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魔志怪 》 玉蟾記 》
第一回 恬淡人讀史問天
崔象川 Cui Xiangchuan
又名《十二緣評話》丶《十二緣美女玉蟾緣》丶《十二緣玉蟾記》
光緒元(1875)年重鎸本。六捲五十三回。
題“通元子黃石着,釣鰲子校閱,餐霞外史參訂,紅杏道人校字”。據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作者為崔象川。
敘述張昆與十二美女鏟姦除惡最終完婚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明朝嘉靖皇帝在位二十年後,姦相嚴嵩亂政,忠臣良將紛紛犧牲衛國的故事,全書結構嚴謹考究,文句平易近人,寓含果報醒世深意於其中,實為一耐人尋味之古典小說佳作也。
《玉蟾記》寫明代大將軍張經之子張昆與十二美人的奇遇,故又名《十二美人玉蟾緣》。緣分天合,情深意濃,狂落花蒂,大飽豔福,實為溫柔鄉裏的狀元榜,絶代情怨的演繹。
《玉蟾記》共分六捲五十三回,是作者主觀思想觀念的故事化演繹,帶有才子佳人、勸善講俗和神摩武俠小說融和的傾嚮,且在具體細節和人物描寫上所體現的道德評價和善惡觀念貫穿全書。
第一回 恬淡人讀史問天
〔先聲滿庭芳〕調
詞曰:
世途坦坦,人事悠悠。史載天心休咎。問天天不語,讀史 史無愁。閑情最好歸恬淡,幾度春風幾度遊。任勾留,腰纏十 萬,騎鶴上揚州。
老漢非士非農,半村半郭,乃維揚一個賣花的便是。傢住 傍花村裏,秋來種菊生涯,竹籬三徑客,茅屋一壺茶,因此得 交文人學士,滿壁題詩。雖不能博古通今,卻也粗粗懂得幾句 文義。那些看花的說 :“你種菊,也是個雅人,何不吟詩和我 們呢?”我說 :“不嫌鄙俗,就效顰了 。”
詩曰:
老圃偏饒晚節香,曾攜鴉嘴種花黃。
清晨采菊新城賣,午後聽書到教場。
信口而成,不歸詩律。見笑,見笑!衆人說這詩不減《揚 州竹枝詞》,貼在壁上傳觀卻也有趣 。還要請教聽的甚麽書。 我說連日在教場聽得一部新書 ,叫做《十二緣玉蟾記》,結構 玲瓏,波瀾起伏,真似碧海中蜃氣晨樓,濃蒸旭日,又如絳河 內鵲毛夜渡,淡抹微雲。
這書是通元子編成,恬淡人發刻傳出來的。那通元子本來 是個仙傢,這恬淡人不知何許人也,初號荷鋤子,後數十年來 又以恬淡人為號。其人拙於謀生,傢無長物。惟吟詠自娛而已。
愛讀忠孝書,喜談節義事。與世無所忤,究亦不肯脂韋隨俗, 每讀史偶有所得,輒筆之於書,不拾前人牙慧,務出己見以為 論斷。自漢以下皆有史評。於漢惠帝因見“人彘”得疾而崩, 斷曰 :“呂後殺之 。”於唐秦王元〔玄〕武之變,骨肉相殘, 斷曰 :“高祖啓之 。”於宋太宗燭影搖紅,千古疑案,斷曰: “必無此事 。”於明建文帝“無使殺叔”溫語慰燕,斷曰 :“ 徒有此言 。”至於歷代忠姦,仇怨相尋,或忠臣彈勘太放,姦 黨畏罪而陷害之。或功臣盛氣凌人,宵小不堪而中傷之。諸如 此類,史鑒恆多。獨有兩件事不平,恬淡人常常嘆息痛恨說: “宋嶽武穆王何礙於秦檜,明於忠肅公何礙於徐石,必欲殺之,是何道理?況兩傢後嗣並無有能起而復仇者。天之報施善人何 如哉 ?”誰知通元子早已安排過了 。因前有《嶽傳》明說嶽 少保的果報,鑄像誅姦,完過宋朝一段公案。他復演出《玉蟾 記》,隱寓於少保果報,配合姻緣,又完過明朝一段公案。
到後來草堂閑話,黃石授書,恬淡人始信事由前定,天道 無私,把他一腔子牢騷不平之氣,都化為烏有了。司空表聖雲:“人淡如菊,惟我種菊人能知人之。淡不縈情於利祿,不役志 於紛華,就是仙人。何用傳其姓氏。即以恬淡人作通元子觀, 有何不可?”自從聽了這書,大約記得七、八分,又買了一部 腳本看熟,說出來雖不合腔,卻不至有頭沒尾,諸位如不嫌聒 耳,明日請來賞菊聽書。
他們去後我就插幾瓶菊花,收拾幾間靜室,把這傍花村改 作李龜年彈詞的所在。夜來謅成幾句小引,早起亦貼在壁間, 等候那班學士文人來看。
引曰:
人間多幻境,頃刻變滄桑。隱逸淵明菊,衹藏得一片寒光,偏引出衆仙同日詠《霓裳》。
列位請了。今日來得這樣早法兒,童子獻茶,老漢把昨日 所談新書演說一番。一來替恬淡人述懷,二來代通元子醒世, 三來為座上客點綴秋光。就此獻醜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回 恬淡人讀史問天 | 第二回通元子安排果報 | 第三回 冥判官發放回陽 | 第四回 趙與鬍兩傢鬼祟 | 第五回趙文華納妹東樓 | 第六回 於少保奉旨回陽 | 第七回張總督出徵倭寇 | 第八回曹邦輔海上從徵 | 第九回 通元子初助破倭 | 第十回 兩姦賊攘功肆虐 | 第十一回 三義人救主逃生 | 第十二回 烏金蕩埋名習武 | 第十三回 趙懌思忤父歸杭 | 第十四回 醜鬍彪甘做陪堂 | 第十五回莽童昆大鬧西湖 | 第十六回 陳素娥雪洞藏洪 | 第十七回 美洪昆夜跌杜園 | 第十八回 巧玉蓮懷孕雙奔 | 第十九回 竜仙姑騰空駭趙 | 第二十回勇蔡飛救難酬恩 | 第二十一回 棗核釘毒計栽誣 | 第二十二回 蔡小妹獄中雙救 | 第二十三回 杜金定兩遭毒手 | 第二十四回 小洪猛幻形救杜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