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停滯的帝國   》 譯者的話      阿蘭·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法]佩雷菲特著 王國卿 毛鳳支 𠔌炘 夏春麗 鈕靜籟 薛建成譯 下頁 譯者的話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險 “世上最強大的國傢”面對“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傢”——禁止革新——中國的不變性——在文化革命中——英國人的看法——傳教士的觀點——中國人的見解——沿途有30架攝影機 小引:三個時期的見證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一個斯當東代替另一個斯當東——托馬斯爵士,鴉片的代言人——1793年,兩個第一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強大的民族” 嚮中國駛去 (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啓程時的熱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豺狼”號失蹤——鴉片,縈懷不忘而從不說出來的東西——讓中國看看表現我們才華的作品——從中國榨取統治印度的錢財——第十六個使團,也是第一個使團 第二章 “人類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遭英國人殖民的葡萄牙人——貿易帝國——連鎖反應——大海的君主——一個既有運氣又有性格的成功者——敲門磚 第三章 對中國着了迷的歐洲(1792年10月27日- 11月30日) 一名在外旅行的高級公務員——印度:榮譽和鉛彈——變化的人在變化的英國——中國模式——“極為神奇的中國”——聾子對話 第四章 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一條鯨魚值七個黑人——見習侍童頭腦靈活——聖彼得堡的一個晚會——生的和熟的 第五章 中國味(1793年1月底-6月16日) 開放與閉關的交替——第一次文化碰撞——天子不承認那裏的海外華人——死亡在中國海上襲擊——法國野心的墓地 第二部分 另一個星球 去中國覲見皇帝 (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衝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非同一般的夷人——“臣實不勝踴躍欣忭之至”——門戶全部敞開——當中國人害怕中國的時候 第七章 避開了廣州(1793年6用23日-24日) 假毒藥與真詐騙——洪仁輝船長的嘗試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一次叩頭—一“中國威尼斯”——忙忙碌碌的螞蟻群——小腳與盆景 第九章 搜羅領航員(1793年7月6日-18日) “中國人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惰性”——中醫“十二脈”——航行不靠領航員——兩種速度 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1793年7月19日-31日) 天朝官僚機器開始運轉 第十一章 運送禮品(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文官與武將——禮品清單——各種類型的武器——中國人的看法——怎麽讓對方明白——忙碌的蜂群 第十二章 “對你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1793年8月5日-7日) 設施齊備,獨缺一樣——威嚴從容的大臣——英國人給人印象不佳——總督送名片——“駕馭遠人之道” 第十三章 禮品還是貢品?(1793年8月8日-10日) 兩個世界的撞擊——撒謊與偷竊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像馬穆魯剋一樣——脫帽還是叩首?——冒險通信——連續演戲——不幸落水,無人營救——拉纖人的節奏——中國官員跳舞 第十五章 一堂磕頭課(1793年8月5日) 人們談論西藏叛亂 第十六章 分配住進一座廟宇(1793年8月16日-21日) 似乎見到了聖母瑪利亞和方濟各會僧徒——月食與知識的壟斷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結構房屋組成的城市(1793年8月19日-20日) 英國使團裏的黑人——皇帝的糧倉:天佑國傢——受束縛的婦女——敬重老人和崇拜祖宗 第十八章 出現烏雲(1793年8月16日-21日) 貓耍耗子——火炮表演——首次葬禮非常成功 第十九章 路經北京(1793年8月21日) 不停的喧鬧——北京婦女——奢侈是死人的特權——“黃墻上的珍貴材料” 第二十章 在圓明園邊上(1793年8月22日) 憤怒的囚犯——一次騙人的旅行 第二十一章 和傳教士初次見面(1793年8月23日-24日) 拉丁語問題——御座大殿和乞丐歌劇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宮(1793年8月23日-24日) 西方工藝的輝煌展示——科學的導演——皇帝的自動裝置 第二十三章 狼狽不堪的“學者”(1793年8月24日) 欽天監——格林尼治子午綫取代巴黎子午綫——中國文人的抵製 第二十四章 您有統治國傢的科學嗎?(1793年8月) 弒父——衹要生下來就行——皇帝與車夫——統治 第二十五章 富麗堂皇的監獄(1793年8月24日-26日) 皇帝的一句好話——社會監督與放蕩生活——精神叩頭 第二十六章 已變成中國人的歐洲人(1793年8月27日-29日) 一種奇特的傳教方式——為了上帝最大的榮耀 第二十七章 一個受他人影響的君主(1793年8月28日-29日) 附體再生的人——寵臣和寵妃——與此同時,船隊……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筆(1793年8月28日-31日) 朱墨——一場家庭糾紛——朝廷檢查官員的內心想法——不可抗拒的恐懼 第二十九章 談判不在熱河進行(1793年8月31日-9月1日) 索要禮品——法國的意外出現——野戰炮將不出徵 第三部分 傲慢對自負 在皇帝的庇蔭下 (1793年9月2日-10月6日) 第三十章 長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禦道——設防的城市——秀麗景色——煙草國傢——毒品鴉片——終於見到了威武的軍人——思想上的長城 第三十一章 在韃靼區(1793年9月6日-8日) “韃靼人總歸是韃靼人”——混淆視聽——身懷絶技的農民——莊嚴的入城式 第三十二章 禮儀危機(1793年9月8日-9日) 遲遲不見的接待委員會——面對天朝政府——無知的文件——就幹! 