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直来直去   》 乖孩子、好孩子是大人们的精神鸦片      葛红兵 Ge Gongbing

《直来直去》是葛红兵真正的自述,是他献给大中学生的一本励志书。葛红兵以谈话的形式,讲述了从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博士、大学教授的曲折历程,真诚、坦率地进行自我剖析,尖锐、大胆地进行社会批评,出语犀锐、放达,展示了一个学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一个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现身说法式的言说,让本书始终洋溢着生命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不断自我超越的渴求,是今年难得的适合大中学生阅读的励志书。
乖孩子、好孩子是大人们的精神鸦片 我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我对少儿有了解,我知道中小学课堂是怎么回事。我现在大学里教书,接触很多大学生,在我看来,他们是不健全的,尤其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根子在哪里呢?在中学、在小学的课堂上。  我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呢?我想看看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和中小学里的朋友说几句知心话。有的人说,你这么年轻,已经做了教授了,还写什么小说呢?我是为人工作,不是为职位工作,幻想是个载体,通过这个幻想,我可以和你们这样的少年人交流,它可以让我跨越年龄。我要告诉少年朋友,想象力很重要,比“对和错”还要重要,我要告诉少年朋友,科学意识很重要,不要单单只有“技术”意识,把科学当成工具,那只是“技术意识”。我是搞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许多人把我看成是一个学者,但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作家,四年前,我在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两个长篇《太空使命》、《地下王国》,销了7万册,去年我出了长篇小说《我的N种生活》, 今年我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出了《未来战士三部曲》,我的目的就是这个。  ……  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在家里家长这样要求,在学校里老师这样要求。我们的课堂上,老师是神,是真理的化身,对错的标准。上课的时候手臂别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犯错——回答错了要受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质疑、探索精神的学生呢?这样的课堂只能培养老师的虚荣和自信,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前些天我和上海雅思口语考试一个主考官聊天,我问她中国应试者和外国的应试者有什么不同?她说中国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好像没有个人喜好和观点,也不善于反问,只是应答,不善于交流,像是有恐惧感似的,不自信。她也在中国大学教书,她说她最不能适应的是中国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  我说,中国学生从小就要求在课堂上不要随便说话,即使是得到老师同意的发言,也要小心,因为说错了要批评,他们只能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探索知识和真理。这是中国的问题,有中国传统在里面作祟。先秦的时候中国的孔子怎么教学生呢?《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老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不是平等地在探索真理,师生是有等级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  这和西方传统不同,西方的acdemy,传统是柏拉图的,他在acdemy那个地方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院,师生不是“你教我学”的关系,而是共同讨论,探求真理的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由此,我们会看到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讨论的智者。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世界出版社
乖孩子、好孩子是大人们的精神鸦片童心、爱心、好奇心农民是对我最大的赞美
摘掉中产阶级眼罩鲁迅:被误读的大师(1)鲁迅:被误读的大师(2)
鲁迅:被误读的大师(3)钱钟书:被神话的“大师”(1)钱钟书:被神话的“大师”(2)
钱钟书:被神话的“大师”(3)金庸:被拔高的“大师”(1)金庸:被拔高的“大师”(2)
中国文坛对王小波不公平(1)中国文坛对王小波不公平(2)沈从文对思考文学家在中国的命运有帮助
沈从文对思考文学家在中国的命运有帮助(2)莫言及其待解问题(1)莫言及其待解问题(2)
莫言及其待解问题(3)莫言及其待解问题(4)莫言及其待解问题(5)
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1)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2)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