甚多,意欲止留三百篇,余者不能认得”。诸洪皆以为然。徐师川独笑曰:“诗岂论多少,只要道尽眼前景致耳。”山谷回顾曰:“某所说止谓诸洪作诗太多,不能精致耳。”(《丛话》前四十九)
二三、少游诗严重高古
〔秦少游诗〕①“雨砌②堕危芳,风轩纳飞絮”之类,李公择以为谢家兄弟得意不能过也。③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丛话》前五、《玉屑》十八、《竹庄》二十三)
案:《诗林广记》四引少游《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波池莲自在香。”谓吕氏《童蒙训》云:“少游此诗闲雅严重。”
----------------
①《竹庄》有“秦少游诗”四字。
②《竹庄》“砌”作“脚”。
③《竹庄》引至此。
二四、张文潜诗
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①霜”,“浅山寒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②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逈出时流,虽是天姿,亦学可及。学者若能常玩味此等语,自然有变化处也。(《丛话》前五十一、《玉屑》十八)
----------------
①案此《舟中晓思诗》,《张右史集》二十“吟”作“吹”。
②《玉屑》“坞”作“呜”。《张右史集》十七亦作“呜”。
二五、学古人妙处
大概〔学〕①诗,须以《三百篇》、《楚辞》及汉、魏间人诗为主,方见古人妙处,自无齐梁间绮靡气味②也。(《丛话》后一、《仕学规范》三十九、《竹庄》二、《玉屑》五)
----------------
①《仕学规范》、《竹庄》、《玉屑》有“学”字。
②《玉屑》“味”作“象”。
二六、李君行轶事
李君行自虔州入京师,至泗上,其子弟请先行,君行问其故,曰:“科场近,先欲至京师,贯开封户籍取应。”君行不许。曰:“汝虔州人而贯开封,欲求事君而先欺君,可乎?宁迟数年,不可行也。”(《丛话》后二十二)
二七、韩持国诗
持国闲居颍昌,程伯淳自洛往访之,时范中丞纯礼亦居颍昌,持国作诗示二公云:“闭门读《易》程夫子,清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味,绿樽红妓对西曛。”(《丛话》后二十二)
二八、作文必要悟
作文〔必〕①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②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尽此理也。③(《丛话》后三十一、《仕学规范》三十五、《竹庄》十、《玉屑》五、《耆下续闻》二、《鉴衡》二)
----------------
①《竹庄》无“必”字。
②《鉴衡》无“也”字。
③《仕学规范》、《玉屑》、《鉴衡》“也”作“矣”。
二九、曾子宣能下士
龚殿院彦和清介自立,少有重名。元祐间,签判瀛州,其弟大壮尤特立不群,曾子宣帅瀛欲见不可得,一日径过彦和,邀其弟出,不可辞也遂出相见。即为置酒,从容终日乃去,因题诗壁间云:“自惭太守非何武,得向河阳见两龚。”近时贵人如子宣之能下士,亦难及也。(《丛话》后三十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