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 醒夢駢言   》 第一回 假必正紅絲夙係空門 偽妙常白首永隨學士      守樸翁 Shou Piaoweng

又名《醒世奇言》,全書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署“守樸翁編次”,然其真實姓名與生平事跡皆無可考。書中每回演寫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均可在《聊齋志異》中找到對應篇目。可以說本書是一部根據《聊齋志異》原本改寫的《白話聊齋》。書中故事都是寫下層社會生活的,具有濃厚的平民文學色彩。全書各篇故事結構完整,文筆流暢,語言通俗,清新可讀,堪稱清代話本小說中的佳作。原本第十二回缺兩頁。
第一回 假必正紅絲夙係空門 偽妙常白首永隨學士 五百年前,預定下姻緣喜簿,任從他,貌判妍媸,難逃其數。巧妻常伴拙夫眠,美漢慣摟醜婦臥。何況是一樣好花枝,愈不錯。貴逢賤,難雲禍;富逢貧,非由誤。總歸是、月老作成緣故。高堂縱有不然心,子女都毫無憎惡,又何若去違拗天工,生嗔怒。 姻緣一事,從來說是五百年前預定。不是姻緣,勉強撮合不來。果係姻緣,也再分他不開。盡有門戶高低懸絶的,並世有冤仇的,一經月老把赤繩係定,便麯麯彎彎要走攏來,這叫做“姻緣姻緣,事非偶然”。 明朝成化年間,湖廣武昌府江夏縣,有個秀纔姓曾名粹,號學深。他父親曾乾吉,原是舉人,和母親莊氏衹生得他一個,自然是愛如珍寶,不消說的了。 他五六歲時,有個相面的,相他後來該娶尼姑為妻,曾乾吉和莊氏都道這相士隨口噴蛆,全然不信。 那曾學深聰明絶世,讀書過目不忘,十四歲入了學,十六歲就補了廩,各處都知名,曉得他是位少年才子。又且生得如傅粉何郎,異常秀美。 卻是作怪,與他論婚,再也不成。試想這樣一位潘安般的少年才子,又且父親是孝廉,傢境也算厚實,難道這些揀女婿的,還不肯把女兒與他嗎?卻不是曾乾吉心裏不合式,便是事已垂成,那邊的女兒生病死了。 曾乾吉止此一子,急欲與他聯姻,見這般不湊巧,未免納悶,卻又因年未弱冠,也不十分在意。 卻說莊夫人母傢在黃州,去武昌二百裏,還有母親,快已七十多歲。衹因路遠,自己不能時常定省,衹差傢下人到彼探望。 今見兒子大了,便對他道:“你外祖母處久不通音信,我在先衹令下人去問候,卻不能把老人傢近來底細情形告我知道。你如今年已長成,可與我走一遭去。” 曾學深便打疊好一肩行李,叫傢童阿慶挑了,來至江邊,雇了一隻小船,取路投黃州來。 到了碼頭上登了岸。阿慶是時常打發他來,認得路熟的,便一徑來到莊傢。 那曾學深的外祖母是於氏,外祖莊培榮曾做過江西九江府知府,沒已多年。母舅莊德音,原任南直句容縣知縣,因告終養在傢。 當下於夫人和莊德音,見曾小官人到了,閤家大喜,彼此問了些近況,便喚傢人打掃一間書房,令他安歇。 曾學深次日便要回傢,於氏老夫人和他母舅,那裏肯放。 於氏老夫人道:“外孫,難得你到這裏,我有好些說話要問你,卻一時想不出,你且在這裏歇下半個月,纔放你回去。” 曾學深衹得住下。那時正是暮春天氣,黃州地面景緻甚多。曾學深日裏同了表弟兄們,各處去遊玩,到晚回來,卻和於氏老夫人說些傢中閑話。 從來外婆見了外孫來傢,說話最多,他傢有幾個菜瓶,幾個醬甕,也要問到的。這且不表。 一日,曾學深同着十二歲的小表弟,在一個顯聖庵裏遊玩。那庵是女庵,有好幾位尼姑,在內焚修。 他兩人遊玩了回來,將次到傢,遇見鄰傢一位張老媽媽,問他表弟道:“小官人,今日陪了曾相公,那裏頑要?”表弟答道:“方纔在顯聖庵裏。” 張媽媽笑嘻嘻的道:“小官傢不會頑耍,我黃州有兩句口號道:‘黃州四翠,少者為最。’怎不陪了曾相公去看看,倒到那顯聖庵裏去?” 曾學深聽了,問道:“老媽媽,怎叫做‘黃州四翠,少者為最’?” 老媽媽告道:“我黃州南門外,離城五裏,有個觀音庵,也是女庵,那裏有四個美貌的尼姑,因此有這句話。老身不過和小官人取笑,這地方卻是相公們遊玩不得的。” 曾學深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聽了這話,回到外婆傢裏,心中想道:既有這個去處,我明日去走一遭,卻不要同表弟兄們去纔好,省得被人知道。 