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傅佩榮 Fu Peirong
學習《莊子》,至少已經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奧妙。所謂“不得已”並無勉強、委屈、無奈、被迫之意,於是在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勢而行,亦即“行其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點是:如何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能夠做到這一步則是“轉識成智”的開始……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前言:
莊子的智慧
莊子是道傢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傢,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我們看待任何事物,衹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範圍,那麽隨着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衹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於塗、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鈎之絶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衹要長期專註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可以自娛娛人。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鬥爭與戰爭,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世人所嚮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行的工夫。在老子看來,功夫在於“虛”與“靜”;莊子接受此一觀點,再以“心齋”一詞畫竜點睛,亦即以心之齋戒為階梯,以求嚮上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顯示人在悟道之時,才能展現靈性的光輝。這樣的精神一旦出現,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不再是夢囈之語了。
道傢立說的目的,在於化解“存有學”的虛無主義,因此要扣緊“道”來尋求啓明。悟道者是極少數人,他們即使無緣以其“三寶”來治理百姓,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間際遇,做到遊刃有餘,進而逍遙自得。在老子之後,戰國時代的莊子就是道傢的最佳代表。
莊子能夠悟道,當然有一套修養方法。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準確地瞭解“人的生命”是怎麽回事。簡而言之,莊子要由人的生命現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體,然後提出一係列修行指針,最後抵達悟道的境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