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懷瑾 Na Huaijin
南師懷瑾先生公元一九八五年元月
講於十方禪林寒假共修會
你們目前這幾天用功修持準提法,一開始還算精進、專一,但是連續的幾個七期,是否能堅此一念,貫徹始終,甚至法會圓滿後,仍然能將自己全部身心投註於準提佛母無盡無邊的深妙法海中,那就要看各人所發成就無上菩提的願心,是否真切而定了。
修持密法,或者顯教的各種法門,所為何來?講究的還不是經過如法的修習,得到圓滿成就。成就的時候自然解脫,自然成佛。千萬不要有世俗作生意的投機心理,心存利害關係,計較取捨,那是芝麻緑豆大的小事,微不足道。功名富貴是過眼雲煙,成佛成魔也是過眼雲煙。真正成佛解脫者,是連佛也不成。無所謂佛,也無所謂魔,當下成就,一切解脫。
你們有的在這裏聽課、修行了那麽久,雖然有點效果,但是一切衆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見思二惑,以至貪瞋癡等等,仍去不掉,修行還沒有真正得力。為什麽呢?大傢以為自己已經在用功修行,其實往往衹是坐在那裏貪圖自己那點清淨的感受而已,這不是道啊!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
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因地不真,果遭迂麯”,迷迷糊糊鑽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再慎重地告訴大傢,修密法沒有秘密,密在各人心中。而準提法是密法中的別法,特別殊勝的法門,它包括了止觀,包括了參禪,同時包括了淨土,並且又能完全依仗諸佛菩薩的加被。因此你們要將自己的身心徹徹底底地投進去,投到哪裏去啊?!還不是投到本身原來圓滿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毫不懷疑,這就對了。
現在大傢這麽多人在一起共修,所擬定的這一套修持與法器敲打的規矩,對於你們將來個人住茅篷專修也好,集合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參共修也好,都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要知道,整個團體就是一個人,修法時的結手印、散手印,利用木魚、磐、鼓來引導一致,那是必需的。再者一個人也就是團體,將來各位自己獨自專修時,千萬不要忘記,修行是與法界一切衆生一起共修,要有這等廣大的心量,修行才能迅速成就,也纔是真正在學佛修道。
有關修持準提法的基本觀念、念誦要訣、儀軌程序、觀想方法,乃至其他許多相關事項,我大致都跟你們講了。以前我也曾經在寒假禪修講“般若正觀”法門時,首先提到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普賢行願品的修法。這是學佛學道最關鍵性的信念所在,我們的心量要以普賢菩薩廣賅無盡三千大千世界虛空般的行願力為榜樣,方是真修行人,纔是真佛子。
像你們現在於壇場裏修法觀想時,若一邊念咒,而一邊還在打妄想的話,那便是在造惡業,與修習準提法何幹?!真修之人,全心全意地修,念念孜孜地修,隨着旁邊法器的節奏,有如一條利鞭密集的抽打下來,不知減少了大傢多少亂造惡業的機會,想說說閑話,或者對於人生怨東怨西,也都沒時間了。如此消極地少造了許多惡業,纍積起來,變成積極地在造善業。大傢現在雖然所念的是咒子,其實也等於實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禮贊諸佛”的願行,如果真能徹徹底底從心中熱切地生起普賢菩薩大行大願的情操來,便能突破我們多生纍劫來的罪障惡業,那麽迅速成就菩提道果,夫復何疑?!
學佛修任何一法,都必須在根本上銜接這生發一切無量功德的總電源--普賢行願品。現在我們開燈,翻開“華嚴經”中的這一章節中的重頌,重新溫習一下。
有關普賢行願品偈子的唱誦法,你們暫時可用平時在晚課唱誦“懺悔偈”的方法來唱,現在你們先唱重頌開端的前四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同學們如法唱誦)
誦咒觀想修準提法,一開始念時,意一觀想,心中不論觀想明點或是月輪,乃至準提佛母,口中念着咒子,雖然不必再念普賢菩薩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作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盡在心中遍禮無餘。不衹是準提佛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人師子--人中之大導師、天人師,也就是佛,都要包括在觀想裏面。你說我觀想不起來,不是要你幻想,而是你念頭這樣一帶就曉得了,比如現在我在念咒子,同時“我以清淨身語意”這一念已經含攝在修法裏面了。身業現在安坐壇場中修法,語業念着咒子,意業正修觀想,觀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個我在頂禮,“一切遍禮盡無餘”,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都到了,一切都在這一念,這就是密宗的觀想。
你說我還是觀不起來,那就作個比方,從你開始學佛至今,一定到過不少寺廟,在這一念中,曾到過的寺廟大殿上都有一個我在那裏拜佛,這樣應觀想得起來吧?觀想就這麽容易啊!衹要念頭上輕輕帶一下,剎那間意念上就修到了嘛!每天要如此修,這並不難啊!要是一時做不到,也要懇懇切切地將這四句偈好好念一遍,如此而修,以後一半工程就曉得怎麽用功了。一念到經文時,心中同時觀想到,口到,意即到。再來: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同學們如法唱誦)
現在觀想功夫又進一步了!功夫的訓練就是修啊!就是修持自己心行,在一念中成就無量禮佛功德。剛纔教你們觀想,譬如現在修持準提法,正念時,所有十方世界一切準提佛母之前,一切如來之前,都有我在恭敬頂禮,你說這樣作得到嗎?應該要深信不疑,這是普賢如來的行願力,那一位是普賢如來呢?就是你--自性的普賢。其實我們人一說到那裏,心就已經自然而然現到那裏。你們想想你們的傢,現在講你的傢,門口或傢中的東西,一想就起來,這就是普賢。念頭一到就現出來了,這是同時的啊!怎麽會說觀不起來呢?而現在我們修行是想佛境界,不想世俗境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虔誠禮敬,這就是普賢行願的大威神力,也是你自性普賢如來的大威神力。所以在觀佛的時候,要你觀十方三世一切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一如來前都有一個專誠禮敬的我。“普賢”即是“普現 ”,憑藉普賢如來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誠清淨便到了。一一佛菩薩前面都有我,你坐在這裏,眼閉着也可以,你另一念的身體出去禮拜,有無量百千萬億的化身,一念之間就出去了。
“一身復現剎塵身”,坐在這裏,心一想,到處都是我在禮拜,這一想,作得到嗎?(同學們回答:作得到)是真的?不要騙自己。(同學中有些沒作答)有人沒答話,是作不到嗎?如果作不到,就要懺悔。因這觀想道理,沒有真懂進去,所以作不到。這個並不是什麽功夫,衹要理到了,事就到。作不到是理不到,是智慧不夠,就該夜裏自己起來懇切拜佛懺悔。你說這個道理。我懂了。好,我們現在來試試看。我現在說:諸位我們現在先修第一觀想--禮敬諸佛。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一切佛菩薩前都有我在頂禮膜拜,這作到了嗎?(同學們答:作到了)豈止如此,你那出去的身體,那個身體也是你念頭所變的,念頭所觀想的。這觀想並不需那麽用力,這個身體本有千百萬億的化身,而這個世界是重重無盡的。剎是剎土,像現在這一層樓就是一個佛剎,這個地球也是一個剎土。這剎土上有無數微塵,一塵代表一剎土,一剎土中又有無數微塵,所謂帝網交織,重重無盡,綿綿密密,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我,無處不是佛,一一佛前都有我,如此一一禮拜下去。像這樣“一身復現剎塵身”這似乎就比較難些了。要是作到了,一切就很輕鬆。故修密宗最基本先要拜滿十萬次佛,這四大所成之肉身,要真禮佛,而且還要觀想千百萬億化身出去禮拜。
現代一般的密宗,有什麽喇嘛活佛來了,去灌個頂,念個咒子,就自以為是在修密,但是這個最基礎的禮拜功德作到了嗎?禮拜是基本學佛的第一步,像我們進小學開始上課時,還要先嚮老師行個禮呢!你跟佛學,可真真切切磕過頭了嗎?所以,你須依此所說,禮滿十萬以上。“一一遍禮剎塵佛”,有無量無邊的我,我的前面都是佛,虔誠恭敬地禮拜,一切都是我的--本師。像這樣修,念念都是這樣,豈有不成就的?所以我把普賢行願品印成那麽精緻的經本,要你們以此修行,你們做到了麽?這四句偈再唱一遍,唱時要懂進去,全心全意投人這個境界。(同學們又唱了一遍)到此還在普賢行願第一條的“禮敬請佛”。告訴過你們,我學佛,開始就走這個路綫,所以進展的快!再唱誦下面四句: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上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是與剛纔相關的功夫境界,即是說那麽多剎塵佛前面,都有我在頂禮。“於一塵中塵數佛”,一個地球是由無量數塵所構成,一塵代表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有無數衆生,每一個衆生身上也有無數塵,每一無數塵中又有無量衆生無量佛,重重無盡。人間世是個灰塵的世界,是泥土構成的,像現在這個房子也是泥土構成的,一塵中有塵數佛,一塵中有無數塵,塵也數不清,佛也數不清,不但佛數不清,菩薩也數不清,而菩薩在那裏呢?就在人間,就在這物理世界,到處都有,乃至厠所中、大便中都有佛,因都是塵啊!不論天堂地獄無所不在。而每位佛前都有菩薩,菩薩也是無盡,“各處菩薩衆會中”,所以於一切處、一切時都要絶對的恭敬,不垢不淨。“無盡法界塵亦然”這個宇宙法界本是無量、無邊、無盡,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心量弄得那麽窄小。這無盡的法界中有不可計、不可數的塵世界,因此,這一拜時,一一佛、菩薩、善知識前都有我,衹是你功力還不到,所以一時不能化身千百億,也因此更要“深信諸佛皆充滿”,到處都有佛,到處都有我在頂禮。
這點搞清楚了吧!所以,修準提法時,就以這個心境去修。現在下面四句大傢接下去唱誦一遍: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
再來進一步是稱贊如來,在無量佛前都有我在拜佛,拜佛同時還要贊佛。“各以一切音聲海”,六道各類群靈語言各各不同,每一種類、國土,乃至國土中的地方語言,皆有差異,六道一切衆生,皆以自己的語言來贊佛功德。現在念準提咒,也是贊佛,贊頌準提佛母的巍巍功德,“普出無盡妙言辭”,對佛一切好處盡情地贊嘆。像你們這樣的又唱又念,也是在贊嘆如來的莊嚴聖德。“盡於未來一切劫”,以一切美妙的言詞、音聲,永遠歡歡喜喜地贊嘆下去!“贊佛甚深功德海”,這些要點大傢首先都要懂得,否則衹是光坐在這裏,一天到晚反復的誦念準提咒,想想不是很好笑嗎?你如果懂了這個,身口意三業隨時就在這個境界中,即得入普賢如來大定。你看看這顯教的經文不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修法嗎?而你們看不懂經文,把經典當作一般文字在玩,看是看了,但未真懂,而它卻是一步一步帶領你修行,深人諸佛甚深法味。你們的身口意三業依法作到了嗎?現在講了一點讓你們略嘗,這不是把諸佛的法寶都給擺在你們眼前了嗎?你們還在攀求個什麽呢?一定要神秘兮兮給你們一個秘密的法門纔是嗎?然後就喜歡高興的不得了,笨啊!那是誘惑你的,真的秘密就在這裏,無顯而不密啊!作到嗎?觀想到嗎?今天講了,一定要作到,從明天起,要將普賢行願開始之禮佛、贊佛,觀想好,不要走樣。
你們平時也常常誦經、讀經,這麽講解過後,有沒有覺得以前平常雖然念過經,但好像沒有念過一樣?看過經以後,往往經是經,我是我,可以說沒啥受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顯教的經典上都傳給你了,都給你說明了。我看了你們的日記,有些同學已經懂進去了一點。
昨天講到禮佛,說明在意識上觀想禮佛的方法。禮佛後是贊佛,譬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贊佛,皈依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如念準提本咒一樣,口念“ 南無阿彌陀佛”,意念上要觀想禮敬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以此回嚮淨土,一切衆生皆同聲念佛,要有這個意境纔行。這個意境屬於一種想像,卻是自我能作主的,如果作不了主的意境則是魔境,即使是佛給你作主的,嚴格而言,也是魔境,要搞清楚,這點非常重要。
現在接下去講供養,一面禮佛,一面供養。你們學佛對於禮佛、供養的規矩都要學過,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要學會這些規矩纔行。大傢先唱誦下面四句偈: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同學們如法唱誦)
唱念在文學上叫贊頌,佛經上有時名之為贊嘆,嘆不是嘆氣,拉長聲的謂之嘆,贊嘆不是悲傷的長聲短音,文字上要明白。嘆也不是哭一場,而是文學上所謂“曼詠”,像唱戲拉長聲的唱,拉長聲代表感情之至切。像唱誦這四句偈時,象徵自己心意識恭敬之情升華到了極點。要註意,這段與前面的禮敬贊嘆是連着下來的,在意識上的觀想,念頭這樣一動,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每一處都有佛,每一佛前都有我在禮拜、贊嘆,並且供養。
佛教供養普通講十供:香、花、衣、珠寶、抹、塗、燒香、蓋幢、伎樂、合掌。“以請最勝妙華鬘”,這裏提到了最美最好的“華鬘”,世界上最名貴的妙華,各種顔色的花朵編織成串、成環來供養佛。如花圈,可帶在身上,也可輓在頭髮上。“伎樂塗香及傘蓋”,伎樂,“樂”字念yuè,伎是跳舞,跳舞跳得好也可以供養佛,像前幾天有人要我跳舞,我不會跳,逼得沒辦法,衹好來個“心經”舞,把“心經”的內涵用舞蹈表現出來。戲曼歌舞都屬伎,打拳也是伎,拳打得好,也可以供養。樂是音樂,各種音樂都可供養,像西洋有些音樂,聽得也能使人寧靜安祥。另外,塗香就是擦在身上的香料,如真珠膏、真珠粉,這些也都可以供養,又如鼕天擦來保養皮膚的潤膚油,以及平常吃的維他命,要用要吃以前也都可以先供佛。檀香水也屬塗香。傘蓋,擋風雨、遮太陽的用具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大官等等,出門都有搭傘,印度也如此,而“蓋”就包括很多很多了,像露營的帳篷也是。
“如是最勝莊嚴具”,這些最好--世界上最莊嚴的物品都可供養佛,連房子都可以供養佛。 “我以供養諸如來”,我這些寶貴的東西,一切佛都供養,這不是口中念念,講講便得,意念上要真切誠懇,站在佛前或打坐,不一定要註重形式,上座修觀以前,在這一念上先修普賢十大行願,然後萬緣放下,一念清淨,如此沒有不成功的。好,再念一遍,然後唱誦下文四句偈: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偈句比較簡單些。十供養外,也有講四供養的,即是飲食、衣服、湯藥、臥具。現在講衣、香的供養。新衣服要穿以前可先供佛,那要供多久呢?心到了,就到了,時間無定。末香--粉末狀的香。燒香--中國人喜歡用燒香,檀香也用燒的。燈--油燈、各種燈。燭--蠟燭。以上諸物等等一一皆供養佛。你們唱到“一一皆如妙高聚”時“一一”的唱法,並不是唱本音,唱本音便唱不出來,如唱京戲,大王的大就唱“待”音,如果用“大”音就唱不出來了。唱念佛經,遇到“一一 ”,唱本音“一”,也不容易發音,喉嚨聲音會像啞了似的,如果改唱“樣樣”的發音,大傢唱唱看,是不是唱得比較舒服?其實一一的意思就是樣樣,如果唱“一一”到第二個“一”很難再唱“一”的音,硬唱會使喉嚨出毛病的,這個道理大傢要明白。修菩薩道要學習五明,大大小小的事物,樣樣都要瞭解。如果作詩填詞的人,在這裏的音韻就要另外選用,他絶不肯用兩個“一”字的。因為詩詞歌賦是要給人朗朗上口,唱誦出來,這纔符合好詩的條件。像蘇東坡的詩,就音韻而言,有時候有些問題,我們這位大詩人有時候很任性,唱不出來他還是硬用,所以他的詩詞要打鼓唱,因打鼓唱,粗獷一點沒有關係,而歌賦就不能這樣打鼓,氣勢洶洶的唱。佛教唱誦更是不行,因它大都是安詳柔順的曼詠,因此你就要換字了。
再說“妙高聚”,妙高是須彌山,在佛教用以代表世界的中心,翻譯中文是妙高山。譬如佛前供的曼達拉,四環是代表四大部洲。平常我們供佛,不要認為用這麽少的米就要供養十方三世請佛,不是的,它是一種象徵,作供養時,心量的意境上就要擴大,要盡量觀想成妙高山那麽大。並不是買了兩根香蕉供養佛,又想快快供畢,帶回傢給兒子、孫子們吃,這不叫供佛的。因此,供養時,心量要達忘我之境,心量有如無邊無際的虛空,以我的全部都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再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同學們如法唱誦)
那麽,也許你會問,如上面所說的這樣觀想,不都是幻想嗎?修行就是幻想嗎?是的,修行就是幻想,幻想修成功了,就有神通妙用,因為神通妙用也是幻想。所以這個時候你要瞭解,妄想並非錯誤,妄想也可以是對的。“我以廣大勝解心”,這心性之體本來就是廣大無比的,當理通了時,這個幻想就不是幻想,而是功德。教理不通,沒有悟道,修得最好,也是魔道。教理通了,修一切道都是正道。“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為什麽我的觀想是一種事實,不衹是理想、幻想呢?因為我們現在修這普賢行願的觀想,是依普賢菩薩的行願之力,使之成為事實,而普賢(現)是無所不在的。
“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地方也要明了,這個觀想的意念境界是不是獨影境?是不是帶質境?它是好?是壞?就如觀明點,先看這油燈的燈光,藉之觀想,這是帶質境,但它是壞的東西嗎?不是的,它不壞也不好。像現在你講話,每個思想念頭都是獨影及帶質境,就如今天早晨你們吃的稀飯是什麽呢?(同學答:地瓜稀飯)好吃不好吃呢?(同學們答:好吃)當下一面講,一面意境就有影像,這是帶質境,它們並不壞,你修得成功,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就怕你妄也修不成,空也空不了。所以修一切法,有,一切皆有,當我們觀想供養時,一切都是真的。修學普賢行願是學佛的第一步,像我開始學佛,首先就是普賢行願品及準提法這樣一路上來,循此求證菩提,可以迅速成辦,沒什麽稀奇。現在我把這二大殊勝的法門告訴你們,它包括顯密一切法,我一嚮不大傳密,這就是大密。
接下來你作到了禮拜、贊嘆、供養後,再要你懺悔。下面四句偈,好好唱吧!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同學們如法唱誦)
講到懺悔,必須徹底。像現在,你們修準提法,大傢將身語意三業全部都投進去,全部把它轉過來,即是真懺侮,懺者切斷過去的錯誤,悔是以後不再犯錯。不二過,不再犯了,顔回的不二過就是悔。另外,六祖解釋懺悔,解釋得最好,大傢暇時還要把“壇經”請出來好好參究。懺悔後便是: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同學們如法唱誦)
學佛的人同時也要作到“隨喜功德”,不衹是對佛菩薩要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衆生的功德也都要隨喜。這世界上各個不同的社會,有很多人並不學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們是菩薩,所做的事是對的,這也都要隨喜。不要認為你們出了傢,念佛拜菩薩,學禪修密纔是對的,如果你們自己認為自己纔是對,那你所修學的則是魔道。現代社會上很多衆生都是佛菩薩轉生來的,一切衆生的所有善行就是佛的善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衆生的善行功德,我們都要隨喜。有利益他人,能替人解决煩惱、麻煩,這就是行菩薩道,都要隨喜。
此外,“二乘”是指聲聞、緣覺。“有學”則指尚未證果、還在學習的,“無學”則是證果的阿羅漢。這些等等小乘境界,有一點功德善行,我也都隨喜、贊嘆!所以有些人衹管自己,不管他人,雖有不足,衹要真實修行,我都隨喜,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也都隨喜。那麽,什麽叫功德呢?作事有貢獻,有成果的都謂之功,有效果的纍積起來謂之德,功是功,德是德。如污染之地,你把它洗淨了,這也是功德。無功不叫德。不是要人出一點錢,就是功德無量,出錢者是有功德的,你受的人有功德嗎?真要修得有功德,則要三輪體空,不為自己。所有一切功德,我皆隨喜,如舉手之勞,也都包括在內。但別人約你一同作壞事,則不能隨喜。像照顧大傢安全的,註重衆人每個小問題的,這也是隨喜功德,每個人都應學習去作,不要說那不是我的工作,各人自掃門前雪,不去管它。接下去: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同學們如法唱誦)
再來講請佛轉法輪。世間燈象徵為人天衆生眼目,給人智慧光明的善知識、明師,他們明澈的心燈,照亮了世間的黑暗。良師益友就是世間燈,所以一個有智慧、有成就的人,可以傳佛法的心燈,不使滅絶。能夠為一切衆生指點明路的十方所有大善知識,我都勸請,祈求他不要涅槃,保持身體健康,活得長久,多多利益衆生,多多住世救度世人。世間燈不一定是傳佛法的,衹要能救世救人的有用的學問都是。
“最初成就菩提者”,即是佛。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正黨。此處所指最初的就是最後的。佛在“金剛經”上有言,他多生纍劫以前,在燃燈佛那裏授菩提記的,最初這一悟,與這一生菩提樹下所證的這一悟是同一個東西。所以“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故最初成就菩提者是成了佛,悟了道的人,這所有“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不要離開人道,多留在世間,多教化衆生。因為善知識是隨順衆生的需求的,有時遇到太過癡笨頑冥的衆生,並不好受,衆生不願被教化,那麽善知識也會想走的。所以菩薩要拼命勸請諸佛、善知識們,長久住世轉法輪,緊接着: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同學們如法唱誦)
如此勸請即是普賢行者,修普賢行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佛、善知識教化上厭煩而想入涅槃,都跪在他們前面至誠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希望他永遠住在六道中,因為這肉體一丟掉了,再來是很麻煩的,盡力要求佛住世“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嚮衆生及佛道。
(同學們如法唱誦)
修普賢行的人,由禮敬、贊嘆,供養等等,乃至勸請如來住世轉法輪的功德,以及隨喜、懺悔等等所修善根的功德,都要回嚮給大傢,回嚮一切衆生都成佛道,這是真正的修行人。像剛纔大傢這麽四句四句地唱念來,清淨不清淨?(同學們答:清淨)不要以為唱念沒有什麽,認為它是小小法門、軟修法門而已,今天你如果有煩惱,心中有痛苦,到佛前一站或一跪,將四句偈子虔敬贊嘆的一唱,要掉淚要哭,你就哭着唱,所有心中的粗氣、業氣,全部都把它唱出來,也等於練氣功的吐故納新,很容易清淨就現前。
現在我們所講普賢行願品屬重頌部分,原經的長行裏其實已有很詳細的說明,這些非精讀不可。學佛修行要正思維,不要一天到晚衹有空想、妄想、癡想一些世間俗事。現在再講“常隨佛學”,這一項大傢唱頌一遍,唱頌經文時,一字一句所表達佛所說的意思,全部身心都要投進去,老老實實的下到阿賴耶識種子裏去,至誠專一,這是我一再強調的。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四句偈看看文字都懂了吧!?怎樣纔是修習普賢圓滿行呢?嘴裏念過就算了嗎?尤其既然辭親出傢修道,所為何來?正是要隨時隨地修習普賢廣大圓滿行,從身口意三業起修,真能作到了,大小乘的戒、定、慧都在其中。大傢隨時隨地要記到這十大學佛要點,融人自己的內心,化成自己的行為,切實奉行,何患不能速成無上正等正黨?!
