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文学死了吗:又一本献给多萝西的书   》 第1节:再见吧,文学?      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

文学死了吗?小说死了吗?书死了吗?网络时代来临,这些问题一度喧嚣尘上。学术界讨论,社会中关注。始终没有答案。风波过后,事实是,人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有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纯文学也不可能终结。那么文学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不光如此,作者还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读文学,你应该如何读文学。
第1节:再见吧,文学? 关于文学在当今社会价值的讨论,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为大家解除心中的困惑打造了良好契机。 作者是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常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对多国不同文艺领域均有所涉猎,却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繁琐晦涩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使作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本系列图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我们应该阅读何种文学?什么是好文学,什么是坏文学?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文学是否还有前途?对此都已有热烈讨论。但究竟什么是文学?我们为什么阅读文学?如何阅读文学?米勒在这本文风优美、热情洋溢的书中,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英文版编辑推荐语 米勒的这本小书起点高远。它及时参与了对文学当代价值的讨论(这正是因为它注意到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并为维系西方文学传统一个核心的“世俗魔术”,再次添砖加瓦。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at)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 再见吧,文学? 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不同媒体有各领风骚的时代。文学虽然末日将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征——如今,所有关于“文学”的严肃反思,都要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为前提。 这种矛盾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文学是有历史的。我所说的“文学”,指的是我们在西方各种语言中用的这个词:literature(法语或英文),letteratura(意大利语),literatura(西班牙语),Literatur(德语)。雅克?德里达在《死亡:虚构与见证》(Demeure:Fiction and Testimony)中指出,“文学”一词源于拉丁词根,它不能脱离它的罗马-基督教-欧洲根源。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则是在西欧出现的,最早始于17世纪末。即便当时,这个词也没有其现代意义。按牛津英语词典,“文学”第一次用于其现代意义,是很晚近的事。甚至在撒缪尔?约翰逊的字典(1755)之后,仍认为“文学”除了包括诗歌、印刷成书的戏剧和小说之外,还包括回忆录、历史书、书信集、学术论文等。把文学只限于诗歌、戏剧、小说,这就更晚近了。约翰逊对文学的定义如今已经完全过时。他说文学就是“熟悉文字或书籍;严肃或人道的学问;文学文化”。牛津英语字典给出的一个例子是1880年的:“他是个文学很少的人。”只有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的第三条,我们才有了如下定义: 指全部文学创作;某一国家、某一时期或整个世界产生的全部写作。如今也用于一个更局限的含义,指那些能从其形式美或情感效果角度加以考量的文章。 牛津英语词典说,这个定义“在英国和法国都是很晚近才出现的”。它的出现,可以方便地定位在18世纪中叶。至少在英国,它是与约瑟夫?华顿、托马斯?华顿(Joseph and Thomas Wharton,1722-1800,1728-1790)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哥斯(Edmund Gosse)在1915-1916年的一篇文章《浪漫主义的两个先驱:约瑟夫与托马斯?华顿》中,称他们赋予文学以其现代定义。而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印刷书籍,这个意义上的文学现在行将终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再见吧,文学?第2节:是什么使文学成为可能?第3节:印刷时代的终结(1)
第4节:印刷时代的终结(2)第5节:那么,什么是文学?第6节:文学作为文字的某种运用(1)
第7节:文学作为文字的某种运用(2)第8节:文学作为文字的某种运用(3)第9节:文学是世俗魔法
第10节:文学是虚拟现实?“芝麻开门”第11节:为什么文学是暴力的?第12节:开篇如招呼鬼魂
第13节:文学的陌生性(1)第14节:文学的陌生性(2)第15节:文学是施行语言
第16节: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第17节:文学使用修辞语言第18节:文学是发明还是发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