次日天明,吃了早膳,沒人在前,他便獨自一個,走出墻門,一徑往南城而去。問到觀音庵前,衹見約十畝大的一個池,灣灣的抱着那庵。沿池都是合抱不交的柳樹,緑蔭正濃,有幾個黃鶯兒,在葉底下弄那嬌滴滴的聲音。飛下柳絮到水面上,小魚兒就來拖拖扯扯。 曾學深看了,心中悅暢道:“不要說別的,衹這景緻也就不同。”見那庵門閉着,便輕輕敲了兩三聲,裏邊走出個七十多歲的佛婆來,問道:“那位?”曾學深道:“是來遊玩的。” 佛婆便領他到大殿上。恰好四位尼姑在那裏做法事,都是帶發修行的,一個個都生得標緻。一個幼年三十左右,一位在二十四五,一個二十光景,衹有一位小的,分外可愛。但見:眉似遠山銜翠,目如秋水凝神。漆般黑青絲壓鬢,雪樣白粉臉含春。櫻桃啓處,佛經捲捲出佳音;玉筍抽時,法器般般作妙響。若非劉阮山中見,定是襄王夢裏逢。 曾學深見了,不要說是消魂,連魄也都化了。等他們法事完畢,與他們逐個打了問訊,衆人都去烹茶洗盞,衹留這小的在殿上陪客。見曾學深不轉眼的看他,便把頭來低了。 曾學深問他:“青春多少?” 答道:“一十六歲。” 曾學深又問他:“俗姓什麽?是何法號?” 答道:“姓陳,法名翠雲。” 曾學深便戲他道:“好奇怪,小生恰恰姓潘。”衹見他玉容泛赤,立起身,漾漾地走了開去。 不多時,衆尼送出茶來,又捧出十多盤子果品來款待。 曾學深嚮衆尼一一問過姓名。那三十左右的答道:“貧尼叫白翠鬆。”指着二十四五的道:“這位梁翠柏。”又指二十歲光景的道:“這位盛翠岩。”便問:“相公高姓?” 曾學深不好說與他真名姓,便頂着上文來道:“小生姓潘。” 白翠鬆道:“聽相公口音,不像是這裏人氏。” 曾學深道:“小生傢裏,原在武昌。因慕黃州景緻,特地來遊。” 衆人言來語去,卻再不見翠雲出來。曾學深忍不住,問白翠鬆道:“還一位小姑姑,緣何不見出來?” 白翠鬆笑道:“這丫頭是怕生人的,因此避過了。” 曾學深又閑話了幾句,便起身作別。白翠鬆和梁翠柏,兩個留道:“請在小庵奉了齋去。”曾學深推辭道:“有朋友在寓中等候,不好耽擱。” 白、梁兩尼又苦苦相留,曾學深衹是要去。兩尼送他到門外,白翠鬆囑道:“相公倘要見翠雲這丫頭,可於明日傍晚到來。” 曾學深回到外婆處,於氏老夫人問道:“外孫,你半日在那裏,卻令人尋你不見?” 曾學深扯個謊說:“今日偶然出去,左近閑步,遇着個同學朋友,在這裏課徒,扯去閑話。因此違了慈顔。他還約明日下午,到他館中,代他做個壽啓,卻又是沒推托的。” 於氏老夫人道:“難得你這等青年,便人人慕你才學。我聽了也快活不過。” 次日中飯後,曾學深去見外婆,衹說是到朋友館中去,今夜不及回來,傢裏不必等候。說罷,便又出門,望觀音庵來。 衹見庵門虛掩,便推將進去,走到大殿上,白翠鬆和梁、盛兩尼,陸續都見過了,卻衹不見翠雲。 曾學深心頭惶惑,好像不見了什麽珍寶一般,卻又不好就問。衆尼當下整修蔬菜款待他。 曾學深道:“千萬不要費心,若是這般,小生就去了。”衆人不聽,卻也不見曾學深肯去。 白翠鬆邀他到自己房裏用齋,曾學深欲待推辭,卻被他和梁翠柏兩個擁了進去,讓他朝南坐了,白梁兩人坐在橫頭。盛翠岩卻早走了開去,再不見來。 白翠鬆斟酒來勸曾學深,曾學深也回敬了他兩個。 曾學深忍不住問道:“陳姑今日緣何不見?” 白翠鬆道:“他還怕羞,少不得要來的。” 飲了幾杯,天已漸昏,卻衹不見陳翠雲到來。曾學深衹得起身道:“天已晚了,小生且暫別,明日再來。” 白翠鬆一把拖住道:“且再坐坐,我去捉這丫頭來見面便了。”曾學深便又坐下,白翠鬆道:“相公要見翠雲,卻要依我一件事。” 便把酒來斟下三大杯道:“要相公飲這三杯,盡了貧尼相敬意思。” 曾學深酒量本來不高,又已吃過些,有些來不得,卻因要見心上人,不敢推辭,把那三大杯飲幹,已有些醉了。 衹見梁翠柏也斟上三大杯道:“請相公也收了我這點敬意。” 曾學深告道:“承梁姑美情,小生焉敢不領。但來不得那急酒,不如等見了陳始吃罷。” 梁翠柏笑道:“相公見過了這丫頭,那裏還有工夫吃我的酒。這卻定要先奉敬的。” 曾學深沒奈何,衹得接來勉強吃下,不覺大醉,兩衹眼睛合下來,身子都坐不定了。 白、梁兩人便去撿了門,扶他到床上,替他除去衣服,把他暫做了一夜《孟子》上有一妻一妾的齊人。 次日天明,都走起來。