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古老的國學與當下生活的關係。國學不僅僅是固有學術,還包含着現代精神。國學並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體係,而是不斷融合其他文明以突破自我的日日新的生命體。國學並不邈遠,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關。正如於丹教授所言,國學一旦為我們的生命體驗所激活,那溫暖的氣息便流蕩在心靈,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失落甚至絶望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種力量。本書選取百傢講壇當紅講授者的十篇精彩演講,希望能對讀者思考當下生活和國學智慧的關係能有所裨益。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於丹1965年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於丹心得》《於丹〈莊子〉心得》等著作多部。
文化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自己的生命。其實什麽是文化?用西方的界定來講,文化就是人類所有生活方式的總和,用《周易》中的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而化之,所以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僵死的,文化其實是溫暖的、樸素的。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朋友對我講,《論語》太火了,國學太熱了。那麽我們所謂的國學是什麽呢?那就是,若即若離隨着你的成長、可以長久品的一些道理。孔子所說的人生歷程,而立之年有而立的思想,讓我們降低一點,用一生的心去體認。從這一點來這麽一句話,在我看《論語》不燙手,也不理論,這種態度我稱之為溫暖……這是我說的一種態度;第二種態度,我對於中國文化是敬而不畏,也就是說,我們這種敬重之心不僅對於《論語》《莊子》等,而且是對於先前的古代文化,我們對每一次日出和每一次雲起,都有一種尊敬,這是一種“敬而遠,厚重而博雅”,而對於我們是生命體驗對它進行的一次激活,讓流蕩的氣息能夠註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失落甚至絶望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種力量,如此而已。
今天的文化並不是我們拿出來去寫文章、去聊天、去炫耀的東西,所以孔子對他的學生說:“汝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什麽是小人學?在《論語》裏小人之學唯獨哉,也就是說,小人之學,或者是後生這種學位,汝而出乎口,而君子學,學了之後,能夠傳而言,不乎使之,變成你的氣息流蕩。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天地正氣能不能基於一身,這種養氣是我們涵養文化的一生,以貌取人,舉手投足之間,變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一種價值判斷。而在其中,我們已經很難分出來孰為儒孰為道,這是我今天介入的命題,在我們思想中不要把儒和道分開,這關乎一種方法論。我們從上個世紀,一直習慣於兩個方法論,我們一直以A、B兩個當中,有一個是正確,有一個是錯誤;我們一直以為是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等等。
我們終於迎來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可以說,一個社會文明是否真正繁盛,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它的文化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今天,所謂西方文化已經介入了中華的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傳承以及新時代的構築形成和諧,這一切成為我們今天的文化體係。體係的各種元素是圓潤的,並不是純樸的,各種文化在我們社會和經驗體係中不是簡單的呈現出物理式的組合,而是構築成化學的反應,那麽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化解,儒和道不過是兩種元素而已,不是唯一性,它是我們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的基石。
大傢可能知道,在中國的開天闢地神話中有一個人名字叫盤古,但這個開闢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天地萬物,震撼我們的視聽和思考。但是盤古不是這樣。開天闢地作為中國人的一種道德理念,它與天地相輔相成,盤古生其中,然後天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從容不迫,和諧共生。一共長了多少年?凡一萬八千歲。開天地,氣息相渾,盤古在其中,這個時候天數極高,地數極深,而盤古極長。大傢說講儒道為什麽說這麽長的故事,因為接下來有一段話說到中國人的理想。形容盤古這個人有六個字,叫“神於天,聖於地”,我們今天經常說神聖,什麽是中國人的神聖呢?它是構築我們人格的兩岸。這兩岸有多高呢?上一段到天,下一段到地,而天地人三“纔”,人在其中共同成長。什麽叫做“神與天”?就是講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世界中,必須要有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在自我人格上要做到超越,要用我們思考的能力,這恰恰是中國道傢賦予中國文化的元素。什麽叫“聖於地”呢?儒傢說:“天下為己任,能不重乎?死而後已,能不遠乎?”這樣的一種理想就是在大地上有一種實踐的能力,要用你自己的足跡去行走,要用你自己的能力去開闢。孔子說:“先從其言,而後從之”,儒傢提倡的是行動者的知識分子,用我們的行動去改變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