現在要講常隨佛學,你們不是出傢學佛嗎?學佛不是皈了依、受了戒、吃了素,就算數了。像我學佛的法緣,第一步就遇到明師,給我一本“普賢行願品”,囑咐我回去好好念,我依教奉行,早晚念誦,當時年紀雖小,卻很快便溶入普賢菩薩那種無比偉大的心境裏,現在我也給你們一本,也要你們細讀,但你們大都把文字隨便念過就算了,沒有好學深思,沒有懇切發心,真正的懺悔作到了嗎?普賢菩薩廣大行願為基礎的菩提種子真種下了嗎?別以為在禪堂作作功夫,修修氣脈,說說幾句口頭禪,有時得到一點感應就對了。身為一個修行人,身心行為沒有合乎普賢行願的標準,有用嗎?
那麽,怎樣纔叫作學佛呢?“我隨一切如來學”,釋迦牟尼佛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普賢菩薩等願行,乃至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等等諸佛菩薩的偉大行願,從自己的身心上切實奉行,第六識的意根,隨時隨地挂念着這些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將它慢慢深植在自己的意根裏,最後溶人整個阿賴耶識中,如此,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就轉化了。最近講“楞嚴經”,提到觀世音菩薩以一切身度化六道群靈的願行,不就是最值得大傢全心全意效法的嗎?大傢學佛一開始就該“修習普賢圓滿行”,開始圓滿,最後一定圓滿,開始的道路正,最後的目的也一定正,普賢行願品前面幾段曾講到供養諸佛,現在又再次強調“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開始先說了供養,現在又回轉過來說供養,“維摩詰經”上也說,所有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但若以為那我就法供養以外,其他的全免了,這也不行的,除了物質四事供養以外,還有身口意三業供養,譬如修準提法,晝夜專精修行,至誠恭敬,在修法念誦中不動任何妄念,這就是法供養,真供養。現在大傢還是再把這一偈念一次,註意,不要馬虎的念過去,身口意三業專一的念,如果馬虎隨便,那一點功德都沒有的。功德是要下“功”夫纔有所得(德)。現在唱下一個偈子: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同學們如法唱誦)
本來這些偈子是一篇連到,整體一氣呵成,我們為了唱誦方便,乃把它每四句分為一節。這裏提到:“未來一切天人師”的“天人師”就是佛。註意!學佛不要迷信,佛者是行師道,教化一切衆生。教主是我們尊崇他的,佛的本身無所謂這些,千萬不要因此而搞成封閉式的宗教,現在宗教都有排外性,搞宗派法脈等錯誤觀念。我們皈依佛是皈依正知見的佛,不是結黨營私,像搞政治派係一樣。一般人信宗教都沒有像佛那麽偉大的胸襟,要知道佛是天人師,胸襟恢宏,不可限量。若以神而言,神的度量都比人大多了,“聰明正直,死而為神”。往往人的度量反而最窄了,有時鬼的度量都比人的度量大。量大,福纔大。沒有量則沒有福氣,所以成佛是要何等的度量啊!佛不僅是人中之師,還是天人之師。我們平常講天人師,如何是天人師的精神呢?這一定要好好弄清楚。
佛是天人之師,可為帝王之師,也可為玉皇大帝之師、大自在天主之師,所以三界天主都來皈依,贊拜不已。這些一方之主都不是因為命令而來的,乃是本乎至誠的恭敬前來受教。是你的德性到了、智慧夠了,則可為天人之師,我們要學這個精神。常隨佛學要如此依法而學,不要自以為修行有了一點門道,做了一點好事,或者一出傢便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自大憍慢,目空一切,那就糟了。如果你智慧功德真修到了,能包羅萬象,作到菩薩的四攝行,自然能為衆生福田,當然可成佛,成天人之師,最近你們都有點進步,至少少病少惱,這是修法得益的現象。所以大傢無時無刻要隨佛學,隨天人師學,學他的精神,修一切供養,戒、定、慧三學一切依教奉行,六度萬行、三藏十二部的一切行門都在學習之列。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此等將來諸位出去宏法時,一上座就忘我,身心全投進去,自然說法無礙,得到他力不可思議的加被。
再說“一切意樂皆圓滿”,這“一切意樂”包括了大傢自己本身及佛、善知識兩方面的意樂。衆生若能於日常生活依教奉行,則佛、善知識自然意樂。佛與善知識最大的願望是一切衆生皆成佛,離苦得樂。比如密宗的事師法五十頌及其他經典都提到,要使善知識高興--意樂,衹要認真修行,依教奉行,如法而修,他就心滿意足,如果你不堪受教,整天做孺子不可教也的事,自認為對,我行我素,迷迷糊糊墮落下去。那善知識也衹好感慨地等你慢慢再來,等你真懺悔了以後,再來幫忙翻身。所以,這意樂是雙方面,衹要你修行成佛了,智慧、功德圓滿,意樂也必圓滿。佛與衆生無二無別,一片和諧。這段文字是上下連貫的,現在跟你們講了,你們懂了,就要照着去做。因此下面就跟着說“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大傢快快的大徹大悟、成佛吧!請再唱下面文字: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同學們如法唱誦)
關於現在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依我們這個婆婆世界衆生所見而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此成佛,大多都以這個模式示現。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前有六年苦行,這說法為南北傳大小乘佛教學者所共認,但出傢成道的年歲則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悟後佛之說法的內容更是大有爭論,南傳佛教肯定佛先說小乘法門,即《四阿含》等經,這種論調,在十七世紀歐洲一些學者,及日本學者,都稱之為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對其他一切大乘經典一概否認,說它們是後來的人,假托上的。他們以佛出傢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為佛法中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修行旨要,並以證得大阿羅漢的涅槃為究竟,以為涅槃後就不再來,沒有菩薩道這回事。
而大乘道之顯教、密教都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先說《華嚴經》,不過不是為這個世界上衆生說的。在菩提樹下初成正等正黨,升天宮說法,為天人開啓華嚴大教,在人道中,則先說四諦法門。原來,佛在悟後,首先示現並不準備說法,而是馬上要入涅槃,因感動了帝釋天人來請法,求佛不要入涅槃,因佛多生纍劫的大願大行在於利衆度生,現在成道了,何不大大竪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則有:“止!止!我法妙難思”之嘆,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智慧不夠啊!後來佛慈悲答應帝釋天人的請法,乃開示了許多方便門,以一乘法敷演三乘、五乘等教法,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我們講要跟佛學,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那麽在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經示現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嗎?沒有。“華嚴經”的贊頌中就有:“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等句,佛是無去亦無來,沒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剎土裏,一切世界裏都在。
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衹不過是佛在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範而已,所以華嚴境界與大乘戒之“梵網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報身為盧捨那佛,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陸上的寺廟,大殿上大都塑了三尊一樣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報、化三身。後來道傢也仿造,名之為“三清”--上清、玉清、太清。而所謂的“三門”是一、二、三的三,不是山門,代表戒定慧三門。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並沒有入涅槃,法報化佛身遍滿一切剎土,他還在說法,永遠在度生,釋跡牟尼佛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以不來相而來,以不去相而去,無去亦無來。十方所有一切剎土中,皆是佛“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不思議道場。莊嚴清淨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莊嚴清淨也就是佛境界。我們跟着佛學,成佛以後,亦無來去,衆生有盡,我願無窮,每位佛都沒有涅槃,都是再來人。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在十方一切清淨莊嚴剎上,清淨妙莊嚴之佛境界,每位佛與釋迦佛一樣的說法,一樣的“衆會圍繞諸如來”,佛在說法,其他佛也派代表來聽法,“悉在菩提樹王下”。我們現在跟隨佛學,對於佛的教化、佛的願力行為都要懂得,而為何要這樣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們還是再把它念一遍,再唱下一節: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面提過,你們出傢學佛是為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為了混飯吃,也不是為了吃素、念念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瞋、癡惡習,開啓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佛是為衆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衆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閑事的忙人。老實說,衆生的苦惱與佛何幹呢?衹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纔是真學佛。
然而你們學佛是這樣的嗎?若以為到山裏去住茅蓬就好了,這是學自私,是偷懶、是造業,難免貪圖供養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別人供養你的,你不勞而獲,那裏是學佛的精神呢?學佛的精神就在這裏,註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衆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看看現在好些人悄悄的跑開,說是找個茅蓬清修去,當然閉關清修在學佛的過程中,於某個時候某種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動不動就要避世隱遁,是否另有隱情呢?至於真正的清修是什麽,一個人怎麽清修,都還是個問題。學佛仍是要供養一切衆生,那有反受衆生平日的供養呢?你有這功德受人供養嗎?無德無能則不足為衆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這種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養。
我們請佛住世說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不衹人才有痛苦,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痛苦。我們如果從佛法“苦諦”的角度來下個哲學定義:什麽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續、煩惱無盡的糾纏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憂患痛苦煩惱中,但衆生都看不清現實,不知也不願離開憂患痛苦--離苦得樂。我也常說:世界上講哲學都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離苦得樂平安快樂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樂的,衹有證得菩提才能解脫這些苦惱。生命真正的安樂是要“獲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萬不要說到佛法就衹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認為除此以外,其它都不是。世間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無邪也無正,未證則說正法也是邪法。難道你說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嗎?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衆生難以理解。
要獲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滅除煩惱盡無餘”,證得無餘依涅槃。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依涅槃--羅漢境界,一者無餘依涅槃--大乘佛道。無餘依涅槃若以唯識法相而言,包含三種涵意:虛空無為,擇滅無為與非擇滅無為(非功用之用)。所謂無為即是無餘,無為衹是法相宗以中國古有名詞翻譯的另一種用法。學佛要真正達到涅槃,才能真正滅除煩惱。未證得菩提、涅槃之前,煩惱的糾纏終是難免,就是菩薩也有煩惱,除非圓滿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講苦、集、滅、道,要滅除一切煩惱,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衹要得了道,煩惱自然滅除。那麽成了道的佛,為何又那麽辛苦的說法呢?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證得涅槃以後,四十九年東西奔波,來來往往的說法,不辭勞苦,就是為了要度衆生離苦得樂。這種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我們應該學習。所以,學佛不是逃避現實,不是獨善其身。像你們平常衹願自己打坐清靜,為了點小事便與人大鬧意見,給人眼色看,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學佛人的本色嗎?凡是使衆生起煩惱,陷衆生於憂患痛苦,就是在造惡業,甚至造的是地獄種子的業。所以瞭解普賢行的人,應常使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離苦得樂,這纔是學佛的精神,也纔合乎常隨佛學的道理。
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但由於缺少好學深思,故懂是懂,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註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徹底投人,纔可親嘗法味,獲益無窮,現在再唱下一偈: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傢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陀身為太子,他以儲君的身份出傢,拋開令人羨慕的宮廷富貴,最為殊勝難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貪欲等諸煩惱的偉大聖者。“我為菩提修行時”,譬如大傢不論出傢、在傢修行,所為就在求得菩提。可是這一生能否證得菩提,還是個未知數。希望你們這一生便能成就。而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麽寶座不寶座,它意味着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宣揚正法於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纔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還衹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為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回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何況說不定來生你便要變豬、變狗啊!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衹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傢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幹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麽學佛又為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為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煉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餘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傢修持淨戒。出傢不一定當和尚,和尚衹對人道的出傢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傢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傢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傢,是心出傢,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傢修淨戒”。
那麽,既然出傢講求的是心,為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傢呢?這是為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纍,專心進修;同時也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傢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以作為它的具體表徵,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人可也?”這是子夏論為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逾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係,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衹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纔算是真正出傢。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製的道德淨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恆常清淨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準提法,心觀月輪上唵字,二六時中,剎剎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唵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纔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纔是常隨佛學的出傢行。再把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天竜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上面一偈講出傢行,現在則講人世行。“天竜夜叉鳩槃荼”,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竜是指竜神,夜叉則屬修羅道之一,介於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可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並非鬼道衆生,另外,鳩槃荼為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總稱天竜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傢應該曉得,在此不贅。那麽談到入世行,則三界六道中,各類衆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麽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為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並非不可能,衹要大傢能把“陀羅尼”學好、修好,就能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比如“佛祖歷代通載”,或“高僧傳”中,印度有好幾位高僧大德來到中國,他們原不懂得中國文字,為了翻譯經典,就那麽一入定,一發願,或念個咒子,馬上便能寫出中國字來,雖是不可思議,若修行能到相當的證量,不難瞭解其中奧秘。你們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願等等的修持不夠。“悉以諸音而說法”,當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說法,有時是在定中說法。天竜八部、人與非人等都要與他們作朋友,這包括在修學菩薩道的“四攝法 ”--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衆生先得與衆生交往,透過他們的語言,瞭解他們的思想情感,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種種布施,或予關懷安慰,乃至同心協力共事,以種種方便幫助對方,如此方好度化。並且不衹是以各類衆生的音聲言語而說佛法,像我要你們多讀英文聖經,並且請人開多少世間法的課程,都對佛法的弘布有相當幫助的作用。如果你們將來要到歐美弘法,便要學會英語等外語,而且人傢的聖經文化也要懂。對歐美人士講說佛法,光用我們這一套佛學名詞,行不通的。布教師一開口便是般若菩提,不深入瞭解他們的文化內涵與思想觀念,從中因勢利導,則說也差不多等於白說,印度佛法初傳我國的那一段寶貴經驗足供大傢仔細回味參考。至於說,講法有人幫着翻譯即可,然而翻譯工作不衹是懂得外文便行,如果講者的中文譯者也沒真聽懂,這豈不成了以盲引盲嗎?
