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cóng hǎi shàng lái héng héng kuàng shì cái zhāng 'ài líng chuán   》 zhēngzhá zài gǔn gǔn hóng chén zhōng de lìng lèi zhāng 'ài líng      wáng huì líng Wang Huiling

走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是你要流连驻足的一块里程碑;走过女性书写的流域,张爱玲不是大河,是彼岸;走过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张爱玲在黑暗中点灯,从沦陷区里发声。她生于上海,十里洋场孕育了她的独特才华;她隐逝美国,客死异张,尘归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所以,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挣扎在滚滚红尘中的另类张爱玲 尽管张爱玲有着名门望族的世家背景,有着众说纷纭的短暂传奇情爱经历,但要把她单纯又繁复的一生搬上荧屏注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三毛就曾因此伤心失落。张爱玲海内外的拥趸实在太多,大伙儿都磨刀霍霍等待着新的“猎物”闯入他们的视野。写过《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人间四月天》的台湾才女王蕙玲披挂上阵,用了七年时间准备,三年时间创作,可谓十年磨一剑,战战兢兢地完成了《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的剧本创作。这部众人瞩目的电视剧四五月间可能与广大观众见面。 她像是从中国水墨画里走出的女子,一袭轻飘飘的白衣,一头乌黑柔顺的秀发,一口柔和悦耳的国语,秋波流转间灵气四射,她就是只接受电话访谈的神秘女子王蕙玲。仲夏季节,灰蒙蒙的空中飘洒着细雨,喜爱浪漫情调的王惠玲坐在黄浦江边的露天咖啡馆里,听着来往轮渡悠长伤感的汽笛声,神思飘游地给笔者讲述半个世纪以前张爱玲在上海的故事。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从张爱玲到美国的婚后生活说起。一天,张爱玲收到国内寄来的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的遗物,她睹物思人,记忆的闸门像泄洪般被撞开,随着她的回忆,观众被带入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张爱玲的一生不动声色地缓缓向大众掀开:她如何在一个沉腐败落的家庭里成长,她尖刻敏锐、细致入微的悲凉文风的形成过程,她与胡兰成昙花一现没有结果的苦涩爱情……最后闪回到她晚年在美国凄凉孤苦的生活状况。 贴近张爱玲,躲开她精心设置的文字谜局,机警地捕捉她的文学风格,将真实的她与戏剧的她巧妙地展现出来,是王蕙玲面临的最大挑战。从上海南京西路张爱玲故居出发,王蕙玲的足迹踏遍老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咖啡馆、酒吧,浸润在点点滴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悉心感受体验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黄昏时分,她独自来到黄浦江畔,暮色中对岸的新旧楼群隐隐绰绰,像灰旧的老照片,她想象着数十年前的此时,那里一定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达官显贵、买办商贾们搂红拥翠,过着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繁华街道上小贩来往穿梭,向行人殷勤地招揽生意,张爱玲这时在做什么……往往一想,人便痴了,好久好久都处在恍恍惚惚的境地。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是年轻时在上海完成的,她到美国后深居简出,留下的资料很少。为此王蕙玲从加拿大温哥华飞抵洛杉矶,来到张爱玲曾居住的公寓“朝圣”。那是个简陋的一厅一卧的小公寓,刚进门王蕙玲的泪水便猛地涌上来,一种莫名的冲动撞碎了她的思索。她轻手轻脚地走动,连房间里的尘埃都不愿惊扰。据说公寓里所有的陈设与张爱玲生前一模一样,屋里电灯与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一天二十四小时开着,伴随张爱玲度过无数个不眠的白天黑夜。王蕙玲轻轻在地板上躺下来,闭上眼睛,在时光隧道里追忆遐想。创作后半段剧本时,她几乎养成了与张爱玲一样的生活习惯,晚上睡在客厅地毯上,开着电视睡觉或失眠。 老年的张爱玲戏称自己是住在老鼠洞里,她不停地拖着沉重的箱子搬家,手臂上经常留下淤青的伤痕。王蕙玲有些不理解年老羸弱的张爱玲为何自讨苦吃,频繁地搬家,为寻找那种真实的漂泊感,王蕙玲也拖拽着沉甸甸的皮箱,奔波在不同的旅馆之间。她深有感触地说:“那段时间心情太凄苦了,一个独在异乡的女人,经常拖着箱子找旅馆。夜晚,行走在大街上,路灯将身影拉得又瘦又长,真是疲惫不堪。那种流浪的滋味让人欲哭无泪,回到温哥华的家里,感觉太幸福了。” 王蕙玲自信地说,她写完张爱玲后,十年之内不会有人再写张爱玲。她在这部剧中所花的心思,倾注的心血太多了。她不光去亲身体验张爱玲特有的生活感受,还到美国马里兰州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的丈夫赖雅留下的日记手稿。赖雅的日记数量很大,对于二人的生活有很详细的记载。手稿的复印件字迹模糊,简直难以辨认,不得已她聘请了一个美国女孩帮助打字,两人在电脑前忙了近三个月还没完工,人被折磨得几乎疯掉。她第一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那个美国女孩一再鼓励她坚持就是胜利。等忙完了所有的文字,她整个人都要虚脱了,垮掉了。 