曾學深曉得他兩個的作為,是再不肯把翠雲與他見的了,便告別了要回。 白、梁兩人留道:“住在這裏,今日包你見翠雲便了。”曾學深知是哄他,便托詞道:“我日裏在此不便,不如去了,仍舊傍晚來罷。但是今晚卻要把翠雲與我見的。”便出了庵門,望外婆傢裏來。 他一個瘦弱後生,被兩個壯年尼姑,纏那一夜,覺得十分疲乏,不敢再去。卻又不能忘懷那翠雲,便衹說自己喜歡獨自一個閑玩,日日別了外婆和母舅出門。卻便到觀音庵左近去探望,要等白梁兩人出去了,纔進去。 一日傍晚,衹見白翠鬆和個少年出庵,一路說說笑笑去了,心下想道:他去了就好了,衹梁翠柏一人,我也不怕。 即便走近庵去把門叩了兩下。卻是盛翠岩出來開門。曾學深假意問道:“衆位姑姑都在麽?”盛尼答道:“白師兄方纔出門,想要明日回來;梁師兄這兩天也不在庵。” 曾學深見說,心中大喜,便道:“煩姑姑領小生見陳姑一面。” 翠岩便引導他去,卻另是一所院宇。來到那房前,翠岩叫道:“翠雲,客人到了。”衹聽見一“砰”的一響,翠岩微笑道:“閉了門了。”曾學深立在窗外,意欲說話,卻礙着盛翠岩在旁,不好說得。翠岩見他這光景,便走了開去。 原來翠雲雖在這個庵裏,卻和盛翠岩都是女慕貞潔的,因此兩人最說得來。翠雲常想:自己這般美貌,在空門中怕有人欺侮,終非了局。思量擇個溫文爾雅的書生嫁他。前日在殿上見了曾學深那表人才,也頗動心。聞得翠岩說他為了自己,明日又來,卻被白梁兩人灌醉了,兩個對付他一個,心中好生不忍。 這番聽得他來,雖是把門關了,也想和他說幾句話,卻早聽見曾學深在窗外說道:“小生有句話兒,要對小姑姑講,望把門來開了。” 翠雲在窗格內張見翠岩不在,便隔窗回言道:“這裏不是郎君遊玩地方,翠鬆、翠柏都衹藉我來勾引郎君,若然再來性命不保了。小尼在這裏也非了局,原要拋去空門,做那女子從人之事。若要像白梁兩人這般行為,寧死不學他的。郎君快請回罷。” 曾學深聽了這幾句貞烈的話,越發愛慕,便又道:“小姑姑這般貞烈,難道小生敢來敗壞你名節。但小生自見了尊容,不勝企慕,既小姑姑有從人之意,小生也並未聯姻,不知可肯俯訂終身麽?” 翠雲想道:前日衹見得他的相貌,今日又聽他談吐,看來不像個薄幸的。錯過了他,再要擇人,卻也難了。便接應道:“既蒙郎君垂愛,小尼情願相從。但我師父從幼撫養,甚非容易,須將五十金與他,為老病之費,小尼當在此守着郎君,望郎君勿負約也。” 原來庵內還有個老尼姑,八十多歲,病廢在床,因此有得白翠鬆、梁翠柏這般放蕩。 曾學深聽見又能念他師父,不忘其本,實是個好女子,益發不捨,便道:“小生敬依尊命便了。小生倘負了小姑姑,皇天在上,他日死無葬身之地。” 翠雲見他罰咒,也便立誓道:“過往神明,我陳翠雲倘背了潘郎,死去就落十八層地獄。” 曾學深正要和他辯明自己的真名姓,卻見翠岩飛跑進來道:“白梁兩人,不知為什麽,都回來了。相公快到外廂去罷。不要在這裏纍我和師弟受氣。” 翠雲也在房內着急,顧不得羞,開門出來道:“三師兄不要領郎君前面去,我和你送他出後門去了罷。”翠岩道:“也說得是。但你一嚮不慣接送的,不要破例,我自送客罷。”翠雲自覺羞澀,不由住了腳。 曾學深見生人在旁,也不好兜搭,便和翠岩出了後門,自回莊傢。心中想道:他閉了房門,不容我見面,這是他做女人的正理。到得我訂了婚姻,聽說白、梁兩人回庵,便火急開門出來,要破例送我,這是怕我再被淫尼糾纏,緻害性命的緣故。想翠岩還衹猜是他怕受白、梁兩人的氣,卻那裏知道佳人愛我的意思。當夜想一回,快活一回,竟學了孟夫子的“喜而不寐”。 次日早飯後,正要再出城去,守個機會進庵,卻見傢中打發人來說他父親感了時氣,病勢沉重,追他回傢。 曾學深聽了着急,那裏還有心情尋花問柳。便連忙收拾行李,別了外婆、母舅,星夜趕回傢中。走進去看他父親時,已自不能開口。見兒子到面前。衹垂下兩行的淚。曾學深心如刀割,此時正是中午。守到黃昏時分,曾乾吉竟赴了修文之召。 曾學深放聲大哭一場,便料理殯殮,設了靈座,和母親在傢守孝,這是不消說得的。 日月如梭,早已斷七。曾學深哀傷漸減,便就想起翠雲在觀音庵,和白、梁兩個妖尼同住,想他度日如年,在那裏,我怎的作早弄他出來方好。原來莊夫人治傢極嚴,曾學深有這心事,卻不敢令母親知道。就是日常用的銀錢,打從曾乾吉在日,便是莊夫人一人經手,因此連這五十兩頭,要曾學深拿出來,也覺費力。 