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序言      何茲全 He Ciquan

本書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國社會的專著,是何茲全教授幾十年研究的心得,是運用馬剋思主義的觀點剖析古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力作。全書時限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至魏晉。著者依據大量史料,從國傢形態、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綜合論述了中國社會從原始氏族部落、早期國傢到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衍變的歷程。本書作者認為中國社會是在漢魏之際進入封建社會的,但本書研討的範圍,遠超出漢魏之際社會分期問題。作者的論述有自成一傢、有創新之義的獨到見解和理解。
序言 《中國古代社會》這本書,50年代就想寫了。當時也寫了一兩篇這方面的文章。因為和史學界有影響的大傢們意見相左,自己也不敢自信,遲遲未寫。自反右到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然全無寫作的可能了。 文化大革命後,“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提出,纔又躍躍欲試。1987—1988年,在美國華盛頓(州)大學作訪問教授,在西雅圖住了一年,生活比較安靜,時間比較集中,開始寫作。回國後又將一年,纔算脫稿了。 解放後,先後有兩大學派執中國史壇牛耳。文化大革命前是範文瀾學派,文化大革命後是郭沫若學派。這其間,亞細亞型東方社會的土地國有製論也很有勢力,很有幾位大傢心執此說。 範郭兩傢,當然都是學力深厚的。但見仁見智不同,兩傢也都有使人不滿意處。範文瀾教授以西周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使人覺得不免早了些。夏商一半以上在傳說時期,後半剛有文字,這樣一個古代社會或奴隸社會,未免太原始了,不像馬剋思主義社會發展史理論中所講的古代社會或奴隸社會那麽逐步繁榮。如果說希臘、羅馬帝國是歐洲的古代社會的話,夏商的社會階段是沒法和希臘、羅馬比的。而且戰國秦漢城市交換經濟的繁榮,奴隸製的發達,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盛行,以及漢魏之際【1】自由平民、奴隸嚮依附民的轉化等,正是古代社會和由古代社會嚮封建社會轉化的正常顯著現象,把這些都說成是封建地主經濟內部的變化,是既勉強又不能服人的。郭沫若先生以戰國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起點,更有許多問題難以解釋。封建社會由城市經濟興起、商業交換繁榮、奴隸製發達開始,也是和馬剋思主義社會發展史理論不合的。 在我看來,範、郭兩傢最大的弱點是:他們一方面說中國歷史發展有中國的特點,不能削足適履生搬硬套,使中國史的模式適合歐洲模式,另一方面卻又用馬剋思從歐洲歷史發展中概括出來的歷史發展順序和理論來解釋中國歷史各個階段的出現和發展。因此不難看出:他們解釋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國傢的出現是和馬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史理論不合的,他們對古代社會的發展、解體的解釋和馬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史理論是不合的,他們對封建社會的出現的解釋和馬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史理論也是不合的。 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認為中國社會是立於社會發展順序之外的亞細亞型社會,農業手工業結合一起,個體小農經濟數千年不變,土地國有,農民為國傢服役、為國傢所有。在中國有些學者則特別強調土地國有,說中國沒有土地私有製。 這派學說不能使人滿意處是:他們強調了國傢而忽略了社會。就從戰國說起,社會上就出現了軍功貴族、豪富傢族,出現了一面依靠豪強大傢一面有獨立人格的賓客,出現了龐大的奴隸群和自由平民。不能不承認,由豪富傢族、賓客、自由平民,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的佃農和奴隸組織起來的社會、纔是戰國秦漢的社會主體,秦漢的國傢和皇權不過是在這個主體社會的上面蓋上一層權力網,國有土地不過是在這個主體社會之外附加上一塊,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生産方式,所謂假給貧民,不過是私有土地租佃形式的翻版。我們看的清楚,國傢、皇權、國傢經濟是隨【2】着私傢主體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的。舉例以明之,戰國秦漢的社會是沿着城市商業交換經濟發展、土地兼併、農民破産流亡賣為奴隸這條綫發展的,這是私傢經濟、私傢社會而不是國傢經濟、皇權經濟。又如東漢魏晉時期,自由民和奴隸的依附化、城市經濟的衰落、自然經濟的盛行,這是私傢主體社會的變化,國傢經濟衹是跟着走。顯然,中國社會也是一個階段跟着一個階段嚮前演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特點,皇權就是一個特點,但中國社會不是千年不變的社會。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道路是有共性的,沒有共性歷史科學就難乎成為科學。