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经杂说   》 第一部份      Na Huaijin

易经杂说 第一部份
   敲门砖
  中国人一般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问题,也是很大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立场来推崇《易经》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脸谱,有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程度了。这是就好一面看;就坏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算命、看风水、卜卦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文化,认识是不够。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洁静精微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重视。《礼记》《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结论,对《易经》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哲学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思想、情绪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精微”两字则是科学,所以学《易》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经验告诉年轻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头脑,非常精密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人,如不走正路,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评论,一个“贼”字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王凤、唐代虞世南(唐太宗宰相,创业时“秘书长”,他私人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人,不能作一个很好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重要。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对于老祖宗留下来这部书,到底画是些什么名堂,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认为房子对面有一个什么煞,就到街上买一个八卦回来,在门口一挂,好像就可以保险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这种作用?
  三易
  易学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结论。我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切中国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易》,所画八卦位置,和《周易》八卦位置是不一样。黄帝时代《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结合。
   《易经》三原则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事,世界上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万事万物,没有不变,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现象,那是我们经验还不够,科学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那是我们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原理,只是我们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原理而已。而《易经》简易也是最高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事物,当我们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把数学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那个东西是不变,那是永恒存在。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它”是不变
  这是《易经》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理、象、数
  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这部《易经》三个内涵:理、彖、数。
  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才能研究《易经》,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
  根据《易经》观点看宇宙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理,也必有它象;反过来说,宇宙间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理、它象和它数。
  所以研究《易经》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古代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数,这是必然过程,譬如我们举起桌上茶杯,左右摇摆,这就是一个象;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多少秒钟摇摆一次,就有它数;为什么要摇摆,就有它理——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体了解《易经》理、象、数道理所做动作。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理、象、数。人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诉同学,最好不要去钻研《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会同我一样,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出门了,一步都懒得动了。像这样人生,还有什么味道?何必去学?所以我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蛮有趣;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走了。可见学通了《易经》非常乏味,何必去学?话虽这么说,但学《易》真通了,哪里还用来讲《易经》;我现在还来讲《易经》,可见就是半吊子,还不通。像我这样不通人,在这里吹这些东西,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真通了《易》人,也许还会来这里讲,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他有眼睛,喜欢来带带路,也说不定。
  理论讲到这里,以下我们进行八卦研究。
   玩索而有得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书,都是要持严肃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文字。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么?玩卦。
   卦与八卦
  什么叫作卦?古人解释:“卦者挂也。”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是说,卦就是挂起来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现象都挂在那里,现在我们先了解它原理。
  第一个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天一定在头顶
  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文化,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现象挂在那里。
  、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宇宙。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像球一样,不断在转,所以:
  离卦代表太阳。
  坎卦代表月亮。
  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有四个卦挂出来了,还有两个卦是雷、风。
  震卦代表雷,我们以现代科学知识和观念,来说明我们自己老祖宗文化,他们认为宇宙间有这种能,电震动了就是雷,一震动以后,对面变成气流了,就是风。
  巽卦代表风,亦即是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了,就是“雷风相薄”,这是雷风两个卦。
  还有两个卦是:
  艮卦代表高山、陆地。
  兑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间,除了这八个大现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样大东西了,这只说大,不说小,如说小,西装亦一卦,灰尘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讲了。大现象只有八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可是这八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不能穷尽数字,变化当然也是无穷无尽
  现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卦图以前是不用,在唐宋以前没有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过去研究《易经》,只研究《周易》,研究人多构成自己图案,到宋朝以后,宋版《易经》始用这里图案,变化就从这里来。其次,我们懂了“卦者挂也”道理以后,再来看《易经》卦,不必那么严重,但亦不简单,要轻松地去看。
  《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后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图,八个卦排列位置不同:
  《说卦传》: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
  伏羲八卦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谓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先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是先天、后天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作用,以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伏羲“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譬如现在乾卦,是三这样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像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伟大,不是卦伟大。不过到现在,对于卦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
  字是写,卦是画,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时候没有文字,中国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起源就是图画。卦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三爻,都是完整—,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
  三个阳爻,完整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三画,为坤卦,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用法。
  八卦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先天图,它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情形,恰恰相反。八卦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图是这样
  两者不同各有它道理存在。
  刚才我们谈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也是阳爻,中间一资金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光明,看得见是阳,看不见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离卦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场之间一条无形线在转,以现代科学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是绕地球转?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出没,确是这种现象,古人把眼见现象,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立场不同,并没有错,是很科学。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人是很科学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后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也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讲《易经》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答案是观察来,是依据科学来。但是依我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我想我们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程度。《易经》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以现在科学来看,《易经》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结晶。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就是天、地、日、月四个大象。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它代表是雷电、动能,以现代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现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图上,它位置放在东北角上。
  在震卦对面西南角上一个卦是: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阴阳爻相对,这个卦名是巽,代表宇宙气,代表风。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就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宫”,就是位置、方位。震卦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雷电一震动,就发生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
  另外在图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对宫卦是: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是先天八卦图基本观念。
  其次要注意,是先天八卦图“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秩序产生。“数”在《易经》里是很奇妙,人们在遇到不如意事之后,往往认为这些事发生,是有定数。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为最古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数理,现代西方数学,都是向外演绎,越算方法越多,中国文化是讲归纳,就是把很多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来,最后只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观点而言,宇宙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现在这个先天八卦图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龚卦,而走向西方坎,而西北艮,终于正北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