通过赖雅的日记,王蕙玲对张爱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张爱玲给一般人的印象是高傲冷直,其实她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体会,她同样有着同情心和责任感。为了挣钱养家,张爱玲曾到香港写电影剧本,被迫困在那里,手头拮据,生活窘迫,写得眼底流血仍不能罢笔。她的语句虽平平淡淡,可字里行间的酸楚悲苦却让人无法释怀。高傲使她活得比寻常人更累,更苦! 搜集整理资料只是积累的一个阶段,有着二十年创作经验的王蕙玲真正拿起笔时,感到笔端竟是那么得沉重。她说:“我觉得自己从来没写过这样难写的戏。戏中的场景不多,描述性的文字相对就比较讲究,人物对白必须精彩,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如第十二场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戏,都是在一个小房间里进行的。他俩谈文学、谈家乡戏、谈风土人情,交谈过程中相互发现、相互认知、相互欣赏,直谈到这世间怎么会有你,怎么会有我……这种渐进的情感细微变化分寸很难把握。”二十集的电视剧,有十集用来细致入微地表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历程,这恐怕是编导想吸引更多观众的一大法宝。 在张爱玲七十五年的生命里,与胡兰成相爱是她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从怀疑犹豫到彷徨恐慌,从将信将疑到全身心投入,这个过程像飞蛾化蝶,像飞蛾扑火,留下的是一片灰冷和死寂。胡兰成之所以能深深吸引张爱玲,除了他的学识才气,巧舌如簧,深谙女性心理等因素外,最关键之处在于他欣赏像张爱玲这样的女人,这种喜爱发自内心。张胡之恋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可它激发了张爱玲的灵感,创作出一批文学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王蕙玲说,与胡兰成的恋爱仅仅只是张爱玲生活中的一段重要插曲,写作才是贯穿她一生的东西。她仿佛是为了写作才降临人间的,临终前的一天,她还在像蚂蚁出工一样辛苦地写作。为突出表现这一点,王蕙玲在剧本中穿插了大量张爱玲作品中的片段和精彩故事,让观众了解张爱玲一生的同时,对她精湛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有所了解,尤其是海内外众多的“张迷”,既可重温那些经典的段落,又会有新的体验和认识。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绝对是个时尚另类的女子。她的家世与她的现实境况,塑造了她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高贵与世俗、奢华与节俭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而阴郁的文风,机敏而独到的感官,使她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她在穿着打扮、颜色搭配上异于他人,上身穿中式衣裳,下身穿西裤,旗袍外套坎肩等穿着让她大出风头,她自我设计的奇装异服甚至成了她传奇的一部分。由于她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因此她眼里的世界便与他人迥然不同。比如黄色,她就非要说是姜汁黄,红色说成胭脂红,灰色则是寒灰,颜色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真实可感,可摸可触。王蕙玲笑着说,张爱玲的这些特点,她自然不会放过,剧中会尽量还原和体现。 与一般的编剧不同,王蕙玲并不是写完剧本就万事大吉了。她从头到尾都参与剧组的拍摄,与导演丁亚民一同选择演员,给张爱玲的扮演者刘若英说戏,给胡兰成的扮演者赵文煊分析人物心理。起初刘若英压力很大,总找不到感觉,王蕙玲让她努力去忘掉现在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用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思维和语言来生活说话。刘若英经受了近十天的痛苦折磨,终于与张爱玲合二为一,可以说是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她在表演艺术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几个小时的畅谈都是围绕着张爱玲展开的,临别前王蕙玲心满意足地说,她最想写的两个作家,徐志摩和张爱玲如今都已完成,她希望《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能像《人间四月天》那样能被大家喜欢和认可。(晓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zuò jiā chū bǎn shè
zhēngzhá zài gǔn gǔn hóng chén zhōng de lìng lèi zhāng 'ài língshí rén duì zhī huā mèng xiāng (1)shí rén duì zhī huā mèng xiāng (2) zhāng (1) zhāng (2) zhāng (3)
zhāng (4) zhāng (5) 'èr zhāng (1) 'èr zhāng (2) 'èr zhāng (3) sān zhāng (1)
sān zhāng (2) sān zhāng (3) sān zhāng (4) zhāng (1) zhāng (2) zhāng (3)
zhāng (1) zhāng (2) zhāng (3) liù zhāng (1) liù zhāng (2) liù zhāng (3)
dì   I   [II]   [III]   [I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