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lǎo 'ān   》 lǎo 'ān (1)      jiǎ píng 'āo Gu Pingao

本书讲述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和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的情感之旅! 是贾平凹经典散文中最厚重,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作者以文化学者身份透析历史名城所做的人类学方式的长篇散文报告。作者对古城西安的历史演变,做了个人感受式考察抒写。贾平凹采取民间百姓的评说方式,借以阐释西安的历史沿革。文章纵横捭阖,把个人参与历史建构时的感悟与历史事件的描述融合抒写出来。全文既像人类学的城市史调查,又似历史学的时段研究方法,不仅有短时段的政治军事史研究,还有中时段的经济文化史研究。
老西安(1) 当我应承了为老西安写一本书后,老实讲,我是有些犯难了,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七年,对过去的事情却仍难以全面了解。以别人的经验写老城,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要凭了一大堆业已发黄的照片,但有关旧时西安的照片少得可怜,费尽了心机在数个档案馆里翻腾,又往一些老古董收藏家家中搜寻,得到的尽是一些“ 西安事变”、“ 解放西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国人皆知,哪里又用得着我写呢? 老西安没照片?这让多少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老西安就是少有照片资料。没有照片的老西安正是老西安。西安曾经叫做长安,这是用不着解说的,也用不着多说中国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汉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城市的恢宏与繁华辉煌于全世界。可宋元之后,国都东迁北移,如人走茶凉,西安遂渐渐衰败。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荒废沦落到规模如现今陕西的一个普通县城的大小。在仅有唐城十分之一的那一圈明朝的城墙里,街是土道,铺为平屋,没了城门的空门洞外就是庄稼地、胡基壕、蒿丘和涝地,夜里有猫头鹰飞到钟楼上叫啸,肯定有人家死了老的少的,要在门首用白布草席搭了灵棚哭丧,而黎明出城去报丧的就常见到狼拖着扫帚长尾在田埂上游走。北京、上海已经有洋人的租界了,蹬着高跟鞋拎着小坤包的摩登女郎和穿了西服挂了怀表的先生们生活里大量充斥了洋货,言语里也时不时夹杂了“ 密司特”之类的英文,而西安街头的墙上,一大片卖大力丸、治花柳病、售虎头万金油的广告里偶尔有一张两张胡蝶的、阮玲玉的烫发影照,普遍地把火柴称做洋火,把肥皂叫成洋碱,充其量有了名为“ 大芳”的一间照相馆。去馆子里照相,这是多么时髦的事!民间里广泛有着照相会摄去人的魂魄的,照相一定要照全身,照半身有杀身之祸的流言。但照相馆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十分之九点九的人只是经过了照相馆门口向里窥视,立即匆匆走过,同当今的下了岗的工人经过了西安凯悦五星级大酒店门口的感觉是一样的。一位南郊的九十岁的老人曾经对我说过他年轻时与人坐在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缘头是由“ 大芳”照相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油泼的辣子调得红红的。他说: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老人的哥哥后来在警察局里做事,得势了,也让他和老婆去照相馆照相,“ 我一进去,”老人说,“ 人家问全光还是侧光?我倒吓了一跳,照相还要脱光衣服?!我说,我就全光吧,老婆害羞,她光个上半身吧。” 正是因为整个老西安只有那么一两间小小的照相馆,进去照的只是官人、军阀和有钱的人,才导致了今日企图以老照片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的想法落空,也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到了老的西安区别于老的北京、上海、广州的独特处。 但是,西安毕竟是西安,无论说老道新,若要写中国,西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如果让西安人说起西安,随便从街上叫住一个人吧,都会眉飞色舞地排阔:西安嘛,西安在汉唐做国都的时候,北方是北夷呀,南方是南蛮吧。现在把四川盆地称“ 天府之国”,其实“ 天府之国”最早说的是我们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安是大地的圆点。西安是中国的中心。西安东有华岳,西是太白山,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土地是中国最厚的黄土地,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从古至今,它被水淹过吗?没有。被地震毁坏过吗?没有。日本鬼子那么凶,他打到西安城边就停止了!据说新中国成立时选国都地,差一点就又选中了西安呢。瞧瞧吧,哪一个外国总统到中国来不是去了北京上海就要来西安呢?到中国不来西安那等于是没真正来过中国呀!这样的显派,外地人或许觉得发笑,但可以说,这种类似于败落大户人家的心态却顽固地潜藏于西安人的意识里。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幕:有一次我在一家宾馆见着几个外国人,他们与一女服务生交谈,听不懂西安话,问怎么不说普通话呢?女服务生说:你知道大唐帝国吗?在唐代西安话就是普通话呀!这时候一只苍蝇正好飞落在外国一游客的帽子上,外国人惊叫这么好的宾馆怎么有苍蝇,女服务生一边赶苍蝇一边说:你没瞧这苍蝇是双眼皮吗,它是从唐朝一直飞过来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lǎo 'ān (1)lǎo 'ān (2)lǎo 'ān (3)
lǎo 'ān (4)lǎo 'ān (5)lǎo 'ān (6)
lǎo 'ān (7)lǎo 'ān (8)lǎo 'ān (9)
lǎo 'ān (10)lǎo 'ān (11)lǎo 'ān (12)
lǎo 'ān (13)lǎo 'ān (14)lǎo 'ān (15)
chǒu lòu de hàn rén zhōng shàng (1) chǒu lòu de hàn rén zhōng shàng (2)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1)
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2)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3)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4)
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5)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6)ài jīn qián shǐ rén dìng 'ér zǒu xiǎn (7)
dì   I   [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