第三十三章 贏啦!(1793年9月10日) 欽差丟臉丟官的癥結所在——快到頭了!——肚皮戰——馬戛爾尼勝利何在?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皇帝為什麽軟了下來?——珍貴的最後一刻鐘——贏者失利 第三十五章 衝擊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馬戛爾尼拜會和珅——篡改歷史——假的真相 第三十六章 覲見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摸黑趕路的隊伍——“等待異常事情”——鏡頭定格——在朝貢的王公中間——真證人的偽證詞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腳下(1793年9月14日) “得體”的禮節——小熟番——皇帝與孩子——朝貢者的隊伍 第三十八章 “萬樹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迷人的住所——中國園林與英國園林——在宮內——監視下的自由——醫對醫:“另一個星球” 第三十九章 韃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餡兒餅——“呀,這個韃靼人”——對藏着的神的崇拜——鞭打紅布的秘密——叩頭 第四十章 但願慶典仍繼續(1793年9月17日-18日) 糕點、小醜與布達拉宮——對先人的幼稚崇拜癥——壓軸戲 第四十一章 內宮秘史,床第隱私 皇帝與女人——既是君王又是人的乾隆——回族香妃——太監的權力 第四十二章 天氣轉陰(1793年9月19日-25日) 白人的抽泣——不合適的要求——信件的傳送——充滿敵意的欽差 第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6日-30日) 知情者與不知情者——時間局促——痢疾——最後一次見皇帝——驅逐與你追我趕 第四十四章 遭難(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皇帝和西方兒童——傳教士的睏境和當扒手的官員——離京的傳聞和意外的召見——請求恩準離京——當中國人害怕報復時——驅逐外國寄生蟲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捲紙軸(1793年10月3日) 拒絶禮品——同一天,在浙江 第四十六章 君主給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第四十七章 扔入海裏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對新的觀念感到害怕——保持警惕 第四十八章 “我們像小偷似的離去”(1793年10月5日-7日) 最後的召見,最後的凌辱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開始 (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四十九章 遲到的答復(1793年10月7日-8日) 爾更張定製——“人們嚮我提出一個問題……”——美夢破滅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學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重新找到拒收的馬車——隨身攜帶大量書籍旅行的官員——拉犁的男男女女——討人喜歡的鬆筠——終於進行了一次真正的對話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書(1793年10月11日-15日) 皇帝與奴才的對話 第五十二章 勞動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18日) 兩頭母牛和英國茶——朝廷驚慌——任何商人都要受到懷疑——阿瑟·揚的農藝問題——小土地所有者的喜悅——看鴨子的小女孩——看不見的農村漂亮姑娘 第五十三章 “破壞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在藍布衣服下——腐爛的屍體——在迷信和崇拜之間——簡樸而好賭——寧波的潛水破壞者 第五十四章 “皇上對任何變化都表示懷疑”(1793年10月21日-23日) “我們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大運河——“任何改進的打算都有罪”——永恆不變的種植稻米方法 第五十五章 無與倫比的郵政(1793年10月20日-24日) 唯有國傢才能通信——進步路上你追我趕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國人挨餓”(1793年10月24日-28日) 一架望遠鏡嚇跑了人群——用鸕鶿捕魚——衹有種植業沒有畜牧業 第五十七章 乾隆發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不知法度的英國人——專橫的諭旨,奴性的答復 第五十八章 用公雞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日-6日) 渡河前的祭河神儀式——漂浮的菜園——皇帝變溫和了——用作擺設的士兵——不夠威武的軍人——一個武裝的小民族 第五十九章 蘇州,中國的半個天堂(1793年11月7日) 供風流幽會用的畫舫 第六十章 被出賣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兩性間的鬥爭——絲綢的秘密——“總不知足”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完全紳士派的總督——回避的技巧——“不許民人與之接觸”——望遠鏡裏的漂亮女人——雷峰塔 