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王石心靈之旅:讓靈魂跟上腳步   》 第1節:第一章:玄奘之路(1)      王石 Wang Dan

萬科董事長王石,他的雙腳丈量過高山,丈量過極地,丈量過戈壁,他從未停下腳步。當他的腳步邁嚮唐代玄奘和尚的足跡,他和自己的靈魂有着無數的對話。玄奘之路,幾千年來一條通往佛教聖殿的路,一條連接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的路。幾千年來,佛教在兩端,而路的中間,充滿了古蘭經的聲音。步嚮佛教的歷程,內心,要經歷伊斯蘭教的洗禮。這條路,變遷了多少歷史,有着多少宗教的掙紮?
第1節:第一章:玄奘之路(1) 第一章:玄奘之路 2006年10月10日,北京大霧。 濃重霧氣中,"玄奘之路"考察隊先遣組駕駛越野車出發。 外形硬朗的陸風越野車隊穿越華北平原,過黃河,車身一色鮮豔的中國紅,格外耀眼。 晚9點,車隊抵達六朝古都洛陽。 參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隊員也乘飛機、火車陸續抵達。 玄奘的足跡 10月13日,晴。 洛陽鳳凰𠔌陳河村,玄奘法師的故裏。 玄奘俗姓陳,出身名門望族,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潁川陳傢是漢末太丘令陳仲弓之後,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陳湛。曾祖陳欽,也叫陳山,是北魏的上黨太守、徵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官至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玄奘的父親叫陳慧,曾經被舉孝廉,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陳康這一代,陳傢從許昌遷徙到偃師緱氏縣,也就是現在緱氏鎮鳳凰河𠔌𠔌東陳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這裏。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後世的小說中,玄奘在取經路上與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結下生死與共的師徒之緣。 村中一口古井,水質清澈透碧。 解說員介紹:古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經數十代陳氏後人傳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飲此井水長大,故此井被譽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歲喪母,10歲喪父。陳氏傢族信仰佛教,這對年幼時候的他影響很大。13歲那年,他在洛陽淨土寺出傢。出傢後六年間,一直未離開過洛陽,在"父母之邑"生活、學習了十九年。 隊員們掃祭玄奘故居,立"玄奘故裏"紀念碑,表達對先賢的景仰。碑上更有馮其庸老先生書法:"玄奘之路"。馮老先生是著名紅學家,近年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西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別是玄奘取經之路的考證。正是老學者引發了麯嚮東等幾位年輕電視工作者的靈感和創作衝動,"玄奘之路"活動纔應運而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9月份,83歲高齡的他還隨"玄奘之路"攝製組趕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立碑:"玄奘取經東歸古道"。 下午,洛陽東郊白馬寺。在這裏舉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隊領受《四十二章經》和《道德經》儀式。這兩部經書將被護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紀念堂落成儀式上作為國禮贈送印方。 《四十二章經》是歷史上首部從印度翻譯和傳播到中國的佛經。《道德經》是首部被翻譯到印度的中國文化經典,這個翻譯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間完成的。 《周書異記》記載: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歷經三年時間,終於在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請入鴻臚寺以示尊重。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寺"這個名稱原來用於皇朝中央衙門,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兩位梵僧便在鴻臚寺開始翻譯佛經,第一個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明帝下令在洛陽新建白馬寺,"白馬"命名是因為從印度馱來經典的是白馬,而鴻臚寺的"寺"字亦保留下來以示對高僧的尊敬。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這是我國史載第一個西天取經的故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節:第一章:玄奘之路(1)第2節:第一章:玄奘之路(2)第3節:第一章:玄奘之路(3)
第4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1)第5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2)第6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3)
第7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4)第8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5)第9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6)
第10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7)第11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8)第12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9)
第13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10)第14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11)第15節:第二章:放下與堅持(12)
第16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1)第17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2)第18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3)
第19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4)第20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5)第21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6)
第22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7)第23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8)第24節:第三章 吉爾吉斯:中國人在西域(9)
第   I   [II]   頁

評論 (0)