所以你們至少也要趕緊學好“人”的語言,否則這些年的米飯錢是十方的供養,來之不易,將來這個帳怎麽還呢?“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千真萬確,能不謹慎惕勵?
現在大傢繼續唱誦接下來的偈子,唱誦時要以我前幾次所提示“心氣合一”的方式,則功效必大,唱吧!(有關“心氣合一”法門,載於“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一文附後。)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纔要大傢好好修學,為什麽呢?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禪堂裏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麽什麽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衆生這一念心。衹要有這麽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衹要是能使大傢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這種嚮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我觀察你們,七七四十九天的專修,剛開始那兩天真是好精進,大傢問問自己,那時候一堂修畢下座,鐘鼓咒聲是不是都還在?(同學答:是),現在還有沒有呢?(同學們答:沒有)。為何沒有再這樣的感應呢?這要慚愧啊!然而你們更不知道另外的感應還是有的,衹是非你們的境界所能懂得罷了。“初發心即成正等正黨”,衹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絶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餘”。無有餘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淨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復何難?!
像你們連這念誦法的竅門都沒有把握好,其他百千萬億之妙行,不可勝數,何時纔成就啊?!--驢年嗎?現在修準提法,念念要在這裏頭祈求,在這中間用心,身心全部都投進去。大傢把這一偈再念一道,並唱下一偈子,這段還在十大願的常隨佛學中。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同學們如法唱誦)
照上面的理論與實際跟佛陀學,隨着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學又如何呢?所謂願是心願,真是這麽想,便這麽作,可以消災除垢,轉識成智,生起無量大乘妙行,而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惑業即見思二惑,乃三界煩惱的通稱,凡夫生死流轉之因,包括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妄執及貪瞋癡慢疑等迷情。這些煩惱乃至魔境其實也沒什麽不對,沒有什麽好怕的,衹要你能當下解脫,不為所轉便是。不轉時是凡夫、魔道,一轉則是佛、菩薩。而佛法就在世間,你說要到那裏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淨嗎?山中本來就很清淨,何必再求清淨呢?就在不清淨的地方你能清淨,纔是佛道。所以這段特別點出“世間道中得解脫”,在萬法紛壇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離世間道,做為一個人,如果不出傢,衹要他規規矩矩謀生,為人處事合乎人道,一樣也可以解脫。
我們學佛學道者,往往為了去掉見思惑業的糾葛及魔境阻難,反而將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神經兮兮的。要知道諸法無常,見思二惑無常,魔境也無常,無常連佛都不能轉,魔能夠嗎?並且我們修行人容易有個毛病,所謂“出了一個傢,又入了一個傢”,拋開世間法的得失,卻計較起出世法的種種來,將世俗貪瞋癡那一套帶入佛門,處處分別誰高誰低,誰是誰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煩惱禍根,實在可笑。淨土宗蓮池大師悟道偈雲:“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樣。佛法的精神在於蓮華出於污泥而不染,煩惱中能現菩提,惡境中能得清淨,“猶如蓮華不着水”,卻生於泥水。下一個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陽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沉,今天接着明天,明天接看後天,活活潑潑自然輪轉不已,不住於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我們修行人若守住一個空,以為空的境界纔是道,那已錯了,等於着了魔,學佛若執一法為是,那着的是人天魔、羅漢魔,乃至佛魔。真空無所住,灑脫自在,活潑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飛鳥翩翩掠過,空中不留絲毫痕跡,這是無著解脫。佛法講空,其實就是講妙有,你們修準提法念到專一的時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聲的念,念念‘猶如蓮華不着水”,是有蓮華,不着水而已!是清清淨淨的有,非呆板死寂的無;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並不是沒有日月,不固持某一個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開開心心修去,怎麽不成?再唱下面四句: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常隨佛學的重點結論就是“猶如蓮華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傢學佛氣派要大一點,不要那麽小裏小氣,小裏小氣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況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夠成佛,這是關鍵,大乘道是入世的,“猶如蓮華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煩惱即菩提,處處無傢處處傢,即空即有,中觀之道,最須求證。不是道理說得好便了不得,那衹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於佛法,若以為是,那佛法也變成了魔法。學佛是要將所有的身心都投進普賢行願海中去求證體會,如此則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惡道苦”。換句話說,不但不受下三道之苦,卻能享受天人境界之樂。天人境界之樂粗分為三:樂--欲界之樂,明--色界之樂,無念--無色界之樂。於此三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猶如蓮華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後方能“等與一切群生樂”,等與是平等的施與,平等的給與大傢快樂。
話說回來,如何是普賢如來的境界呢?“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自利利他的這種功德成就,不管經歷多少劫數,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要給它離苦得樂纔行。沒有聽說那一位佛的願滿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薩永遠有做不完的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苦難的時候,正是他再來的時候。“十方利益恆無盡”,想盡辦法要給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這是佛菩薩們的真實行履處,你們真有心要亦步亦趨,追隨不悔嗎?
再來輪到“恆順衆生”這一項。大傢不是光用耳朵聽,要用腦筋,用心聽。學佛修菩薩道的要常常追隨順着衆生的願望而修。恆是常的意思,隨是追隨。現在要講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較容易,大傢至誠恭敬地以贊嘆心來唱誦,也是一種寶貴的供養,合於贊佛功德的道理: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天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恆順衆生,這一點最難。學佛的願力並不是每一種都難,恆順衆生這一項我們反省看看自己學佛以來,做到了沒?父母也是衆生之一,你有沒有恆順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許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導,你們都遵行了嗎?(部分同學答:沒有)這豈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親人也是衆生,你也時常滿其所願嗎?--沒有。所以儘管大傢天天念“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真懺悔了嗎?如此學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說:“本欲度衆生”,結果“反被衆生度”,都是衆生來度我們,是不是?(同學們答:是)那麽我們還有資格學佛修菩薩行嗎?菩薩行是“常為衆生不請之友”,如“維摩詰經”上所說,是順他利他,非依我從我。如果一位教育傢、宗教傢作到了恆順衆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為什麽我們不能恆順衆生呢?(同學答:我見。我執),對的!我見、我執,所以達不到無我的境界,豈能作到恆順衆生呢?天天說大乘,卻衹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點也不肯奉獻,有一點犧牲便自覺了不得,說什麽大乘來着?這裏許多人衹要一聽到了鼕天有打七,就拼命鑽回來,因這個地方恆順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趕快溜掉,哈哈!這是學佛的嗎?連作一個凡夫都不夠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現在大傢共處一堂修準提法,便要生起這恆順衆生的情境,日後切實作到行到,並且“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既然有緣一起在這準提海會中精進,便應同心同德,共此普賢願力與準提菩薩之大悲心,合於“六和敬”的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地修去。
再來,“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識,比如這裏的老師們各有專長,指導你們不同範疇的學科,讓你們有所受用,這便是善知識,他們的行為也就是一種普賢行,別人能夠利益我們,這種表現就等於一種普賢行的榜樣,我們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別人呢?多少年來我一直強調普賢願行的重要,不學佛則罷,一學佛如果沒有發起這個願心,那一切免談,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連早課都要你們念誦薫習普賢行,平常做人處事也這麽提醒。想想我們每天生活之所需,從小至老那一樣不得靠別人,這都是別人在為我們示現普賢行啊!仔細反省反省吧!
再說,如果有人反對修學普賢行,那便是惡知識,不懂佛法。你們今天“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人身難得今已得,善知識難遇今已遇”,就該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識“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常能與善知識共學,並使善知識常生歡喜心,這便是依法修行,這一偈講祈願,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識,並且對我常生歡喜心,我也對他生歡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賢行。這一偈唱一下,並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同學們如法唱誦)
“願常面見諸如來”,我們作得到嗎?(同學們默然)我們現在真見到佛嗎?一切衆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見到了沒?沒有。見到是要見道之人方纔稱得上。故禪宗祖師告訴我們一句話:“日面佛,月面佛”,你們有沒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應該怎麽解釋呢?(同學們答:隨時隨地都面對佛)每天每時,隨時隨地都面對着佛,與佛同在。至於說一切衆生皆是佛,這還是理上的事,要證到纔行。因此要你們先在意境上觀想,早晚薫修,也算是時刻在面對佛。譬如現在修準提法,專誠念咒觀想準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無其他旁騖面對着他,這意境上,先要把它觀起來,千萬不要認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別因觀不起來而說它是假的,不須要觀。等你真觀起來再說我不觀,纔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沒有葷菜吃,所以吹牛說我不吃,這是自欺欺人,滿桌山珍海味擺在面前,香氣四溢,而你饑腸轆轆,卻能不吃不動心,這纔談得上真吃素。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我們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修準提法念誦時,儼然如實身處準提海會,準提佛母莊嚴德相就在面前,我與一切衆生、一切行者一心頂禮皈依,身心與佛母合一,無二無別。不要口念心卻沒有這個觀想的境界,口到意識境界亦到,就這麽一合掌,一禮佛,諸佛菩薩及諸佛子衆圍繞之景歷歷在日,縱然觀不起來,意境上也要帶到,假如你真能這樣觀想起來,修行就有點入門啦!再來,“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試試看,作得到嗎?假如點一柱香供佛,這柱香其實也不衹供前面這尊佛面已,而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們前面都有我虔誠以香供養,這觀想要有纔行,一念之間全就出現啦!甚至更要在這觀想境上定住不動。還有這供養是要“盡未來劫無疲厭”,近事一切善知識、一切佛,而永遠沒有疲纍厭倦之退心。你們修準提法供養佛,有時有沒有疲厭感?(同學們答:有)。答得倒是很誠實,疲得很吧!我不上來的時候,大傢念得有氣無力,我一進門,大傢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賣力。你們學佛到底為誰呢?倦怠感升起時,意境上佛母在嗎?修行要“盡未來劫無疲厭 ”,假如你觀想起來後能隨時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禪宗祖師給你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一點,成一☉相,圓空中有這麽一點,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對了啊!這就是止觀。
像有些同學,前幾天一面念咒,身體一面搖晃,自己還以為有功夫,搖得很好,我也讓他們去搖,那是初步氣機發動,暫時可以的,然而永遠這樣下去就不對了,應知時知量停住。搖的時候,你思想觀念跟着受藴走,被氣脈的感覺牽引,這裏難受,那裏不對勁,此時就要有氣魄,當下一念解脫了嘛!應該想到我覺得這裏難受,就是心意識睏在這裏,為什麽要別彆扭扭地受睏呢?大丈夫要求解脫,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還動不動、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兒搖,便知你心月輪這一念的觀想並沒有得止,真得止不會搖的。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纔是,境界一觀好止住,那還有什麽受藴之感呢?受藴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再講下一偈: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競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是學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願,不管在傢出傢都應該“願修”並“保持”諸佛的一切微妙法門。這個“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為佛法作住持,使不會斷絶,常住世間。所以你們要好好修持,修這個法門,則一切法門都包含在內,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為這個世界住持這個法門,利益蕓蕓衆生。基本數九十萬遍真念到的話,修行必然得利。現在我們七七四十九天,統計下來也衹不過十一、二萬,要念滿一百萬遍,則需像我們現在每天晝夜勤誦的方式專修一年。
現在世界修學佛法的,以密宗為例,許多人說他灌過頂,但問他咒語念滿十萬遍了嗎?四加行的每一項切實做到了嗎?答案恐怕不太樂觀。所以目前你們能這樣修,我倒是還感到高興,如此修去,並發願將來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衆生,那麽便能“光顯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種遍灑一切國土,佛陀正法永遠發揚光大。現在佛教是衰敗了,我希望你們真能為佛教、為佛法發心。如何發心?必須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普賢者,一切處一切地,無時無刻不呈現,無處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沒有那一點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此願絶不疲厭,絶不中斷,十方三世永恆遵行不渝,這是菩薩道的真精神。
這次開始準提法專修以來,在你們日記上,發起普賢願心的人還蠻多,這是可喜的現象,真替你們高興。(師特別贊許一月十二日晚間第一堂修法,大衆不論在念誦或意境的專誠觀想上配合得很好,並再次解析念誦與氣脈等訣竅之理事,暫略)現在續講下一偈: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同學們如法唱誦)
現在仍屬恆順衆生的範圍,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什麽叫修行呢?你以為離開父母、家庭,跑到山裏去剃了頭,說我出了傢要成佛,這就是了嗎?不是說出傢不對,出傢絶對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做的是恆順衆生另一面的事,絶非遁世棄俗,一般衆生是難解其中深義的。佛法不離世間,你結了婚,你的傢眷就是衆生,為什麽還要惹他們煩惱呢?恆順衆生至少有兩道意義,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維摩詰經”及其他經典上所說的:“先以欲鈎牽,後令人佛智 ”;第二: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是從衆生身上培養成就的,沒有衆生,便沒有佛菩薩的功德;沒有衆生,你成佛幹什麽?並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學佛要於一切法中絶不漏失一沙一渧修習福德智慧的機會,亦即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身口意三業任何小地方都要註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修持就在諸有中修,佛對衆生說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歸類。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一切衆生皆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學佛恆順衆生,需在一切世間法、六道諸趣中廣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以諸佛菩薩都化身再來六道諸有中,絶不逃避現實。現實雖是苦惱,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惱中精進解脫。有衆生纔有佛,有煩惱纔有菩提,有傢所以你們纔出傢,如果沒有傢,則出傢從何而出?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成就了,終要再回來度傢人,不是又入傢呢?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衆生的方便波羅蜜及解脫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圓滿功德,成就無上菩提。那麽,為什麽要修定慧呢?因為三有中容易散亂,故入世須有定力,因為衆生界中無智愚癡充滿迷惑,故和光同塵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辦,並且經由定慧也才能大啓方便之門,濟度衆生。贊美是方便,兇你駡你也是方便,有時不兇壓不住你們,因此我兇。這個世界大傢喜歡當好人,難道我不懂而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我一上來,你們就又賣力又誠敬地念誦;不上來,你們就有氣無力的念,這樣我如沒有兇的方便,行嗎?故駡呀、兇呀,捏拿得準也是一種方便波羅蜜呢!佛菩薩乘願再來,他們的嘻笑怒駡皆是方便,種種正反面的教育法也是方便,而我們修行人一切方便波羅蜜也要在諸有中修,方能歷練摸索出來。方便波羅蜜是十波羅蜜“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中的第七波羅蜜。大徹大悟獲得般若以後,不一定能夠教人,還須入三有中,進修方便波羅蜜。“法門無量誓願學”,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佛道、魔道皆要懂得。衹要是在諸有中便須方便,而西方極樂世界則不須方便,因阿彌陀佛的淨土方便波羅蜜已經成就了,上至阿彌陀佛下至樹林、山河大地,都自自然然在念佛、念法、念僧,用不着再方便啦!