他正日日在傢納悶,卻又有那班貪到手媒金的,與他作對,要替他作代。去對莊夫人說。莊夫人和兒子商量。 曾學深不敢說出觀音庵的事來,但道:“孩兒尚在服中,如何好議親。”莊夫人也就把他話來回覆那做媒的。 可笑那做媒的,利心重了,回頭不去,卻又對莊夫人說:“夫人衹此一子,聯姻如何遲得。況現在不過說定一句,行盤送盒,原可等到除靈後的。” 莊夫人道:“也說得是。”便喚曾學深來,說與他知。曾學深道:“總要除了服做的事,卻何苦多今日這番周折。母親還是回頭的是。” 莊夫人不覺焦躁起來道:“起先我衹道就要行聘,因此躊躇,怕有不便。如今不過先走一句,原等到服滿行禮,這也算極妥的了。你卻又道多什麽周折,難道我做娘的,出不得一分主意麽?” 曾學深見母親動氣,便又轉一肩道:“不是孩兒不依母親分付,卻因另有一段情節。孩兒前日在黃州,外祖母要與孩兒聯姻陳姓,實係孩兒所願。適值父親病重,追了孩兒回傢。初喪時節,孩兒那裏還說這話,就是方纔有人來作伐,母親喚孩兒商議,孩兒總因這件事不是此時說的,因此未曾告訴母親。既然母親急欲定奪孩兒姻事時,孩兒意思,要再往黃州探聽消息,倘或那邊不諧,便再議婚,母親道是何如?” 莊夫人道:“也罷,既是如此,我也正要遣人望你外祖母,你可即日就與我黃州去,卻等你外婆定奪姻事。” 曾學深見說大喜,即便把行裝收拾起來,卻又躊躇道:“沒有那五十兩頭,空手如何做得成事。”便對他母親道:“母親,萬一那邊成得來,外祖母要就那邊纏了紅,也未可知。帶得些銀兩纔好。”莊夫人道:“拿多少去呢?”曾學深道:“孩兒意思,帶一百兩在身邊,可以省得些,原拿了回來的。” 莊夫人便去取了銀子,遞與曾學深道:“銀子自拿去,倘成功得來,對你外祖母說,可以等到除了服,纏紅為妙。”曾學深道:“孩兒曉得。” 接了銀子,便又叫阿慶跟着,雇衹船,來到黃州。心中想道:我若先到外祖母處,卻有許多不便。不如先去會了翠雲,見機行事的好。便把銀子揣在懷裏,叮囑阿慶:“且在船中等候,我上岸去走走,纔回來帶了你莊傢去。”阿慶答應了“曉得”。那曾學深獨自一個來到觀音庵前。 此時已是深秋天氣,沿池的楊柳,都已枯黃,一陣風來,那些葉兒漸漸霎霎亂捲,池裏水也褪得見底,庵門卻開着。曾學深步入去,但見滿庭荒草,有二尺多長,來到殿上,不見半個人影,也沒有桌兒凳兒;佛臺上灰塵,積有三寸。心中想道:“好作怪,我半年不到此,怎就這般光景?”便又尋到翠雲住的地方來。卻見他做房的那間門都沒有了,走進去時,撲面的都是那蜘蛛絲。曾學深此時好不心酸,卻不知道是甚來由。要尋個人問問,直尋到廚房下,見一七十多歲的佛婆擦着昏花眼兒,在那裏縫他這領破棉襖。 曾學深忙問道:“佛婆,為何你庵裏弄得這個樣子,衆位姑姑何處去了?”佛婆道:“相公尊姓?”曾學深道:“小生姓曾,是來尋陳姑姑的。他如今在那裏?” 佛婆去掇條板凳來道:“相公坐了,待老身告訴你聽。先前我庵裏有五位師父,今年五月內,老師父去世了,那四位都是他徒弟。一位姓白的,和一位姓梁的,都還俗嫁人去了。” 曾學深接口問道:“那陳姑呢?”佛婆道:“他卻有志氣,見老師父死了,白、梁兩個又還了俗,便和個盛師父,與他一般冰清玉潔的,商量道:‘我兩個這裏住不得了,不如另尋個地方修行去罷。’” 曾學深道:“他卻往何處修行呢?” 佛婆道:“聞得他在城北,不知什麽庵觀裏。那姓盛的,卻全沒有下落。他們都去了,衹剩老身一人在此。這庵裏並沒田産,常住裏東西又被白、梁兩個拿完的了,老身又是七十開外的人,看管不來,因此弄得這樣荒涼。” 曾學深聽了,想道:“他既曉得在城北,卻又不知道在什麽庵觀裏,這怎麽處?”便又問道:“佛婆,你不曉得陳姑在城北什麽庵觀裏,可另有曉得的人麽?” 佛婆道:“老身也不過是他臨去的時節聽得自言自語,說是往城北,卻不曉得可另有人知道他的。” 曾學深見說,別了佛婆,走出山門,來到停船的地方,叫阿慶搬起行李,尋個飯店歇下。對阿慶道:“你看守着行李,我不能夠就到莊傢,另有事情去辦了來。” 走出店門,竟往城北,逢着庵觀,便行打聽。一連數日,並無一絲影響。曾學深忍不住眼淚紛紛,心中想道:他既和我訂了終身,怎麽不留個口信在佛婆處,好令我知他下落。莫不是有些翻悔了?卻又想道:我前日聽他言語,是個有主意人,那有對天立誓過了,卻又變卦的理?