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絶技(1)
伊永文 Yi Yongwen
本書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伎藝;二、中外文化交流;三、商業;四、民俗;五、科學技術;六、北方少數民族;七、飲食;八、官僚政治;九、刑法;十、文學藝術。表面看來,這些方面的問題似多與古典文學研究無大關係,然而它們均是在研究古典文學過程中派生出來的,作者認為:古典文學是過往的古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它應該容納十分豐富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換言之,倘不能夠從多視角對古典文學研究進行比照分析,也是很難揭示古典文學的本質的。
絶技(1)
以往的文化研究,往往對那些構成我們社會生活基礎的勞動技能缺乏足夠的關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近日欣聞“奧林匹剋勞動技能大會”召開,而且得知這樣的大會已舉行很多次了。看來勞動技能已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筆者以為,我國不僅應派選手參加,而且也應該對中國的勞動者技能進行歷史的總結,因為中國勞動者的技能有的堪稱“絶技”。遠的暫且不提,僅近代北京“棚匠”技能就很值得我們好好加以研究了。
瀋義羚、金易《宮女談往錄》記載:每年五月初,慈禧太後去頤和園避暑,內廷讓棚匠給她起居辦公的大殿搭個“天棚”,罩將起來。其要求是:必須嚴絲合縫,不許有一點兒空隙往裏飛蚊子鑽蠓蟲。其梁棟凹凸處,皆隨形麯折,平直處如一綫,無少參差。
據史料載:民國三年三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城颳起狂風,崇文門外上三條一傢門口搭有一個招待親友的坐落棚,竟被整個颳了起來,放了“風箏”。於此可見,棚匠搭的棚子,柱子一律浮立,並不挖坑動土埋,架子用繩子紮綁,而不用一根釘子和鐵頁、鐵絲固定,全憑四邊的撐勁和拉力。所以,遇上大風,棚能被風颳到天空,搬出好遠,整體地落在遠方,結構卻紋絲不動。這就是史學家和老百姓常評說的“北京的棚匠出奇的巧,巧到通神的地步”。
在舊北京,棚匠是專門以精絶手藝討生活的,可也必須力壯機靈,他們自稱既當“走獸”(在地上幹扛大杉篙等力氣活),又當“飛禽”(指在高空作業)。從棚匠工作程序看,他們當
“飛禽”的時候多。《北京往事談》中的文章介紹說:棚匠在皇室幹活,是奉旨不回避大內親貴的,而慈禧最愛看棚匠搭席棚。一天,棚匠們正在架子高處幹得起勁,慈禧在底下看得出神,忽然失聲道:“這哪兒是棚匠,這不是鑽天猴兒嗎?”棚匠們在高處聽得很真切,先是一怔,繼而不由得一齊嚷道:“謝主賞封。”原來,棚匠們機智地將“侯”代“猴”,領了西太後的賞封。此後,北京棚匠有了“鑽天侯”的綽號。
這可能不乏傳奇色彩,但棚匠高空作業的本事可不是虛構的。驗之歷史,在慈禧當政時期棚《點石齋畫報•跑竿賈禍》匠的技藝確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以震鈞《天咫偶聞》記述為例:光緒二十年重修鼓樓,其架自地至樓脊,高三十丈,寬十餘丈。層層庋木,凡數十層,層百許根。高可入雲,數丈之材,渺如釵股。自下望之,目眩竟不知其何從結構也。
這種高空技藝可以說很不一般,幾近“神”之水平。
所以,在舊北京經常舉行“走會”遊戲時,扮獅子者往往由棚匠擔任,因為衹有他們才能在高處應付自如,就像《百本張鈔本》唱“耍獅子”那樣:“遇見了天棚爬杪高,竄房越脊一丈多高”。由於棚匠具備的這種善於在高空作業的特殊技能,許多人又將他們當成伎藝人看。在近代北京凡新開店鋪之時,商賈就雇棚匠專搭一彩棚,讓其在搭好的朝天柱子間所橫的一竿上來往穿行,以招攬顧客。棚匠作這樣的表演當然十分輕鬆,衹見他如繩伎走索,在竿上如履平地,往來如梭,故又名曰為“跑竿”……翻跟頭圖這樣的由勞動者所創造的“絶技”絶非棚匠一種,而是像無數大珠小珠一樣,閃耀着奪目的光芒,發出悅耳的聲響。像明代宋懋澄《九籥集》所記的“壘七桌”,即一人身一轉,便壘一桌於堂中,不失尺寸,凡六轉,桌壘如浮屠,第七桌,設五殽五核及醯????若幹器於上,又一轉而第七桌已居最上矣,須臾,忽翼之而下,殽核整設如初。另一則是艅艎(古時一種木船)上跳木板,長二丈餘,闊二尺,厚五六寸,一人用齒支之,使小兒立其上,歌舞一闋……《點石齋畫報•遊戲三昧》這種使力使巧的“絶技”確實罕見。清代的“絶技”則似乎朝更偏於“巧”的方向發展,如吸、吐煙表演者,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清末《點石齋畫報》中都有記載,如李鬥《揚州畫舫錄》所反映:有一賣水煙的匡子,常駕艇遊湖上,他吸十數口水煙不吐,慢慢地像綫一樣漸引漸出,盤旋天空,再茸茸如髻,色轉緑,微如遠山,風來勢變,隱隱約約像神仙,像雞,像犬,須眉衣服,皮革羽毛,無不畢現,過了一會兒,色變深黑,猶似山雨欲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