再講“解脫 ”,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麽要解脫?三有中是苦海,好受不好受?(同學答:不好受),因此要求解脫,而佛法的究竟在於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一切衆生也要解脫。在何處、何時解脫?就在煩惱中當下解脫。在出世法上佛法講“解脫”,在世間法福德方面則講“成就”,能解脫一切苦厄,便是成就不思議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脫”是在恆順衆生中修的,說的恆順衆生,將就衆生,其實還是將就自己。“大丈夫論”雲:“菩薩於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由此以觀,說是你在幫助衆生,其實是衆生在幫助你啊!你布施財物給乞丐,可以去除貪心,你還要嚮乞丐頂禮膜拜感激不盡呢!所以我常說的“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雖有前面所談要轉化別人反被別人轉化的意思,也有現在這一層的意義。你看一句話,就如臨濟祖師講禪宗“一語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具三要義”。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難。再來: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的國土在那裏呢?就在這個世界裏。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薩成就後,都在三界中任運往來--“猶如蓮華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實三界也不壞,欲界一轉念,化欲為樂,色界一轉念,化樂為明,無色界一轉念,化明為無念,這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執着了無念,守個空,就落在無色界中,沒有解脫;執着了光明,以為光明就是道,則落在色界中,也沒有解脫,欲界天之樂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來,纔是真正自在解脫,自在解脫就是佛道。再者,“一塵中有塵數剎”,塵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們生理上的細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質世界一粒砂都是塵。一顆灰塵裏包藏有無數的佛剎土,這即是“芥子納須彌” 的道理。拿醫學來說,人的身上一顆卵子、一個精蟲,其染色體結合後,在母體中可分化出嬰兒各部分精粗的器官,誕生後更日月成長為人,再結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這便是“芥子納須彌”,“一身中有無數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們或可理解“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佛就在這個塵世中,到處都有佛,佛並沒有涅槃,上至天堂,下至地獄,佛無處不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是這般形相,在其他剎土中則不一定如此,也許變成魔的樣子,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所能想像。有些衆生你好好規勸,他硬是不聽,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殺他,他就聽了。所以“信則得救,不信就殺”,這也是一種菩薩因應衆生的教育方法,因地區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時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別。然而千萬註意菩薩之種種不思議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願為基礎,沒有這等修養,亂學菩薩們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為藉口來整人,那罪過可就大啦!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在這無量無邊的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種因緣關係的法會,重重無盡。每一法會中的大衆,各各都在以各種法門學佛修道,孜孜於菩提道上精進勤修。我們不要看不起衆生世界,他們都在行佛道啊!一切衆生皆是佛,“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所有衆生皆以他們獨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們有法眼看得出來嗎?六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懂嗎?悟道要在世間,離開世間,悟個什麽?
現在緊接着下一偈,大傢以無比的信心、誠心全部投入誦念一道: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追修行經劫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一句明顯表示佛就在這無量無邊、重重疊疊的現實世界裏,每個地方都有佛,真理到處存在,這點前面許多偈句中已不時地再三強調,我們的心量應能隨之大方開展纔是。第二句談的是空間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剎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賢願行如同大海那麽廣無邊際,並且不衹一個“ 海”,這宇宙間有無數的佛世界,即是無盡的“佛海及與國土海”。這無數佛世界包含了無盡的時間、空間。以時間為例,時間是沒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 ”,一個極微之物如細砂。水滴等等便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一個小空間便含攝了綿延不斷三世的時間,而一剎那的時間也含攝了無量無邊的空間。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衹不過是它們的一彈指頃或一天而已;而我們的一天,對一些幾分鐘生命的衆生,又覺得是好幾千萬年了。像豬、貓、狗、老鼠……等等都有他們的剎土,剎土中有他們的菩薩、導師以種種方便度化他們。他們的生命雖然大多比人類短暫,往往活個幾年或十幾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構造、新陳代謝機能與意識狀態,幾年或十幾年乃至朝生暮死,對他們來說,卻也是一段漫長的光陰啊!
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亦復如是。一隻螞蟻爬行一百公尺,以他們的身軀與消耗的能量,相對而言,大概也等於一個人上百公裏的行程了吧!這是一個觀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實際上修行能做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實瞭解時空的奧妙,而現代科學對於時空鍥而不捨的探索,有許多實驗與理論很值得我們學佛者拿來作為理觀的參考。“佛海及與國土海”,國土是指物質的世間,中國、美國、日本……等等都屬於國土海;地球、太陽、土星……等等,全都是諸佛剎海裏。“我遍修行經劫海”,這個“經’不是念經的經,是經過的經;是說我願生生世世投生於一切衆生中來度化他們,努力修習普賢行,在最睏難、最惡濁的地方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利益衆生,如此經過無數劫,不管如何艱難,都不後悔,永不退轉。
接下來八句一齊連着講。這一段與現在修持的準提法頗有關連,你們修準提法目前還在“生起次第”中,基礎沒打穩,次數未滿一百萬遍。從“事相”言,修行持咒可真難啊!有人發心出了傢,背會了楞嚴咒,以為這就真能轉魔障?修楞嚴咒,起碼天天持念,也要花上好幾年的功夫,壇場如法佈置,晝夜不斷持誦,才能有所成就。修大悲咒的法門也是一樣,不是說你會了這個咒子,隨便念念效果就會很大。咒語的效果很大是不錯的,但它融化到你身心上來了嗎?不要認為皈了依,常常跑跑寺廟這樣就行啦!然後學學念念咒子,恍恍惚惚,就想要有效果,不要糊塗了!所以大傢要特別註意這一段。現在把它唱一遍,唱時還是那一句話,身心意識都要拋投進去,意思懂進去,終而忘我地念誦下去。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纔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一段包括恆順衆生與跟隨佛學。前面講過,無衆生則無佛,一切佛與所有衆生,佛性平等不二。現在來看佛之所以為佛,“一切如來語清淨”,語又與身意二者相關,故衆生學佛,第一要清淨身口意三業。像修準提法,口念咒、意觀想、身跏趺坐、手結印,便是淨三業的極好修法。而三業中造業最厲害雖屬意業,但形之於外,最易在懵懂中動輒得咎的是語業。我們一天到晚不斷的在造口業。“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口之為禍大矣!有些人怕受批評,其實啊!在背後何嘗不說別人的是非呢?有人當着面在恭維你,轉過身來背後可以駡你;高興時贊美你,不對勁時更可隨意損你。然而這一切都是空的,了無實際,偏偏不上此當者幾稀。
要修到口業真的純善--“一切如來語清淨”,是不容易的。語清淨在禪宗祖師有這樣的說法:“悟道與否,聽聲即知”。你語業有無功德,聽你出聲便分曉。相學上,聲音屬內五行,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人相貌各部位都很好,但聲音沙啞撕襲就破相了。不過有一種火行人,聲音沙啞卻是好的,因火燒起來,與沙沙聲相應,應許富貴。水行人聲音則以清亮為入格,至於木行人身材高長,若聲音沙啞,等於木逢火燒,成了木炭,不能大用。這些並不是題外話,衹是在簡單說明一個人的身心狀況,完完全全顯露在他的五官身段及言談行為舉止上,根本瞞不過明眼人的。聲音好即是一種功德的表現,也透露了口業的清淨與否。口業有四種:惡口--惡言相嚮,譏駡別人;妄語--無中生有,扭麯真相;兩舌--挑撥是非,使人煩惱;綺語--甜言蜜語,迷惑他人。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惡業,一個修行人多生纍劫語業修得清淨,話說出來,自然具大威力,無形中、不知不覺中,衆望所歸。相反地,語業不清淨,凡有言說,少有實義,語調韻味也缺乏魅力,他人如何信服?甚至更糟的是,別人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麽,或者一見你開口就厭煩,如果這樣,當事人自己便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日常的言行。
比如唱念一項,喉嚨音量美好的人,偈頌一唱,清越祥和,自然能使大衆心平氣和,法喜充滿。喉嚨不好的,連唱也唱不出來,這是語業功德微妙之處。像我常說自己五音不全,個子又小,當年在大廣場上,上千百人集合,那時物質缺乏,沒有擴音器,要演講訓話,能令每個人都聽見不是容易的事。比如我現在在課堂中這樣講,可能有時後面聽不清楚,這就要靠演說的技巧了,有些話講起來等於在唱念一樣,字音要緩,略加拖長,音聲才能傳得遠、傳得清。這都是學問,都需智慧,也是方便波羅蜜。講演者一上臺,一開口,看看聽衆的反應,自己馬上就曉得應該怎麽辦。這就是智慧。智慧的發生就在當下的事物上,不須別人來耳提面命,但是經常看到你們,做錯了事,提醒了你,還是轉不過來,這不是太迷糊了嗎?