心中疑惑不决。 沒奈何,回到飯店裏,叫阿慶挑了行李,往莊傢去。 於氏老夫人和莊德音見他到來,殷勤相待,這也不表。在莊傢耽擱了十來天,放心不下,每日出門去訪問,卻終沒有音耗。衹得告別了回武昌。有幸而來,沒幸而去。說不盡萬種凄涼。 到了傢中,莊夫人問起姻事,曾學深扯謊道:“母舅說陳翁有事往嶽州去了,急切未能就歸,等他回來,不論成否,遣人來知會的。”莊夫人聽說,也便無話。 一歇半載,不覺早又春末夏初,是去年會翠雲的時候。莊夫人不見黃州信來,對兒子道:“你說母舅自遣人來通知,如何至今杳然?我也多年不去望你外祖母了,思量親自走遭,你可在傢用心照看門戶。” 曾學深這半年,猶如小孩子不見了乳母,苦不可言,正發想再往黃州探訪,卻聽見母親說自己要去,留他在傢,老大着忙,道:“母親這些小事,何必自往,不如仍令孩兒去吧。” 莊夫人道:“對你說的,我久不見了母親,因此要去不專為你姻事。”曾學深道:“既然母親要去,孩兒自該陪侍前往。”莊夫人道:“你也去了,這傢無人,怎教我放心得下。你衹依我在傢的是。”曾學深是孝順的,見母親說不放心,衹得歇了。 當下,莊夫人帶了幾個丫頭、僕婦,又有老傢人鬍贊跟了,來到黃州,拜見了於氏老夫人。母女有好幾年不見面,真個有割不斷的許多說話。 到了次日,莊夫人卻纔問老夫人道:“去年外孫回傢,說外祖母要替他聯姻陳宅;緣何至今並無回音?可是陳傢不肯麽?” 於氏老夫人聽了茫然,搖着頭道:“並未這事。我這裏也沒有門第好好的什麽陳傢,這話好奇,卻是那裏來的。” 莊夫人見說,氣忿忿道:“是了,傢中有人來與他作伐,我心中已是的了,這畜生偏不願,卻把那話來哄我。還不知他是什麽心哩,好不可恨。” 於氏老夫人勸道:“你且不要動氣,或者做母舅的,果有這話,也未可知。且等他回傢,便知分曉。” 原來,那時莊德音有事,到九江去了,未得回來。莊夫人暫息了怒。 卻說黃州地面有座山,喚做蓮花山,山上有所觀音庵,也是女庵,那菩薩極靈。莊夫人有曾學深在身上時,許下願心,倘得生男,親自上山酬願,行許多善事。後來生下曾學深,幾次要去了願,卻因黃州府城到那裏,還有兩日之程,路遠了些;又兼莊夫人不能常來黃州,因此磋跎下了。 這番在母傢,想道:如今孩兒已經長成,這願心如何再遲!便揀個日子,於氏老夫人分付,閤家都替他吃了齋,雇幾乘轎子,擡了莊夫人,和幾個跟去的女眷。那鬍贊也雇匹牲口騎了,攜帶許多齋獻福物,並些布施尼姑的衲衣、齋糧,取路投蓮花山來。 到了山上,齋獻已畢,把布施什物也都分發了,便打轎回傢。 離山四五十裏,天色卻早黑了,那邊也有一個女庵,原來莊夫人去時藉宿的,便叫鬍贊去叩開庵門,再行投宿。那庵內老尼接着,說了些佛門套話,送夫人到房中安歇。 莊夫人因連日路上辛苦,分付丫頭,拴了房門,便上床睡覺。纔合得眼,衹聽見老尼來敲門。丫頭從被裏鑽出頭來,口內喃喃的怨道:“正要睡去,又來敲門。我原想庵內都是女人,房門也不消閂得的,卻要人再開,真個晦氣。”起身拔去門栓,便仍舊自去睡了。 莊夫人也從睡夢中醒來,見老尼推門進房,便披衣起來,坐在床裏,問這老姑姑:“為什麽卻還未睡?有甚話說?” 衹見老尼領着個帶發尼姑,來到床前,那燈兒遠遠在窗邊桌上,火光下看不甚清楚。老尼指着道:“這姑姑是過往的,也因天晚,在此藉宿。他聞夫人傢在武昌,說有緊要話相托,來和夫人同房。夫人倘肯容納,貧尼去拿被,來安排就在這地上睡。” 莊夫人道:“這個何妨。”老尼去了。 莊夫人便問那尼姑道:“姑姑寶庵何處?今往那方?卻這時候到來。” 那尼姑道:“小尼姓陳,法名翠雲,一嚮出傢在黃州南門外觀音庵。因去年師父死了,卻依棲在法雲庵師叔王道成處。現在要往蓮花山拜佛,恰好遇着夫人。聞夫人傢在武昌,卻還未曾曉得高姓。” 莊夫人道了姓氏,便又問道:“從未識面,不知有何事相托?” 原來翠雲自從師父死了,白、梁兩個都跟了人,心中自想:潘郎一去杳然,我如今斷難再住故居,衹好去法雲庵依傍王道成師叔,須留個信兒,令潘郎知我下落方好。卻又想道:使不得,我的美名素着,先前倒虧白、梁兩個妖尼在前,保全了我和翠岩。如今曉得我往法雲庵,那班輕薄後生,恐怕跟尋到來羅唕,不如竟自去了,慢慢寄信去武昌通知的好。因此,他在法雲庵竟沒人曉得。那佛婆說他自言自語,要往城北什麽庵裏,也是耳聾聽錯,卻作弄曾學深在黃州瞎碰了那十多日。 