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qiān gǔ zhōng yī gù shì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1)
sūn lì qún Sun Liqun
wáng lì qún Wang Liqun
本书源自《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由五位在百家讲坛颇有名望的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纪连海、钱文忠、郝万山等分别讲述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行医故事,学者们引经据典,将这些名医们的轶事娓娓道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更是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用时下生动的案例印证古人的医学高才。
诊病圣手(1)
主讲人简介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参与编写教材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中华书局)等。
扁鹊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实践首创了中医的“四诊法”,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望、闻、问、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专门写了扁鹊的传记。因此,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名医,却留给后人太多的谜团。比如他为什么会有三个名字,而究竟哪一个是他的真实名字?他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他妙手回春的奥妙又究竟在哪里呢?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他们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许多人为我们所崇敬。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先秦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叫扁鹊。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就是扁鹊的三个名字和他生活时代的问题。
《史记》在讲到扁鹊的时候,一开始是这样一句话,“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扁鹊,是渤海郡郑人,郑在哪儿啊?在河北的任丘一带。那也就是说,第一,这里面说了他的家乡;第二,又说“姓秦氏,名越人”,这里又出来第二个名字,叫做秦越人。就是说扁鹊也就是秦越人。
还不算完,在《史记?正义》里面还有一说,扁鹊是“家于卢国”,卢国在哪儿啊?也是在齐国的渤海,现在山东的长清一带。所以,他又叫卢医。
所以,我们看到扁鹊有三个名字:第一,扁鹊;第二,秦越人;第三,卢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大家的看法是,扁鹊是上古时期一位传说中的医生,这个人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来了以后,热心给人治病,把人们的病都治好了,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做一只带来喜悦的喜鹊。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的人物。
而秦越人,应该说是确有其人,他就是《史记》上说的,在渤海郡郑的一个大夫。
而卢医呢?这是指他出生的地方,在卢国。
这样一看,这三个名字当中,秦越人是确有其人的,而扁鹊呢?正是由于他到处行医,受到尊敬,人们就把技术高超的人叫做扁鹊。于是,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有人认为,扁鹊就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的名词。
到现在,我们可以说,扁鹊原来是个神话人物,但是由于他和秦越人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令人非常可信的人物。
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做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做扁鹊。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那就是扁鹊生活的时代十分模糊和混乱。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有关他生活年代的记载又为什么会出现模糊和混乱的情况呢?
记载扁鹊的材料除《史记》外,还有《战国策》、《韩非子》、《论衡》①、《列子》②、《说苑》等古籍,这些材料中记载的扁鹊活动的时间跨度很大。
如记载最早给蔡桓公治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95年;给虢太子治病的时间在公元前655年左右;给赵简子治病,在公元前501年前后;给齐桓侯看病,在公元前385年到前357年之间。
《战国策》记载的扁鹊见秦武公,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个病人。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三百多年之间,这显然太离谱了,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所以,人们就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我认为,秦越人作为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医生,人们已经给他赋予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因此他的有些活动肯定不全是其个人所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可能。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bǎi jiā jiǎng tán |
|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1)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2)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3)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4) | zhěn bìng shèng shǒu( 5) | biǎn què zhī mí( 1) | biǎn què zhī mí( 2) | biǎn què zhī mí( 3) | biǎn què zhī mí( 4) | fù lù( 1) | shén yī chuán qí( 1) | shén yī chuán qí( 2) | shén yī chuán qí( 3) | shén yī chuán qí( 4) | huá tuó zhī sǐ( 1) | huá tuó zhī sǐ( 2) | huá tuó zhī sǐ( 3) | huá tuó zhī sǐ( 4) | fù lù | yī shèng zhī lù( 1) | yī shèng zhī lù( 2) | yī shèng zhī lù( 3) | yī shèng zhī lù( 4) | yī shèng zhī lù( 5) | |
| dì I [II] [III] y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