有些歌星,很受歡迎,這也有他的前生因緣,至少這一生聲音好,前生也是像你們這樣唱念贊佛的功德或是其他善緣得來的。“一切如來語清淨”,凡是佛的語音一定清淨,經言佛之說法是迦陵頻伽之音,莊嚴動人,大傢聽了都生喜歡,一聞便得甚深正法利。“一言具衆音聲海”,佛證得法、報、化三身圓滿,一念具足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體相用,他常住在宇宙根本究竟處,一言一行皆能含攝全體法界,所以一言出自能與一切衆生各種不同的言語相契,這是一音具足一切音,“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之一。談到音聲,在佛法上一般人很容易想到咒語,咒語又叫真言,佛因其口業已徹底清淨,了斷所有言談所可能犯的過錯,不妄語、不兩舌,也無惡口與綺語,凡有言談,皆本實在,以實在故,能夠自然在現象界中成為事實,所以佛言名為真言。道傢得了道的神仙叫真人,也有這層次的意涵。佛法所有咒語的母音為“唵、阿、吽”三個音,像華嚴字母也是同一道理,它因轉音的關係,一音可轉出平、上。去、入四音,其實同一字音可轉出的音實在不少。世界上衆生的語言根本道理是相同的,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乃至六道中人與畜生之間,表面上語言大有差別,無法直接溝通,事實呢?大傢若從佛悟得一切宇宙生命的本源一事與所有聲音的基本發生結構中去省思探討,多少會得到些啓示。孔門弟子公冶長就懂鳥語,大傢千萬不要草率地以鄉野奇譚的眼光視之便了。
再言之,如一位不懂中國話的人,聽我們講話,是一個音聲,我們不懂外語,聽老外講話,也是一個音聲。人類的語言音聲大致就是那幾個子音母音的組合轉化,同一個音不同地區的民族人種有不同的含義。反過來,同樣一句語意相同的話,每個人講出的音聲語調又都各自不同,不同民族的語言講起來更有差別,這就是“一音具足一切義,一義念攝一切音”,由此大傢或可略以體會“一言具衆音聲海”這句話了。像你們同樣念準提咒,每個人的音聲都不一,坐在這裏一聽便知道你們的身心狀況。何以能夠呢?衹要進入言語三昧中自然瞭瞭分明,此便是真言,亦即是“一言具衆音聲海”的道理。所以你們好好念一個咒子,等於念三世十方諸佛,尤其是準提咒,一切盡在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學佛的人,跟佛學一切願行,當然也要學佛的清淨語。咒語是一種清淨語,包含無量意義,無法翻譯完全。像以前叢林裏初一、十五念普庵祖師所傳的咒子,威力很大。普庵祖師是南宋時應化中土的菩薩,他悟了道後,說出普庵咒,這是要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等於他們成立了個專門與衆生通訊的電臺,自由收發訊息。觀世音是衆所皆知的菩薩摩訶薩,所以你念他的咒子、他的聖號,他那不可思議、無遠弗屆的通訊電臺必然收到,自然而給予回饋,這種能力來自語業清淨的功德。
“隨諸衆生意樂音”,衆生的意樂不同,業力不同。像有些人喜歡聲音帶有磁性,每個歌星都有自己的聽衆,有些人喜歡別人的撒嬌聲,這都是衆生意樂不同,意業不同。音聲海也就不同。因此恆順衆生,不能說我不喜歡這聲音,就要人別講這樣的聲音,不喜歡也要聽,而且更要學會別人喜歡的音聲說法。“一一流佛辯纔海 ”,辯纔無礙談何容易?!在佛教中的菩薩裏有一位“維摩居士”在這方面最為突出,許多大菩薩、大阿羅漢都難望其項背而為之贊嘆不已。辯纔無礙不是嘴巴專會擡擡杠,而是智慧的成就。悟了道,成了佛,所說所言,怎麽比喻,自然都如理如法,沒人問得倒他,而他一問就問倒了你。這是多生纍劫修口業、修智慧的善果。同樣一個笑話講出來,會說與不會說的,別人聽後的反應大異其趣。大傢專修準提法這幾個禮拜來,誠敬念誦咒語,消極方面少造了不少口業,積極地卻修了相當的語業清淨功德,但是你們當中念得好,喉輪真正完全打開的,語音真正清淨的,還沒人做到。語音真清淨喉輪自然開,此二事彼此互為因果,說二實一。
大傢一進這個壇場,衹要精神專一,虔誠恭敬,依我所示心氣合一的方式念誦,語音便能轉趨清淨,給人莊嚴自在的感受。像昨晚有一堂修得很好,語音一得淨化,感應馬上就來,佛菩薩現身臨壇,絶不虛妄。“一一流佛辯纔海”,這還要專心念咒纔行,不要東想西想,挂慮俗事。現在念誦不是參話頭,衹要專心一致便得。“心聲”、“心氣”合一,真言咒子念到傢,智慧開了,文才、口才都能大進,此即“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人 ”。為了恆順衆生,要通達一切語言,菩薩要學五明--因明、聲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乃至戲舞歌謾都要通。這在小乘戒、比丘戒雖是不準,違越遮戒不,但菩薩戒不犯,甚至嚴格而言不學還有過患。行者如何於此二事之間善自揀擇,以前的講演中已曾談到,大傢若有疑問,應該仔細參究,切莫草草瞭瞭。所以跟隨佛學,要瞭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一音可說三藏十二部的法門,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恆轉理趣妙法輪”,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衆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
學佛的人,就要發這個願,像普賢菩薩一樣,對於前述佛之語言功德,“我深智力普能人”。大傢自己發願,在音聲海中,不管念經專修也好,日常作事也好,隨時培養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開發自性無可限量的潛力,深人佛法重重疊疊圓滿無礙的華嚴境界。現在這些道理你們或許懂,但身心沒有證到那個境界,所以講出的理論沒人信服,等你真悟了,智慧透發,再加上口業清淨,你說出的話,人們就易信服。真會演講的人,我幾十年看下來很少,衹見過一兩位。演講高明的人,別人聽了他的話,不但思想觀念受到影響,進而甚至願以全部的身心性命追隨他,像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一例。西藏有位大喇嘛,我曾問他,“孫總理是什麽人來的呢?”他說:“大自在天天人”,所以,他有那麽大的辯纔與智慧。我們一般世人,有些衹能從商,有些衹能任教,有些挑蔥賣菜,有些從軍打仗,林林總總,個性、氣質、能力、志嚮皆有差別,這是各人業報功德不同之故。這一點你們應該瞭解,所以有些事我找他來作,有些事找你來作,因為我很清楚其中之緣如此。比如初學者需要輔導,給他找對人,緣配得好則圓滿,否則搭錯綫反而增長該人學佛的障礙,“我深智力普能人”,這點非常重要。現在唱下面八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唱念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一種很柔軟、溫和的修練方法,這軟修法門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方具衆音聲海”。在煩惱痛苦的時候,放開一唱,所有煩惱都沒有了,進人空幻三昧的境界裏去。尤其在高山頂上,無所顧忌與挂慮,開懷唱之,天地人我皆空,纔知道音聲海確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脫法門,“楞嚴經”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正是現成寶貴的一例。現在科學對光的研究頗有進展,而音聲方面則較落後,像銀河係中的巨大聲音,現在科學家所知極少,衹曉得銀河係統有很多聲音,但搞不清楚它的位置。來源和性質。有時我們聽到什麽聲音,一下又沒有了,那有些是非人所發出的。其實聲音愈大,我們愈聽不見,人類這耳朵、耳根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我們這個自性的觀音之功能是無限的,你修持到了,自然曉得。所以念誦的修持,念啊念啊的,到了夜裏睡着了,還聽到念誦的聲音,這不稀奇,也不要害怕,知道原理,何怕入魔,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行願品現在接着告訴你:“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展,現代科學還不太容易解釋。此處亦屬常隨佛學願行之一。我發願未來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間都能知道。一切劫衹是一念,依顯教的說法,須修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但如真懂了,悟了道,在普賢行願品中這都給你點出來了,一切劫也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一念頓悟,即超三大阿僧祗劫,這與修普賢行願關係莫大。“李長者 ”雲:“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時間與空間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音聲海的境界中,衹此心之一念就可以轉化時空,諸佛菩薩有這樣大的神通功德並不稀奇,因一切衆生自性本具此項功能。
這一段講佛境界,也就是修行人的目標,這麽一念與大行普賢菩薩同等之心,便能“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一念之間超越了這個地球成。住、壞、空的歷史,一彈指頃,便自我了知前生是誰?來生何往?在這一片準提咒的無邊擴展中,時間空間嘎然消融,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自然就到了。這是由音聲轉念的修法,音聲即是念,念動聲動。“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要見佛其實很容易,佛就在你的心中,你一念佛,當下即見佛,所以念佛、念咒,一念至誠,十三世諸佛全體皆現。“所有一切人師子”,師子指老師、善知識,是暗路的明燈、智慧的指導者,這些衹要你真誠意念他們,沒有不滿你願的。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其實有時候你修得好,就已是佛的境界,衹是自己不知道,信心不夠罷了。提得起、放得下,就是佛境界。大傢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事舉手投足、吃飯飲水,都那麽隨心應手自然成辦,這不是佛境界嗎?衹是另外卻有些事情太過在意,計較得失,因而提不起、放不下,又睏擾自己而已。今天修準提法,要念它七日七夜不下座,行不行呢?不是不行,問題在於你是否真的有這個心?真這麽想、這麽要,一下便能進入這音聲海三昧中,定了。說要放下,萬緣便放下,身心皆空,一切如幻。“有”如幻,“空”也如幻,動、靜、空。有皆同幻,不要錯認以為一切有與動是幻,空與靜纔是真實,那又糟了,甚至如果說“中道”有的話,中道也是幻啊!“如幻解脫及威力”,這世間一切如夢如幻,瞭瞭常知,即真得解脫,在真空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所以你衹要能在妄念較少之時念一個咒語,“唵”一開始,那力量就不小了。“ 唵、阿、吽”是普賢如來的根本咒,含括一切咒。普賢如來有如幻三昧的修法,如幻解脫,知一切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無任何挂礙,空靈自在,具大威力。六道中每一道的各式色相和諸法的生生滅滅,都是幻現,都是“真空”中無盡生生不息的變現,莊嚴美妙,全在你那兒,隨你怎麽去加減乘除罷了。
現在準提法會已快近尾聲,“出傢如初,成佛有餘”,希望諸位還是保持剛開始的至誠專一,分秒不可絲毫懈怠,念誦方法方面,這裏再次強調要點有三--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三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唵、阿、吽”三部音,自己要用心體會。還有準提咒“怛侄他”三字要念“dá、zha、tuo”,念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係,能如此念一口氣順着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如果不這樣念,氣就外散乃至斷了,不易震開氣脈。依我多次提示的念誦行之,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抑揚頓挫有緻,高低平仄分明,節拍則宜平順,而重點在於聲音隨着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三部音輪回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屬低,然後氣再接着自然上衝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華嚴字母大傢應用心研究,其中轉音的道理,與氣脈的修持大有關係。梵唱這一法門確實是為住山真修行用的,不是稀稀鬆鬆供人娛樂的音樂。以前叢林住衆多,為求方便,古德仍將佛法的音韻統一整編,配上法器,藉供大衆一起薫修,後來逐漸演變成音樂性質,忽略了它實際的修行功用。華嚴字母一字轉了四個音,以“有”字為例,拉長音時還是“有”字音,“有”字轉音可以,但不可加上花腔,變成別的字音,因為轉成別字音好唱也好聽,但已形同一般音樂,在生理上不合氣脈原理,而心理上也失去梵唱那種恭敬贊嘆的情操,心一散亂,所有唱念修行的利益都要大打折扣,這一點極為重要。華嚴字母每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階,而平、上、去、入中又有各之四音,練習純熟的人,自己可隨心所欲而唱,循此悟道,乃至方便度人,妙不可言。
“ 指月錄”載有一位禪師,他一生大徹大悟後,不說法,不講禪,衹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天到晚就那麽一句,最後達到究竟成就。這正是前述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纔海”的佳例。這音聲海的修持,衹要氣調得好,自己如此一念,立即忘我,入了音聲海中。關鍵除了我所說的氣脈問題外,還在誠敬上,不在調子如何。譬如唱懺悔文,心中至誠,全意貫註,字音一發,身心性命全在懺悔中,此時懺悔詞句已不相幹,懺悔的氣氛充滿,一念頃,諸業銷殞,別無雜想,身心清淨透明,如雨後晴空,噯呀!就這樣作到“心一境性”了嘛!譬如有位同學喉嚨病了很久,自己還是個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沒效,聽我講這軟修法門,他回傢自己一試,如法而修,喉嚨的病便好了。唱誦的道理甚深微妙,自己要深思體會。比如唱爐香贊,由爐字起音,在平、上、去、入四聲拉長自然地轉,氣長的人可拉得很長,練得好,氣愈練會愈長,氣一長,便能得健康長壽。由於你們的觀念習氣,受一般唱念方法的影響,偏重語調的講究,忽略聲氣調配之理,未作到心氣、聲氣、身心三合的境界,因此法益未能十足發揮。
有人問為何平常少夢,修了準提法反而多夢?這是好現象,道理如一杯濁水,稍以靜置,經過沉澱作用後,便可看到污濁的髒物。心靜才能發覺到自己的妄想多,若不修持則連胡亂作夢自己都不知道,甚至白日夢此起彼落,一樣也檢查不出來。並且,夢境分很多種,修準提法作的夢有時不是妄想,而是某種感應,此詳情大傢可參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密教部分。另還有人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提到準提本咒八個梵字安布在身體幾個部位上,為何面部衹有兩眼布字?而雙手又為何無字?這梵字佈置的道理與身體氣脈的關鍵相應,以氣脈節骨眼的重要性為布字原則,其中六根最重要的是心眼,六根之發通,以眼通最難,眼通一發,餘根便能隨之發起,因此雙眼布字是必然之舉。又問準提佛母十八衹手所拿各種法器含義如何?這道理意義很深,大傢可先將每種法器有何象徵的資料查清楚後,再慢慢為你們解釋,不過十八衹手法器的拿法並非固定模式,有時可以變動的。
講到這些,表面上與行願品無啥牽連,其實很有關係。尤其我一再強調的念誦法更與行願品息息相關。我再婆婆媽媽的講一次,早上容易昏沉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念時要回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一覺昏沉趕緊張眼,密集大聲的念,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的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現在佛前供了七盞照世明燈,光輝柔和安祥,張開眼念是很好的。
另外關於“唱誦”,每句最後一個字音之拉長,在這字音的平、上、去、入音節之內,以舌頭去彈動,入聲的氣是往內部下沉,吸氣進來,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輪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嚮內反聞自性,不往外馳求,心氣合一,夫復何難?!得止得定,早晚成辦。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此即龜息,若一躺床上入睡,人便呼呼大響,那是身心不調,業氣粗重之人。以道傢精氣神而言,觀想是煉神,念誦是修氣,端容正坐為煉精,精、氣、神層層升華調和,身心氣質自然轉化,所以三業專精的話,成就便快。你們下座後,要把這些念誦原理細細品味,融合貫通,好處不可言喻。上戒下德老和尚的唱誦很標準,你們可以嚮他學,重要在於“調子”是固定的,要學正確;而“腔”因各國各地乃至各人環境、背景都不同,可以因人而異。朱博士有一捲印度人以現代音樂配唱的六字大明咒,非常動人,一聽,身心皆忘,俗慮煩惱消失無蹤,所以唱誦之功德不可輕忽。有時你們獨自修持,在夜深人靜時刻,心中有很大的煩惱感慨,不妨在佛前一站,一首詩、一個偈子,唱完了它,煩惱沒了,萬緣也就放下了。一切戲舞詠謾、詩詞歌賦都是給人調節身心用的,古代祖師及一些行者,詩詞都作得很好,一面藉供調心,一面方便說法,雖是戲論,也是功德。現在接唱下八句: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同學們如法唱誦)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處處皆是佛法,古德雲:“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毛端極微中含藏三世如來的莊嚴寶剎,大傢相信嗎?衹要心念一動,任何景象皆可顯現,一個念頭可觀想成一座高山,此即芥子納須彌。這裏所言一毛端是最小的嗎?--還不是。這一念最小,隨時在第六意識中,這麽一提,莊嚴佛剎即時觀成,能如此學佛纔算上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國等等,一念之間就要觀起來,尤其標榜學密者,更應作到。觀不觀得起,牽涉到慧力與業力的問題,切莫觀不起來,就說本來一切空。這不是空,是懶,是無能。須觀得起來,而後再空掉它,這就對了。
學佛的人,不但要能觀得“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還要做到“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等於說修持真得利,不但白天明明瞭瞭,晚上夢中也能夠作主,夢中知道作夢,可以不夢,而夢中照夢,重重無盡法界,一層一層在一念之間都普現出來。並且六根可以並用,不相妨礙,一念可起多種相反的功用而彼此圓融無阻。“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都能“我皆深入而嚴淨”,這道理在“心包太虛”、“一切唯心”。“即用即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上。嚴淨是莊嚴清淨諸佛國土,不但理上懂得,要事上修到纔行。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照世燈是指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如照世之明燈、暗路的火光。所有未來的劫數隨時隨地都有諸佛菩薩化身為善知識,一生學佛修道,悟道成道,或現出傢相、或現居士身,種種善巧方便濟度衆生、教化衆生。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學佛要時時親近佛菩薩,接受教化,而佛菩薩一生弘法功德圓滿,要入涅槃,我也前往親近,請他繼續住世或乘願再來。現在佛已涅槃,親近一事則可在意境上隨時觀想自己在頂禮供養。比如平常佛桌前上香及晚上施食念七佛聖號,口念同時意境上就要觀想七佛在前,乃至七佛各各的佛土寶剎都在前面,否則施食--要宴請各路的好兄弟,光七粒米、幾滴水,不依仗佛力加持,誰有此本事呢?!學佛需要如此地修普賢行,才能發起下文即將講到的 “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等等功用,摧滅一切煩惱,降伏一切魔障。
前面我一再提到如法念誦的重要,同時也已指出普賢行願品的修持,每一偈誦都要自然作意起觀,偈中所述的境界,觀不清楚也要心意到了纔行。其實意念的觀想更重於口業的念誦,這點請莫忽略。我們講普賢行願品由禮敬諸佛開始,一直到常隨佛學、恆順衆生,意識隨時應安住在這行願海中。所謂普賢,我說過就是“普現”,一切呈現眼前,要普現出來,不現出來,衹在嘴裏念念,功效較小。大傢都曉得“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轉”要如何轉起?--從意根上開始。你們讀“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不要以為意根的分別是那麽的壞,有如蛇蝎。成佛之道還得靠這意根呢!意識轉了,前五識就跟着轉,第七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都跟着轉,意識就有這麽重要。玄奘大師綜合唯識之理所作之“八識規矩頌 ”中說:“六轉呼為染淨依”,指第六意識轉到染法,即是凡夫,轉為淨法則成聖賢。而所謂清淨並不是要你不起分別,而是作到“維摩詰經”所言:“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便超凡入聖了。至於如何轉法,六祖說得好:“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就是這個東西,心佛衆生了無差別,同等具足一切萬法德性,一念覺照,即得清淨明了,你拼命要把第六意識丟掉,要丟到哪裏去呢?“法華經”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懂嗎?