第六十二章 “於嚴切之中,仍寓懷柔”(1793年11月11日-13日) 告別迷人的鬆筠——私下對話——給英國國王的報告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轉,希望復萌 (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傳教士的遺囑(1793年11月9日-10日) 垂死人對未來的忠告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內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兩軍對峙——南方從這裏開始——最早的桔子樹——秘密外交的內幕——令人生畏的對手 第六十五章 逆來順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一次離奇的會見——皇帝再度不安——準備派新的使團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液體黃金——貢院 第六十七章 “我國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22日) 無償饋贈換取感恩戴德——軍人準備彈壓——小斯當東叩頭——越來越卑下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員當衆遭受鞭答(1793年11月23日-27日) 愛得深,罰得嚴——中國式的懲罰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日-12月4日) “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中國人嚇昏了” 第七十章 標志進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沉睡的中國——被抵製的外國影響——對科學的信仰——幕後的暴亂——一封北京來信 第七十一章 南下廣州(1793年12月6日-14日) 梅嶺山口馬亂跑——總督先行一步——任務完成——多種用途的船女 第七十二章 那裏憎恨洋鬼子(1793年12月15日-18日) 煤礦——洞中菩薩廟——口徑不一致的見證——有預見的結論 第七十三章 廣州(1793年12月19日-23日) 不停地演戲——“別指望改造我們”——商人的航程——徒勞的外交努力 第七十四章 會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遊覽手工業區——紳士們一起過聖誕節——花會 第七十五章 與外界聯繫的修士和姦商(1794年1月1日-8日) 南方不知北方——元旦詔書 第七十六章 後衛戰(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月13日) 廣州,一座半開放的城市——一堂出色的外貿課——該走了——告別——如果朋友喬大人是……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國(1794年1月13日-15日) 衹要幾艘三桅戰艦,中國就會分崩離析——破敗不堪的舊船 第七十八章 中國人更興旺發達……(1794年1月13日-2月1日) 偉大的卡摩恩的住所——含糊不清的主權——葡萄牙人奇怪的衰落——“天主教”城市與“異教徒”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驚的軍事同盟要求(1794年2月1日-3月19日) 國王藉以取勝的最後一句話 第八十章 處於戰爭狀態的海洋(1794年3月17日-9月6日) 敵人的帆船快出來!——法法之戰——聖赫勒拿島——冒險的結束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後的一係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1794年-1816年) 煙幕後的真相——那裏的個人沒有個性——無官職者不慌不忙地進行破壞——10年之後的巴羅——小斯當東長大了——“不進則退”——“應該毀掉迦太基”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了臉的使團(1794年-1795年) 給英國人一個教訓——對着鱘魚叩頭——馬戛爾尼的馬車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廢的使團(1805年秋) 三封信——聖體存在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1816年-1817年) 乾隆的最後一份詔書——勝者的使團——叩頭或不叩頭?——暴行——撤出中國 第八十五章 聖赫勒拿島上戰俘的忠告(1817年6-7月) 法國皇帝與中國皇帝,並肩戰鬥——拿破侖教訓英國人——主張和平的拿破侖對徵戰者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1817年-1840年) 角逐前的良心——大辯論——托馬斯·斯當東的威信起了作用 第八十七章 耀武揚威 西方破門而入——三人玩牌——洗劫圓明園——無法愈合的創傷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1850年-1911年) 慈禧太後——瓜分——百日維新,最後的機遇——令人窒息的無窗鐵屋——姍姍來遲的改良 結束語:天文地理音樂鐘與景泰藍 閉關自守——相對的靜止——異國趣味的販賣者——在中國的鏡子裏——二千年的傑作——兩種優越感的撞擊--殖民矛盾——誰之過?——選擇運動——昔日的附庸竟成了勝者——那喀索斯的悲劇——受抑製與被解放的兄弟