他在王道成處有一年。他是個小師父,愛惜嬌養的,在別處那裏住得慣。王道成見他吃不得苦,漸漸把他待慢。冷言冷語,不知受了多少。翠雲衹是含着眼淚,挨過日子。 那庵去黃州四十多裏,地名寶珠村,是極幽僻處所,那裏去尋武昌便兒寄信,真個沒說處的苦。 當夜遇着夫人,倒像見了至親骨肉一般,訴說了些流難顛沛光景,道:“小尼俗傢並無父母兄弟,衹有一個表兄,姓潘,住在武昌,是個秀纔。夫人回去,煩托子侄輩,傳個口信與他,說小尼現在黃州西去四十多裏,寶珠村法雲庵內,十分伶仃孤苦,叫他早晚到來一看。” 說罷,不覺眼淚滴嚮莊夫人臥榻上。莊夫人道:“小姑不必悲傷,我自叫我孩兒替你寄達這話便了。但不曉得你表兄名號喚做什麽?”翠雲回答不出,衹推說有多年不會,那時他還幼小,未有名號,想起來他是黌門中人,自然問得出的。莊夫人道:“既如此,我替你叫人訪問便了。”當下各自安睡。 次日天色未大明,翠雲便起身,告莊夫人道:“小尼此刻就要別了夫人,往蓮花山拜佛。求夫人回去,務必寄信潘秀纔,叫他作早到寶珠村法雲庵來。”莊夫人道:“小姑緣何起得這般早,我自牢牢記着你的說話便了。”翠雲千恩萬謝了,出門去。莊夫人亦自回到黃州。 又盤桓了幾日,正要打點歸傢,卻值老夫人病起來,直病到了鼕間,纔得下床。莊德音也回了,莊夫人方纔告歸。於氏老夫人因他離傢久了,也並不留。 莊夫人回到武昌進了門,便喝問曾學深道:“你說外祖母要與你對什麽陳傢,又說母舅到陳翁嶽州去了,未曾關說,卻都是扯謊!你怎敢在我面前這等放肆!” 曾學深不敢則聲,莊夫人駡了一回,卻轉念道:想是前日媒婆說的那親,不中他意,因此造這假話。如今衹與他尋頭好親便了。又因曾學深平日最孝,也不十分氣他,母子二人說了些閑話。 莊夫人便又問兒子:“你可曉得武昌地面,有什麽姓潘的秀纔麽?”曾學深道:“母親緣何忽問這話?”莊夫人便把蓮花山還願,遇着陳翠雲的事,說與他聽。 當下曾學深喜得就如報中了狀元相似,雙膝跪下道:“望母親饒恕孩兒,這潘秀纔就是孩兒。” 莊夫人倒呆了,道:“怎麽說?”曾學深便把到觀音庵遇見翠雲,後來與訂終身的事,訴說一遍,衹隱過了白翠鬆房中一段話。 莊夫人聽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道:“要氣死我了!你這畜生,也是讀聖賢書的,卻如何去闖尼庵,私諧姻事,枉做了秀纔,要娶尼姑做老婆!可不羞死!這樣牽頭皮的不肖,不如沒有,快與我死了罷!”駡得曾學深低了頭,氣也不敢喘。當下莊夫人惱得飯都吃不下,過了一夜。 次日起來,想道:這不肖子,我不愛惜,倒是那陳翠雲,雖然那夜燈光下看不清楚,到得明日,他又起得早了,未曾見面,聽他說話,卻十分令我衷憐。這畜生從幼,相面的說他後來要娶尼姑,想也是命中註定,倒不如與他兩人成就了罷。 便喚曾學深來,分忖道:“事已如此,我倒可憐翠雲。還是夏初托我說話,如今早又鼕間,他那裏眼巴巴望你,你可打點去法雲庵走遭,衹要進門後瞞着外人,不要說是尼姑便了。” 曾學深聽說大喜,即日辭了母親,叫阿慶跟着,來到黃州。雇兩匹牲口,主僕二人騎了,先問到寶珠村法雲庵來。 來到庵前,叩問進去,一個老尼接着,問道:“相公何來?”曾學深道:“小生姓潘,有個表妹叫陳翠雲,原是觀音庵出傢的,聞目下在這裏,特從武昌來看他。”老尼道:“來遲了,三日前他另有個親眷接了去,今後是不來的了。” 曾學深聽說,吃了一驚,道:“可曉得那親眷姓什麽?”老尼道:“不曉得,也不知道傢在那裏。”曾學深越發着急,便又道:“聞寶庵有位姓王、法號道成的,在那裏?”老尼道:“衹我便是。” 曾學深看王道成這副臉,也沒一些笑容,好似尋相駡的,欲待再考他個着實,衹見他已反叉着手,走了進去。把裏面門也閉上了。 你道這是為何?原來翠雲有個母舅,姓金,亡過多年,一嚮不通音問。那舅母也是莊氏,卻和曾學深母親是遠房姊妹。其日到這法雲庵來燒香,適逢衆尼出去了,衹有翠雲在庵。彼此都不認得,敘述起來,纔曉得是至親。 翠雲訴說落魄光景,那舅母十分不忍。便留他自己傢中去。見王道成從外先歸,莊氏便指翠雲對他說:“這位是我甥女,今要帶他回去。”卻未曾通出自己姓氏住居。那王道成也不問,衹說要算還了飯錢、房錢,纔放去。 莊氏心中不平,對老尼道:“論你做了師叔,養(這沒依靠的師)侄幾時,也是該的,怎說這話!