佛法根本是智慧之學,懂得這個,第六意識便是絶妙珍寶,意識不轉,光在那兒打妄想,執着那些世間的是是非非,貪瞋癡慢疑全犯,那就完了。然而你真要貪瞋癡慢疑也沒有錯呀!你貪錢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念茲在茲,而得止得定,那就好了,能嗎?有位同學問我:怎麽密宗有個佛慢呢?我說:要成佛的人還不慢嗎?最慢了。我要成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慢極了。學佛者要度一切衆生,明知衆生度不完,卻要“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是佛癡。煩惱重重,如天羅地網,奮力要拔開慧劍斬斷葛藤,這是佛瞋。成了佛之後,還在修功德,“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這是佛貪。密宗在某個階梯上常需佛慢,譬如你們修了準提法,要去給人治病、消災,自己沒信心是作不好的。一有信心,佛母就在我這裏,準提佛母、毗盧遮那佛與上師和我四身合一,我即佛,佛即我,如此信心,對了,病就治好了,這還是從佛慢來的。佛慢能生自信心,故“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心念一轉就進去了。外道畫符念咒,也都要自己有信心,才能成就。
現在美國、蘇聯、大陸、歐洲等地研究神通的越來越熱鬧,他們挖掘了很多具有特殊能力者,大陸上這方面的研究更是積極。比如實驗搬運法,有位物理學家硬不相信,在自己襯衫上拿下一顆鈕扣,用帽子蓋在桌上,一下翻開竟然不見了,這是被受測試者念咒子把鈕扣移到隔壁房間去了。這種在道傢還衹是屬於小搬運法而已。你們準提法修好,神通又算什麽?!三十年前美國賓州大學有位教授神父,派代表來與我接洽,想成立有關神通的研究學院,請我去主持。他如果講的是正道,以科學、醫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體身心的奧秘,對人類文化前途能有貢獻,我還願意試試,如果衹是為了追求稀奇古怪,驚世駭俗,那對不起免談。此事後來我以其他因緣而拒絶了。神通容易呀!找幾位真正的童男童女,或根器好的,訓練幾個月,乃至幾個禮拜或一周之內就會神通了,有何稀奇!?可是天下大事不是這一套就能夠解决的啊!人事的問題還是要靠人事之力。若要比神通,佛的神通最大。有些事依其因緣,佛可以神通救世,有些事另有因緣,則需乘願輪轉六道,才能有所解决。佛菩薩的神通,是不可思議,他的入胎輪回轉世,不畏苦難,濟度衆生,更是偉大的神通,更不可思議。況且一個世界的劫運、國傢之共業是要靠大傢一起在行為與意識上去修正,才能轉化;非神通所能奈何。還有個人的業力,學佛者也要懂得自己承擔,從自己身、心、行為修起,努力去淨化,並非作錯事、犯了罪,便要求佛菩薩特赦,大傢都這樣,因果何在?因果之力極大,自作自受,解鈴還須係鈴人,菩薩大慈大悲,具大神通威力,但也要你正心、誠意、修身,惡業自然能不轉而轉。再來接着唱誦: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着無依智慧為,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說到神通,世間學佛學道的人大概希求的都是這個,真正曉得從道之根本起修的就很少。神通沒有什麽不對,但它衹是道的枝節末葉而已。永嘉禪師在他的曠古名作“證道歌”中說得幹脆:“但得本,莫愁末”,又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我們皈依佛門,甚至圓頂出傢,為的是求證究竟菩提,其他一切方法工夫乃至種種殊勝境界,嚴格而言,都是修行過程中的海市蜃樓,大修行人絶不貪着,也不可能為它迷惑,衹有菩提心不夠真切,般若智慧不夠透徹的小根小器,纔會對自己身心變化必然的現象大驚小怪,被意識層層變現的境相唬得一楞一楞,終而跳不出“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的陷阱。
神通並不稀罕,它其實一點也未超乎自然法則之理。衹是平常人的見聞覺知拘限於某一層次固定的模式,不知其生發的原理而已。宇宙萬象諸法的演化,春來鼕往,風雨雷電,皆是奇妙神通,而人習以為常,反不為奇。而人類自己的生理、心理機能,那更是一項妙不可言的神通構造,研究醫學與心理學的人,應最能感受到這部包含意識、神經、循環、呼吸、內分泌等多重有機係統的精密機器,是如何的不可思議。要談神通,這些事項倒是不可輕忽,光是執認打坐中所呈現的光影現象為神通妙道,未免令人有捨本逐末、因小失大之憾。
比如我們吃飯,肉菜羹湯傾咽下肚,到了胃部、大腸、小腸,經過一番消化與養分的吸收,剩下的殘渣稀哩嘩啦經由肛門排出體外,成了糞便,人見人厭,卻又能滋長大地的花草𠔌物,以應人類和飛禽走獸之需,這不是神通是什麽?古德雲:搬柴運水皆是神通”,究竟有幾人如實體會?難道見光見影、放光動地,其神奇性就超越得了這大自然動植物庶品的生態循環作用嗎?要麽,那也得發明心地,證到宇宙生命的根元而起大機大用纔行。
真正的神通是智慧,智慧是神通的元力,大傢既然嚮往神通,又何不從此下手,全心全意鍥而不捨地修學這無以倫比的最大智慧神能之力,由此自然能進入“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無着無依智慧力”等等不思議境。
“速疾周遍神通力”,目前科技機器,以最新一代的超級電腦來說,它的反應再快,比得上我們心念的轉移嗎?像現在美國太空梭飛航的速度可達二十五倍音速,已經是快得不得了,然而我們的念頭一動,早已到了月球,那有多快!連大約每秒一八六二八二哩的光速,都比不上。我幾十年前在“禪海蠡測”一書中便提到光速不快,念速最快。為什麽呢?光速還有行進的過程,念速則無。像現在我講一聲?“高雄”,你一想,同時就到了,當下成辦,不假方便。這之間毫無空隙,想到哪兒便到哪兒,隨想隨到。佛經常以“剎那”、“一念頃”或“壯士伸臂”形容時間的迅速,還是因應婆婆衆生的思想觀念,不得已所作的比喻。其實心念之動,超越時間空間,沒有過程,動而不動,大傢不妨在自己的舉心動念間仔細參究參究。這便是真神通,這便是“速疾周遍神通力”,人人本具,誰傢沒有?衹待智慧善加開發,則這些念頭的起伏,終不止於平常人意識中的一種空想而已。
現代有些喜玩神通看因果的,或蒙起雙目,或睜着兩個發紅的眼珠,看了半天,什麽神啊鬼啊一大堆,縱有小驗,終非究竟。要玩神通就玩大的,嚮本師釋迦牟尼佛看齊,學學他老人傢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的榜樣。你們能嗎?快快發起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吧!這就是最大最不思議的“神通藏”,諸位盍興乎來!?
真正的大神通,“速疾周遍”無所不在。神通的“神”即精神的“神”,你能將精神長養保任得充充實實、明明歷歷嗎?人身體有病,一點力氣都沒有。精神就壞了,這個神一不振作,便轉到險境界裏去--昏沉啦!看到什麽東西都沒興趣,雙眼混飩,垂頭喪氣,意識不清,像要死了一樣,灰蒙蒙的,這也是一種神--陰神。陰神則像日出一般,金輝透發,光明遍照,萬裏無雲,處處精彩,神通自在其中矣!一個開悟得道的修行人,心光炯耀,晝夜長明,不但不思睡,其他財、色、名、食也都斷除了。比如名利一項,皇帝的九五寶座,在得道者眼中根本一文不值,你將整個地球的財富送給他,他也不屑一顧,這是一種陽神的自在境界,不會被外在的名聞利養羈絆,更高明的話,甚至也不為各種禪定妙境所迷惑。
神通一切衆生都有,佛菩薩做得到的,你我也必然做得到,問題在於我們未把神通的功能變成“力”的作用,這種力的作用能夠發揮,便是前面所提到十波羅蜜中的第九 “力波羅蜜”得到相當的成就。我們平常人一輩子活得庸庸碌碌,與世浮沉,事功德業兩空,乃由於未能奮發己志,起不了大願大行之力,說得通俗點,就是沒有氣概,做人做事缺乏魄力。比如這個四大假合的色殼子,病痛難免,有時你倒黴遇上了,說:“格老子,有什麽了不起,我就不理你。”剛開始還蠻有點氣派的樣子,但過不了多久,唉唷!唉唷!我的媽,受不瞭瞭,最後還是它厲害。你的力量扛不住它,對不對?但是有些“粗人”卻扛得起,像一些學武的漢子,血氣方剛,在大衆面前為爭一口氣之勇,任刀子砍在他身上,他哼都不哼一聲,連眉頭也不皺一下,這份“力”的表現,雖然用處值得商榷,卻也頗有可觀。我們這些時常標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乘種性,未必就有這等能耐啊!你說:“我要觀想就觀想,要得定就得定。”真有這份力量嗎?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大乘菩薩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以救度一切衆生而實無衆生得度者之心,修學一切法門,不管正道也好,魔道也好,都深入參研探究;不管恩親好友也好,冤傢債主也好,都全心全力幫助。“普門遍入大乘力”這個“遍”字至關緊要,遍則無一漏失之處,功德圓滿之意。我經常感嘆,現代天主教、基督教在最苦惱的地方較常看得到他們的神職人員在奉獻出心力,佛教並不是沒有,衹是差得多,根本談不上“普門遍入大乘力”,衹想自己盤腿修行成道者多,願為救度衆生入苦海者少;結果儘管修了一輩子,功德難以圓滿。目前佛教不振,歸結就在於我們佛教徒未能“普門遍入”,功德不圓滿之故。
尤其有一個怪現象,許多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包你變得神經兮兮,怪模怪樣,原本做得好好的生意都會垮掉,搞得雞飛狗跳。為什麽呢?因為不解佛法真諦,衹執迷於盤腿打坐為是,一會兒要空啊!一會要放下啊,根本沒有時間精神照顧事業。真正學佛,衹要見地和方法正確,益處絶對多多,若是學佛反招不順,除了因果報應或魔考的理由外,也要檢查自己的觀念行為是否偏差。佛法是活活潑潑積極入世的,要“普門遍入”,要修大乘之力。大乘之力來自大願大行,普賢行願品講的正是這個。釋迦牟尼佛在“ 法華經”中以牛車喻大乘;鹿車、羊車次之,喻中、小乘,此些教誨難道還不夠明白嗎?禪宗祖師們時常警策我們放下、放下,放下個什麽?--“我執”而已。你若看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以此當做逃避現實的藉口,什麽事都不管了,那也衹好任你去自欺自誤,怨不得了誰!
所以學佛首要不可無智,須多生纍劫深入各行各業遍學一切智慧,做到“智行普修功德力”,由智起行,大慈大悲利益法界有情,圓滿菩提功德。修功德千萬要靠智慧觀照,不要濫用慈悲,因為有時愛之適足於害之,同時也應以“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為善行的歸趨,並且更要註意,別又以怕犯了濫用慈悲之誤為藉口,來粉飾自己的自私自利。真正的智慧假若缺乏八萬四千細行所挖掘出來的妙功德水來長養,是生發不起來的。你們天天在這裏持咒觀想,念念期證菩提,何不問問自己,活了二三十歲、四五十歲,到底做了幾件好事?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修行如法,功德廣聚,自然能生不思議威神勢力。而慈悲則如父母之愛子女,子女錯了,父親大聲斥駡,駡得一針見血,駡得恰到好處,一下糾正了子女的錯誤。這出於關愛之心的一駡,莊敬嚴正,威勢凜凜,即是一種“威神普覆大慈力”。另外,也有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難,心頭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奮不顧身衝往救助,突破常人體能的極限,這亦是大慈力的一種威神表現。慈悲等於太陽的光明和熱能一樣,它是修行人滋長慧根、法身的活命之源,心行身行與慈悲相應,方能如實感覺到自己身心中的菩提嫩芽,一日日地成長茁壯。
經由普賢願行的修習所産生的種種殊勝力量,接下來是“遍淨莊嚴勝福力,無着無依智慧力”,大傢用功精進修了這麽久,心境清淨了嗎?煩惱化掉了嗎?我執、法執都在智慧的覺照下,消失得無影無蹤嗎?“心淨則國土淨”,煩惱轉化了,自然通身舒暢,心光煥發。至少道果未成,修了這麽些日子,也要達到像色界“遍淨天”第六意識的清淨境界纔行。意識能夠清淨,行止自然莊嚴,清淨莊嚴,身心和諧,這非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可得,須是“勝福”之力方堪成就。
現在這一段經文所強調的主要在一個“力”字。比如打拳,架勢招式練得再怎麽出神人化,若是花拳綉腿,真遇到對手打起來,那準不堪一擊,當衆要出醜的。學佛修道也是一樣,既然持戒,就要發揮動心忍性、百折不隳的力量;修定不修則已,一修定要做到八風吹不動、排山倒海也不能移的境界;至於般若智慧,不論人在何時何地,不論身處何種狀況,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當下一個覺照,明明瞭瞭,不為事惑,不為物迷,自自然然把握得住自己,這便是慧力有效的表現。衹要戒定慧這三無漏學之力培養足夠,即是悟道成佛之時。
“無着無依智慧力”,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死心眼執着任何事物的,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自由自在,無所障礙。並且光是“無着”還不行,更要一切“無依”,不依賴人傢,也不需藉助任何方便,完完全全的獨立自主、圓滿無缺。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其理在此。我們學佛是要做衆生的依怙,並非反過來去依賴衆生或者佛菩薩。我常告訴學佛的青年朋友:“人貴自立”,可惜大多數都覺得這句話稀鬆平常,輕易放過。要知道啊!“人貴自立”,真正自立,就成佛了。
再說“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你學佛費了這麽多時間功夫,為什麽一直不能得定?為什麽智慧透發不出?--不懂方便之故。我常說你們常識不夠,學識不足,文字修養也不行,身心狀況又不太健康,並非在取笑你們,而是因為你們身心受到這些限製難以得定發慧,真為你們着急啊!畢竟智慧與定力的獲得,那非得要在千差萬別,林林總總的事相上去體會、磨練纔行,這宇宙間的萬象萬物都有待你去溯本追源,摸索個淋漓透徹,如此考驗出來的定慧方纔稱得上“威神力”。當然小乘法門自了漢式的戒定慧三學,能修得好也頗為難得,但是大乘菩薩道在這方面要能成就,則絶非衹是退隱山林、閉門造車所能了得。所以下旬接着說“普能積集菩提力”,大傢想想看,要明心見性、開悟成佛,有那麽容易嗎?為求菩提道果所應纍積的福智諸行,少一點都不成啊!大傢天天誦唱“法門無量誓願學”,到底學了幾樣?又說“未生善法今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到底生了多少、盡了多少?我們想要大徹大悟,非得世世代代積功纍德不行,說難並不難,說易也不易,這一切主要在於自己有沒有這份積集智慧功德之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取巧不得。現在接唱下四句: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四句和前面八句還是一路連貫下來,前後呼應,意思非常清楚,理上在你們都不是問題,衹差事相的功行到或不到。心中這烏煙瘴氣的煩惱為何不能斷呢?貪瞋癡慢疑悔諸等業習,又為何在自己身上此起彼落、生生不息呢?很簡單--因為你的福德善行不足啊!你出傢修行,若衹是消極不敢為惡,未能積極奉行諸善,成就相當有限,直須拋開一己之私,普門遍入,廣積“善業之力”,才能“清淨一切”,使自己三業純粹清澈,使法界萬象空靈明淨,終而圓成無上菩提。像以前大陸鄉下,有些傢宅受到邪魔或是狐狸精的侵擾,衹要有正人君子一到,或說某某先生來了,這些搗蛋的鬼東西,少有不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為什麽?一股光明正大、清淨莊嚴之氣,如光芒萬丈的太陽照臨,陰冷的幽暗豈有不消聲匿跡之理。
那麽,善業之力既然能清淨一切的一切,自然也通於下列諸力:“摧滅一世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修習普賢行願,這些大雄勇猛之力非得發揮出來不可,所謂“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帝王將相縱能創造一代豐功偉業,終不如修道人去一己之私,肝腦塗地為娑婆衆生謀解脫之計。真修行人面對世人的苦難,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涌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乘菩提之力,即此一力,便能“一超直入如來地”,這份蓋天蓋地的菩薩心腸,你我都有一片嘛?
要懇切發願,要真心投入,持咒觀想或唱誦時,這些句子的含義,身心意識都須全溶進去,一句句,一字字,仔仔細細,隨着音聲清清楚楚透入己心。比如到了“定慧方便威神力”之“定”字,意識自然順此定去,或唱到“ 慧”字,心便明明瞭瞭體會這個“慧”境,以我前面多次講解“心氣合一”的念誦法,氣隨意轉,一心一意隨這片誠篤恭敬之心唱去,聽去,渾然忘我,煩惱業障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就在一片聲光中,“了即業障本來空”,根本沒有人障礙你啊!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已完全與宇宙虛空合而為一,“我即虛空,虛空即我”,瀟灑自在,翩然安住於生命本然究竟處,還有什麽解脫不解脫的呢?!
