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呂撫 Lv Fu

原名《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原書《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有雍正間刋本,四十四回。本書刪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各朝年號丶儒傢道德丶歷朝各地物産丶歷朝各地災異風俗),另增二十回,總計六十回。 原書一至四十回記敘盤古開天至清兵南下統一全國之大事。本書由清康熙時期,平西王吳三桂絞死明朱桂王一事寫起,至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派代表簽訂和約,將上海改為商埠一事止,着重在民國之事。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詩曰: 混沌初開氣候淳,標枝野鹿看君臣。 三皇五帝賓天去,辛苦閻浮世上人。 卻說王者父天母地,而子萬民。可見天為父,地為母。帝王為之子,而天下萬世臣民,則又帝王之子也。此書單言歷代帝王之事,自不得不由子而溯源其父母。 從來言天地者,曰形如雞卵,誠哉斯言。第以為悉如雞卵,則又與雞卵不同。蓋雞卵衹一重,而天凡九重。其第一重宗動天,無星轉動,有氣無形。為黑罡風,瞬息千裏,其力甚猛,帶三垣二十八宿天,以至土、木、火、日、金、水月輪諸重天,自東而西,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其外則渾淪一氣,衝穆無際矣。又曰宗動天之外,為元際天,為常靜天,元遠無極,宗動天之內。其第二重為經星三垣二十八宿天,與宗動天甚近,帶轉甚速,其自西而東轉也,一歲衹差得一分,六十年衹行得一度,七千年作一周。此以下八重天,俱自西而東行。然為宗動天所帶轉,故在下望之,俱升東而沒西也。第三重填星,即土星天,去宗動天稍遠,帶轉稍遲,其自西而東行也,二十八日差一度,二十八年一周天。第四重歲星,即木星天,去宗動天漸遠,帶轉漸遲,其自西而東行也,一日差一度,十二年一周天。第五重熒惑,即火星天,去宗動天較遠,帶轉較遲,其東行也。二日差一度,二年一周天。第六重日輪天,去宗動天遠,帶轉遲,其東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第七重太白,即金星天。第八重辰星,即水星天,去宗動天遠,帶轉俱遲,其東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第九重月輪天,去宗動天愈遠,且以近地,帶轉極遲,其東行也,一日差十三度有奇,一月一周天。 其經星分六等:第一等最大者,穿心三百五十六裏零,其餘以次而減。至六等星最小者,每天穿心二百六十裏零。日大穿心一千七百五十裏零,月大穿心六百裏零。其五星惟土星、木星為大,穿心俱三百四十裏零。太白穿心一百一十四裏,辰星穿心六十裏零。其諸重天,各相去九萬裏零。 一重天,間一重氣,而日輪經星二重天倍之。其所謂差者,謂宗動天自東而西行,諸重天自西而東行,與宗動天差,所謂天道左旋,日月五星右旋也;一度者,下望天一尺也。此九重相包,如忽頭皮皆堅硬。而日月星辰,定在其體內,如木節在板,因天而動。 第天體明無色,則能通透光,如水晶玻璃然,而內外若一體。星則如石然,而潤澤有光,故在下視之,能透九重,愈遠愈明也。其月輪天之下,為火際,火際之下為冷際,冷際之下為溫際,人物俱在溫際氣中。 其月有晦、朔、弦、望,日月有薄蝕者,以日猶火,月猶水也。月與星俱無光,藉日照之光以為光。月在第九重天,於人最近。日居第六重天,遠而在外,故晦朔,則日照月之上面,而下面無光。弦則月東行,漸與日遠,日從旁照,漸有一綫之明。望則日月相對,日光照月之下面,而全明矣。然所謂相對者,以日行黃道。月春行二青,夏行二赤,秋行二白,鼕行二黑之八道。此八道,皆斜出於黃道之內外,雖相對不甚正,從傍藉照也。若日月各當九道之交,相對甚正,則地居中,日光為地所掩,而月蝕。若當晦朔之時,日月之行,適當九道交處,則日光為月魄所掩,而日蝕矣。其交處近日者曰天首,是為羅猴,故日猶火也,故曰火之餘。其對衝為地尾,是為計都,以其常當地影,故曰土之餘。勃星生於月,月行有遲速之不同,其最遲處為孛。月屬水,故孛為水之餘。而氣則生於閏,二十八年十閏,而氣一周天。閏為歲之餘,故氣為木之餘。此四餘,無形而有度,並七政為十一曜也。 其有瑞星、妖星者,乃治亂災祥之氣。積而先見,本乎地而應乎天。又或一方冤淫之氣上蒸,積為彗孛,必有刀兵殺掠之慘,皆生於月輪天之下者也。其流星乃五行之散精,其隕星乃日月五行之厲氣,積而成象於月輪天之下,非真星也。 其風雨,則以海水廣受日照,濕熱之氣上騰,至冷際扼不得上,漸結成雲。其內地濕熱之氣引之,隨風帶入內地而為雨。 若日照諸海山,與地面乾燥之氣上騰,至冷際,扼不得上,則橫飛而為風。風所以帶雨,故雨隨風至也。若本地乾燥之氣,上升而為風,與本地濕潤之氣,發越而為雲,皆無雨,雖雨亦小也。