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弘道悟语 》
第1节:序
Qian Hongdao
本书是由一位著名法学家写就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以其睿智的思辨、优美的文笔和广博的知识谈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求道治学,展现出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富于诗意的世界和人生。数十篇文章谈古论今,妙语连珠,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生活、对学问的敏锐体验和思想深度。
第1节:序
序
筑了书院,总要存放几本自己写的书,所谓"纳于大麓,藏之深(名)山,传之同好"也。有几本已经上架了,主要是法学、经济学专业方面的著作。编进这本书里的篇什,前后经历若干年,大体是四十岁前后的文字,取名为"弘道悟语",聊作过去笔墨的纪念,不敢狂言真的"大彻大悟"的。
三十岁前后的随感杂记也出过一本,书名叫做"弘道随想录",书市上不见踪影多年了。书本来不必出多,《老子》五千言就足以流传千古了。但我估计还会弄出若干本废语赘言,作为一生的印记的。活着无事,庸人自扰耳。
这本集子冠以"弘道悟语",想必不会招惹非议。因为早在六七年前,《弘道随想录》早已抛头露面,"弘道书院"也已公然刻写在家乡山居的高墙上,从来没人指手画脚。大家都忙忙碌碌,谁会费那个闲心?其实,有那么一点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充其量不过是拾孔老夫子的牙慧罢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是孔爷的专利。
我们大家都活在道中,道不会离开我们,是人常常离开道。一般人虽然有个肉体,虽然拼命抓到了身外的一点东西,但一辈子也不知道回头找找自己那个真的生命,所以一辈子感到痛苦、烦恼、拖累,弄到小命都丢了,都不知道为何会弄丢小命的。人要努力近道,悟道,修道,弘道。真正得道之人,"游外以弘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不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庄子》)除了脑子有病的人,一般人都可以悟点名堂出来的,不管你是领悟、感悟,还是参悟、醒悟、觉悟。我们不是一直倡导"提高觉悟"吗?
本想迟点出版,或者干脆放几年再说,因为我越来越不敢出书了,但一些熟识的朋友总催问我出版没有。因为相信这些文字也能暂时有生存的地盘,所以我就拿出来寻找其归宿了。虽然我十分清楚自己的浅薄,但我是敢不屑"大学问家"们对它的不屑的。我都活到走后半辈子的路了,是毁是誉,计较的热情不高了,随它去罢。
无论怎样,这本小集子记载了自己心灵和行动的一部分历程。"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摄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鲁迅《坟》题记)
我也不再赶时髦,写些夸张的"献给父母"、"献给妻子"或者"感谢领导、朋友"的话。"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钱钟书《围城》序言)
所有的文章题目都是四个字,那纯粹是因为我的无聊,玩弄文字的游戏,没有特别的用心。集子分若干部分,内容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为了方便阅读。每部分拿《论语》、《老子》、《庄子》里的话作为题记,说是"拉大旗,作虎皮",也不为过。但我的用意主要是为了"补白",因为圣贤们一言穷理的皇皇论语与我的小知识分子情调怎能扯到一块呢?倒是后边的附录中有他人的几篇文章,与我的文章关联密切。收录于此,是想表示对作者们为我的文字提供这么精致的注释表示感谢和纪念。当然,"大师们"是从来不需要这样的"注释"的,谁让我混到这个年龄了,还只是微末如此的小角色呢?
校稿时,很难见到十八九岁时或《弘道随想录》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绪了,因为,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名小人物,太微不足道。文字也更谈不上什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最多不过"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
书出版后,我想该回山中院子里种种菜了罢。以前只是口头上说,行动上没什么决断的,现在真是不能空说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Sourc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 | 第2节:人生大事(1) | 第3节:人生大事(2) | 第4节:山中一日(1) | 第5节:山中一日(2) | 第6节:山中一日(3) | 第7节:宠辱不惊(1) | 第8节:宠辱不惊(2) | 第9节:人非机器(1) | 第10节:人非机器(2) | 第11节:江南的雪(1) | 第12节:江南的雪(2) | 第13节:江南的雪(3) | 第14节:故乡的雨 | 第15节:风雨春秋(1) | 第16节:风雨春秋(2) | 第17节:风雨春秋(3) | 第18节:风雨春秋(4) | 第19节:重新读书(1) | 第20节:重新读书(2) | 第21节:弘道书院(1) | 第22节:弘道书院(2) | 第23节:弘道书院(3) | 第24节:弘道书院(4) | |
| No. I [II] P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