這樣修法纔有“力”,才能“得力”,那麽剛剛解說的這些“ 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善業力”、“煩惱力”、“諸魔力”、“諸行力”等等,自然淵源流長、生生不已。比如當我們唱到“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一偈,馬上感覺到這一生乃至過去生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重要了,也沒有什麽好埋怨的了,把缺憾還諸天地,衹有一念寧靜的感動之心,這一下身心內外抖落多生纍劫的塵屑,通體明澈,如淨琉璃,這就對了,這就不枉你我在此相聚一堂的苦心了。
像我以前在大陸廬山看到的一位活羅漢,大字不認識一個,鼕天下雪積冰有一、兩尺厚,他老兄也不管天寒地凍,總是打着一雙光腳,腳皮紅紅的,在雪地中一站,不稍一會兒,該處的冰雪馬上溶化,凹出一個坑洞來。這位活羅漢平常住在一間廟裏,上殿時和大傢一起上殿,課誦的文句背不來,他就合掌唱着“南無阿彌陀佛”,聽來好像跟到大傢所唱的經偈一樣,根本不會令人覺得他妨害了誰,而他也不覺得別人妨礙了他念佛。你說這到底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他已一開口唱念,整個身心便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與虛空合一,與衆生一體。諸位記取我多次強調的這種唱誦之法,以虔虔誠誠之心、清清明明之心、大慈大悲之心、統一和諧之心、了卻一切是非恩怨之心、渾然忘我之心、無着無依之心、死心塌地去,自自然然去,瀟瀟灑灑去,一絲不挂,如此又何愁不能與古德前賢同遊“涅槃路”呢?請再唱誦下幾句吧!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一段經文以“海”來象徵普賢行願的深廣浩大,難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傢應能當下生起那種寬闊無際、深不可測的龐偉意象。大海能容萬物,大海不宿死屍。活的東西它留,死的不管什麽,它一律給你浮上來,所以大海雖然總匯百川,無所不包,卻是相當幹淨的。學佛之人萬萬不可缺乏這種大海般的胸襟氣度,經云:“ 因地不真,果招迂麯”,諸位學佛,若是初發心之根本不夠真切透澈,不是為了利益一切衆生而求菩提,那麽要成就前面所講的“神通力”。“大乘力”、“善業力 ”、“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議功德,你說可能嗎?
所以跟隨佛學要發大願,起大勇猛精進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觀,“普能嚴淨諸剎海”,以無比的魄力將自己的身心,裏裏外外,洗滌得一幹二淨,身口意三業純淨無染,晴空萬裏;甚至由一己身心之淨,擴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世界,亦皆清澄通澈,萬德莊嚴。或許有人會說:題目這麽大,現在我做不來。也好,那你就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比如睡覺的床鋪,將它整理得清清潔潔。井然有序,應該沒問題吧!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稍用點心也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從此起修,慢慢擴而充之,由淺至深,由粗到細,楔而不捨,如此,再沉重的業識與習氣,並非不可轉變。
這是屬於事上漸修方面,在理上尚須當下配合慧觀,不管任何處所,幹淨也好,骯髒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閑也好,混亂也好,一切本來清淨,順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塵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隨順世情,不動本際,這便是大乘定慧力與方便力的表現了。
像最近這幾天,在傢高高興興地要我做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後一回站,一回坐,鎂光燈閃個不停,眼睛都要睜不開了,接着要我笑就笑,要我盤腿就盤腿,任你們的喜歡去擺布,你說這是什麽呢?這就是我最好的清淨道場,一樣同你們高高興興地玩在一起,其實也可說等於入定去了,就這麽簡單自然,就這麽任運自在,誰都可以做到,而下手關鍵究竟在那裏呢?前面一路下來的講解早已說盡了,大傢不妨再參究一下。如果說你一定非得找個好環境才能修道成道,那麽這是環境的功德,你的作為又何足“道”哉!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一切衆生解脫。如何解脫?不必如此這般費那麽多的勁,當下便解脫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時無了時”,說放下同時便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誰縛了你、解了你?這即做到“解脫一切衆生海”了。
再來,“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惡法、正法邪法都要徹徹底底地弄清楚,緊要處在於“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 ”,不要一聽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嚇得全身顫抖,臉色蒼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還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門左道。修行亟需審辨揀擇所修法門的智慧,腦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於成了你的執着。若以為外道不對,不可學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氣沒智慧,連外道那一套都無法洞察,還學個什麽佛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一切外道的理論與實際是了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種似是而非的生命觀、宇宙觀,不為紛紜的萬法所迷惑,所以纔配稱為佛--覺者。這便是智慧無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徹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纖毫不漏地衆善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鍥而不捨,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淨毫無所着。所以接下來兩句提到“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又再次強調普賢行願的主題。大傢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實在無以復加,處處設法為我們拈出學佛的真義,怕我們疏忽了這條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蕩大道,你們許多人總喜歡標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嗎?再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講“常隨佛學”一項已有說明,你們做到了嗎?(同學們答:沒有)當然沒有。勇猛精進最需長遠心,即便歷盡滄桑,經過無量微塵的不可說劫數,此心不變,此願不變,下地獄也好,上天堂也好,貧賤也好,富貴也好,不變就是不變,這便稱得上“金剛菩提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乘行者。請再接誦下面經句: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同學們如法唱誦)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上求佛道,不要衹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衹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衹有一個大我,我就是衆生,衆生就是我,表面上為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衆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衆生在禮敬贊嘆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衹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衹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幹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衹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麽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比如諸位在這裏好稱學佛,真正是為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颳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麽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當當,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裏出了問題,一下這裏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準,懵懵懂懂地,什麽事都要別人來護着,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這裏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淨行品來學,淨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淨無着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衹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衆生,自己傢人,也是衆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再念下一段吧!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嚮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賢與文殊是等妙二覺之菩薩。等是平等,即等覺之意,表示已達於與佛平等的境界,衹是沒有坐在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覺其意亦同。等妙二覺乃是超過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國皇帝的長子,日後要接掌帝位的,稱皇太子,等妙二覺也有這麽個味道,因此又稱法王(佛)之子,曰法王子。普賢菩薩久遠劫來早已修到等妙二覺之位,故敬稱為普賢尊。我前面已經說過,普賢即普現,他無所不在,無所不生。普賢菩薩就在你那裏,甚至你本身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告訴我們,虔誠修習普賢行願,衹要虔念普賢聖號,普賢菩薩必然現前。現在大傢用功修習準提法,衹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要求普賢菩薩臨壇加持,他就會一下乘着他那衹大方闊步威勢凜凜的六牙白象來了。
“我今回嚮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回嚮的觀念在佛教裏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為回嚮就是回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回嚮某齋主或一切衆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於理上的解釋。又有人說回嚮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迴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有位同學某次精誠專註念誦心經,當他末了動念以此回嚮給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時,竟看到一道光明從自己身上射出老遠,最後又迴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大傢想想,對於回嚮的道理,此例一舉不就有點不言而喻了嗎。
回嚮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於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回。輪回說是三世,三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瞑癡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別人大發脾氣,別人尚未吃虧,你自己那種意識憤然,心神晃動,血壓升高,心髒跳動加速,氣息混亂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傷害了自己,何苦來哉?!
因此,回嚮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易有雲:“無平不坡,無往不復。”平路走了一陣,再來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過了,接着又會平坦之路出現,這種反反復復的現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來,發善念則感善果,做惡事必得惡報,這之間的因果循環纖毫不爽,切莫將回嚮變成佛法上的口頭禪,有口無心。回嚮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者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回嚮給一切衆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衆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麽大氣魄的回嚮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故曰:“我今回嚮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請再接唱下面四句: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成與彼皆同等。”
(同學們如法唱誦)
四句偈的唱誦方法--軟修法門,要你們註意華嚴字母,唱時氣不要斷,也不準有花腔小調的聲音。現在你們聽聽王鳳嶠老師以京戲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讓你們瞭解什麽是聲明,以及軟修法門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詳的莊嚴,清淨的境界。(王老師唱一段三國志中擊鼓駡曹的平劇)
佛教的梵唱完全是從昆麯演變過來,至於古代所說的魚山梵唱,是不是這個音呢?非常成問題。若要真正研究佛門真正清淨梵唱,京戲、昆麯、南管等都要瞭解,而且聲明更要通達,然後創造出一個絶對清淨,一開口就是梵音清淨,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有如此境界時,那這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諸位好好研究,不要輕視此軟修法門的方便力,同時要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回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一切感應就來,一切成就也來了,那悟道又有何難呢?就憑觀音法門就可以悟道,為什麽我連唱念也要時時盯住你們呢?其理由即在此。
世界上的人都會講話,但沒有幾個聲音好的,你看許多人講話不是結結巴巴講不清楚,就是話一出就令人討厭,但有些人講話令人聽起來很舒服,或者非常莊重,或者非常有力量,這都是多生纍世,口業清淨修來,現在李傳洪先生也來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為他的修持法門。師示:普賢菩薩比你還多情,衹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絶對有功德,你放心,普賢菩薩不會怪你的。李先生唱一首名為“追尋”的麯子。)
他唱這首還滿有意義,就是要大傢去追尋永遠的光明,我們要追尋永遠的光明在哪裏呢?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大傢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尋唱出最清淨的梵音,“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要註意的,現在繼續講經文的偈頌。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哪裏?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捨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係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淨與否,有幾分清淨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淨,乃是連這一念清淨之心都清淨,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切行為清淨,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淨。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淨願行所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衆生身心行為的業力所成,衹因大傢心不清淨,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𠔌壑等差別現象。
今天下午吳老師曾經告訴我他羨慕大傢能有此份福報,安然在這裏的禪堂用功辦道。這是世局諸種因緣機遇使然,留下這片“淨土”,大傢千萬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時節因緣用功。還有這個禪堂也是一個剎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為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寶貴的普賢行,也構成了這個“禪堂剎土”。所以說一念一剎土,這是絶不虛妄的。
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為前導,這是我每次講演都強調的,智慧即般若,般若為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麽?--智慧。這些早就談過很多,不再贅言。以上簡單說明“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上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再來接讀下文:
“我為這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披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裏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傢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幹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大傢到這裏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衹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衆生,既然出傢學佛,這個志嚮乃是本願,為什麽不好好地將它徹徹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幹脆收拾行李回傢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麽,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盡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恆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絶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投註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纔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纔是真普賢。請再接唱下四句: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為,由裏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為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傢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為善行纍積很多,不得了。這麽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
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為,理當如此,豈足挂齒,覺得有什麽大不了的呢?人活着就是要為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
請大傢千萬謹記:“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 ”,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註意別會錯意,要點在於“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着,有些人喜歡問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說:“我什麽功德都沒有。”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
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絶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對象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於你,不因你跟我關係殊勝而特別利益於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衹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為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衹要你真正慈悲喜捨,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便,那麽,贊人愛人是道,駡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孩子犯錯,父母視因緣需要打孩子,你說父母慈悲不慈悲?學生懵懂,老師依教育原理駡學生,你說老師所為是不是惡行?打駡並非不可,但須智慧駕馭,若是打時駡時動了惡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惡念嗔念為之,那就與愛心大大背道而馳。另外,如果說這個傢夥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盡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為出發點在於自己的喜好,表面為了別人,其實為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絶稱不上菩薩道的。
菩薩道是完全沒有條件的,對你好就對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經地義,不須什麽前題。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挂記着“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三世請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談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說明。不要誤認得個千裏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纔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傢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衹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嚮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老實說,生命本身正是一個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揚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薩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衆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學佛為的是窮究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奧密,將它弄個清楚透徹,不為任何生命的神通現象所迷惑,若不如此,而以小神小通為尚,樂而不疲,那不就太沒出息了嗎?下面四句請再以虔敬投註之心唱誦: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嚮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纔我們談到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絶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絶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捨的普賢行願。什麽叫做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為有情,中文意即覺悟有情。大徹大悟的菩薩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夠慈悲萬物不是壞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們想不想當皇帝?武則天雖是女的,卻當上了。你皇帝都不想當,還想成佛嗎?成佛的欲望比想當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簡直不可以道裏計。多欲沒關係,衹要你轉得過來,用在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大傢做得到嗎?做得到方夠資格學佛。若不如此,學佛衹求傢人平安,自己事業順利,或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耳聰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着覺,那簡直是太小裏小氣了,婆婆媽媽地求這些蠅頭小利,真不夠意思。
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為緊要,處處為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灑脫自在,不依不着,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截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絶不含糊,這是勇猛决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比如說,如何學佛呢?--提得起,放得下。這是金剛般若,“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兩句話學佛人都會講,那一個做到?像你們兩腿盤了這麽久,都發麻發脹了,很不好受,說要放下,不麻不脹,行嗎?或者麻歸麻,脹歸脹,老子就是無所謂,能嗎?說提起就提起,說放卞就放下,提起放下任運自在,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學佛人的真本色。
諸位以為佛法在哪裏?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裏,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捨,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着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麽: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
“文師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兇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這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裏,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尋生命的出路,毅然决然拋棄王位不幹,出傢精進修行,這是一種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們平常做事有此等精進的魄力嗎?比如有人掉了十塊錢,找了三天,晚上睡覺都還魂索夢牽,也有人被隨口駡了一句,一輩子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這是何等的癡心!
我小時候有一回媽媽在煮菜,一看醬油沒有了,便叫我至鄰近店裏舀一碗回來。我第一次去買醬油,覺得很神氣,舀好醬油後,怕它濺倒出來,因此很在意地邊走邊看着手上的碗,結果愈看愈搖,愈搖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緊,一下砰的一聲,整碗醬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鄰人指指點點,笑我連碗醬油都端不好。可是我頭都沒低,地上的醬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傢,重新拿一個碗再去舀。這回我懂了,端到醬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傢了,事情就是這樣,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難穩定,越不平衡,對於這一點,練過武的人應能體會個中三昧,靜坐也是一樣,後來有人問我:“你那碗打掉了,為什麽頭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說:“都已經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幹嘛?”平常我們若是打翻一瓶醬油,大概要在那裏看個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後去撿那瓶子,摸摸醬油,卻又怕手弄髒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將油跡沾在衣服,氣得心裏、口裏直駡該死。這不是很笨嗎?破了就破了,盯在那裏自怨自艾,何苦啊!
“我今回嚮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兩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講。不過回嚮一辭,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釋外,還有一種回轉來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决條件。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為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嚮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請大傢收攝身心、虔敬專註再誦念下八句: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嚮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同學們如法唱誦)
回嚮善根,此乃三世諸佛所同共稱揚贊嘆,一切所想所行皆是為了利益衆生,這是諸佛菩薩所教示的“最勝大願”,此一目標志嚮,正是學佛行者,終生致力,世世投入的生命事業,所以說“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嚮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那麽,這利益法界一切衆生的善根因緣,終將歸嚮何方呢?--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就廣義言,普賢行願終究所成就的是一個圓融十法界,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國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度可為代表;就狹義言,我們這一輩子學佛,修習普賢願行,可發願至臨終時,沒有任何障難,痛痛快快地死,安安心心地死,像有些阿羅漢一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無遺憾,無憂無懼,於一念頃,往生淨土,暫時請假不來這個世界。
比如濟公和尚,今年要走,他有位供養他幾十年的徒弟並不知道,在前一年請他寫一幅字,濟公不肯,後來要分手時,纔寫了一首詩給他:“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五月的西湖雖是夏天,卻涼快如秋,湖中荷花遍開,香氣四溢,然而明年秋天花謝時,寫詩的人又到哪裏去了呢?“把酒問花花點頭 ”,這句頗有一切盡在不言中之意,並且聞不到任何哀傷失意的氣息。濟公寫完,筆一丟,第二年真的就圓寂了。古來多少祖師生來死去,說走就走,拋掉這具骨頭,好像丟棄一把泥沙一樣,毫無任何挂礙,也沒什麽障難,從心所欲,自由來去,何等灑脫自在!這便是“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後面再接唱下去: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曾說過,阿彌陀佛不衹一位,阿彌陀中譯為無量光,意即一片無限純淨的光明境界,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生是必定生,往不一定往,不來也不往,就在這裏,即此一心,無量光,無量壽,清淨圓明了不可得,便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便一了百瞭瞭嗎?--不是。到那裏是去留學,進修佛法,完成普賢願行,普度一切衆生。普賢行願品這裏便寫得明明白白: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學佛未成佛前要度衆生,成了佛還是要度衆生,自始至終沒有第二念,衹是要將一切利樂歸於別人身上,所以佛可說是社會真正的大福利專傢。最苦難的時代,最苦難的地方,正是諸佛菩薩與所有學佛行者,布施身心、耳目、骨髓的最佳場所,要修普賢行,就得往這個火坑跳。什麽是佛境界?--衆生得到喜樂便是佛境界。大傢須要抱定一個主義,以大智慧,清除自己自私自利的小心眼;以大智慧,善觀因緣,盡心盡力如法圖利別人。下面經句再順着唱下去: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境界裏,“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念念清淨。我問你們清淨從哪裏來?從不清淨裏頭來,因為有一個不清淨,所以來求一個清淨。假如一切都是清淨,還要求清淨嗎?因此佛教以蓮華來作標志。蓮華是出於淤泥,幹淨的地方是沒有出蓮華,淤泥愈污髒愈臭得不得了,蓮華開得愈茂盛,而且愈清香無比。
蓮華有五德,如花果同時,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些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有些是先結果後開花,衹有蓮花是花果同時。花一開,裏頭就有蓮子,蓮子就是果,這是第一個問題--為什麽蓮花的花果同時呢?第二個問題:據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經過娘胎,都是蓮華化身,蓮花花苞一開,就跳出一個我來。你說奇不奇妙?