  这八个大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是相对,如乾卦三条完整一代表完全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一坤卦,代表完全阴,两卦现象是相对,坎、离是相对,震与舆、艮与兑都是阴阳相对。举物理例子来说,桌子上这个毛巾、碟于,大家所看得见,一个圆盘子,黄色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样;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只是构成物体原子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不同。如构成钻石原子,是和构成煤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了解,而我们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政府又换了人,他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经》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一种“梅花易数”,听别人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结果,这种卜卦方法,就是根据问卜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身份以及所问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经》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去管它,看另外四个卦: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阴上面是阳爻,成凸出高山。
  相反,地球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高山相对,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震动产生气流,气流摩擦产生雷电道理一样。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为我们老祖宗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说法,我们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现在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是我们谦虚,在这运气不好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时候,再说我们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文化,是从他开始。
  现在我们把中国地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东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经历,当年到了云南,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睡,就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说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向来有金矿地方都是多雨,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风,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图案,代表了宇宙一切现象,平面现象,代表了中国地形,因为这是以中国为本位。关于这一点,举个现在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问,在澳洲用罗盘是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新问题,因为《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方面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办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南北向倒过来用。后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移形换步”。譬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现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这是初步介绍“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图案大概,获得一个基本概念,接下来介绍“后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方位。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撰、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八卦,为什么卦方位要作这样摆法,这要特别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变化和运用法则。
  从前面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震卦对面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卖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说到这里,先讲一点八卦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手指上,排位置是这样
  无名指根节上放乾卦,中指根节上放坎卦,食指根节放艮卦,食指中节放震卦,食指尖节放龚卦,中指尖节放离卦,无名指尖节放坤卦,无名指中节放兑卦。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人,一定是不科学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学好了科学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说自己所不懂,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运用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学吗?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事,写成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位置上看,凡是相对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和数,如果连中心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直、斜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东西,其中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道理,不是迷信。
  监本《易经》
  《易经》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因为对象、数方面没有基本认识,所以必须把《易经》象(这个“象”我们不妨轻松点,以现代语来说它是图案画)认识清楚。《易经》不像别书本,听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还有学《易经》,其中注解,有是不对,不能看,尤其宋朝朱熹注《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路线,就是用儒家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国子监,近乎现代国立大学课本而已。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思想编。明清以来,我们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所以我们几百年来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思想来讲《易经》理。如果研究《易经》有兴趣,学久了就会知道,《易经》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并不是不重视,因为研究几年,懂了《易经》以后,大家都会说理。譬如对于乾卦,朱熹认为是那样,我们亦可以认为是这样,各有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而《易》象与数,却是科学,没有办法讲歪,就非要学会它规矩、法则,才能懂得《易经》。可是千古以来,有关《易经》书本,都不肯把这个规矩说清楚,乃至于老师都不肯说清楚。在抗战时期,有一位留美学科学四川朋友,对象数很有研究,却不肯随便教人,所以对象数我们要特别注意。
    六十四卦来源
  《易》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过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还容易默诵;八卦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序可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排列,是有一定道理,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乾卦变: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女后,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女后?是什么道理?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过苦头,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
  像这个三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是先天卦画法,是伏羲画卦,亦是中国有文字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始源,亦是中国文化思想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爻卦,如囗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卜卦者所卜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统是六爻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亦是很科学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一切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第七个阶段是死,没有用。我们老祖宗头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是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阶段不会超过六个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后天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解释。
  古代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什么是“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有脱离他范围。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路。从我经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时间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
  要注意,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是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卦为内卦,上面三爻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变,是内在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头以后才发现,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
   乾坎艮震为阳四宫 巽离坤
  分宫卦象次序兑为阴四宫 每宫阴阳八卦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头八个卦:
  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变道。宇宙间事物,随时随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国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他老子不要这样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定下来。这个囗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
  囗天风(女后)。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为:
  囗天山遁。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三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
  囗天地否。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下去,先把绸卦、遁卦道理说清楚:
  囗天风女后,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数字和外国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没有更多。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从“0”来,“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女后,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那一天,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一天。
  最妙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们祖先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又照他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经》说,这要倒据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烦恼,都空空洞洞,满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只有一个明天吃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一百万,夜里反而失眠。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面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
  囗风地观,再第五爻变了,成为:
  囗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面积最大,陆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大地。
  从乾卦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变成囗坤卦,阳极就是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变,由一、乾为天,二、天风女后,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初爻再变,即第七卦:
  囗山地剥外卦即艮卦初爻,亦即是囗剥卦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成为:
  囗火地晋,晋就是进步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内在思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到了第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
  囗火天大有。
  乾宫八个卦就这样变,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变是这样:一、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组织,就容易默诵了。
  再举坎卦: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三,兑卦为泽。
  囗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变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
  囗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囗水火既济,囗泽火革,囗雷火丰,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师。只要知道了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Next Chapter >>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第四部份第五部份
第六部份第七部份第八部份第九部份附录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