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尋求圓融周至的生活原則:傅佩榮《四書》心得 》
序
傅佩榮 Fu Peirong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成書年代雖在兩千多年前,但其中的洞識卓見卻不受時空限製而燭照千古。
序
自從讀書識字以來,一提起"中華文化",我們就覺得既嚮往又迷惑。嚮往的是它豐厚富麗的內涵以及強勁有力的生機;迷惑的則是無法確知它對我們除了引發思古幽情之外,還有什麽意義?
為了展現它的意義,需要經由以下步驟:一是把文化的內涵劃分為器物、制度與理念三個層次;二是把文化的生機界定在可大可久的理念上;三是以現代語詞重新詮釋這一理念,看它能否打動我們的心弦?
結論十分清楚: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理念的,是儒傢與道傢,其中又以儒傢的人生哲學影響最為深遠。於是,問題轉而成為:儒傢能否啓發我們的心靈,並提供一套生活原則?答案是肯定的,本書即為此而作。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成書年代雖在二千年以前,洞識卓見卻不受時空限製而燭照千古。本書試圖以短篇小品的方式分輯說明其中勝義。
第一輯"學習的樂趣",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衹須立志嚮學,通曉為人處事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會安身,並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實現的坦途。
第二輯"修養的途徑",說明真正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條件則是努力從事品德的培育。這是根據人性嚮善的信念所作的指示,正確法門是擇善固執與持之以恆。
第三輯"交友與處世",強調儒傢的入世性格,因為沒有人可以脫離群體而得以成長及發展。在此,基本原則不可放棄,就是:入世而不陷溺於世。
第四輯"價值的品味",引申儒傢對真善美這些價值的關懷與體認。每一個人都是價值的核心,都有責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靈的意境。
第五輯"命運與超越",昭示儒傢的最高旨趣與理想,因為人除了橫嚮的社會責任之外,還有縱嚮的歷史使命。這種使命讓人往上可以通至超越世界,往下亦可安頓身心,自得其樂。
書後附錄三篇短文,或有助於瞭解孔子的心志。寫完全書,自己受益良多,心中感受尤深,總結之為:
古典智慧的永恆光芒,宛如東升旭日;
圓融周至的人生哲理,猶勝清華滿天。
傅佩榮2006年
修訂於臺灣大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
| 序 | 立志學習 | 學習的樂趣 | 專心是學習要領 | 學習的環境 | 知識與真誠 | | 溫故知新 | 真正的好學 | 束修不是學費 | 教育的方法 | 開花結果 | 大學之道 | | 易子而教 | 文質彬彬 | 內在的趨力 | 良知良能 | 去除茅塞 | 登高望遠 | | 以仁存心 | 誠意與慎獨 | 正心的方法 | 修身的原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