這個世界上的人是人生的,而且是女人生的,是嚮下走倒轉來生的,欲界天到色界天的天人是男人生的,嚮上走由肩上、頭上裂開生的,所以三界中都離不開兩性關係,衹有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密教的教主--蓮華生大士,他也是蓮華化生,因這種方式生,所以說他永遠都是十八歲少年相,永遠如此十八歲的童子相。為什麽往生極樂世界會蓮華化生呢?我所教你們的修法中,已經教你們將來怎麽樣蓮華化身,你們懂了沒有?(同學答:觀想)對,觀想。你把心中心月輪觀好,明點觀好,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專一了以後,臨命終時,這一念就是了,所以修意生身的成就就是這一念起修,所以不須經過父母,也不要經過娘胎而生。我經常說:我來生若再來,就是怕投胎,真麻煩;像圓山飯店住一天的旅館費,最貴也不到一萬塊錢,而我們住了十個月娘胎旅館,一輩子的帳都還不掉。有一位美國學生來電說:我母親快到一百歲了,前幾個月生病,很嚴重,非常想念我,而現在病已好了,他們接到這個消息,馬上打電話給我,為的是讓我知道情況。你看,這就是十個月旅館的帳,多痛苦,多麻煩,而且路途又遙遠,兩個世界國情又不同,無能為力,但是如果自己修成意生之身,人欠欠人都沒有,那該有多好!
所以一念專精,你就可以蓮華化生,心月輪中這一念清淨觀好,定好,他生來世都是這個蓮華化生,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以勝蓮華生。蓮華五德之一是根藕相連,其他植物都有根,但都是散開的,蓮華的根是藕,也是果,所以花果同時,根果也相連,我們學佛要學蓮華,第一因好,第一念好,最後就是好;也就是說動機對了,善果就對,所以蓮華的根就是果,果就是根,來因就是去果,去果就來因,因此佛法就如同蓮華的道理一樣。現在修法,教你們觀蓮華,心眼明亮,一念清清楚楚,所以臨命終時,修準提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頭都不要動,就往生了,不往而生。不生,要再來人中,再來就再來,能入胎不迷,住胎不迷,乃至出胎不迷,看你的定力如何,都不迷纔是定力。不是打坐起來,什麽都不想,清清淨淨,那是細昏沉,況且你那一點靈靈明明還保持不了,但你衹要明了理,懂得這個,要來個昏沉大定,或者大睡一覺,那也可以啊!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本來就清淨,清淨本身就是蓮華,沒有另外的蓮華,蓮華代表清淨,是出淤泥而不染,清淨以外再沒有一個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勝蓮華,不是普通的蓮華,是清淨的境界,衹要你們一念清淨,心中的蓮華就開了,自心就開了。我們身體上有好幾處蓮華,頂輪三十二瓣是趴着的蓮華,喉輪十六瓣是仰起來的蓮華,心輪八瓣是趴着的蓮華,臍輪六十四瓣乃至女性子宮部分,男性丹田部分都是仰着的蓮華,而且都是華果同時的,根葉花枝都如一的,所以你本身就是蓮華。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普賢行願修成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往而生了,何必往呢?“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所以到這個時候,就可以“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阿彌陀佛無量光,自然給你授記,而自性光明也知道了,這就是佛境界。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競恆無盡。”
(同學們如法唱誦)
阿彌陀佛授記、印證以後,我們自己所修成就的普賢願力,就可以化身百千萬億的無數。人能不能化身呢?當然可以;譬如男女兩人結婚以後,會生孩子,就是自己的化身,但這是有形的,假如我們普賢行願修成就了,就不須經過男女兩性,本身這一念就化開了,要生一萬個我都可以,所以化身百千萬億是靠定力、智力、願力而成就的。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成了佛最後不是要回轉來普利一切衆生的,你以為成了佛就不來,入涅槃去,逃避現實,那還叫佛嗎?“楞伽經”雲:“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所以說學佛的人要發大願。“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這是學佛作菩薩人的願力,要有這個心念,纔夠得上學佛。成就了化身百千萬億,遍滿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乃至虛空世界有盡,衆生以及業力和煩惱有盡,我的願力亦如是遍滿,反過來說,虛空世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時,我們學佛的心同願力比它還要大--“我願究竟恆無盡。”所以說佛是永遠再來的,永遠遍滿十方無邊剎土的。這就是學佛的真精神。你們不論在傢或出傢,學佛為的是什麽?總不是逃避現實吧!所以曹洞宗祖師洞山禪師有一首偈頌:
“淨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嚮亂峰深處啼。”
(同學們如法唱誦)
現在你們剃了頭髮,出傢為僧,既不擦口紅,又不施脂粉,“淨洗濃妝為阿誰”,為了什麽?“子規聲裏勸人歸”,出傢菩薩作的行為,所以菩薩的境界是“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嚮亂峰深處啼”。因此菩薩道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標榜陳義雖很高,行為則是走最低層起的,最苦的地方我來,那纔是菩薩道。所以要搞清楚,見地要正確,學佛的第一步--普賢行願品,你行願都沒有發起,還談什麽修行?現在你們以贊嘆的功德來唱誦這八句偈頌,唱時觀好心中的準提佛母像及心月輪,要很自然的唱誦,纔是正修法門。(同學如法唱誦)
你們有沒有動腦筋來參究,為何於此準提修持法會中,我要講普賢行願品,每一偈頌都有它的意義,不要光聽,要用心,要正思維。由禮敬諸佛的行願起,講到上次為止,把所有普賢行願的功德,最後回歸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授記,成就了再回轉來廣度一切衆生,這是把淨土的真正意願及修行的道理,都告訴了我們。下面又是另一段的開始。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生劫。”
(同學們如法唱誦)
有些人的願力、智慧不是走普賢行願的路綫,雖然修法不同,也是同普賢行願一樣,先修供養。下對上而言是供養,反之上對下就是布施。“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衆寶供如來”,先要供養佛,譬如現在佛桌上擺了兩個曼達拉,這是梵文的翻音曼達拉,四個圈圈代表這個婆婆世界的四大部洲,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瞿廬洲,頂上這個尖尖代表須彌山。拿米平滿放於四個圈圈裏面,或其他別的東西也可以,由於這個世界維持生命的主要食品是米同面粉,所以以米來代表,並且觀想有四大部洲那麽多,來供養佛,供養一切衆生,這是曼達拉的意義,所以端上來是以這種心情來供養,不是擺樣子好看的。佛前供的燈是代表十方無盡光明,世間燈、出世燈、心燈等等都在這裏。心燈代表智慧,使這佛法的智慧光明,永遠都不要熄掉。尤其你們出傢的責任,更要挑起,荷擔如來的大法,使這個心燈永遠不滅,同時我們自己的心燈也不能熄掉。其他的供品如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等,一切都有它代表的意義,懂了這些意義,端上來供養,則是無比的莊嚴。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衆寶供如來”,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心量胸襟要放大,不衹對這個世界,要像四大部洲,須彌山那麽多,要以十方世界乃至所有無邊剎土,以一切最莊嚴的寶貝,統統拿來供養佛。隨時都以這樣的心念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譬如我現在有一顆好的糖,未吃以前,先要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並且把這顆糖觀想變化成無量無邊無數,遍滿十方所有無邊剎土都有這顆好吃的糖,以此來供養十方所有無邊剎塵佛及一切衆生,能以這個心念來修行,纔真叫修行。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我常告訴你們,修準提法同時要參究“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你們看了沒有?這本書中都載有施食以及如何供養天人、神仙的修法,早晨是供養天人,晚上是施食鬼道衆生。有好的飲食,未食以前,也可以供養布施,這個道理你曉得了,祭祖拜神你就知道如何做了。所以不但要供養佛,也要供養天人,供養一切善知識,乃至土地公,為什麽呢?因為他比你高明,就算你出了傢,將來死了,能不下地獄而做個土地公已經不錯了,如果你戒律守的好,能生往欲界天,四天王天也不錯了,比人的階級高多了。至於想生往色界諸天,那你不要談了,你的功德不但要具足,也要配合四禪定來修的,雖然十善業道的功德是天人境界的修法,但諸佛菩薩也是以此為基礎。因此說,除了供養佛以外,也要最勝安樂施天人,但安樂什麽呢?譬如有人生病,給他藥吃,病好了,就是使他得安樂,或者有好吃的東西有營養,給他吃了覺得舒服,也是使他得安樂,或者一麯很好的音樂,聽了使人心氣平和,也是供養,也是布施乃至有人心情不好,你唱首好歌,令他聽了,心情開朗了,也是供養呀!所以無一不是供養,無一不是布施,以此而修供養、修布施法,也是學佛的第一步。
“經一切剎微塵劫”,不論你在臺灣或任何地方施食,總不能說衹施給那個地方的鬼而已,所以世界上各各地方都有鬼道衆生。你別認為這世界上看起來那麽富有,其實餓死的人以及貧窮的人,還多的很呢!甚至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生了病或最後要死時,一點東西都喂不下去,這已經是餓鬼道境界了,像這樣你能夠-一布施令他們得到安樂嗎?所以大傢施食時要有此等法食遍施的廣大心量,無時無處都在供養布施,由一個剎土擴充到一切剎土,由此時此刻延展到無窮的未來,如此修行纔有圓滿的可能,下面四句再接唱下去: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同學們如法唱誦)
供養與布施,普賢行願品一路下來已經講了很多,像這麽大方徹底的菩薩行履,世上有幾個呢?!一百萬個乃至一億個學佛者當中要找出一個,恐怕也不太容易吧!有人說我學佛,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學佛的可貴就在發起普賢願行。真發起了,頓超過你我日常所修零零碎碎的善法功德,乃至供養十方佛及布施天人等功德,所以在佛法中被尊為“勝願王”。其他佛菩薩,比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文殊菩薩也有十大願,為什麽普賢菩薩的纔稱為“勝願王”呢?這個大傢就要好好的參一參了!
“一經於耳能生信”,能夠聽聞普賢行願品功德已是莫大,若能如實生信,進而“求勝菩提心渴仰”,那纔合於一個學佛者的本分。比如在沙漠中,口幹了,想求一杯水喝,遭逢饑荒,肚子餓了,想求一口飯吃,這是“渴仰”迫切之情,對於無上菩提,大傢也有此等迫切的需要嗎?
現在大傢專修準提法,是否擁有一顆熱切渴仰的心在修呢?是否時間坐久了,念多了,反而心煩惱氣躁,希望早點結束呢?學佛的動機不懇切,願力的發起不真實,那麽所謂學佛修道,也衹不過是滿口荒唐之言,莫名其妙的一場戲論而已。真正的渴仰之心,必能起真正長遠勇猛精進的願行。所以修行要證得菩提是要發大願,而這願力之心是渴仰之心。
“獲勝功德過於彼”,如上所言,若有人於普賢行願的修持理路弄清楚了,也信得過了,然後起而行之,依教奉行,那麽,這個的功德比那個修供養十方諸佛以及最勝安樂施天人而經一切剎微塵劫修行的功德還要大。那好了,你若執着這句話“獲勝功德過於彼”,然後衹想天天坐在傢裏誦念普賢行願品,希求功德,不能確實起而行之,那麽這是一種貪便宜心理,要不得。禪宗祖師駡人“偷心未死”,此即其一。
上段經文講學佛的人必須先修供養和布施,這裏是強調修普賢行願的功德力量之大,所以大傢要痛切反省,能有這麽一個安和的環境進修,這是多大的福氣啊!等於天天在受人天供養,應該仔細想想做人活到現在,濟世利人之事到底做了幾件?比如今天我拿一萬塊錢給你,讓你晚上去做件好事,你就不一定做得圓滿。當然你可以隨便找個人布施出去,但卻不一定能夠善加發揮這一筆錢而有正面的功德,甚至嚴重的話,還有可能適得其反。有人一聽要做善事,真有不知從何處下手之感。人活在世上,能夠遇到做好事的機會,而又做得圓圓滿滿恰到好處,這是何等的福報與智慧呢!所以修行真要註意啊!再來八句順着贊嘆下去: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同學們如法唱誦)
普賢行願品講到此處,又轉入另一層面,主要的內涵在經文中已明明白白點出一個龐偉的輪廓,大傢應能由此得到一個刻骨銘心的意象,對於佛法的基本信念,認識透徹,把持得住,那麽在修行過程中便“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生生世世學佛永遠離開惡知識,這也說明善知識難遇,所以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離聞。”但惡知識你又如何去識別呢?如果他不殺不盜,也不教你如此去做,並且鼓勵你修學佛法,口中講的更是引經據典,處處合乎正法之理,最後卻在你不知不覺中把你帶壞了,又要怎麽辦呢?遠離惡知識並不容易,須實行普賢行纔行,即便是遇到了,也是你去轉他,而非他來轉你。同樣你若想今生來世,永遇善知識也須修普賢願行。所以於此普賢大道行持,也就“永離一切諸惡道”。功行圓滿了,又回歸極樂淨土,“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成就了依然又行普賢行,“我願究竟恆無盡”。
修學普賢願行,若是此生沒能成就,也未往生西方極樂,那麽這個人來生則獲良好的條件,比如身體特別健康或具大善根等。由於有修普賢行的種性在,所以一投胎再來人間修行,也就很快能順利成就,這是“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的意思。“如彼普賢菩薩行”,若徹底實踐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呢?下段經文是同一個意義,說明修普賢行願是趣嚮大乘道的一條正修行之路,大傢繼續唱誦,唱時每一字每一句,要於心中真體會進去,能如此唱誦纔有功德,否則就沒有用,衹成了一種音樂而已。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种類及容色,相好智慧成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你看修普賢行願的威神力之大,假如過去生由於沒有智慧,造作極惡永不超生的五無間的地獄罪業,“誦此普賢大願王 ”,經常能夠去思惟體會,並起而行之,那麽,“一念速疾皆消滅”,你過去的重罪,都可以在你一念普賢清淨海中,洗滌轉化了,所以他生來世再到人中轉身,“ 族姓种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所生常居勝族,相好莊嚴,智慧又高,常能獲得通達宇宙究竟之智,破除一切罪障,所以一切外道心魔、外魔、一切魔,都被他所摧伏了,又有普賢願王之功德,因而堪為一切衆生廣大福田。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所以普賢行願成就了,如同佛成道一樣,很快的安坐菩提道場,降伏魔道,證道成佛了,又再回轉來普利一切衆生界,所以說“多情乃佛心”。下面的偈頌大傢以虔虔誠誠的心把它全部誦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决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嚮,
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些修學普賢願行的種種功德,數不勝數,一言難盡,而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普賢願心一起一行,何等的偉大!一切的佛法全被收羅在裏面,這麽一下就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就成就了。所以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乃至果報,也唯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知道得清楚。
從開始到現在,普賢行願品偈頌的內義說了這麽多,你們也跟着聽了這麽多,誦了這麽多,到底生出了幾個普賢呢?大傢快啊!快啊!快快修行啊!快往無量光佛土啊!無量光是阿彌陀,是一切如來之光,也是一切衆生自性的光明。所以希望大傢應把修學普賢願行的所有功德,和殊勝福報,一同回嚮給過去、現在、未來法界一切沉溺在六道輪回中的無數無量衆生,使他們都能得到究竟解脫,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無量光國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