譯者的話 二百年前,大英帝國以給乾隆祝壽為名嚮中國派出了馬戛爾尼勳爵率領的龐大使團,分乘五艘船衹,浩浩蕩蕩,經過10個月的航行,於1793年7月底到達天津大沽口外,並於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 英國在率先實現工業革命之後當時已是西方的第一強國。它在世界各地擁有許多殖民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而中國卻一直是東方的第一大國,雖然鼎盛時期已過,但仍統治着疆域遼闊的領土,周圍許多國傢對這強大的鄰邦還得俯首稱臣。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英國急於嚮外擴張,以尋求原料與市場,自然覬覦這塊遠東的沃土。正是在這種擴張主義的戰略下英國派團訪華,希望同清政府談判以改善兩國的貿易;並進而建立經常的外交關係。 中國方面由於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的不同,認為“中央帝國”同異邦的關係衹能是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異邦衹有歲歲來朝、俯首稱臣。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當時的統治者對外部世界的進步與西方的科學文明一概不知,而為自己處於“盛世”沾沾自喜。他們認為英國是仰慕中華文明纔遣使遠涉重洋為皇上祝壽的。 這場聾子的對話尚未開始就註定要失敗了。學術界爭論已久的馬戛爾尼覲見時是否下跪的問題並不單純是一場禮儀之爭,而是兩種文明的撞擊,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法國作傢阿蘭·佩雷菲特先生就這一主題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滯的帝國》一書。該書一出版就進入暢銷書行列,半年內就售出了20萬册。 佩雷菲特先生出生於1925年,先後在第五共和國的前三任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和德斯坦時代擔任過七任部長。1977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0年後又以全部贊成的票數被選入道德與政治科學院歷史部。1981年任法國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的編輯委員會主席,同時還是國民議會議員與普羅範市的市長,在法國的政界與學術界都頗有影響。 佩雷菲特早在50年代就有寫一本有關馬戛爾尼的書的想法。他在波蘭剋拉科夫的一傢舊書店裏偶然購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長恰爾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遊記,其中就有隨馬戛爾尼訪華的斯當東與巴羅寫的有關中國之行的書。法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長期受到18世紀啓蒙時期的思想傢如伏爾泰等人的影響,以為中國是一個由開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國傢;而英國人寫的中國遊記使佩雷菲特先生看到了另一個中國,他就想把這個中國介紹給他的同胞。 1971年他率領法國議會代表團訪華,回國後他出版了《當中國覺醒時……》一書(1973年),到1980年該書出新版本時,僅法文版就售出了150萬册。此書被認為是法國非漢學家寫的關於中國最有份量的著作,奠定了佩氏作為中國問題專傢的地位。 為寫《停滯的帝國》,作者從1980年至1988年六次訪華,參觀了馬戛爾尼使團走過的主要地方,搜集了12萬多頁原始資料;他打開了故宮的大門,研究了清朝廷有關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同時他還從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南非等地閱讀了大量未發表的內部檔案。 作為此書的附錄,他準備出三本資料集:第一本為清室檔案,1991年底已全部譯成法文,並以《中國人的觀點》的書名出版;另外兩本分別為英國外交部與東印度公司和天主教會的有關檔案,現正在編纂之中。 作為政治傢和歷史學家,佩氏對馬戛爾尼訪華一事作出了這樣的評論: “如果這兩個世界能增加它們間的接觸,能互相吸取對方最為成功的經驗;如果那個早於別國幾個世紀發明了印刷與造紙、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傢,同那個馴服了蒸汽並即將駕馭電力的國傢把它們的發現結合起來,那麽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麽樣的文化革命呀!” 閉關鎖國衹能導致文明與國傢的衰退,無力抵禦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記取這一歷史教訓也可使我們今天更堅定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此書翻譯的分工如下: 前言、小引 毛鳳支 第一章至第五章 𠔌折 第六章至第二十九章 薛建成 第三十章至第四十三章夏春麗 第四十四章至第六十二章 毛鳳支 第六十三章至第八十章鈕靜籟 第八十一章至第八十八章、結論、附錄 王國卿 王國卿統閱全文。 本書翻譯時得到了法國友人湯明毅先生及阿妮·呂埃女士、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圖書協會和設在阿爾城的國際文學翻譯學院的幫助,特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張芝聯先生、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朱雍先生、北京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曹增友先生的幫助與指教,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原著旁徵博引,涉及的參考書籍極多,有些無法找到,衹能根據佩氏所引的文字直譯;書中所引的中文材料絶大部分都已找到原文,有個別因來源不明無法找到的衹能從法文譯回中文,幾經周折當然就不會是原來的模樣了,讀者引用時務請註意。 1992年12月

    王国卿 毛凤支 谷炘 夏春丽 钮静籁 薛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譯者的話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險小引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第二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