就是飯錢、房錢,他卻那裏有?且等我接了他去,我自遣人送來與你便了。” 這話也算極平正的,那老尼竟就動蠻道:“知道你和他的親是真是假,不要拐他去賣,倒在我庵裏說這假公道話。如今就算還我飯錢、房錢,也不容他去了。” 莊氏聽說,大怒,手起把老尼一掌,打得齒落血流,駡道:“你這老狗,這等放肆,你不要狗眼看人低,道我不過是個尼姑的親戚,我親戚多有為官作宰,弄得你這老狗死哩!”說罷,又要打。 卻得翠雲勸住道:“他雖衝撞舅母,甥女卻實虧他收留這幾時,看甥女面上,息了怒罷。” 莊氏方纔住手,便和翠雲,同出山門而去。那老尼那敢再阻,因此又羞又惱,見曾學深也說是翠雲親眷,便連他都怪了。 曾學深不知就裏,見老尼這般慢客,好生沒趣。正在外徘徊,恰好有個四十多歲的尼姑,輓了一籃齋飯,走過庵來。曾學深忙上前,陪小心打了問訊,就問翠雲消息。 那尼姑把老尼受氣的事,述了一遍道:“那親眷的姓氏住居,實在合庵都不曉得。” 曾學深聽說,呆了半晌,心中苦道:“他既這般轉身,這裏自然不來的了。卻叫我那裏去尋好?” 沒奈何,衹得離了法雲庵,也無心緒去望外祖母,一徑回傢。 到傢見了母親,淚如雨下。莊夫人問他時,咽住了,一句也說不出。 阿慶在旁,便把到法雲庵見那兩個尼姑的話訴與夫人聽。 莊夫人便對兒子道:“你不要悲傷,若是婚姻,少不得走攏來的。” 曾學深也不回言,衹是把衣袖來拭淚,回到書房,終日呆呆地看着青天,日裏不曾開了一開口,夜間不曾合了一合眼。漸漸地茶不思,飯不想,病將起來。 光陰荏苒,鼕去春回。那病竟日日見重起來,莊夫人好下心焦。正在憂兒子的病,卻又黃州打發人來,說於氏老夫人病危,追夫人去。 莊夫人越發着忙,也顧不得兒子,衹囑幾個傢人,好好在傢伏侍,自己即便起身,前往黃州。 到得那裏,於氏老夫人已經歸天,哭了一場,城裏人傢因防火害,不敢久停靈柩在傢,於氏老夫人壽穴,一嚮就打好了的,初喪裏頭,即行出殯,莊夫人和兄弟莊德音,並那送喪的親族,到墳上安葬畢了,陸續歸傢。 他姐弟兩個在後些,不意逢了大雨,傾盆般潑下來。便都到一個村裏躲雨。來至一傢門首,莊德音認得也是親眷,便同了姐姐進去。 那傢沒有男人,有四十來歲一個婦人,跟下些丫鬟,出來相見,禮意殷勤。莊夫人要淨手,那婦人便陪了到他房中。 卻見裏頭有位十七八歲女子,生得十二分豔冶,在那裏刺綉。 莊夫人倒吃一驚,道:“不想天底下原有這樣美人!” 你道那美人是誰?原來那傢就是金傢,美人就是陳翠雲,婦人是他舅母。他自從托莊夫人寄信後,日日盼望着潘郎去,久不見到,受王道成凌賤不過,衹得暫到舅母傢中。 舅母與他改了裝,要替他議親,他衹說在觀音庵時,師父憐他空門中寂寞,欲令還俗,已曾把他許武昌潘秀纔。後因師父死了,自己又行蹤不定,未曾通得音信,如何好另提親。 舅母見說,也不相強,便約明春,親送他去武昌就婚。到得春間,他舅母想了,一傢都是女人,如何遠遠地到那邊去得,又憂着不曉得潘郎名號、住居,這兩日甥舅二人,正在傢躊躇。 當下,莊夫人問妹子:“此位何人?”莊氏卻答道:“是王傢甥女,父母早亡,寄居此間的。” 莊夫人見他嬌媚可愛,心中想道:我孩兒愛的那陳翠雲,未必有他這般美貌,倘得他做媳婦,不怕孩兒的病不好。但不曉得他可曾受聘,待我慢慢問妹子。 當下莊氏設席,款待他姐弟兩個,並留在傢過夜,讓自己臥房與莊夫人安歇。 翠雲聽說莊夫人住在武昌,加意親熱,道:“我今夜來伴夫人。”莊夫人也正要和他親近,便道:“如此甚好。” 翠雲就端整去側首開起臥鋪來,莊夫人止住道:“暫時一夜,何苦多這番歷落。我和你同榻可好麽?又好講話。”翠雲便住了手。 當夜一老一小,說了些話,莊夫人就思望問他,可曾許人,卻又縮住了口,道他是個女兒傢,我若問他,倒叫他害羞。仍待明日問他舅母罷。 翠雲卻問道:“夫人在武昌,可曉得武昌有個潘秀纔麽?”夫人答道:“不曉得。” 卻自言自語道:“好奇怪,前在蓮花山還願,遇到那尼姑,寄信武昌潘秀纔。今番卻又遇着問潘秀纔的。” 翠雲聽說,吃了一驚,道:“去年在那個庵裏同房的,就是夫人麽?怪道依稀記得姓氏相同,那是問的得法了。今夜奉陪,不算乍會哩。” 莊夫人聽說,也吃一驚,仔細看着翠雲道:“小娘子果就是陳翠雲,不錯麽?”翠雲道:“正是。”