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shì jiè wáng pái zhǒng duì shí   》 1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      wáng jūn xiào Wang Junjiao

特种部队,俗称“精锐部队”、“敢死队”、“突击队”等。反恐怖特种部队一般编制规模小而精悍,而且训练课程极为严格。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特种部队的真实的生活状况,他们虽然不是神人,但是武器精良,孔武有力。茶余饭后好好翻读本书,并且幻想一番还是非常划算的。
第1节:英国特种部队(1) 英国特种部队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创建和使用特种部队的国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成立了哥曼德突击队、特别空勤团(最初称作L分队)、空中哥曼德等众多特种部队,或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这些部队一般人数不多,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取得了即便是数倍于他们的大部队也难以取得的战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战后,英国的安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几支特种部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有的被缩编改编,有的被撤消合并,有的渐渐由特种部队变成了常规力量。但英军在战争期间形成的一些特种部队战法战术、组织原则、选拔训练体制等不仅都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还有新的发展。与过去相比,现代特种部队装备更精良,攻击力更强,用途也更加广泛。在英国镇压反殖民解放运动的海外行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反恐怖主义行动和国际维和行动中都出现了特种部队的身影。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国际上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引起的局部冲突日益增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走私贩毒和其他有组织犯罪活动等暴力活动的增多,英军特种部队的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早期的英国特种部队 在英军特种部队发展史上,有两个名字是不应被忘记的。一个是达特莱?克拉克,另一个是大卫?斯特林。前者创造性地首先使用小规模特种部队攻击敌后薄弱环节,向世人展示了在强敌面前勇气究竟可以蕴含多大力量,创造多少奇迹。后者使特种作战发生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他所独创的四人组合模式为英军特种部队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克拉克,就没有今天的特舟中队(SBS),没有斯特林也就没有今天的特空团(SAS)。从这两个人身上,历史启迪人们对军事指挥员个性的保护和对军事试验失败的宽容是多么的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军为特种作战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从特种部队教科书中找到各种样式的战例,包括敌后渗透、袭扰、破坏、侦察、佯攻、强攻、反恐怖、防暴、维和等;可以找到各种类别的特种行动的登陆方式,从海上,从空中,从陆上;可以看见各种型号的先进武器装备,诸如枪支、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测向仪器和特种装具等。 英军特种部队的历次战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战前和战争初始阶段就使用特种部队。这一点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中表现地尤为突出。特种部队规模小、调动快,往往能在最短时间里对战争和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出反应。英军一般在战事之初就将特种部队派往敌后,侦察前沿阵地情况,搜集目标资料,破坏敌军重要设施,通过袭扰和佯攻吸引、牵制敌方力量,为大部队进攻起到先导和配合作用。当主力部队地面进攻正式展开后,特种部队一般就不再承担任务。 第二,投入的方式灵活多样。投入的方式是特种作战的关键环节,成败往往在投入的一瞬间就已经确立。英特种部队掌握了多种投入的技术,水面进入可以使用冲锋舟、大型军舰或靠泅渡、蛙人等方式;陆地进入可以搭乘摩托车、侦察巡逻车或用步行、高山攀登等方法;空中进入可以用直升机或运输机投送或实施伞降、滑翔等;而入室行动则有屋顶绳降、强击破门、爆破取口等形式。 第三,以局部打击为主。由于特种部队规模较小,火力强度也受到限制,一般只选择点目标打击,在打击完成后迅速撤离,很少承担固守阵地的任务。 第四,以小部队分散行动为主。特种部队一般接受的都是连级以下的战术任务。在战斗中,多是化整为零,以小组、小分队、支队为单位行动。马岛战争中,英军特种部队使用四人侦察分队,海湾战争中是8人步行侦察支队,而解救伊朗驻英使馆人质时特种部队是两人为一组。 第五,战斗准备状态高。英军特种部队可以始终保持临战状态,这一点通常用A、B队轮换的方式实现。当A连处于较高一级战斗准备状态时(如执行驻北爱尔兰地区的反恐怖任务),B连即处于较低一级准备状态(如在直布罗陀执行治安警戒任务)。两支部队定期换防,以防止第一线的队伍出现疲劳。在战斗行动中,也有类似的分工。如特空团到达伊朗使馆人质事件现场后,有一队人处于随时进行攻击的准备,而另一队人则准备在更长一段时间后采取行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zhōng yāng biān chū bǎn shè
1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 2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 3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3)
4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4) 5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5) 6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6)
7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7) 8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8) 9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9)
10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0) 11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1) 12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2)
13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3) 14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4) 15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5)
16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6) 17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7) 18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8)
19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19) 20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0) 21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1)
22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2) 23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3) 24 jiéyīng guó zhǒng duì (24)
dì   I   [II]   [III]   [IV]   [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