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紅色後代的蘇聯印記   》 劉少奇揮別子女(1)      趙嘉麟 Zhao Jialin    葛萬青 Ge Moqing

這是一群幸運的孩子,他們一出生就接受最先進思想的熏陶,這批“紅色後代”的命運,常常讓新中國的領導人牽腸挂肚。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們長時間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尚未長大成人就背井離鄉,在異邦與陌生的同齡人相依為命。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地道的中國佈防卻透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情,幼時經歷的風雨,使其一生被打上無法除去的紅色印記。這群二戰時期被秘密送到蘇聯國際兒童院撫養的孩子,是中國共産黨先烈及高級幹部的子女。
劉少奇揮別子女(1) 1939年8月一天的下午,延安。巍巍寶塔山下,一群10歲出頭的小男孩站在波光粼粼的延河邊嘰嘰喳喳地吵成一團。 “劉允斌剛纔說,他敢把從河裏摸到的魚生吞下去,你們信不信?” “我信,我信!劉允斌他最勇敢了!上次我和他去城裏玩,親眼看到他把整整一勺辣椒面就那麽一下子吃下去了!” “哼,我纔不信呢!除非他現在就下河抓一條魚,當着大傢的面吞到肚子裏!” “這個主意好,這個主意好!” “下河就下河!”就見那個叫劉允斌的瘦瘦的小男孩,插着腰掃了一眼周圍小夥伴後,麻利地脫去布鞋,扒去小褂和長褲,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河裏趟去。他趟水時,一雙機靈的小眼睛朝水面四處踅摸。漸漸地,他收住腳步,貓下腰,伸出雙手。突然,小男孩像衹伶俐的水獺般一頭鑽入水中。也就幾秒鐘的功夫,他又一躍而起。出水後,劉允斌一手抹去臉上的水,一手攥拳高舉,一蹦一跳上了河岸。 興奮的小夥伴們立刻圍攏上來。就見劉允斌右手外,一小根魚尾巴露了出來,來回不停地擺動着。看見魚真的被抓到了,大傢頓時屏住呼吸,眼睛都盯在劉允斌一人身上,看他接下來怎麽辦。 劉允斌高舉着抓着魚的小手,得意地朝周圍看了看。然後,他一仰脖,右手一鬆,手指般大的魚兒一下子從高處滑落下來,直接掉進他嘴裏去了。劉允斌閉上眼睛,一咽喉嚨,隨後立刻朝小夥伴們張大嘴,示意大傢檢查。 一連串的動作讓其他孩子看傻了眼。人群頓時炸開了鍋,大傢跳着歡呼:“劉允斌真了不起!”“劉允斌,大英雄!劉允斌,大英雄!” 劉允斌得意地揚起臉,那勁頭就像從前綫凱旋的將軍。正在這時,遠處一個小姑娘朝河岸邊跑邊喊:“哥哥,哥哥,回傢啦!爸爸叫你啦!” 劉允斌一聽,嚇得吐了吐舌頭,剛纔神氣活現的樣子全沒了。他也顧不上和同伴們道別,便抄起衣褲,趿拉着布鞋,狼狽地朝小女孩奔過去。 “妹妹,爸爸,爸爸是不是知道我來抓魚了?你,你沒告訴他吧?”劉允斌來到小女孩面前,氣喘籲籲地問。 “我沒說,我沒說。我也不知道爸爸急着找你有什麽事。”小女孩答道,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 劉允斌稍稍鬆了口氣。他趕忙提上鞋跟,胡亂套了衣褲,拉起妹妹的手一起朝傢的方向跑去。 這兄妹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的一雙兒女。男孩叫劉允斌,今年14歲;女孩叫劉愛琴,今年12歲。別看他們歲數不大,但經歷卻頗為坎坷。兄妹出生後不久,在武漢領導工人運動的劉少奇和妻子何葆貞因大革命失敗,被迫撤離。這對小兄妹便交給了他人照料。 兵荒馬亂中,劉允斌和劉愛琴沒少遭罪:哥哥被寄養在大伯傢,給人放牛種地;妹妹則被賣到了別傢當童養媳。黨組織四處找尋後,終於發現並解救了他們。其中,劉愛琴還是被用幾十塊大洋贖出來的。 劉允斌兄妹在1938年,也就是一年前,分別輾轉來到延安,終於得以和闊別多年的父親重聚。但是,他們的母親何葆貞,卻早在1934年就犧牲在南京了。 到了延安後,小兄妹在保育院小學接受教育。由於條件簡陋,學校並沒有固定教室,學生們在地上放一個馬紮就當椅子,腿上放一個板子就當課桌。上課時間他們讀書認字,聽革命故事,唱革命歌麯。 平日裏,這些孩子大都穿着小八路的粗布軍服,接受半軍事化的管理。劉允斌生性好動、行事大膽,課餘時間經常帶着一幫孩子打水仗、摸小魚,鬧騰得天翻地覆。但有一點——衹要見了父親劉少奇,這個“調皮鬼”便頓時沒了威風。 兄妹兩人從延河邊一路小跑,來到一排窯洞前。窯洞共有三間房,父親劉少奇早已站在屋外等待多時了。穿着八路軍軍服、打着綁腿的劉少奇見到兒子渾身濕漉漉的樣子,不由眉頭一皺。但他沒說什麽,徑直過去,牽起兩個孩子的小手,一同走進了窯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劉少奇揮別子女(1)劉少奇揮別子女(2)蔣介石派來了大飛機(1)
蔣介石派來了大飛機(2)與周恩來夫婦同行(1)與周恩來夫婦同行(2)
迪化巧遇小夥伴(1)迪化巧遇小夥伴(2)任弼時“賠不是”
賀子珍的遭遇(1)賀子珍的遭遇(2)毛氏兄弟(1)
毛氏兄弟(2)“沉睡”的列寧(1)“沉睡”的列寧(2)
革命後代的“避難所”(1)革命後代的“避難所”(2)革命後代齊聚一堂(1)
革命後代齊聚一堂(2)天堂般的生活(1)天堂般的生活(2)
難學的俄語毛岸英的疑惑鄧穎超“打前站”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