莊夫人拍手快活道:“謝天謝地,真個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卻在這裏。” 翠雲聽說,不解道:“夫人緣何這般得意?”莊夫人笑道:“小娘子問的潘秀纔如今有了。”翠雲忙問道:“夫人怎麽又曉得了?可知道他作何近況?” 莊夫人笑道:“小娘子你還不曉得,潘秀纔卻不姓潘哩。”翠雲道:“卻姓什麽呢?” 莊夫人不好便說,衹是嘻嘻地笑。翠雲滿肚狐疑,衹管問夫人討個亮頭。 莊夫人才把前番還願回去,問曾學深那潘秀纔,曾學深吐出真情,並打發曾學深到法雲庵尋訪不着,回傢害病,這些情節細述一遍。 翠雲纔曉得潘郎是假的,莊夫人就是他婆婆,不覺滿面通紅,把頭來低了。 莊夫人安慰他道:“我和你難得在此相逢,說明心事,也算經一番患難來的,不要怕羞。”便又問道:“前番你說姓陳,卻緣何又姓了王。” 翠雲答稱:“本姓是王,嚮因師父疼愛,從他的姓。”莊夫人笑道:“這等說,潘必正是假的,陳妙常也不是真的了。”翠雲不覺也笑起來。 莊夫人又問他幾時到這裏,幾時改這裝束,又和他商量道:“我孩兒假稱姓潘,這是要被人恥笑的,不如我明日在你舅母面前,衹說曉得那潘秀纔已經另娶了,卻便托你舅母作伐罷。” 當下商議妥了,天明起來,便嚮莊氏道達求婚之意,莊氏道:“既是潘傢已另娶了,像姐姐傢外甥那般少年美纔,還有何話說。妹子就做媒人,到妹子傢中迎娶便了。” 莊夫人聽說大喜,當日別了他甥舅,和莊德音回到城中。心中記挂兒子的病,即日起趕回傢去。 一到門首,見了阿慶,便問:“大相公病勢輕些麽?”阿慶攢了眉頭答道:“這兩日十分垂危,正在這裏望夫人回來,好作主張。”夫人見說,忙走到兒子房中去。 十來日不在傢,看他時,越發瘦得不堪,形也有些變了。見母親回來,也說不出一句話,衹垂下兩行的淚。莊夫人見這光景,好生着急,便含淚對他道:“兒啊,陳翠雲倒尋見了,你這病卻怎麽處?” 從來說“心病還須心藥醫”,可霎作怪,衹這“陳翠雲尋見了”一句,追到病人耳朵裏,就如吃了仙丹,眼睛面前一亮,口內精液頓生,便說得出句話道:“母親果然麽?” 當下伏侍的傢人,都在旁道:“好了,已經三日不曾開口,今日得了這喜信,便有些生動了。”夫人道:“做娘的難道騙你。” 便坐在床沿上,把避雨相逢並金傢做媒的話,細細敘與他聽。 衹見曾學深神氣漸漸活動,已經兩日衹吃得口開水,這日卻便想粥湯吃。莊夫人大喜。又過幾日,見他逐漸康強。 半月後,床中坐得起了,便對母親道:“孩兒想,孩子的病,翠雲定不放心,須遣人去通個消息纔好。” 夫人笑道:“你纔拾得性命,便又這般用心,我就打發人去便了。” 其時已是二月中旬,到了三月中,曾學深病已痊愈。那年五月內滿了服,莊夫人就遣人到黃州去準吉期,擇於九月二十日畢姻。 翠雲的舅母允了,卻又因路遠,要曾學深到彼就婚,曾傢也是肯的。 重陽節邊,莊夫人帶同兒子,來黃州莊德音處居停。到了吉期,笙蕭鼓樂,送去成親。 合卺之後,夫妻兩個訴說別離情況,喜極了倒都掉下淚來,過了三朝,莊夫人遣人接兒子、媳婦,同回武昌。 一對佳人才子配合成雙,真乃人人稱意,個個愜心。不要說是不曉得翠雲來歷的,異常稱贊;就有幾個知他係還俗尼姑,並私訂姻親,本來也都敬他的貞潔,憐他的落魄,又喜他現在的得所。 莊夫人見人情如此,心中毫無芥蒂,又兼翠雲性情和順,十分曉得婦道,夫人益發喜歡,倒比兒子又愛惜一分。 後來曾學深中了兩榜,點入翰林,直做到掌院學士。生三男一女,卻都是尼姑所出。 那相面先生,可不是個活神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假必正紅絲夙係空門 偽妙常白首永隨學士第二回 遭世亂咫尺拋鸞侶 成傢慶天涯聚雁行
第三回 呆秀纔志誠求偶 俏佳人感激許身第四回 妒婦巧償苦厄 淑姬大享榮華
第五回 逞兇焰欺凌柔懦 釀和氣感化頑殘第六回 違父命孽由己作 代姊嫁福自天來
第七回 遇賢媳虺蛇難犯 遭悍婦狼狽堪憐第八回 施鬼蜮隨地生波 仗神靈轉災為福
第九回 倩明媒但求一美 央冥判竟得雙姝第十回 從左道一時失足 納忠言立刻回頭
第十一回 聯新句山盟海誓 詠舊詞璧合珠還第十二回 埋白石神人施小計 得黃金豪士振傢聲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