若霞者,係日照雲而成。若虹霓,係雨氣映日而生。若雷者,乃陰陽搏擊之氣。其猛烈者,為霹靂,物遭之無不破。 而電則又以陽之精氣,格於雨水之陰氣,映鬥成光,其甚者為霆也。若露者,乃土氣津液,從地上升,天氣下降,凝而為露。 而霜則又以露凝結而成,霧則從濕土之氣而生者也。若雪霰,本雨也,冷氣薄之,寒甚,而在雲中結者為雪。其既下于云,而在空中結者為霰,故霰如雨點之形,而且下在雪前也。其獨厚於高山者,以高山招風。雪體輕,故隨風飄至也。其雨各種異物者,大抵不祥之兆,皆此方災厲之氣,積而成形;或妖竜野鬼,亦能為之也。其江河之水,日出不窮,且多出於高原者,以地上面為高山,地下面為深穴。其穴之西嚮者,以天行運轉鼓水入穴,有入無出,遂從泥沙上涌,而為江河諸水。其溫泉,以地下入水處,適當黃道,日之熱氣所致也。其有地震者,亦以地下多岩穴,日行海底,熱氣熏蒸,穴中日日蒸之,愈積愈重,漸升而上,至地面,勢不得散,必潰圍四出,以致震動。或陷裂,或有聲有火。故地土厚,而無江湖池井之處,以泄氣者,震恆多。 地土薄,而多江湖池井之處,以泄氣者,震恆少也。 其氣候有寒暑者,以中國之地近北,故日行北陸則暖,日行南陸則寒也。其海水有潮汐者,以日行海底,所過處熱氣極盛,月升而冷氣與之一激,乃號叫怒起而生潮。潮既過,而日之精神熱氣,與月之精神冷氣,恆映積淤衝。蓋與日月相對之處,積有一股冷熱之氣,亦與日月同,故再值再潮而為汐,其有大小者,以日月之行,有遠近之異勢,近則潮大,遠則潮小。 至晦朔時,月雖無光,而月之體魄,與冷氣仍在,故猶然發潮發汐,朔望同也。其海水之鹹,亦由太陽亢炎,幹濕二氣熏蒸所致。所以夏月之水,常鹹於鼕月。海面之水,獨鹹於海底。 其浸入地中者,以得土滲而淡也。 至於地面之大,穿心九萬裏零,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裏零,去月輪天周圍隔海四萬五千餘裏零。蓋地面是土,土之下是砂石,砂石之下是浮岩,浮岩之下是海,海之下仍是天。其不與天俱動者,以地之四旁底下,皆是海如載舟然。地之東為潮海,水隨天升,舟上則覆。地之西為溜海,水隨天入,舟至則陷。地之北為冰海,海水常冰,舟行則礙。地之南為熱海,海水如熱油,舟入則焚,此天之所以終古不可近也。又天升東而沒西,故海水亦自西北而東南流也。 其地輿,則居中近北之地,曰亞細亞洲。國土不啻百餘,大者首推中國。又小島各自為國者數百。其亞細亞洲之西而略北,曰歐羅巴洲,即今之所謂西洋。國之大者七十餘,小島亦不下數百。其亞細亞洲之西南,歐羅巴洲之南,曰利未亞洲。 大小共百餘國,小島數百。亞細亞洲之東而帶北,曰亞墨利加洲,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地極廣,平分天下之半,小島千餘,總之四洲之內,奇奇怪怪之事,所在多有,載不勝載。其亞細亞洲之南,曰墨瓦蠟泥加洲,此洲人至者少,未審其山川國土、人物風景何如。 此天地形體之大略也。 若夫天地之數,止於一元,一元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元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會,每會一萬八百年。會統三十運,每運三百六十年。運統十二世,每世三十年。前此一元之天地,亦是萬國九州島,花花世界。無奈行到申會,便晝夜失序,寒暑舛錯,五穀不生,人類日稀。行至酉會,漸漸無君無長,不復知有文字。再至戌會之初,千裏纔得見人,五穀全無,民乃食土,亦少衣服,男女相遇即交,交訖而退,即間有生育,亦但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道路不通,其後漸至無人無物。至於亥會,黑黑暗暗,山川日月,盡歸烏有,不覺天地混蒙起來。直至子會,逐漸開明,乃生起日月來,漸有天光而天開。再至醜會,復生起水土砂石來,漸漸凝結而有地。再至寅會,於大荒山腰,受天地之靈秀,藴日月之光華,遂孕有靈通之性,內育人胎,於十月十六日寅時,豁刺刺一聲響亮,山腰迸裂,産出一個人來。學爬學走,餐風吸露,食草飲水,漸漸長成,竜首人身,身長百尺,頭角猙獰,神眉怒目,獠牙露齒。 遍體皆毛。將身爬上山頂,用手把天細摸,覺天之體,躍躍欲動。將身走到地上,用足把地細踹,覺地之體,凝凝欲靜。且天漸漸高起來,地漸漸低下去,漸次將開,相附而動,仔細一看,見昆侖山頂,與月輪天相連,堅不可破。天性欲動而不得動,地性欲靜而不得靜。天地相連,兩不得所,人物難生。 盤古心中自忖,必得一件物事,斷其連處。自然天清地寧,萬物得所。東尋西尋,並無物件。尋至多時,不期事有湊巧,一日行至西方,尋得先天金石之精,一斧一鑿。盤古約重千斤,乃右手持爺,左手執鑿,或用斧劈,或用鑿開,用功多時。忽然一日鑿開,有如天崩地裂,大響一聲,天地兩分。輕清者為天,漸高而運轉;重濁者為地,漸低而凝靜。天地遂分而為二。 又在上者名之為天,在下者名之為地,而混茫開矣。自後陰陽二氣交媾,生人生物,繼之者為天皇氏。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