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認識,之所以會出現這麽多分歧。原因就在一些中國史學家過多的強調了中國歷史的個性、特殊性,而忽略了人類歷史的共性。 共性來自個性。歷史研究應深入探討分析各民族歷史發展中的個性、特殊性。個性、特殊性認識越透,共性的認識越堅實。 因此,我認為要把中國史弄清楚,使我們的認識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首先第一個重要的是把共性和個性兩者的關係在思想裏擺正確。世界各民族的歷史,大體上都是沿着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個順序嚮前發展的。特別是人口多、地域大、歷史長而又沒有中斷象中國,和歐洲一樣是歷史發展的典型,各種歷史因素都得到充分發展。 我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一方面要讓史料說話,實事求是,是什麽就是什麽,也要避免誇大特殊性;一方面要尊重共性,也要註意不要公式化,削足適履,生搬硬套,把中國史講成非中國史。 沒有一部歷史著作或歷史記事不是在作者主觀思想指導下寫出來的,也可以說沒有一部歷史著作或歷史記事不是在作者的偏見指導下寫出來的。人所能認識的衹是相對真理,隨着人類的開化和科學進步,人所認識的相對真理會一步步地接近絶對真理,【3】但永遠不會達到絶對真理。因此,人的認識總是有偏見的,史學家的歷史著作,也總會是有偏見的。但史學家的世界觀、認識論越進步,他所認識的相對真理就越一步步接近真理。史學家思想越進步,越高明,他的著作就越會反映歷史真實,越少主觀偏見。史學家應當認識並承認自己的著作是有偏見的,但應努力學習改進認識客觀的能力,減少偏見,使自己的著作符合客觀真實,接近真理。 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所能認識到的是: 西周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部落到國傢的轉化時期,是早期國傢出現的時期。商周兩族的關係,是通過徵服而建立起來的不平等部落聯盟和以此不平等部落聯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早期國傢。被周人徵服的商族和其他族,不是奴隸,也不是農奴,他們是井田製下身分低一級的勞動者。用現在的話說,周族人是一等“公民”,他們是二等“公民”。 春秋戰國社會的變化,起自農業生産力的發展。以農業為基礎,出現商業交換。交換的發展,引出貨幣、城市的興起,階級、貧富的分化,出現商人和知識階層。傳統的舊世襲貴族不理解新事物,不能應付新形勢、新局面、新世界,而日趨衰落。交換的發展,使人思想活躍,商人和士人階層有知識有能力理解新事物、新形勢,有知識有能力應付新事物、新形勢。他們登上歷史舞臺、政治舞臺。知識活躍,出現百傢爭鳴局面。 交換的發展,産生了地區間在生産和生活上依存關係,産生大一統思想,産生統一要求。統一國傢在此基礎上出現。 交換促使經濟繁榮,也促使社會分裂,階級分化,貧富分化,矛盾增長,促使小農經濟衰落、破産,土地兼併集中,賣兒賣女賣自身。貨幣問題、土地問題、奴隸問題成為西漢一代顯著的嚴重的社會問題。 漢末魏晉,自由平民逃亡、投靠,奴隸解放,依附關係發展【4】起來。自由平民和奴隸的依附化,依附民、農奴成為魏晉南北朝的主要勞動人民。一個士庶天隔、身分等級復雜的中國典型的封建社會出現。 從形式上看,歐洲歷史發展比較大張大合,轉變時期變化比較徹底,社會階段分合比較鮮明,民主比較發展。中國歷史發展比較緩慢,轉變不徹底,舊的遺留多、時間長,社會階段分野不鮮明,集權比較發展。 這種不同,來自對原始社會的不同繼承。原始社會末期,社會上存在着三種權,氏族成員權、氏族貴族權、酋長權。歐洲歷史繼承氏族成員、氏族貴族民主權多,中國歷史繼承酋長權多。中國型歷史發展下來,酋長權演化為君權、王權、皇權,出現中央集權、統一、專製,國傢(皇權)占有廣大土地,對社會經濟生活幹預多。中國歷史特殊性比較顯著之處,都來自這裏。 這部書,原來想寫四部分: 壹、由部落到國傢 發古代社會 叁、古代到中世紀 肆、附論——各傢古史分期說評介 一、西周封建說 二、春秋戰國分期說 三、亞細亞型土地國有說 四、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 原來的想法是:力矯過去有一時期以論代史之弊,先敘述歷史事實,讓史科說話,然後再結合史實探討一些歷史理論問題,從而對各傢學說提點意見,再申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先講事實,再說理論。現在想:這本書提出的也不過是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意見,也衹是姑備一說而已。對別人的思想體係理解的不一定準確,這最後一部分,就取消了。【5】 這本書是由羅氏基金會(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的資助和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國際研究院(The Henfy M·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研究所(China Program)提供安靜的研究條件寫成的,謹嚮他們兩傢緻以誠懇的謝意。還要感謝該所所長尼古拉司·拉迪教授(ProfessornicholasLardy)、杜敬軻教授(PofessorJackL·Dull)和孔為廉博士(DR·WilliamCrowell)。杜敬軻教授看過我一部分稿子,提了寶貴意見,孔為廉博士正把本書譯為英文。 1989年8月20日 ———————————————————— yjc_wbh按: 【】內數字為原書頁碼。為引用方便,故一並輸入。下同不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