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1節:孝敬之道(1)
於丹 Yu Dan
《於丹<論語>感悟》是《於丹<論語>心得》的續篇,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藴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啓示。這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纔,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全書語言保持了於丹一貫的風格,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徹。
第1節:孝敬之道(1)
孝敬之道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産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麽,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裏,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麽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麽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顔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嚮吧。"
子路說:"我的志嚮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麽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顔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嚮。"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志嚮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係,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傢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勳,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在這裏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麽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衹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